MRSA耐药机制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新进展_杨长顺

合集下载

MRSA的耐药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进展

MRSA的耐药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进展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药 物 研 究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于1961年首先在英国发现,之后各国相继报道。

近几年MRSA感染几乎遍及全球,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首要病原菌。

1 MRSA的耐药机制MRSA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新的靶蛋白而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所有的MRSA都能产生出一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这种蛋白可以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维持菌体细胞壁的合成从而使胞体内其它青霉素结合蛋白无法发挥活性。

PBP2a蛋白由基因mecA编码,mecA基因定位在一个被称作SCCmec的易变基因盒上(SCCmec是基础的可动遗传因子)。

除了耐药基因mecA 外,SCCmec也携带有mecA调节基因mecI和mecR、插入序列元件基因IS431mec和特殊位点重组酶基因ccr。

SCCmec根据mecA基因和ccr基因丛分成Ⅰ到Ⅴ型,其中SCCmecⅠ到Ⅲ型在医院感染病人中常见,而SCCmecⅣ型元件在5种类型中最小,其在环境中变异性最大,因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的病人中常见。

蛋白PBP2a是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mecR基因编码的细胞质膜传感器受体结合后诱导表达的。

辅助基因是近年来在金葡菌染色体上发现的一组影响M R S A耐药性表达的正常基因。

现已研究证明的辅助基因femA、B、C、D、E和F以及agr、sar等均是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功能基因。

2 目前MRS A感染的治疗方案(1)对抗MRSA感染的一线药物主要有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嗯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等以及目前对MR SA 活性最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贝卡星。

(2)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盐酸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标准药物,尽管近几年更新的药物如替加环素、达托霉素等已证实对MR SA感染有良好的效果,但仍不作为常规处方用药,因这些药物的使用缺少临床经验,且可能带来更高的花费。

MRSA的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演示稿件

MRSA的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演示稿件

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如β-内酰胺酶,能够破坏抗菌药物的活性基团。
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
如DNA旋转酶的突变,使抗菌药物失去作用靶点。
药物外排泵
通过外排泵将药物排出体外,降低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减少药物进入细胞内的量。
通过体外试验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常用方法有纸片扩散法、稀释法等。
分子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分子流行病学有助于理解疾病的传播机制,为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分子分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型的方法,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对于MRSA,常用的分子分型方法包括PFGE、MLST、SCCmec分型等。
PFGE方法可以提供细菌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用于追踪细菌的传播链。MLST方法通过分析细菌的七个基因序列进行分型,有助于了解细菌的进化和传播。SCCmec分型则用于分析MRSA携带的耐药质粒。
03
CHAPTER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MRSA。
年龄
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容易感染MRSA。
通过改进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MRSA感染的早期发现率,为及时治疗和防控提供依据。
规范诊断流程
制定标准化的诊断流程,确保医疗机构对MRSA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限制抗菌药物使用
鼓励和支持抗菌药物研发,对抗MRSA等耐药菌株的新型抗菌药物进行研究和开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检测

MRSA耐药性特征及分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MRSA耐药性特征及分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MRSA耐药性特征及分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细菌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

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耐药性最普遍的细菌之一,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MRSA主要通过手术切口和插管等途径感染,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在临床上,MRSA感染的病例不断增加,并且常常出现治疗失败的情况,因此加强对MRSA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MRSA的耐药性特征及分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 基于药敏试验探讨MRSA的耐药性特征,观察不同抗生素对MRSA的敏感性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MRSA的分型,探讨MRSA不同基因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探讨MRSA的耐药性特征,观察不同抗生素对MRSA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差异。

(2)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MRSA的分型,包括spa基因和SCCmec基因的检测分析,以及多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2. 研究方法(1)样本采集及处理:收集常见感染部位的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

选择MRSA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2)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测试。

(3)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分型:使用PCR技术检测spa基因和SCCmec基因,结合多基因测序技术深入研究MRSA的分型和耐药性特征。

四、预期结果与解决问题本研究预期结果如下:(1)通过药敏试验探究MRSA的耐药性特征,给出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

(2)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MRSA的分型,探讨MRSA不同基因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MRSA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MRSA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有助于减少MRSA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对于维护全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MRSA耐药机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MRSA耐药机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MRSA耐药机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思平;江凌晓
【期刊名称】《热带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7)10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当前由MRSA 引起的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棘手的难题。

研究MRSA的耐药机理并建立起快速
检测方法对预防MRSA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MRSA的耐药机理研究及其临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总页数】4页(P1030-1032)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理;检测
【作者】刘思平;江凌晓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
【相关文献】
1.MRSA对甲氧西林耐药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张玉妥;尚小领;刘士先
2.食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次珍
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张玉妥;尚小领;刘士先
4.MRSA的检测、耐药、流行及抗菌药物选择的研究进展 [J], 武杰;赵建平
5.鸡球虫耐药性产生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方素芳;崔平;朱继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耐药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子机制解析

耐药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子机制解析

耐药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子机制解析耐药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子机制解析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旨在揭示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抗菌药物靶点。

本文将分别就耐药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子机制解析进行详细介绍。

耐药基因检测是一项用于检测细菌或病毒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临床治疗中,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治疗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通过耐药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微生物菌株是否具有耐药性,并且可以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

一种常用的耐药基因检测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该技术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基因,在不经过培养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从临床样本中检测到特定的耐药基因。

此外,新兴的下一代测序技术也在耐药基因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细菌或病毒的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可以全面了解其耐药基因的存在与表达情况。

耐药基因检测的应用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精准的药物选择,避免使用对患者不起作用的抗生素。

其次,耐药基因检测可以迅速发现耐药菌株的传播,防止其进一步传播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耐药基因检测还可以为监测耐药性的演变提供重要信息,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耐药机制的变化趋势。

耐药性分子机制解析是研究耐药性的分子基础和机制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抵御抗生素的能力,可以揭示出微生物耐药的分子机制。

这些分子机制通常包括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新的抗菌靶点的出现以及细菌细胞壁和外膜等结构对抗生素的保护。

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并且会因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而有所差异。

一些耐药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包括突变、水平基因转移和表观遗传修饰等。

对于细菌来说,可能会出现抗生素靶点的变异,导致抗生素无法有效结合靶标。

此外,一些细菌还可以改变其细胞壁或外膜的结构,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或被快速排出。

分析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

其中,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夏培元;张慧琳
【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as,MRSA)自1960年被发现报道以来,到80年代后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病原体,为院内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在一些大型教学医院中可占所有S.aureus感染的60~80%。

特别是在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用于临床后,迅速出现的S.aureus耐药株中MRSA的比例超过90%。

临床上MRSA表现为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可能通过从某些肠球菌处获得质粒而扩大其耐药谱或增强其耐药性,给临床上治疗其感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故对其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夏培元;张慧琳
【作者单位】[1]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研究所;[2]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
【相关文献】
1.MRSA的耐药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J], 段思琪;崔莎莎;李月;孙丽媛;陈堃;李明成
2.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耐药机制研究 [J], 陈方圆;马笑雪;蔡景钰;王斯;罗恩杰
3.MecA基因及非MecA基因在MRSA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汤兰兰;林洁如
4.MRSA耐药机制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新进展 [J], 杨长顺;刘文恩
5.细胞壁的厚度可能是MRSA对吖啶黄素的耐药机制 [J], 李文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治疗药物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治疗药物

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了解MRS的耐药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MRS的传播 推广使用新型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过敏反应:可 能出现皮疹、 瘙痒、呼吸困 难等症状应立 即停药并就医。
胃肠道反应: 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等 症状可适当调 整剂量或更换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治疗药物的
疗效评估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观察药物对MRS感染的治疗效 果包括治愈率、好转率等
安全性: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包括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等
耐药性:评估药物对MRS的耐药性包括耐 药率、耐药机制等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 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用药建议
用药原则
遵循医嘱:根据医 生建议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剂量
合理用药:避免滥 用抗生素防止耐药 性产生
定期监测:定期检 查血常规、肝肾功 能等指标确保药物 疗效和安全性
联合用药:根据病 情需要与其他药物 联合使用提高疗效
联合用药方案
抗生素:选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抗真菌药:对于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真菌药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介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辅助用药:如止咳、退热、止痛等药物缓解患者症状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在耐甲 氧西林金葡菌 (MRS)治疗药物 方面也取得了重 要进展如发现新 型抗菌药物、开 发新型治疗方法 等。
合作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在耐 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治疗药物 方面开展了广泛 的合作研究共同 推进了该领域的 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耐甲氧西林 金葡菌(MRS)治 疗药物的研究方 向将更加注重新 型抗菌药物的研 发、新型治疗方 法的开发以及合 作研究的开展。

MRSA的耐药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MRSA的耐药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 第24卷 第10期 IMHGN,May 2018,Vol.24 No. 10 由于抗菌药物使用越来越广泛,使得耐药菌也逐渐增多,一种具有多重耐药特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引起全球的关注。

虽然近年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的MRSA感染病死率有所下降[1],但MRSA依旧是全球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卫生方面的挑战,由于其具有易感染、病死率高和多重耐药等特点,使MRSA成为临床治疗上的绊脚石。

MRSA呈现多重耐药性的特点,导致感染的广泛传播,形成了阻碍临床医疗和导致病人恢复困难的棘手问题。

各个国家对MRSA的耐药性及其检出率均不同,其传播方式多,易感人群也十分广泛,目前MRSA是全球最受关注的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之一[1]。

1 MRSA的耐药机制1.1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机制 首先要介绍的是一种通过β-内酰胺酶的出现从而可以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诱导酶,能够将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系列抗生素(例如:头孢菌素类、耐酶青霉素等) 破坏,使得抗生素活性丧失;第二种是由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mec A获得后,编码形成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 ( PBP2a) ,由于β-内酰胺与其不发生反应,肽聚糖的合成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β-内酰胺的暴露促使天然PBP向抗性决定簇的进化[2]。

mecA介导的葡萄球菌β-内酰胺抗性的出现和上升一直是全球科学和医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现已证明在人类环境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家畜饲料中的抗生素是抗β-内酰胺类抗药性的主要推动力。

此外,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参与细胞壁合成的天然青霉素结合蛋白多样化,抗性发生在葡萄球菌的原始物种中。

Ray M等研究发现,MRSA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了抵抗:如基因启动子多样化;葡萄球菌染色体盒(SCCmec)的整合,并适应遗传背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M RSA 耐药机制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新进展杨长顺,审校刘文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410008)关键词:M RSA ;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R3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529(2007)03-0356-03收稿日期:2006-07-16; 修回日期:2006-10-20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性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常引起感染的流行及暴发流行。

目前M RSA 感染已与H BV 、A IDS 并列世界范围内的3大难解决的感染性疾病。

笔者就其流行特点、耐药机制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1 M RSA 的流行特点 1961年Jev ons 在英国首次发现M RSA ,20世纪60年代中期扩展至欧洲许多国家及加拿大。

70年代末M RSA 急剧增多遍及全球,耐药范围日益扩大,耐药程度也日益严重。

80年代后期已成为全球性的病原微生物,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首位,占大型教学医院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60%~80%。

特别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后,对其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迅速出现,而且>90%为M RSA 。

由于M RSA 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广泛耐药性,对其可用的仅为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

但是在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耐万古霉素M RSA ,开始表现为中介度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 ISA ),美、英、德、意大利、韩国等相继报道检出了V ISA [1]。

2002年美国密执安州及宾夕法尼亚州先后报道了完全耐万古霉素M RSA (V RSA )[2,3],2004年美国报道了第3株V RS A[4],并为美国感染性疾病控制中心确证。

临床上对其治疗可选用的抗菌药物越来越少,使得M RSA 成为临床最关注的一类耐药菌。

2 M RSA 的耐药机制 M RSA 的耐药机制很复杂,主要包括由染色体介导的固有耐药和通过质粒转移获得的耐药(如V anA 介导的万古霉素耐药[5])、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耐药和主动外排系统等。

2.1 耐药有关的基因2.1.1 mecA 基因 mecA 基因是M RSA 特有的耐药基因,在其耐药性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最近Lee[6]的研究也体现了它在M RSA 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

mecA 是一个外源基因,来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或肠球菌属,通过转座子或R 质粒转到原本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并整合在染色体第10节段上。

mecA 基因编码78×103的蛋白,是一种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低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即(PBP2a )。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固有的P BP s 被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结合失活后,P BP2a 能替代结合失活的PBP s 发挥转肽酶的功能,促进细胞壁合成,从而产生耐药性。

2.1.2 vanA 基因 va nA 操纵子位于T n1546,T n1546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中起重要作用[7],它可以通过质粒自由转移。

这些质粒并非肠球菌属所特有,而是可以通过转移到多种革兰阳性球菌中去,因此当M RSA 接受此质粒后,就会产生相应的耐药性。

No ble 等经体外实验证实肠球菌属的耐药基因va nA 能通过结合转移进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耐药。

最近M ly na rczy k 等[8]研究也发现:肠球菌属通过结合转移可使受体菌(肠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万古霉素耐药性。

美国分离的世界上第1株临床VRSA 含有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A 基因,而且该患者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 RE )感染[1,9]。

Severin 等[10]也证实了vanA 基因在M RSA 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

2.1.3 辅助基因 M RSA 具有异质性耐药的特点即不同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M RSA 耐药水平的高低与mecA 基因的表达水平及PBP2a 的产量无关,据此推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中,存在与异质性耐药有关的辅助基因。

实验证明的确存在这种辅助基因,即fem 基因。

fem 基因是独立于mecA 基因的新基因,研究发现fem 基因与M RSA 耐药性的表达有关。

现已确定的fem 基因有4种:fem A 、femB 、femC 、femD ,这些基因一起参与M RSA 耐药性的表达。

2.2 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是在1980年由Ball 和M cM urry 在研究大肠埃希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时同时发现的。

之后学者们对主动外排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主动外排系统是细菌的正常生理结构,在敏感株中同样也存在。

当长时间受到环境中底物诱导时,系统的基因被激活,表达增加,外排药物的功能大大增强,因此表现出耐药性。

M RSA 对多种药物存在耐药性,主动外排系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存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上的多药泵出蛋白有3种:QacA 、N o rA 、Smr 。

No guchi 等[11]认为Q acA 是M RSA 中很重要的一种。

多药泵出蛋白都属于质子驱动蛋白(PM F ):即不是依赖于A T P 水解释放能量,而是通过细胞膜两侧H +形成的电化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通常是一个反·356·Chin J N osocomiol Vo l .17N o .32007转过程:即H+从胞外到胞内,而胞内有害物质如染料、抗菌药物从胞内流向胞外。

K ristiansen等[12]的实验,也证明了主动外排系统在M RSA耐药性中的作用。

2.3 基因表达的调控 mecA转录调控系统主要有两种即mec R1-mec1系统和blaR1-bla1系统。

G arcia-Castellano s 等[13]研究证实mecR1-mec1在M RSA中的作用。

mecR1-mec1位于mecA基因的上游,编码蛋白调节P BP2a的产生。

而blaR1-bla1原本是调节blaZ基因,而blaZ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但在某些M RSA菌株中,它调控mecA基因的作用比mecR1-mec1还强。

它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当BlaR1(一种跨膜蛋白)接触到β-内酰胺抗菌药物刺激后,即将信号传向胞内,与mecA基因启动子结合的Bla1蛋白接受信号后即从结合位点脱落,从而使mecA基因转录,最终产生P BP2a。

3 检测方法 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学会(CLSI)推荐M RSA的检测方法为药敏纸片法、苯唑西林-盐琼脂筛查法、β-内酰胺酶检测、E-test试验和试管双倍稀释法等。

这类方法鉴定依据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根据抑菌环大小或在含一定浓度抗菌药物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判定。

为克服表型的异质性,传统方法采用不易降解,M RSA异质性相对较低的苯唑西林,通过适当培养条件如在30℃或35℃培养,提高培养基NaCl浓度(2%~4%),强化耐药性表达,延长培养时间(至少24h)来提高准确性。

但这些方法需要的时间长,结果重现性比较差,且对于临界耐药的细菌显得无能为力。

本综述就其快速准确灵敏的检验方法即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加以介绍,主要针对M RSA特有的基因mecA,葡萄球菌属具有的fem、nuc(耐热核酸酶基因)等进行检测。

3.1 核酸杂交技术 mecA基因是M RSA特有的外来性基因,在敏感株中不存在,所以临床分离的M RSA均含有mecA基因。

当基因被克隆测序后,据此设计了放射性核素、地高辛及酶等标志的特异性的DN A探针与mecA片段进行杂交来鉴定M RSA。

目前常采用菌落原位杂交、斑点杂交和So uthe rn印迹法。

Ko lber t利用化学发光杂交法检测mecA 基因。

Fong等[14]建立了一种检测M RSA mecA基因的循环探针技术(CPT),该方法分为两部分:CPT和试纸检测。

CP T针对mecA基因设计的DN A-RNA-DN A探针的5′及3′端分别用荧光素(fluorescein,F)/生物素(bio tin,B)标志。

模板DN A与探针在55℃恒温下作用25min,若为M RSA,探针与模板退火结合,RN ase H切割聚合体的RN A部分,被切割探针由于退火温度不同,从模板上解离,释放模板可用于下一轮杂交。

若为M SSA,不与模板结合的探针不能被RN ase H切割,保持完整的F-D NA-RNA-DN A-B形式。

检测纸条包括结合金颗粒的鼠抗荧光素抗体(anti-F-G P)部分和浸有生物素及Ig G的硝酸纤维素滤膜部分。

CP T实验结束后,将试纸条浸入CP T反应液中,若为M SSA,完整的探针F-DN A-RN A-DN A-B与anti-F-G P结合,并靠B端被生物素截留,从而在试纸上出现“测试线”,而M RSA无此线。

第2条“测试线"作为检测反应液是否浸满试纸的对照线。

由anti-F-G P与兔抗鼠IgG结合产生,若无此线,则测试不合格。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杂交方法,与药敏实验方法比较敏感度高,耗时短,尤其是对药敏实验方法难以确定的临界耐药菌株,用该方法能获得较客观的结果。

3.2 PC R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问世,为人们提供了新的M RSA检测方法。

mecA基因高度保守,根据其核苷酸序列设计不同的引物,PC R对其进行扩增,以mecA 基因的存在与否判定是否为M RSA菌株。

由于PC 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在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被发展和完善,目前P CR检测mecA基因成为M RSA鉴定的金标准。

Kear ns则发展了一种认为快速而可靠的复合PCR法,该方法同时检测凝固酶基因和mecA基因,既可把葡萄球菌属分类鉴定为SA U和CN S,又可判断其耐药类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M RS A感染提供了可靠依据和节省宝贵的时间[15]。

N ilsso n等[16]应用实时PCR来检测M RSA,他首先用M RSA选择性肉汤增菌16h,然后定量检测nuc基因来确定M RSA。

Perez-Ro th等[17]运用多重PCR在一个反应管中同时检测femB、mecA和ileS22[编码莫匹罗星(mupir ocin)耐药的基因],从而可检测出莫匹罗星耐药的M RSA。

Fra n-cois等[18]则应用多重实时定量PC R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检测M RSA,使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此外,荧光增强重复序列PCR、等温信号扩增法等技术都有快速、灵敏、特异的特点。

最近的酶联PC R(ED-PCR),将P CR及酶联试验的优点结合起来,免去了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的步骤,整个过程只需3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