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一、简介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艾滋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二、病因艾滋病的病因是HIV病毒感染所致。
HIV病毒可侵入人体的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各种感染和肿瘤的防御能力减弱。
患者长期处于免疫低下状态,容易感染各类病原体,进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三、传播途径1. 性接触:通过性行为传播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包括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直接性接触、同性之间的性接触以及性行为中使用未经消毒处理的静脉注射器具。
2. 血液传播:共用有HIV污染的注射器、医疗器械、血制品等,或通过输血、血制品感染。
3. 母婴传播:HIV感染的孕妇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也可能在分娩或母乳喂养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
四、症状和并发症艾滋病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年,患者在潜伏期不一定有任何症状。
在发病期,常见的症状包括:1. 发热、盗汗和体重下降。
2. 反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
3. 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4.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出现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症状。
五、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艾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HIV的血清学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病毒核酸检测。
2. 治疗:目前,艾滋病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但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防和控制1. 远离高风险行为:避免与感染者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具等。
如何正确认识艾滋病

对个人及社会影响
对个人影响
艾滋病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各种疾病和并发症 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同时,艾滋病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 理负担,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对社会影响
艾滋病的流行对社会也造成严重影响。首先,艾滋病增加了社会的医疗负担和卫 生资源消耗。其次,艾滋病可能导致劳动力损失和生产力下降,影响社会经济发 展。此外,艾滋病还可能引发社会歧视和偏见,破坏社会稳定和和谐。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措施包括避免不洁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不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避免 母婴传播等。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也至关重要。
重要性
预防艾滋病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而言,预防艾滋病可以保护自身健康,避免不 必要的痛苦和损失。对于社会而言,预防艾滋病可以减少医疗负担和资源消耗,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误区三
感染HIV就是艾滋病患者。实际 上,感染HIV并不等同于艾滋病 患者。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 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 会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在此期间 ,他们没有任何症状,能够正常
地生活和工作。
04
艾滋病患者权益保障及政策支持
患者隐私保护法律规定
隐私保护法律
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保护艾滋病 患者的隐私权,禁止未经患者同意泄 露其病情信息。
共同努力,实现零感染目标
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形成合力。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借鉴 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积极探索和创新艾滋病防治模式 和手段,不断提高防治效果和质
艾滋病的简述

艾滋病的简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
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感染后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进而引发多种感染和肿瘤。
一、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同性恋者中流行。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艾滋病是由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种亚型,主要通过病毒的RNA或DNA进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包括输血、血制品感染、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
2.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毒可通过精液、阴道液、直肠分泌物等体液进入人体,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3.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艾滋病毒后,可通过妊娠、分娩或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4. 管道接触传播:包括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进行药物注射,接触与艾滋病毒污染有关的物品。
三、艾滋病的症状和诊断艾滋病的潜伏期可以持续数年至十余年不等,潜伏期结束后进入AIDS阶段。
初期感染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咽喉痛等,但这些症状并不是特异性的,常常被忽略。
进入AIDS阶段后,免疫功能持续下降,患者容易患上多种感染和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确诊需通过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
四、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目前尚无能够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但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和预防和治疗合并症。
同时,艾滋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阻断等措施。
艾滋病科普知识

艾滋病科普知识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不断扩大,对于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关于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内容,旨在提高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一、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严重并具有慢性进展特点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艾滋病主要通过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使人体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疾病和感染,因而引发各种临床症状和合并症。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播:1.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直接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例如,在注射毒品、输血、器官移植等情况下,如果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就有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2. 性传播: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另一个主要途径。
无论是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还是双性性行为,只要有一方感染了HIV,就存在传播的风险。
3. 垂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孕妇,通过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等方式,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4. 注射器共用:共用注射器在吸毒人群中容易造成HIV感染的传播。
注射器的刺伤和血液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5. 其他途径:除了以上途径,艾滋病还可以通过针刺和接触已经被感染的器械等方式传播。
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保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幅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尽量减少与多个性伴侣的性行为,降低感染的机会。
2. 拒绝共用注射器:切勿共用注射器,尽量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以防止血液传播。
3. 定期检测HIV:如果可能接触了HIV源,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感染。
4. 孕期防护:孕妇感染HIV会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因此孕妇需接受HIV的筛查和防治。
艾滋病(2024)

2024/1/29
宣传教育加强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同 时,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营造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2
2024/1/29
6
02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2024/1/29
7
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针对男性同性恋人群
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艾滋 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推广安全 性行为,减少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
针对吸毒人群
加强戒毒和康复治疗,降低毒品滥用 对艾滋病的传播风险;提供清洁针具 交换服务,减少因共用注射器而感染 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缩短窗口期。
抗体检测
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是常 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但存在窗
口期问题。
抗原检测
检测HIV病毒的P24抗原,有 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2024/1/29
13
抗病毒药物研发与应用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通过抑制病毒反 转录过程来抗病毒。
针对艾滋病患者容易出 现的各种机会性感染,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024/1/29
肿瘤监测与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的肿瘤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
关肿瘤。
心血管疾病预防
肝肾功能保护
针对艾滋病患者容易出 现的心血管疾病,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
16
注意保护患者的肝肾功 能,避免药物对肝肾的
艾滋病 冷知识

艾滋病冷知识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削弱身体抵抗力,导致感染者易受各种疾病和感染的侵袭。
虽然艾滋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但许多人对它的了解仍然有限。
下面介绍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冷知识。
1. 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流行病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和纽约城市地区发现了一些罕见的肺炎和皮肤病病例。
随后,病毒被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是一种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的病毒。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体液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婴儿垂直传播和输血等。
此外,艾滋病病毒也不能通过空气、水、食物、昆虫叮咬、接触物体和共用厕所等途径传播。
3. 艾滋病的症状艾滋病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年,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然而,在病毒逐渐破坏免疫系统后,感染者可能出现疲劳、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腹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艾滋病的确诊需要进行特定的检测。
4. 艾滋病的治疗艾滋病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感染者可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ART是一种长期治疗,需要每天按时服用药物。
此外,预防性用药和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5. 艾滋病的预防与保护艾滋病的最佳预防方式是遵循ABC原则:避免性行为(Abstain)、坚持忠诚关系(Be faithful)和使用安全套(Condom)。
此外,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无菌注射器等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6. 艾滋病的社会影响艾滋病不仅对感染者本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还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感染者常常面临社会歧视和排斥,有些人甚至失去工作和家庭支持。
因此,艾滋病的防治除了医学层面,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7. 艾滋病的全球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全球有38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约有730万人感染HIV后发展成艾滋病。
HIV基本知识

律等内容。
整理ppt
19
✓HIV变异大、复制快:突变 --> 多样化 --> 进化---耐药---抗免疫识别---更具 有致病性---抗疫苗诱导免疫力
✓目前没有治愈的药物,没有用来预防的 疫苗
整理ppt
20
哪里有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 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渗出液中。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咳嗽、打喷嚏、共用餐具、 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床单、衣被、公用电话、游泳池、 共用办公用品、劳动工具、公共交通工具、使用钞票、钱 币、医院看病、蚊虫叮咬。
所以尽管艾滋病近在我们身边,但你并非置于雷区,对 艾滋病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
整理ppt
27
蚊虫叮咬会传染HIV吗
蚊子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这可以从实验室的科学研 究结果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证明。
含有大量白细胞的体液中可以有相当数量的H IV,因此这些体液在HIV传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IV也存在于其他体液中,如泪液、唾液和汗 液,但一般情况下存在数量很少,不足以导致HIV 的传播。
整理ppt
21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和传播条件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 很快会失去传染性。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剂都可以 杀灭这种病毒。
整理ppt
17
HIV变异(2)
这种抗原性的变异,给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带来 很大的困难: A.首先,体内自动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能完全清除病 毒,因为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总比抗原的变异慢一步, 因此,总无法将体内的病毒清除干净; B.由于抗原的多变性,目前无法生产出一种有效的疫苗来 预防艾滋病的感染。
HIV相关基本知识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
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1.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4.影响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注射吸毒公用注射器行为,不安全性行为(婚前、婚外的多伴性性行为、感染者配偶婚内无保护性行为、男男性行为)、人口流动、性观念变化、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以及大众艾滋病知识及防护意识的缺乏。
5云南艾滋病流行的特点:1、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
2、传统模式从注射吸毒传播为主,逐渐发展为注射吸毒传播、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并存的局面;3、近年来传播明显增加,艾滋病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6.社会性别即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
主要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是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因素形成的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等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8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生 命 的 渴 望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9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 亚太地区,占全球人口60%,尽管目前艾滋 病毒(HIV)感染人数只占全球的20%,但亚 洲的(HIV)感染人数正出现“惊人的增长” 其中:印度500万(全球排第1位)、柬埔寨 160万、泰国130万、缅甸70万、中国85万(全 球排第14位)。 • 亚太地区青少年,许多人对艾滋病威胁及本地 迅速增长,毫无防备:60%的9~12岁儿童和 35%的14~17岁青少年对艾滋病“一无所知”或 “知其名”,亚洲现状况,相当于非洲5年前状 况。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上页
下页
41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1、艾滋病学名:(AIDS) Acquired………后天 Immune……….免疫力 Deficieney…….缺乏 Syndrome……..症 艾滋病病毒(HIV) Human……人类 Immunodeficiency…免疫力缺乏 Virus……..病毒
挑战 知识 传播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17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家庭的悲剧
父亲死于艾滋病, 母亲也患有艾滋 病,女儿在两岁 时因为输血受到 艾滋病感染,现 在患有艾滋病皮 肤传染病。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18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无 亲 无 故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19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1,000,000 <0.2% 4比1
5,000,000? ? ?
男性艾滋病感染率
女性艾滋病感染率
挑战 知识
<0.01%
<0.001%
传播
<0.05%
<0.01%
预防
<0.2%
<0.02%
关爱 红丝带
<0.5%
<0.01%
上页 下页
?
?
36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全国HIV/AIDS按性别统计表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48
பைடு நூலகம்、艾滋病知识综述
从一个人感 染上HIV到相应 抗体产生需l一3 个月,平均约45 天,产生抗体的 过程称为血清阳 转,在这段时间 医学上称为艾滋 病感染的“窗口 期”。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49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②在抗体阳转过程中常常出现急性症状, 大多以流感样的症状开始,如发热、淋 巴结肿大、喉痛、皮疹等,一般持续约 2周至几个月自行消退。有时也可出现 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全身关节和肌肉疼 痛。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50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③进入艾滋病病 毒感染时期。其 特点是没有症状, 持续时间可短至 数月,长至15年 以上,平均约 5~10年,这段无 症状的时期,医 学上称为潜伏期。
挑战 知识 传播
850000-89067=?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51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8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以下资料来自:
“联合国艾滋病
规划署公报 ”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9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10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11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2001年艾滋病病毒新感染者
2001年艾滋病死亡数
合计 成人 妇女 小于15岁的儿童
传播
预防
300万 240万 110万 580 000
上页 下页
14
挑战
知识
关爱
红丝带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 非洲仍是艾滋病的重灾区,流行最为严重的是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占全球总数的70%),成 人艾滋病毒(HIV)感染率已高达7%~10%,最 严重的地区成人感染率已超过20%,其中博茨纳 达到35.3%。艾滋病毒(HIV)感染人数达2500 万,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10年后,非洲将 有6000万(HIV)感染者,每5个中就有1人感染 (HIV)。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艾滋病教育 在津巴布韦已经有86000个儿童失去 学习机会,这是艾滋病患者的结果。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6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为艾滋病患者疲于奔命的医务者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7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太年轻就面对死亡 有11.5百万人因为 艾滋病而死亡,其 中四分之一是儿童。
谁是最 后的艾 滋病患 者?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0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艾 滋 病 孤 儿 院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1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能幸运 得到照 顾的艾 滋病患 者是很 少的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22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母亲的希望---作为母亲,她希望她的孩子不要 这么年轻就死去,希望他们能很好生存下去。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42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2、艾滋病知识 •艾滋病病毒是在1983 年美国首次成功分离出 的病毒。艾滋病又称获 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英文缩写(AIDS),是由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的传染性疾 病。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43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 病毒(HIV)引发的致 命传染病。病毒主要破 坏了人体的T细胞,使 它们丧失了对入侵细菌 或病毒的杀伤能力,严 重损害免疫系统而导致 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 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的传染病。
本次讲座 由江苏省梅 村高级中学 校医室主讲
多
谢 听 课
1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2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二、艾滋病知识综述
三、艾滋病传播与流行
四、艾滋病的预防 五、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六、红丝带的起源及其代表的意义 七、小结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3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7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 全球每天有16000例新的艾滋病病 毒感染者,其中90%以上出现在发展 中国家。约2000名是15岁以下的儿童。 在成人感染中,40%是女性,15%是 年龄在15~25岁,每天有8000人因艾 滋病而死亡。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6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 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全世界 艾滋病毒(HIV)总感染总人数6900万,即 全球每100人中就有1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HIV),已经死亡人数达3000万,活着 3900万(HIV)的感染者(含ALDS病人)中, 其中成年人占3200万,10岁以下儿童占430万, 妇女占1420万。由于艾滋病(ALDS)导致父 母死亡,目前全球已有600万艾滋病孤儿,在 今后的10年中,艾滋病孤儿将激增2000万。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成人艾滋病估计感染率(仅为全国数字)*
变量 19901995 19961997 1998-1999 20002001** 估计到 2005年**
估计成人HIV总感染 数 成人艾滋病感染率 男/女比率
10,000 <0.002% 9比1
100,000 <0.02% 7比1
500,000 <0.1% 5比1
30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1985年6月,由上 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 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 艾滋病住院,治愈无 效,死于我国境内, 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 例艾滋病。
挑战 知识 传播
预防
关爱
红丝带
上页
下页
31
一、艾滋病疫情对全球的挑战
•中国艾滋病(HIV)感染人数85万,相对13 亿来说,不足万份之6.5,但是按目前30%的 年增长速度递增,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 染人数可接近200万人! •艾滋病的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到2004年12月 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8万例,死亡20万 例。 •我国目前(HIV)感染人数已超85万,其中 15~49岁的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