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章pdf

合集下载

“四五”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四五”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 廖申科;柳咏于
出版物刊名: 现代法学
页码: 46-50页
主题词: 中国人民;政治运动;五四;四个现代化;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四人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群众基础
摘要: <正> 六十年前,在北京天安门爆发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半个世纪以后,在同一个地方,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

这两个伟大的政治运动,在我国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四五”运动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上来创造了应有的条件。

两个不同时代的群众政治运动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要求彻底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坚强意志。

高三一轮复习秘籍-第五章第4讲 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定律

高三一轮复习秘籍-第五章第4讲 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机械能第3讲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过好双基关————回扣基础知识训练基础题目一、几种常见的功能关系及其表达式力做功能的变化定量关系合力的功动能变化W=E k2-E k1=ΔE k重力的功重力势能变化(1)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2)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3)W G=-ΔE p=E p1-E p2弹簧弹力的功弹性势能变化(1)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2)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3)W弹=-ΔE p=E p1-E p2只有重力、弹簧弹力做功机械能不变化机械能守恒,ΔE=0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之外的其他力做的功机械能变化(1)其他力做多少正功,物体的机械能就增加多少(2)其他力做多少负功,物体的机械能就减少多少(3)W其他=ΔE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的总功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1)作用于系统的一对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系统内能增加(2)摩擦生热Q=F f·x相对二、两种摩擦力做功特点的比较类型比较静摩擦力做功滑动摩擦力做功不同点能量的转化方面只有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1)将部分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此部分能量就是系统机械能的损失量不同点一对摩擦力的总功方面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是负值相同点正功、负功、不做功方面两种摩擦力对物体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三、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表达式ΔE减=ΔE增.3.基本思路(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研透命题点————细研考纲和真题分析突破命题点1.只涉及动能的变化用动能定理分析.2.只涉及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3.只涉及机械能的变化,用除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之外的其他力做功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分析.【例1】(多选)某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他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发令枪响后,左脚迅速蹬离起跑器,在向前加速的同时提升身体重心.如图所示,假设质量为m 的运动员,在起跑时前进的距离s 内,重心升高量为h ,获得的速度为v ,阻力做功为W f ,则在此过程中()A .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12mv 2B .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12mv 2+mgh C .运动员的重力做功为mghD .运动员自身做功W =12mv 2+mgh -W f 答案BD 解析运动员的重心升高h ,获得的速度为v ,其机械能的增量为ΔE =mgh +12mv 2,A 错误,B 正确;运动员的重心升高h ,重力做负功,W G =-mgh ,C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得,W+W f-mgh=1mv2-0,解得W=21mv2+mgh-W f,D正确.2【变式1】(多选)物体由地面以120J的初动能竖直向上抛出,当它从抛出至上升到某一点A的过程中,动能减少40J,机械能减少10J.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物体()A.落回到地面时机械能为70JB.到达最高点时机械能为90JC.从最高点落回地面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60JD.从抛出到落回地面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为60J答案BD解析物体以120J的初动能竖直向上抛出,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都做负功,当上升到某一高度时,动能减少了40J,而机械能损失了10 J.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合力做功为-40J,空气阻力做功为-10J,对从抛出点到A点的过程,根据功能关系:mgh+F f h=40J,F f h=10J,得F f=1mg;3当上升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动能减小120J,设最大高度为H,则有:mgH+F f H=120J,解得mgH=90J,F f H=30J,即机械能减小30J,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120J-30J=90J,即上升过程机械能共减少了30J;当下落过程中,由于阻力做功不变,所以机械能又损失了30J,故整个过程克服阻力做功为60J,则该物体落回到地面时的机械能为60J,从最高点落回地面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mgH=90J,故A、C错误,B、D正确.【例2】(多选)(2020·全国Ⅰ卷)一物块在高3.0m、长5.0m的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其重力势能和动能随下滑距离s的变化如图中直线Ⅰ、Ⅱ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m/s2.则()A.物块下滑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B.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C.物块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6.0m/s2D.当物块下滑2.0m时机械能损失了12J答案AB解析下滑5m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30J,动能增加10J,减小的重力势能并不等于增加的动能,所以物块下滑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A正确;斜面高3m、长5m,则斜面倾角为θ=37°.令斜面底端为零势面,则物块在斜面顶端时的重力势能mgh=30J,可得质量m=1kg.下滑5m过程中,由功能关系,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μmg·cosθ·s=20J,求得μ=0.5,B正确;由牛顿第二定律mg sinθ-μmg cosθ=ma,求得a=2m/s2,C错误;物块下滑2.0m时,重力势能减少12J,动能增加4J,所以机械能损失了8J,D选项错误.故选AB.【变式2】(多选)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相连.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物块位于O点(图中未标出).物块的质量为m,AB=a,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物块从O点拉至A点,拉力做的功为W.撤去拉力后物块由静止向左运动,经O点到达B点时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为g.则上述过程中()A.物块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W-12μmgaB.物块在B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W-32μmgaC.经O点时,物块的动能小于W-μmgaD.物块动能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物块在B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答案BC解析设O点到A点距离为x,则物块从O点运动到A点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可得μmgx+E p A=W,从A点到B点过程中同理可得E p A=μmga+E p B,由于克服摩擦力做功,则E p B<E p A,则B点到O点距离一定小于a2,且x>a2,则E p A=W-μmgx<W-1μmga,A错误;在B点有E p B=W-μmg(a+x)<W2-3μmga,B正确;物块经过O点,同理可得E k O=W-2μmgx<W-μmga,2C正确;物块动能最大时所受弹力kx=μmg,而在B点弹力与摩擦力大小关系未知,故物块动能最大时弹簧伸长量与物块在B点时弹簧伸长量大小未知,故两位置弹性势能的大小关系不好判断,D错误.圆轨道与水平【例3】(多选)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固定14轨道相切于最低点B.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P(可视为质点)从A处由静止滑下,经过最低点B后沿水平轨道运动到C处停下,B、C两点间的距离为R,物块P与圆轨道、水平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力F将物块P沿下滑的路径从C处缓慢拉回圆弧轨道的顶端A,拉力F的方向始终与物块P的运动方向一致,物块P从B处经圆弧轨道到达A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μmg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块P在下滑过程中,运动到B处时速度最大B.物块P从A滑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2μmgRC.拉力F做的功小于2mgRD.拉力F做的功为mgR(1+2μ)答案CD解析当重力沿圆轨道切线方向的分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时,速度最大,此位置在AB之间,故A错误;将物块P缓慢地从B拉到A,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μmgR,而物块P从A滑到B的过程中,物块P做圆周运动,根据向心力知识可知物块P所受的支持力比缓慢运动时要大,则滑动摩擦力增大,所以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大于μmgR,因此物块P从A滑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大于2μmgR,故B错误;由动能定理得,从C到A的过程中有W F -mgR-μmgR-μmgR=0-0,则拉力F做的功为W F=mgR(1+2μ),故D 正确;从A到C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mgR-W f-μmgR=0,因为W f>μmgR,则mgR>μmgR+μmgR,因此W F<2mgR,故C正确.【变式3】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旁建有如图所示的避险车道,车辆可驶入避险.若质量为m的货车刹车后以初速度v0经A点冲上避险车道,前进距离l时到B点减速为0,货车所受阻力恒定,A、B两点高度差为h,C为A、B 中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关于该货车从A运动到B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克服阻力做的功为1mv202B.该过程产生的热量为1mv20-mgh2C.在AC段克服阻力做的功小于在CB段克服阻力做的功D.在AC段的运动时间等于在CB段的运动时间答案B解析根据动能定理有-mgh-F f l=0-1mv20,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 f=F f l=21mv20-mgh,故A错误;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系统产生的内能,则该过程产2生的热量为1mv20-mgh,故B正确;阻力做的功与路程成正比,在AC段克2服阻力做的功等于在CB段克服阻力做的功,故C错误;从A到B做匀减速运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故在AC段的运动时间小于在CB段的运动时间,故D错误.1.静摩擦力做功(1)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2)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3)静摩擦力做功时,只有机械能的相互转移,不会转化为内能.2.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1)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2)相互间存在滑动摩擦力的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将产生两种可能效果:①机械能全部转化为内能;②有一部分机械能在相互摩擦的物体间转移,另外一部分转化为内能.(3)摩擦生热的计算:Q=F f x相对.其中x相对为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从功的角度看,一对滑动摩擦力对系统做的总功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从能量的角度看,其他形式能量的减少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例4】如图所示,某工厂用传送带向高处运送物体,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底端,第一阶段物体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物体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匀速运动到传送带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第二阶段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B.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第一阶段物体动能的增加量C.第一阶段物体和传送带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第一阶段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D.物体从底端到顶端全过程机械能的增加量大于全过程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答案C解析对物体受力分析知,其在两个阶段所受摩擦力方向都沿斜面向上,与其运动方向相同,摩擦力对物体都做正功,A错误;由动能定理知,合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B错误;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D错误;设第一阶段物体的运动时间为t,传送带速度为v,对物体有x1=v2t,对传送带有x′1=v·t,因摩擦产生的热量Q=F f x相对=F f(x′1-x1)=F f·v2t,物体机械能增加量ΔE=F f·x1=F f·v2t,所以Q=ΔE,C正确.【变式4】(多选)水平地面上固定有两个高度相同的粗糙斜面体甲和乙,斜面长分别为s、L1,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滑块A、B可视为质点,同时由静止开始从甲、乙两个斜面的顶端释放,小滑块A一直沿斜面甲滑到底端C点,而小滑块B沿斜面乙滑到底端P点后又沿水平面滑行距离L2到D点(小滑块B在P点从斜面滑到水平面时速度大小不变),且s=L1+L2.小滑块A、B与两个斜面以及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A.滑块A到达底端C点时的动能一定比滑块B到达D点时的动能小B.两个滑块在斜面上加速下滑的过程中,到达同一高度时,动能可能相同C.A、B两个滑块从斜面顶端分别运动到C、D的过程中,滑块A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小于滑块B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D.A、B两个滑块从斜面顶端分别运动到C、D的过程中,由于克服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一定相同答案AC解析设斜面体甲的倾角为α,斜面体乙的倾角为β,根据动能定理,滑块A 由甲斜面顶端到达底端C点的过程,mgh-μmg cosα·s=12mv2C,滑块B由乙斜面顶端到达D点的过程,mgh-μmg cosβ·L1-μmgL2=12mv2D,又s=L1+L2,根据几何关系得s cosα>L1cosβ+L2,所以12mv2C<12mv2D,故A正确;两个滑块在斜面上加速下滑的过程中,到达同一高度时:mgh-μmg cosθ·hsinθ=12mv2,重力做功相等,但克服摩擦力做功不等,所以动能不同,故B错误;整个过程中,两滑块所受重力做功相同,但由于滑块A运动时间长,故重力对滑块A做功的平均功率比滑块B的小,故C正确;滑块A、B分别到达C、D时的动能不相等,由能量守恒定律知滑块A、B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产生的热量不同,故D错误.【例5】如图所示,半径为R=1.0m的光滑圆弧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轨道的一个端点B和圆心O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7°,另一端点C 为轨道的最低点.C点右侧的光滑水平面上紧挨C点静止放置一木板,木板质量M=1kg,上表面与C点等高.质量为m=1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从空中A点以v0=1.2m/s的速度水平抛出,恰好从轨道的B端沿切线方向进入轨道.已知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 取10m/s 2.求:(1)物块经过C 点时的速率v C ;(2)若木板足够长,物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 .答案(1)6m/s (2)9J 解析(1)设物块在B 点的速度为v B ,从A 到B 物块做平抛运动,有:v B sin θ=v 0从B 到C ,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1+sin θ)=12mv 2C -12mv 2B 解得:v C =6m/s.(2)物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力作用,最终将一起运动.设相对滑动时物块加速度大小为a 1,木板加速度大小为a 2,经过时间t 达到共同速度v ,则:μmg =ma 1,μmg =Ma 2,v =v C -a 1t ,v =a 2t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12(m +M )v 2+Q =12mv 2C 联立解得:Q =9J.【变式5】(多选)如图所示,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套一个滑块A ,与滑块A 连接的细绳绕过光滑的轻质定滑轮连接滑块B ,细绳不可伸长,滑块B 放在粗糙的固定斜面上,连接滑块B 的细绳和斜面平行,滑块A 从细绳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不计轮轴处的摩擦),到滑块A 下降到速度最大(A 未落地,B 未上升至滑轮处)的过程中()A.滑块A和滑块B的加速度大小一直相等B.滑块A减小的机械能等于滑块B增加的机械能C.滑块A的速度最大时,滑块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D.细绳上的张力对滑块A做的功等于滑块A机械能的变化量答案CD解析两滑块与绳构成绳连接体,沿绳方向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则A沿绳的分加速度等于B的加速度,A错误;绳连接体上的一对拉力做功不损失机械能,但B受到的斜面摩擦力对B做负功,由能量守恒可知滑块A减小的机械能等于滑块B增加的机械能和摩擦生热之和,B错误;滑块A的速度最大时,将滑块A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绳连接体沿绳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则A沿绳的分速度等于B的运动速度,显然滑块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C 正确;对A受力分析可知,除重力外,只有细绳的张力对滑块A做功,由功能关系可知,细绳上的张力对滑块A做的功等于滑块A机械能的变化量,D正确.。

5 第四章 金属的凝固与固态相变

5 第四章 金属的凝固与固态相变

晶核形成: 自发形核(均匀形核); 非自发形核(非均匀形核)。 晶核长大: 平面状长大; 树枝状长大。
9

4.1纯金属的结晶

形核与长大:
10
4.1纯金属的结晶

树枝状长大
11
4.1纯金属的结晶

影响形核和长大的因素:
过冷度 难熔杂质

12
4.1纯金属的结晶

晶粒度: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上的晶粒 数目/晶粒尺寸。晶粒 平衡结晶过程:
LL+
25
1.匀晶相图

杠杆定律:结晶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和两 相相对量的变化。 两相区中Q/QL=ab/bc
26
1.匀晶相图

原因:固相中原子扩散速 度慢,跟不上结晶速度
晶内偏析(属于微观偏析)
枝晶偏析
消除办法:高温扩散退火
27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
44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L L+ (M+N )+ M L
L+
(M+N )+ M 冷却 曲线
45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L L+ (M+N )+ M
( M+ N )
46
2.共晶相图

亚共晶合金L L+ (M+N )+ M 过共晶合金L L+ (M+N )+ N
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为 两相区,液相与固相平 衡共存
22
4.2.1二元合金相图与凝固(结晶)
相图的分类: 匀晶相图 共晶相图 包晶相图 其它相图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四五章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四五章

据不同标准,社区可划分为不同的社区类型。
Ø 根据空间特征,社区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性小、同质性强; 二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经济活动比较简单; 三是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较大; 四是职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五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家族作用较大,人际关
Ø 易于形成村落的十种地形: 河流交汇之处;平原的岗地;沿海港湾地带;河流谷地 中的阶地;盆地中心区;山坡与冲积扇的交接地带;沿 海平原的山麓地带;平原区的地垒和方山地貌区;山地 中的隘口或山谷的入口处;沙漠中的绿洲等。
•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也与人们所追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并且后者对村落 的重塑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Ø 《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 落。”
Ø 广义的农村聚落是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 有居民点,包括村落和集镇。
Ø 狭义的农村聚落是指村落,是以农业(包括耕作业或林 牧副渔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
Ø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利用和获取自然资源的过程, 同时也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过程,因而与自然环境 条件密切相关。
中国农村村落(自然)类型、分布及特点
类型
分布地域
特点
园林式 江南水乡、成都平原
两三户散居,各成一个独立的据点,互不相联但守望相 助。住户周围竹林掩映,小溪环绕,住户与住户之间远则 相距三五百米,近则几十米,整个村落像是一处园林。
华 北 、 甘 肃 西 部 及 广 村庄从外表看围绕着一道坚固的一般是泥土的寨墙,看不
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Ø 一般而言,社区至少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计算物理》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物理》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i 1, j B sin
i , j 1 B sin
i h ( j 1) h sin L L i h j h h j h h B sin sin cos cos sin , L L L L L i h ( j 1) h i , j 1 B sin sin L L i h j h h j h h B sin sin cos cos sin . L L L L L
4. 证:依题,中子扩散方程的形式为 2 f ( x, y ) q( x, y ).
其中, f ( x, y) a 2 , q( x, y ) sin
y sin . L L
x
则依“五点差分”格式(正方形网格划分) ,
ij
引入层向量,
1, j 1 , j , j 1, , N 1; N 1 N 1, j g 0, j 0 b1 1 B , b j , j 2, , N ; 4 b N 1 0 g N, j
=ij( k )


4
) (k ) (k ) (k ) (k ) (i(k1, j i , j 1 i 1, j i , j 1 4ij )
(k )
(k )
时,stop ! 其中,移位矢量 ( k ) { i( k ) } {i( k ) i( k 1) }.
] , L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四五章例题及课后习题答案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四五章例题及课后习题答案

SUM
640
160
16 79.9
AVE
80
20
2 9.9875
SUMMARY OUTPUT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0.99645389 R Square 0.992920354
Adjusted R Sq0u.a9r8e7610619
标准误差 0.183总计
105.4 106
107.2 108.9 109.6 110.7 111.5
T/℃
112 110 108 106 104 102
17
浓度与沸点温度之间的关系
19 21 23 25 27 c/%
系列1 29
i
总和 平均
x
y
1 19.6
2 20.5
3 22.3
4 25.1
5 26.3
6 27.8
7 29.1
8 1.36
0.612 0.133538908 -0.213248578 0.017833
9 0.93
0.498 -0.031517051 -0.302770657 0.000993
10 SUM AVE
0.53 14.79 1.479
0.371 6.365 0.6365
-0.27572413 1.44195027
2
1.5
4.8
3
1.8
7.4
3
2.3
7.4
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
SUMMARY 去离子水 1
观测数 求和 平均 方差
自来水
2 4.1 2.05 0.125
总计
2 10.9 5.45 0.045
2 观测数 求和 平均 方差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词汇第一节词汇和词的结构一、试述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

答: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建筑材料就不能盖房子,没有词汇就不能造句子。

语言是用一个个词按照有关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造出种种句子进行交际的。

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就一种语言来讲,它的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也就越强。

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首先就因为它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

二、“他学英语很用功,坚持每天记住15个词汇。

”这话对不对?为什么?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一个范围涵盖很广的词,因此不能用15这个数量词来形容它,这里它要表达的意思是15个单词,所以应该用单词来代替词汇。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答:“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1)驼绒平绒呢绒鸭绒(2)驼绒驼毛驼峰驼铃第(1)组词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

第(2)组词说明“绒”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

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和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用三种符号在字下标出。

绩柿素眉蜻狗羊鸭学习鹃祝闪平虎狼答:(1)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2)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3)没有不自由语素。

(4)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

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单纯词不分析),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的和要求】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观及其现代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和⽆限发展;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的对⽴统⼀;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发⽣包括⼈类认识的原始发⽣即认识的种系发⽣、单个⼈的认识能⼒的形成和发⽣即认识的个体发⽣以及已经具备了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的发⽣。

认识的发⽣是⾃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的结果,⽽其中的劳动实践在认识发⽣中起着决定性作⽤。

1.劳动实践的发⽣和发展为⼈类认识活动的发⽣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使⼈脑的产⽣和发展,因⽽为认识发⽣提供物质器官;3.劳动实践活动在⼈脑中的内化产⽣了认识结构、图式,形成了认识能⼒;4.劳动实践促使⼈的交往以及语⾔、符号的发⽣、发展,使⼈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遗传⽅式。

已具备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论是个⼈的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和发展的根本动⼒。

(⼆) 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1.主体及其基本形式主体是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即实践认识者。

主体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

2.客体及其类型客体是指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即实践认识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内涵(一)定义“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广义: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动物的学习)狭义:个体由于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不同:(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的学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中介作用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学生学习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二、学习分类按学习结果(加涅)1、言语信息:是什么;陈述性知识2、智慧技能:怎么做;程序性知识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3.社会规范学习第二节联结(行为)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和反应R 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

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4.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二、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试误论)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三、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箱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一)经典实验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二)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泛化和分化1、获得与消退获得: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且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和分化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华生:小艾伯特实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杯弓蛇影”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试误论)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科学教育心理学开创者,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桑代克关于学习定义: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S—R2.学习的进程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三条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效果律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应用律: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练习律失用律: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准备律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尝试—错误说教育意义强调“做中学”1.教师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多尝试。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获得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

(效果律)3.加强练习。

(练习律)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准备律)经典实验:斯金纳箱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学习论创始人,极端行为主义代表,坚持行为科学能改造教育甚至改造社会的心理学家。

(一)观点 1.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学习的实质: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S-R-S3.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1、强化正强化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愉快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操作行为出现后,撤销厌恶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2)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2、惩罚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不愉快刺激或撤销愉快刺激,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降低。

当某生在课堂上冲口而出一个“愚蠢”的问题而被其他学生嘲笑的话,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上他就不会再提问。

——惩罚3.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在教育上的应用 1.程序教学2.教学机器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为三种: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联结(行为)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和反应R 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

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4.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箱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形式)布鲁姆苛勒、考夫卡、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主要观点1.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从学习过程看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3.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

二、托尔曼认知地图论主要观点1.学习实质学习是S-O-R 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 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而不是简单的S-R 的联结。

2.学习结果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三、布鲁纳认知结构论布鲁纳:当代杰出的科学教育家之一,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发现学习论的创始人(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其次,是将新获得的知识进行转化;第三,评价是对知识转化过程的一种检查(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三)学习法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四)教育意义教师要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要达到此目标需注意: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适当,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教学材料的性质特点,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第三,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四、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论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论的创始人。

学习理论在学校知识教学情境中建构(一)基本观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2.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已有观念“鱼”,现要学习“鲤鱼”的概念相关类属派生类属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学习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并列结合学习: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如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

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按层次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诸多类属者,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先行组织者warming up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五、掌握学习(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形式)布鲁姆(1)理论假设:“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布鲁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它代表着一种非常乐观的教学方法(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4)评价: 形成性评价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分支,强调知识“生长”兴起:20 世纪80 年代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1、知识观:强调知识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传统知识观: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

科学命题、定理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

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