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钢管柱-焊接工字形钢梁钢框架隔板贯通式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隔板贯通节点性能.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隔板贯通节点性能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隔板贯通节点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列为推荐形式,但由于国内该种节点的研究资料较少,对节点承载能力及抗震性能缺乏认识,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也不成熟,因此,对隔板贯通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总结分析了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形式及其受力特点,并在研究隔板贯通节点构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钢梁翼缘与隔板连接处受力性能的两种新型节点形式—圆弧倒角型节点和倒角放坡型节点。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受拉翼缘连接性能,对16个隔板贯通节点试件进行了静力拉伸试验,分析了节点的应力传递机制,并对节点拉伸承载力试验值及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圆弧倒角型节点与倒角放坡型节点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良好的延性,影响节点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隔板厚度、浇注孔直径和钢管的宽厚比;日本规程提出的节点拉伸承载力计算公式对于填充混凝土的试件偏于保守,但高估了空钢管试件的承载力。
建立了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钢材与混凝土接触非线性和各种材料非线性的有限元模型,对隔板贯通节点进行了静力拉伸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节点的屈服机制,并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隔板与钢管协同受力的节点拉伸承载力计算公式,比较分析表明,节点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进行7个隔板贯通节点十字型足尺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了各试件的破坏过程及特征,并对节点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隔板贯通节点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钢梁翼缘与隔板的连接构造对节点的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影响较大,圆弧倒角型节点和倒角放坡型节点比侧板加强型节点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隔板的厚度、浇注孔径和钢管的宽厚比对梁端破坏节点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小,但在试件中浇筑混凝土可以显著减小核心区的剪切变形,改善节点的抗震性能。
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研究现状

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研究现状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和柱脚节点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节点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关键字: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柱脚节点1.概述钢管混凝土是在劲性钢筋混凝土及螺旋配筋混凝土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型式。
其特点就是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耐火性能好、施工方便。
在其使用之初就受到欧美日各国土木工程界的重视,竞相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也开始开发利用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
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钢管混凝土技术在我国的桥梁、电力等行业中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随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相关的规范、规程,使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化。
钢管混凝土结构中节点是个非常重要的部位,它起着传递和分配内力以及保证整体性的作用,对结构安全至关重要[1]。
截至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的受力机理,破坏形态做了大量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近似的的计算公式,但是尚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现状对于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按钢管混凝土柱与梁的连接类型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另一类是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
国外高层建筑中应用和研究较多的节点型式主要是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2]。
而国内则主要是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
2.1国外钢管混凝土梁柱-钢梁节点的研究现状1974年,p.ansounan[3]进行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节点连接的研究。
1987年, hiroshi和kanatani等进行了长高强螺栓连接部分方钢管混凝土柱与h型钢梁的研究,使得钢管壁局部变形、破坏和焊接困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995年, shim通过改变加强环板开口尺寸、厚度等参数,对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节点的静力和滞回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内加强环板节点核心区有良好耗能能力;节点区灌混凝土的试件,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会有所提高。
国内常用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连接形式综述

引言
随着钢结构住宅在国内的热度持续上升,钢结构体系在 实际工程和研究领域成为热门,相较于纯钢结构,钢管混凝土 框架结构在住宅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与推广。钢管混凝土结构 同时具备钢材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点:承载力高,施工方便 等,同时也具备了以往实际工程中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不 具备的优点:无须支混凝土模板。国内学者对钢管混凝土结构 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使得钢管混凝土 结构在工程应用中得到发展与进步,其中钢管混凝土柱与H型 钢梁节点形式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节点,同时也是构造和受力比 较复杂的节点。
1 国内常用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框架刚接节点形式
H型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翼缘连接节点常采用栓焊链接或 是全焊连接,其中栓焊连接是将梁腹板和钢管柱壁通过连接 板、高强螺栓连接,梁翼缘和柱壁通过全熔透坡口焊连接。由 于栓焊连接施工方便并且能保证节点连接的刚度,是工程中常 用连接方式。
1.1 内隔板式节点 内隔板式节点是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连接中运用较为广 泛的节点形式,一般做法是将梁柱连接位置的中部进行截断,将 内隔板焊接在H型钢梁翼缘对应位置,再将钢管柱通过全熔透坡 口焊连接起来。国内规范[1]规定,内隔板厚度应满足规定的宽厚 比限值,且不应小于梁翼缘厚度。 内隔板式节点的优势在于梁翼缘上的拉力由钢管壁和内隔 板传递,传力明确。不足之处在于加工难度大,焊缝位置比较 集中,节点区焊缝易出现裂纹,同时这种节点形式适用于柱截 面尺寸较大的构件,有局限性且焊缝都集中在节点区,焊接热 效应导致的残余应力大,钢梁翼缘连接处内外都是通过焊缝连 接,容易诱发裂纹,在实际受力过程中不利。同时由于混凝土 的浇灌在内隔板焊接完成后进行,内隔板上需设置灌注孔和排 气孔,给加工过程制造了麻烦。 1.2 隔板贯通式节点 隔板贯通式节点中钢梁翼缘的拉力通过贯穿整个柱截面的 隔板传递,这种连接方式需要将钢管柱在节点连接部位进行截 断,并将分段柱节与贯通隔板焊接。梁翼缘通过全熔透焊缝与 隔板连接,若是采用栓焊连接,梁腹板通过高强螺栓、剪切板 与柱壁相连;若是采用全焊连接,则将梁腹板直接焊接在柱壁 上。具体的构造方式和设计要求在《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1]中有具体规定。这种连接方式也是国内建筑抗震规范[2] 与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3]推荐连接形式。 1.3 外隔板式节点 外隔板式节点是将隔板设置在柱外与梁上下翼缘对齐, 采用带衬板的全熔透坡口焊连接。这种节点形式施工简单, 传力明确,不受柱截面尺寸限制,同时不需要设置灌注孔和排 气孔,避免了在柱壁同一位置处内外施焊,焊接热效应影响较 大,给加工和施工提供了便利。但是需要加大外隔板尺寸来保 证节点的刚度,与其他节点形式比较用钢量超出许多,且水平 环板不利于墙板的安装,凸角也会影响室内住户的观感体验。
基于钢管混凝土柱的梁柱混合节点研究进展分析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3-0062-06DOI:10.16330/ki.1007-7359.2024.3.0231引言近年来,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梁柱节点作为结构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梁柱节点是建筑结构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连接梁和柱以及传递和转移荷载的重要任务[1]。
国内外学者对梁柱节点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研发了多种节点连接形式。
新材料的应用、优化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引入,都为梁柱节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钢管混凝土柱可充分发挥外包钢管和内填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势,具有强度高、塑性好、抗震性能优越和施工便捷等优势[2-3],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空间结构、桥梁工程和工业建筑等领域。
目前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在工程领域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和成熟的应用。
然而,随着结构跨度的增大或者荷载的增加,型钢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及其预应力梁因建造成本较低等原因常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形成新型结构体系。
其梁柱混合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施工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以确保梁柱节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为此,本文综述了此类梁柱混合节点的连接类型、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并进一步拓展了梁柱混合节点研究内容,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基于钢管混凝土柱的梁柱混合节点为了使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国内外学者研发了基于钢管混凝土柱的梁柱混合节点,主要包括三种节点类型,即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混合节点、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混合节点和钢管混凝土柱-预应力混凝土梁混合节点。
2.1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混合节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形式主要分为加强环式节点、钢筋贯通式节点、环梁式节点、螺栓连接式节点等。
目前,针对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混合节点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很多学者对该类节点进行了试验分析与理论计算,同时对该类节点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承载力简化计算模型和设计方法。
钢管混凝土框架环板贯穿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h o mwok s p o t g s lc in o cu ls s e d d sr cu e tefr r u p r n e e t fa t a u p n e tu t r . i o Ke r s u p n e t c u e o c ee o mwok s p o ,tp ee t n y wo d :s s e d d s u t r ,c n rt ,f r r r u p r y e s l ci t o
W EI Ling・ o a ba
Ab t a t sr c :Co i i g w t h n i e rn rc ie h a e i l nr d c d t e fr mb n n i t e e gn e g p a t ,te p p r smp y i t u e h o mwo k s p o mo e fs s e d d c n r t ,a d d s h i c o r u p  ̄ d s o u p n e o ce e n i- c s e e s h mec aa trsis r cia c p ,e o o c a d oh ra p c so ait f o mwo k s p o i g s se , rv d d g i a c r u s d t c e h r c e t ,p a t ls o e c n mi n t e s e t fav re o r h i c c y f r u p s n y t m p o i e u d n e f o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边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 a ) 试件J D 一 1
( b ) 试 件J D 一 2
图 3 滞 回 曲线
2 . 3 骨 架 曲线
2 个 试件 的 骨 架 曲线 见 图 4 。从 图 4可 知 ,2根 试
件在 达到极 限荷 载前 ,其 骨 架 曲线 基 本呈 现 出直线 的
变 化 ,无 明 显 可 见 的 屈 服 点 。 试 件 J D 1的 极 限 承 载
・ 6 8 ・
建 筑 与 土 木 工 程
2 0 1 6年 1 1 月
柱截 面 尺寸 为 1 5 0 mm×1 5 0 mm,钢管 的厚度 为 3 . 5 mm,采 用方 形空 心钢 管 。整个 柱 高 1 6 8 2 mm,梁 长 度1 3 6 5 mm,工 字形 钢梁 采用 3块 钢板 全融 透焊 接 ,焊缝 质量 要求 与钢 材等强 。柱底部 和 工字 形钢 梁 设 置 部分 加劲 肋 以保 证 整个试 件 的稳定 性 ,试件 几何 构造 尺 寸见 图 1 。钢 管 内填充 C 4 0等 级 混凝 土 ,同批
图 4 骨架 曲线
法”计算 出各 试件 的屈服 位移 △ 而破坏 位移 △ 即为破 坏荷 载 P 对应 的位 移 ,破坏荷 载 P 取极 限荷 载 P… 下 降 1 5 时对应 的荷 载 。2 根试 件在 不 同阶段 下 的特征荷 载 、对应 的位 移值及 位移 延性 系数 见 表 1 ;不 同再 生骨 料取 代率下 各极 值荷 载值 及对 应 的位 移值 如 图 5 、图 6所 示 ;不 同再 生 骨料 取 代率 对
f 。 I I _ \
3 — 3
5
0
图 1 试 件 几 何 构 造 尺寸 ( 单 位 :l n l l l J
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目前,装配式钢结构正快速发展,而传统焊接节点不利于施工、抗震性能差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急需开发新型的节点形式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并进一步促进钢结构装配式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方钢管柱-H型钢梁半刚性节点,将其应用于框架来研究其抗震性能。
主要通过足尺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研究方法,研究了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破坏形式、滞回性能、强度和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还建立了三维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模型研究其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为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实际工程应用做出参考。
对足尺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沿梁轴线方向施加低周往复荷载进行拟静力试验,来研究框架的破坏特征和机理、应力应变规律、滞回性能、强度和刚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破坏主要发生在节点域——槽型钢梁与外套筒焊缝开裂、H型钢梁屈曲变形、外套筒和柱翼缘变形等;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滞回性能较好,承载力高,延性和耗能出色,且强度退化不明显,刚度退化较平稳。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与试验一致的有限元模型,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框架各部位的应力应变,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的破坏形式、应力应变分布以及抗震性能都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角钢、槽型钢梁等能有效地将塑性铰外移。
以基准模型为基础,在ABAQUS中建立另外11个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节点形式、框架跨度、框架层高、轴压比对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新型节点能够有效的将塑性铰从梁端外移至槽型钢梁边缘,发挥梁的耗能能力,提高了框架的抗震性能,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刚度和承载力远大于纯焊接框架;跨度对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影响较大,跨度增大能使梁塑性铰外移并充分发展,梁先于节点破坏,提高框架耗能能力;层高对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有一定影响,层高增大滞回曲线饱满度不断减小,承载力和刚度降低,耗能能力下降;轴压比对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影响尤为显著,适当的柱轴压(0.2左右)有利于改善新型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破坏形式和抗震性能,充分发挥梁的耗能能力,但轴压过大会导致柱先于梁破坏,大大削弱框架的抗震能力。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抗震试验研究

第53卷第6期2022年6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3No.6Jun.2022钢管混凝土柱−钢梁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抗震试验研究余玉洁1,2,林思文1,张超1,丁发兴1,2,蒋丽忠1,魏标1(1.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2.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75)摘要:钢管混凝土柱−钢梁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下翼缘采用螺栓连接代替传统的对接焊缝连接,以解决下翼缘焊缝处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但该构造使得钢梁上下翼缘的连接方式不对称。
为此,通过对5个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和1个传统栓焊混合连接节点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下翼缘螺栓连接和楼板的组合作用对下栓上焊节点抗震性能和工作机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下栓上焊节点中由于下翼缘处螺栓滑移导致其滞回曲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捏缩现象,但该类节点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可转动0.06000rad 且不破坏;随着节点转角增大,下翼缘连接传力机制由摩擦传力转变为螺杆与孔壁的接触承压传力,节点具有较强的极限承载能力;上下翼缘连接方式不同导致节点正负向受弯时表现出非对称承载强度;无楼板节点具有较大的负弯矩强度,采用组合式楼板时,混凝土板与立柱的挤压承载对于节点正向承载能力有更显著的增强效应,最终使得组合梁节点的正负向弯曲承载强度相近;楼板可有效抑制钢梁上翼缘的局部鼓曲变形,延缓节点的峰值后承载力退化现象;下翼缘螺栓连接的板件滑移有助于降低钢梁下翼缘应力集中现象,避免出现过早断裂的脆性破坏;通过提高下翼缘螺栓连接强度和下贯通隔板厚度,可以增大节点的承载稳定性和变形能力。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滞回性能;抗弯强度;层间位移角;摩擦滑移中图分类号:TU39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207(2022)06-2143-12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ottom-flange-bolted upper-flange-welded through-diaphragm connection between CFSTcolumn and steel beamYU Yujie 1,2,LIN Siwen 1,ZHANG Chao 1,DING Faxing 1,2,JIANG Lizhong 1,WEI Biao 1(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China;2.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Changsha 410075,China)收稿日期:2021−08−10;修回日期:2021−10−22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08402)(Project(51708402)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China)通信作者:余玉洁,博士,教授,从事装配式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性能研究;E-mail :****************.cn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2.06.016引用格式:余玉洁,林思文,张超,等.钢管混凝土柱−钢梁下栓上焊隔板贯通节点抗震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6):2143−2154.Citation:YU Yujie,LIN Siwen,ZHANG Chao,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ottom-flange-bolted upper-flange-welded through-diaphragm connection between CFST column and steel beam[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53(6):2143−2154.第53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bstract:The bottom-flange-bolted upper-flange-welded(BFB-UFW)through-diaphragm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FST)column connection adopts the bolted connection instead of traditional welded approach to connect the bottom flange to the bottom diaphragm.The construction can solve the brittle rupture failure problem of the bottom flange welds,but also induces the asymmetric connecting construction between upper and bottom flanges.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ottom-flange-bolted connection and composite beam effect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FB-UFW connection,cyclic loading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five BFB-UFW connections and one traditional welded flange through-diaphragm conne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BFB-UFW connections have pinched hysteretic loops due to the bolt sliding behaviors in the bottom flange connection,but this connection has strong deformation ability with a drift angle of0.06000rad.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bottom flange connection changes from the contact friction resistance to bolt bearing when the drift angle increases,leading tothe stronger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Different connecting methods in the upper and bottom flanges will cause asymmetric moment strength developments in upward and downward bending conditions.The bare beam connection has a higher level of negative moments than positive strengths.However,the extrusion between slab and column in the composite beam connection imposes a stronger strengthening effect on the positive moment strength,leading to similar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rength levels.The slab can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local buckling deformation at upper beam flange and delay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behavior.The bolted bottom flange design and the plate sliding behaviors can reduce stress concentrations at the bottom flange,which effectively reduces brittle failure risks from the premature fracture.The bearing stabil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BFB-UFW connections can be strengthened by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bolted bottom flange connec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bottom diaphragm.Key words: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composite beam;hysteretic behavior;moment strength;inter-story drift angle;frictional sliding钢管混凝土柱[1]充分结合了混凝土与钢材各自的优点,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等突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第6期2014年3月下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Vol.44No.6Mar.2014方钢管柱-焊接工字形钢梁钢框架隔板贯通式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万馨1,刘志明2,姜喜周1(1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包头014010;2包头市地震局,包头014010)[摘要]针对贯通隔板相关参数对方钢管柱-焊接工字形钢梁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了4个隔板贯通式节点试件,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
试验表明,该类型节点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承载力,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稳定。
隔板的厚度对节点承载力有明显影响,厚度越大,承载力越高;在一定范围内,隔板的平面尺寸越大,越能将应力有效分散到更大区域,对承载力有一定贡献。
[关键词]隔板贯通式节点;方钢管;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TU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8X (2014)06-0065-05Experimental study of hysteretic behavior of diaphragm-through joint of steel framewith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 and H-shaped steel beamWan Xin 1,Liu Zhiming 2,Jiang Xizhou 1(1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hoo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China ;2Baotou Seismological Bureau ,Baotou 01401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the continuous diaphragms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frame joint with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 and H-shaped steel beam ,four diaphragm-through joint specimens were tested under low cyclic loads to investigate the hysteretic behavior.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uctility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are sufficient and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is stable as well as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Diaphragm thickness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joint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is in proportion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diaphragm.In a certain range ,the diaphragms with bigger planar dimension can effectively distribute the stress to a wider area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bearing capacity.Keywords :diaphragm-through joint ;square steel tube ;hysteretic behavior ;experimental study作者简介:万馨,硕士,副教授,Email :xin.wan@126.com 。
0引言随着国内钢产量激增和钢材种类的增多,钢框架结构的应用日益广泛。
梁柱节点或梁柱连接在钢框架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性能可对结构的整体行为产生影响。
日本和美国关于震后的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框架节点区域受力复杂,存在严重的应力集中,往往会发生因焊缝破坏而导致节点失效的现象[1]。
我国现行规范推荐使用柱贯通式节点,但这种节点需要较高的成本来设置内隔板,或者施焊时由于操作空间限制,不得不将柱在内隔板附近断开,因此不能保证完全意义上的柱贯通[2]。
日本的钢管柱-梁节点广泛采用隔板贯通式连接,但我国对隔板贯通式节点的研究较少[3]。
为了研究这种节点的实际抗震性能,本文针对方钢管柱-焊接工字形钢梁钢框架隔板贯通式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贯通隔板相关参数对节点抗震机理的影响,给出了满足抗震设计要求的隔板相关参数的取值依据,为工程设计和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1试验概况1.1试件设计以隔板的厚度和平面尺寸为主要考察参数,共制作了4个方钢管柱-焊接工字形钢梁钢框架隔板贯通式节点试件,见图1。
其中试件JD2,JD4隔板的外挑长度为50mm ,试件JD1,JD3隔板的外挑长度为25mm ,与梁翼缘搭接长度为250mm ,均采用实腹钢板。
隔板与方钢管柱均采用全熔透坡口对接焊缝,与梁翼缘和腹板之间均采用10.9级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接触面喷砂处理,表面摩擦系数为0.45。
各试件的参数见表1。
试件几何参数表1试件梁截面/mm 柱截面/mm 隔板厚度/mm 隔板外挑长度/mm 隔板宽厚比JD1JD2H200ˑ180ˑ6ˑ10□200ˑ200ˑ10ˑ10825502525JD3JD4H200ˑ180ˑ6ˑ10□200ˑ200ˑ10ˑ101025502020建筑结构2014年图1试验节点及剖面4个试件均采用Q235B钢材,方钢管柱为焊接箱形截面,梁为焊接工字形截面,焊条采用E43系列。
根据《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4]要求制作标准拉伸试条进行材性试验。
材性试验结果为:8mm厚钢板屈服强度为249MPa,极限强度为392MPa;10mm厚钢板屈服强度为245MPa,极限强度为388MPa。
1.2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在梁端用50t伺服液压千斤顶施加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过程中用X-Y函数记录仪同步绘制荷载-位移曲线以便加载控制,并采用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同步记录各电阻应变片、位移计及百分表的数据。
试验装置及隔板应变片位置见图2。
加载过程分预加载和加载两个阶段[5]。
水平荷载采取荷载、位移混合加载制度,分级循环施加荷载,直至试件破坏,是否破坏以荷载-位移曲线是否出现明显拐点、构件变形及裂缝等进行综合评定。
弹性阶段采取荷载控制,荷载增量为6kN,即6,12,18kN,…,每级循环2次;试件屈服后采用位移控制,以0.25倍屈服位移为级差控制加载,每级循环3次。
试件加载时各循环均先使梁的左侧翼缘受拉,即先推后拉。
2试验结果2.1试验现象及分析各个试件在加载初期的荷载-位移曲线(图3)基本为直线,表明试件处于弹性阶段。
加载至一定图2试验装置及隔板应变片位置示意图图3试件滞回曲线程度后,试件隔板受压,发生局部屈曲,之后随着荷载的加大,隔板上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残余变形。
高强螺栓的滑移程度随着荷载和位移的增大而加剧,66第44卷第6期万馨,等.方钢管柱-焊接工字形钢梁钢框架隔板贯通式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底部两个螺栓孔首先出现扩孔,变成明显的椭圆形,且螺栓主要通过螺栓杆与钢板之间的承压接触来抵抗外力。
各试件的失效模式见表2。
各试件的失效模式表2试件试件失效模式JD1高强螺栓滑移,隔板上螺栓孔削弱部位钢材断裂,隔板受压时局部屈曲JD2高强螺栓滑移,隔板上螺栓孔削弱部位钢材断裂,隔板受压时局部屈曲JD3高强螺栓滑移,隔板与柱连接处焊缝开裂JD4高强螺栓滑移,隔板与柱连接处焊缝开裂,中段柱翼缘与腹板连接焊缝突然开裂试件JD1,JD2的最终破坏为离柱表面最近的隔板上螺栓孔之间钢材的断裂;试件JD3,JD4的最终破坏出现在节点域附近的焊缝处,但在此之前试件JD3已出现严重扭转,不宜继续加载,试件JD4的承载力也已有明显下降,各个试件的典型破坏形态见图4。
图4试件破坏形态试件JD3由于加工制作误差及加载偏心,梁端在加载过程中出现了扭转,使得隔板两侧受力差异较大,导致隔板与柱壁板连接的焊缝开裂。
在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由4个试件的破坏特征可知:(1)隔板受拉时,底部两螺栓之间钢材应力最大,并最先出现屈服;受压时,由于隔板宽厚比较大,在该部位发生平面外鼓曲,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试件JD1,JD2最终在此处发生疲劳断裂。
(2)节点域隔板与柱壁板之间焊缝是主要的受力焊缝,由于试件JD3,JD4采用的隔板宽厚比较小,在该部位没有发生平面外鼓曲,而是发生源于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脆性破坏。
(3)高强螺栓的滑移导致试件后期的位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荷载走空程”,即荷载不变,位移增大,表现为试件的整体刚度减小,滞回曲线出现一定的“捏缩”现象。
2.2试验滞回曲线加载初期试件的弹性刚度最大,且基本保持不变,卸载后残余变形很小,一次加载循环形成的滞回环面积很小;试件屈服后,随着梁端位移的增大,卸载后残余变形也随之增大,一次加载循环形成的滞回环面积逐渐增大,表明耗能能力逐渐增大。
由图3可以看出:隔板厚度对连接节点滞回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试件的承载力随隔板厚度增大而增大;隔板外挑长度对节点滞回性能有影响,隔板外挑长度较长时,试件承载力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
由图3还可以看出,加载至一定程度时滞回环出现微小捏缩现象,这是因为高强螺栓开始出现滑移并伴随有“咔咔”的响声,此时滞回曲线总体呈“梭形”。
加载至更大位移时滞回环“捏缩”明显,滞回曲线总体呈“弓形”。
螺栓滑移较大时,“咔咔”声频率加快,刚度退化也加快。
2.3骨架曲线由图5可以看出,试件JD3,JD4的骨架曲线在最外侧且比较接近,说明随着隔板厚度的增大,试件承载力提高,而隔板外挑长度的增大对试件承载力提高并不明显;而对于试件JD1,JD2,随着隔板外挑长度的增大,试件承载力均有所提高,且当隔板外挑长度增大时,试件承载力退化不明显。
从整体来看,随着隔板厚度的增大,试件承载力提高,但隔板厚度应在合理范围内增大,而不宜过大。
图5试件骨架曲线2.4延性分析延性是构件在非弹性阶段的耗能能力的体现,76建筑结构2014年是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位移延性系数μ来分析试件的延性:μ=Δu/Δy(1)式中:Δu为构件的荷载下降到85%的最大荷载P max时的变形;Δy为构件在屈服荷载P y时的变形。
由图5可知,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各试件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荷载P y、最大荷载P max、极限荷载P u而最终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