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培训课件-第一章 教育及其发展
福建省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部分

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基本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2、关系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2).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是两个主体共同认识的客体。
4).教育活动的进行总离不开教育物资,并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与社会科技、文化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福建省教师招聘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整理自用完美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述1.“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我国“教育”和“教育学”词语都是在20世纪初借鉴日本而来。
4.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定义划分为:(1)描述性定义:使用说明(2)纲领性定义:定义界定(3)规定性定义:作者创作5.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与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劳动”。
6.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学校构成的基本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德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手段三、教育的主要功能1.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自身内部)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对人的影响)2.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促进)反向功能(消极阻碍——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3.作用的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预期意料之中)隐性功能(非预期)按照呈现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二者区别的标志在于显性课程具有计划性。
隐性课程四、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②历史性(不同时期,教育不同)③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相同或相似,后对前的继承和发展)a.对政治经济反作用④相对独立性 b.超前c.滞后于社会发展)⑤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⑥民族性⑦阶级性3.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观点:(1)上层建筑说(2)生产力说(3)双重属性说、(4)综合属性说(多重属性说)(5)个体社会化以及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1x年福建教师考试教育与教育学

精品ppt
14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 1、原始形态的教育
⑴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①教育融合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 ②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⑵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
精品ppt
15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 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⑴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⑵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⑶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⑷教育的形式单一
精品ppt
28
《学记》
• (1)体现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 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 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 师”,此之谓乎!
精品ppt
12
3、劳动起源说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 和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精品ppt
13
• 劳动,创造了人; • 劳动,创造了教育内容; • 劳动,产生了语言、文字(教育内容的载体),
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 及各种行为规范。
•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依附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需要的。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清代史学家 宋学诚
精品ppt
19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与教育
• 科举制 • 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善于宋,程式化于
明清。 • 定义:国家设科公开招考,士人怀牒自由报
考的以考试为中心的选士制度。
精品ppt
20
科举制特点:
福建教师招教材聘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补充:①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②首次对教育进行解释的是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③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者(≠老师)2.受教育者——主体(≠学生)3.教育影响——客体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补充:①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是教育者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③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工具和纽带(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学说代表人物观点神话起源说宗教宋代朱熹(福建)最古老教育起源于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斯宾塞——英国沛西·能——英国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活动带有目的性的,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恩格斯——德国凯洛夫——苏联米丁斯基——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交往起源说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教育对象2.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定义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研制教育活动的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6世纪到19世纪末)(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①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与《普通教育学》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赫尔巴特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②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杜威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影响最大)的目标。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第二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基本特点为:(1)是培养人的活动(2)是人有意识的自觉活动(3)是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019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考纲

一、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是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是射技教育;御是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是学字书写的书写教育;数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2019福建中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资料

1.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2.教育及其发展广义上: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上: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发展:独立形态阶段教育著作举例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2]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根据作用的方向或性质来分:
正向功能:积极的影响 负向功能:消极的影响
✓ 根据呈现方式来分:
显性功能:预期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根据呈现方式能B.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D.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
教育的起源
观点
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 为。
心理起源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 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辨析
因为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为此,教育不可能超前发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制约。 但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意味着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在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教育也有可能超前发展。 时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教育先行论”,即教育应当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的主体,学的主导
受教育者
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对象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主要是“课程” 教育途径,主要是“教学”
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 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属性
内容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永恒性——与人类共始终
社会属性
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历史形态和特征
•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非生产性)。
• 3、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具有等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 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克己复礼为仁”
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
10
墨子
以“兼爱”和“非攻”为教育思想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
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 “闻知”和“说知”
道家(老子和庄子)
12
注释: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 定要从教育入手。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 事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 ,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师严然后道尊 :老师受到尊重,他传授的知识、道理才能受到尊重。
大家好
1
《教育学》部分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2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二、学生 三、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内涵与课程类型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阶层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
第七章 教学
一、教学概述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七、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填空、选择)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
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及
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8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填空、选择)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14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 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 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 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 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 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 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第十一章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
5
第一章 教育及其发展
本章要关注常识性知识的考核, 题型主要是客观题中的选择、填 充等。
6
考纲要求
1.教育学及其发展 2.教育及其发展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7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
15
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 ,它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 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 ,建立起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 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 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 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 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柏拉图把人 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教育与政 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 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 不离经叛道了。”
“有教无类。”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
条理,就不可收拾。
13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古希腊)
苏格拉底问答法
即“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 (古希腊)
《理想国》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政治学》
昆体良(古罗马)
《雄辩术原理》_西方的 第一部教育专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诱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10年
考题、选择)
9
注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 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 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先往下进行了。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谓“喻”,就是 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 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
学不邋(liè)等:躐:逾越。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 ,叫做合乎顺序。
1、教育学的萌茅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 :儒家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教学纲领
“学而知之”——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
“有教无类”——广收弟子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
本性
11
《学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 (2011年考题,填空)(收入《礼记》)。《学记》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010年考
题,选择)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内外相结合 “师严然后道尊” ——教师要受到尊重 “教学相长” ——教和学要相互促进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 ——启发诱导
“不陵节而施”“学不邋等”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 不修”——循序渐进 (10\12年考题,选择)
第八章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4
第九章 德育
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三、德育过程
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