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合集下载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污染压力预测分析,研究探讨治理措施,为减轻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污染压力和保护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问题识别;污染压力预测;治理措施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of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of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pressure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辖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和怀远、五河(部分)县。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第四章 规划任务…………………………………………………………………………8 第十三条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8 第十四条 加强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有效削减排污总量……………………………9 第十五条 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有效控制城镇污染……………………………10 第十六条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12 第十七条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湖库污染治理水平…………………………………12 第十八条 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13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6 第七条 指导思想………………………………………………………………………6 第八条 规划原则………………………………………………………………………6 第九条 规划时段………………………………………………………………………7
第三章 规划目标…………………………………………………………………………7 第十条 总体目标………………………………………………………………………7 第十一条 水质目标……………………………………………………………………7 第十二条 污染控制目标………………………………………………………………8
专栏 1 “十五”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计划项目 (个)
计划投资 (亿元)
已完成 项目比例
(%)
在建项目 比例(%)
未动工 项目比例
(%)
投资完成情况
投资 (亿元)
比例(%)
按项目类型汇总
污水处理厂 161
工业结构 调整
131
工业综合 整治
116
流域综合 治理
29
148.9 24.3 17.3 31.4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5.08.08•【文号】国务院令第183号•【施行日期】1995.08.08•【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11年1月8日,实施日期:2011年1月8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3号)现发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5年8月8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第四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第五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第七条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第八条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做好淮河流域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拟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经由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整版_非常难得)-精品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整版_非常难得)-精品

目录1 综合说明 (1)1.1 项目概况 (1)1.2 项目区概况 (1)1.3 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2)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1.5 水土流失预测 (3)1.6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区及措施布设 (4)1.7 水土保持监测 (5)1.8 工程投资及效益分析 (5)1.9 实施保证措施 (5)1.10 建议与要求 (5)2 编制总则 (7)2.1 方案编制目的和意义 (7)2.2 编制依据 (7)2.3 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11)3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2)3.1 项目概况 (12)3.2 项目区概况 (54)4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64)4.1 对主体工程方案比选的评价 (64)4.2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评价 (70)4.3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 (71)4.4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评价 (73)4.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的结论性意见 (75)5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77)5.1 界定的原则与依据 (77)5.2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 (77)5.3 防治责任范围与征占地的关系说明 (79)6 新增水土流失预测 (81)6.1 预测范围和内容 (81)6.2 预测时段划分、预测单元划分及预测方法 (81)6.3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预测 (88)6.4 弃土(渣)量预测 (90)6.5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 (91)6.6 新增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94)6.7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96)6.8 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114)7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区及措施布设 (117)7.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117)7.2 防治分区、措施体系及总体布置 (118)7.3 水土保持措施 (126)7.4 治理措施 (127)7.5 各分区防治措施典型设计 (130)7.6 水土保持工程量 (144)7.7 施工组织设计 (151)7.8 实施进度计划 (159)8 水土保持监测 (165)8.1 监测范围、监测单元划分及监测重点 (165)8.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65)8.3 监测时段和频率 (168)8.4 监测点布置 (168)8.5 监测管理 (172)9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74)9.1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174)9.2 效益分析 (178)10 实施保证措施 (183)10.1 落实方案设计 (183)10.2 组织管理措施 (183)10.3 招投标管理措施 (184)10.4 施工管理措施 (185)10.5 建设监理措施 (185)10.6 水土保持监测管理 (186)10.7 竣工验收管理 (186)10.8 资金管理 (187)11 结论与建议 (188)11.1 结论 (188)11.2 建议 (190)附件附件一: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投资估算附件二: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图册附件三:淮河流域河南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件四: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件五:淮河流域江苏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件六:淮河流域山东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综合说明1.1项目概况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08•【字号】淮府办秘〔2023〕12号•【施行日期】2023.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8日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环办水体〔2022〕34号)要求,全面推进我市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及监督管理各项任务,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化排污口设置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为建设美丽淮南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一)开展排查溯源1.组织全面排查。

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排污口排查,指导各县区进行排查整治。

依据《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HJ1232—2021)等有关要求,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结合历次排查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推进排污口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排污口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台账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3.27•【文号】国办发[2011]15号•【施行日期】2011.03.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水利部)199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全面加快治淮工作进度,淮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行蓄洪区人口众多和建设滞后、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偏低、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存、水利管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继续巩固治淮建设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现就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蓄泄兼筹”治淮方针,从淮河流域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与除害并重,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淮河流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行蓄洪区群众安全居住、平原洼地防洪排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0040518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淮河规划)

20040518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淮河规划)

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水利部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加强防洪除涝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我部组织淮河水利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对淮河流域防洪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召开专家座谈会,征求了流域各省和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了《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关于淮河流域的防洪形势淮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由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组成,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该流域位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平原广阔,地势低平,是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的地区。

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问题,1991年淮河发生大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

到2000年底已完成4项,有13项已开工建设,许多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经多年努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涝能力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既定的总体工程建设任务目前仅完成约50%,目前防洪除涝标准仍偏低。

主要问题有:(一)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且缺少战略性控制工程,下游泄洪能力偏小,沂沭泗河东调南下二期工程尚未实施;(二)堤防标准低,堤身堤基质量差,穿堤建筑物隐患多;(三)河湖淤积,盲目围垦,调蓄洪涝水的能力降低;(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启用困难,影响行蓄洪时机和效果;(五)平原洼地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六)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设施不足。

今后十年,要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加强淮河流域防洪建设,尽早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并根据新情况和新要求,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

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

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和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1. 淮河流域概况1.1流域自然概况1.1.1全流域自然概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和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和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内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尤其是源头至洪河口段(上游)落差较大。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分布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 平方公里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平方公里,其它支流都在3000~16000 平方公里之间。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流域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多发源于沂蒙山区。

沂沭泗水系流域内面积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该水系有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

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7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910毫米,沂沭泗河水系83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0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238毫米,沂沭泗河水系143毫米。

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

1.1.2淮河流域安徽段自然概况安徽省位居淮河流域中游,干流河道比降平缓,两岸湖泊洼地众多,省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近1/2。

淮河干流自河南省出境在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入境,流经淮南、蚌埠两市由明光市小柳巷出境进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30公里,坡降仅为万分之零点四。

淮河干流安徽段两岸支流众多,淮河以北为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支流坡缓流长;淮河以南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支流坡陡流短。

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一年中6~9月雨量占全年6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相差3~5倍。

由于6~9月降雨量大,加之我省地处中游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建国以来,发生较大的旱涝灾害41次(旱灾14次,水灾27次),其中特大灾害16次,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

2007年,我省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约2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有21条:流域北岸主要支流有颍河、涡河、沱河、洪河、浍河、西淝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新汴河、奎河、新濉河、茨淮新河等13条;南岸主要支流有史河、谷河、淠河、沣河、东淝河、池河、白塔河等8条。

一级支流21条:主要有颍河、涡河、史河、沱河、浍河、淠河、池河等;二级支流16条:主要有谷河、泉河、惠济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

入境支流9条,出境支流3条:其中颍河、涡河、沱河、浍河、洪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等8条经由河南省入境,由江苏省进入我省境内的是奎河,我省出境入江苏的主要支流有2条,分别是新汴河、新濉河;入河南省的支流有1条,是史河。

1.2社会经济概况1.2.1全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7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

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

近几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1.2.2淮河流域安徽段社会经济概况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

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北3.74万平方公里, 淮河以南2.95万平方公里)。

2007年全省流域内人口41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9%;GDP3214.3亿元,占全省的43.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1%,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极度缺水;耕地面积300.5万公顷,占全省约72%,是安徽省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流域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

另外,区内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京九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水运网络通达,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要冲。

安徽省淮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不够理想,工业发展较粗放,集聚度不高;沿淮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地区尤其贫困。

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2.1水环境污染现状2.1.1 2007年水质状况2007年,淮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但涡河、颍河、奎河、惠济河、黑茨河、泉河等入境支流长期重度污染,入境断面年均水质劣Ⅴ类的占66.7%。

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出境断面(淮干小柳巷、史河红石嘴、新汴河泗县公路桥、新濉河泗县八里桥)在扣除上游来水污染情况下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00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共监测78个断面,按主要污染指标COD 单因子评价,达标率为80.8%,较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

干流11个断面全部达三类水质标准。

支流67个,达标率为79.3%,较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

2.1.2 2000~2007年水质变化趋势(1)干流2000年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图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质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呈好转趋势。

2007年和“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综合污染指数均有所下降。

干流高锰酸盐指数2000年以来均达到Ⅲ类标准。

2007年和“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十一五”以来(2006、2007两年)其年均浓度值较“十五”期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图2-1 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2)支流2000年以来,淮河支流总体水质均为重度污染。

由图2-2可以看出,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基本在50%以上。

2001~2003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高达60%左右,之后劣Ⅴ类断面比例呈下降趋势。

2007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和2001年相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和2000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略有下降。

0%10%20%30%40%50%60%7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2345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高锰酸盐指数0.20.40.60.811.21.4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毫克/升图2-2 2000~2007淮河支流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质的比例(3)入境支流我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水质状况受上游入境水质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