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姜当伟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善良、聪明、孝顺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讲解诗句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花木兰的印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花木兰的勇敢、善良、聪明、孝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 分析《木兰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讨论:你认为花木兰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习《木兰诗》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精选12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三.赏析人物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1.2.3 背景介绍:介绍《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1.3 案例分析法:以木兰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她的品质和价值观。
2.2 教学策略2.2.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2.2.2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用5分钟时间,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
3.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用10分钟时间。
3.1.3 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用15分钟时间。
3.1.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用15分钟时间。
3.1.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用5分钟时间。
3.2 时间安排3.2.1 总课时:45分钟。
3.2.2 各步骤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朗读10分钟,解析15分钟,讨论15分钟,总结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诗》的文本意义,以及侠女木兰的形象塑造。
2.了解《木兰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木兰诗》。
2.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纸笔等教具。
3.《互联网+教育》的相关教育资源。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学生讨论、自由谈话、看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通过阅读、理解、欣赏和鉴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步骤如下:•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解析生词、词组和难句;•理解课文;•多角度解读课文;•谈感受;3. 讲解文化知识通过花絮、文化衍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4. 语文游戏通过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及创意思维、上课效率,提升其兴趣和能力,同时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5.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演讲、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文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有效沟通。
6. 文学创作通过自主阅读、个性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所学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7. 课堂互动通过PPT课件、现场视频和图片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参与互动,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共鸣和深入交流。
四. 课堂作业1.提供阅读策略资料,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2.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4.让学生以木兰为题,进行创意杂志封面的设计;5.让学生在家中进行自由创作或校内诵读。
五. 教学体会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我们了解到,古诗词教学的核心在于兴趣培养和阅读理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善良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认识古代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磨难,凯旋而归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木兰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建议。
4.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木兰诗》的考试题目,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教案:《木兰诗》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课文《木兰诗》;2. 熟悉叙事诗的特点和结构;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可以熟读《木兰诗》;2. 可以对《木兰诗》进行复述;3. 可以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结构。
教学准备:1. 黑板、粉笔;2. 课本、课件;3. 课堂小组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师生进行简短的对话,引出诗歌《木兰诗》。
2. 向学生询问是否了解《木兰诗》。
二、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领学生用齐诵的方式朗读课文《木兰诗》。
2. 课堂演示研读,分析《木兰诗》的诗歌特点和结构。
三、导读(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段的意思和词语。
2. 学生阅读第二、三段,判断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女儿为何替父从军。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小组卡片,卡片上有小组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肯定每个小组的展示结果。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进行现场展示,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思考。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对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进行指导。
六、达标检测(10分钟)1. 教师提问:叙事诗与抒情诗有什么不同之处?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表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
2. 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八、作业布置(2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木兰诗》;2.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齐诵和课堂互动的方式,引出《木兰诗》。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意愿,并进行展示与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达标检测和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其主题和意义。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木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中木兰的英雄事迹和家国情怀,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关于花木兰的电影或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初步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提高阅读效率。
3. 讲解和分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举例、图表等方式辅助讲解,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例如,可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木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讨论。
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木兰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5.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写一篇读后感等。
6.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填空练习或选择题等。
7. 作业布置与评价方式: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评分、评语等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的勇敢、善良、聪明、孝顺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3)学会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2. 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木兰诗》原文、译文、赏析等;2. 学生准备《木兰诗》原文,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木兰的勇敢、善良、聪明、孝顺的品质。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木兰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木兰诗》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掌握诗歌鉴赏方法;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针对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3. 深入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设计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姜当伟2012.3.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互文、排比、顶真比喻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培养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学会品读课文,从读中分析文章情感、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培养勤劳孝顺、勇敢刚毅、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 感情诵读——走进木兰的情感世界。
2. 人物分析——感悟木兰的精神境界。
3. 详略安排——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河南豫剧《花木兰》的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programs/view/NcevF4RxkkM/。
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国古代出现了一个花木兰。
她的美名天下传,她的影响力不一般。
1998年,被闻名全球的迪士尼公司投入巨资搬上银幕,轰动世界。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上映贺岁档史诗传奇影片《花木兰》,票房过亿。
更震撼的是,一个木兰好几个城市争抢,历史名人保卫战打响。
争抢最激烈的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和陕西延安。
这个说俺是木兰的家乡,那个说俺是木兰的故里。
到底这个家喻户晓、人人争抢的木兰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认识这位传奇女子。
二.预习检测1.我能读准:机杼.(zhù)军帖.( tiě)可汗..( kè)( hán )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燕.山(yān)胡骑.(jì)戎.机(róng 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cháng )傍.地走(bàng)2.我能读通《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吗?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征途→十年征战→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3.预习困惑:三、学习目标1.感情朗读——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2.形象分析——感悟人物的精神境界3.详略安排——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教师: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目标出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法宝,首先我们欣赏读多媒体范读,把握每一段的语速语调和情感。
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三、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一)【欣赏范读】:/v/b/19313443-1593633433.html朗诵。
据说这两位巾帼小英雄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把《木兰诗》背得滚瓜烂熟了。
有请姜新颖、明月。
(二)【自由朗读】:把握好每一段、每一句的语速、语调、语气,揣摩每一部分木兰的心理活动∕情感世界。
(三)【个性朗读】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教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怎样?谁来做一下精彩点评?想不想小组合作,展示你们一下对人物情感、语气的把握。
我们班不仅有朗读天才,更不乏表演天才。
在朗读的同时可以加上能够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神态和动作。
(四)【小组竟读】选择最喜欢的段落,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文诵读情况。
1. 比字音的准确2. 比节奏的抑扬顿挫3. 比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把握4. 比形式的灵活5. 比肢体语言的运用教师: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表演得也好。
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们仿佛可能到了木兰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她会为家人的安慰担忧,会为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地担当,会把对父母的牵挂化为杀敌报国的力量,会舍弃荣华富贵从容地回乡,会为重着女儿装毫不掩饰内心的欣喜。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已走进了这位传奇女子的心灵世界。
但真正对这一人物的精神境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还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文本。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木兰形象。
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做深刻的分析。
三、合作探究——探讨人物形象1.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请用“我们从(句或段)中读出了一个的木兰,因为”此句式评说木兰。
小组展示:1人主持 1人朗读 1人分析 1人板书生1:下面由我们小组为大家展示我们的讨论成果。
这位是我们组的板书,这两位是我们小组的发言官。
下面由第一位发言官读出第一句。
生2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生3:从诗歌时读出一个勤劳的木兰,因为就是天天织布,她肯定是很烦,但她不烦。
说明她勤劳。
生4板书“勤劳”预设回答情景: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教师: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
一身戎装透出一股勃发的英雄气,我们看到的是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
而对镜梳理云鬓,秋波顾盼流转,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楚楚动人的闺中女红妆。
这二者在木兰身上的统一,世世代代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中国女性的坚韧、伟大与温情。
2.这首诗在叙事的繁简/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何处繁,何处简?《木兰诗》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师:文章的详略繁简是由什么决定的?——主旨(表现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章是要表现木兰的能打善战,还是表现她作为女郎的特性?在繁简的处理方面有没有看到作者的思想倾向?①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简笔的运用。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教师: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
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
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四、趣味语文实践——突显人物魅力教师:语文是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下面我们就尝试一下将语文应用于生活的两个实践。
1.2000年4月,我国发行《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全套共4枚,若让你们小组来设计,你们会选择哪4幅画面?怎样设计场景?2.假如“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让你写颁奖词,你会怎样写?教师:男儿的英雄气魄,女子的娇美柔情,深明大义、忠孝两全的慷慨决定,让我们对沿着美丽的风景一路走来,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了木兰的美好形象,希望我们诵读的脚步不要停下,在经典诗文的天地里自由徜徉,读出我们的激情,读出我们的智慧,读出我们的精彩人生!六、课后作业——升华人物精神“赞美木兰歌唱英雄”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1、明天,木兰要出征2、爹娘,我回来了3、木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