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NoAT 4 Ap l d T c no o y C u cl Re wo d C t C l o n a 1 9 . . C一 0. p i e h l g o n i, d o i a i r i , 9 6 e y. f
⑦ 楼层 端 部墙 的轴 力
在 中震 作 用下 ,底 部楼 层边 端 的剪力墙 己临近
S2
【]eea E re c Maa e n A e c , G ieie a d 6Fd rl meg ny ng me t g ny udl s n n
C m m e t r f r t e S i m i Re a i t to o B i i g o na y o h es c h bl ain i f u l n s, F M A d E 2 3 7 7 &2 4, 1 98 — 9
E g n e i g L n n, 2 4 n i e r n , o do 00 .
出现受拉。在大震作用下,端部剪力墙出现较大的 拉力 ,见 图 8 。这是 在设 计 时应加 以注 意 的 问题 。 6小 结 由于 空 间位 置 限制 ,结 构功 能要 求或建 筑美 学 考 虑 ,在 实 际结 构 中会 出现 不对 称 结构 ,而 是 否对
[1D P so e A a ss : T e I u o T rin , 53 uh v r nl i y h s e s f os o
G ..e ei AJ a p s 2“ E r p a C ne e c o E r q a e r P n l & . p o , u o e n o fr n e n a t u k G s . K 1 h
2 1 0 0年 6 月 第 7泰 第 2期
深 圳 土 木 与 建 筑

高位转换大型高层商住楼抗震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高位转换大型高层商住楼抗震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高位转换大型高层商住楼抗震设计中的问题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具体工程的分析,归纳了在高位转换的大型高层商住楼抗震设计中,确定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时所应考虑的影响因素,为类似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位转换,商住楼,高层建筑,抗震等级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建设现代大都市的需要,对于商业建筑的需求在高速地增长。

尤其在大都市的主要商圈,寸金尺土,商业的价值远超住宅,造成商住楼除了不断拔高外,底部的商用裙房的层数也在不断增加,产生了不少的高位转换的高层商住楼。

本文以某高位转换的高层商住楼为例,对在设计中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了探讨。

1、工程概况本工程是位于广州的主要商圈的高层商住楼,地下室四层,地上部分共三十层,其中商用的裙房五层,塔楼部分由六栋二十五层的住宅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约99米。

上部住宅的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而由于商用裙房对于空间的要求较高,必须在五层裙房顶处设置结构转换层,将部分剪力墙转换为框支框架。

2、确定抗震等级时应注意的问题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是重要的设计参数,是抗震构造措施的设计依据。

抗震等级的确定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工程设计质量。

本工程所在地的地震设防烈度为七度(0.1g),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下简称《高规》表4.8.2规定,大于80米的A级高层,其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如表一所示。

表一:《高规》中的相关规定然而,除了简单地按建筑高度和设防烈度确定外,影响抗震等级的因素还有很多:(1)结构嵌固部位的选择结构嵌固部位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主楼范围内的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

根据《高规》第4.8.5条: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但同时,规范对于作为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及负一层墙柱提出了较高的构造要求,如: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顶楼盖应采用梁板式结构,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高位转换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高位转换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 6 1一 1
39f 5o
图( 己) 不同高 换层时 分析结 较 度转 程 果比
表2 :不同高位转换层时程分析结果汇总表
60 1
第十七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 年 02 最大转角
(d r) a
1 刀 酬 I40 月4 1 3M 八 3 6 7 1 7 1 / 6
13 1 1 /9
,r 鹰c PI pA hm a , } W
尸 厂 一
.一 I

『 J
1 一厂
『 1 一 曰 巨卜 才 训 卜 才

厂 卜 卜上 卜 十
训 』1 巨一
习 厂 。 一 一

斗刁 一 ! 转

FI
转换层位于4层
换 层





门 以
几 尸 卜 J ! 一 曰
,一
川 日J 一
习 玉 卜一
7 层
1 0层 I 3层
13 乃力
I3 乃刀
1 M 5
6 < I 力力
H 刀力 1 刀的. 6 s
15 1 1 74%
从图 () 2 看出,转换层设在不同高度时,各项内力和位移指标均无明显突变, 5,表 而且均满足规范要求,说明在合理布置落地墙,控制好上下层刚度比的前提 下,高位转换 结构与底层大空间结构抗震性能基本一致。
关键词
1 前言
现代高层建筑因功能的复杂性、综合性,往往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现行的 《 钢筋 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下简称 《 以 高规》 (G39) ) JJ-1 给出了 底层框支剪 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而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和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广泛应用,为 满足复杂建筑的需要, 转换层位置的高度越来越高, 一般设在3 6 有的工程设在 7 - 层, - - 1 0层, 甚至更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位转换结构。这类结构的设计方法在现行 《 高规》 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工程师往往沿用底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但是原有的设计方 法是否满足高位转换结构的需要,转换层的高度对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何影响, 在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工程设计人员迫切关注的。本文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分析比 较了转换层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设计提供了依据,对其它类似工程也有一定参

转换层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

转换层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

抗震性 能较差 。近年来 , 转换 层 设置高度 越来 越被 人
们重视 如果转换 层高度设 置不 合理 , 果将 会影 响 结
对 大底层 多 塔楼 的商住 建筑 , 高层 建筑 混凝 土 《
结构 技术 规程 》J J —0 2 规 定塔楼 的转 换 层宜 设 (G 32 0 ) 置 在裙 房 的屋 面层 , 加 大 屋 面 梁 、 尺 寸 和厚 度 , 并 板 以避免 中间 出现刚度 特 . J 的 楼层 , 小震 害 ;  ̄l l , l J 减 对部
1 引 言
近几 年 , 内外 高层建 筑 发展 迅速 , 国 现代 高 层建
筑 向多功 能 、 合 性 方 向发 展 。为 满 足建 筑 功 能 的 综
由于受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 杂 高 层 建筑 结 构 在 复 中国出 现的 比较 晚 , 此 对 转 换 层 设 置 高 度 的研 究 因 也相 对滞 后 。其 中建 研 院结构 所 等单 位 经 过多 年 研究 , 2 纪 8 于 O世 O年 代 中期 首 次 提 出在 8度 地 震
区不宜 超 过 第 5层 , 8度 区不 宜 超 过 第 3层 。转 换
层 位置 超过 上 述规 定 时 , 作 专 门研 究 并 采 取有 效 应 措 施 目前 , 转 换 层 结 构 的 复 杂 高 层 建 筑 在 国 内 带 应 用 很 多 , 针 对 转 换 层 结 构 的研 究 还 不 够 深 入 , 但 仅有 理 论 分 析 和 工 程 实 践 的 总 结 , 有 系 统 地 进 没 行 过 试 验 研 究 , 其 是 地 震 作 用 下 的 分 析 远 没 有 尤 普 通 高 层 建 筑 成 熟 , 转 换 层 结 构 的 动 力 特 性 和 对 抗 震性 能 , 不 是 很 清 楚 ,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还 《 技 术规 程 》 没 有 给 出 很 明 确 的 条 款 , 建 筑 抗 震 也 《

带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

带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

带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带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领域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稳定性和抗震性能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针对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带有高位转换梁的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抗震性能,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

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高层建筑应运而生。

然而,高层建筑在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其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合理设计和增强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高位转换梁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设计技巧,其在提高结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带有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相关领域的设计和实践提供参考。

1. 高位转换梁的原理及设计高位转换梁是一种将构造位于高层建筑上下各层的构造体纵剪力承载给墙柱的结构设计方式。

通过横向浇筑高位梁,使其承载构造体的纵向力和剪力力矩,达到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的目的。

高位转换梁的设计需考虑纵向力与剪力传递机制,并确定相应的参数和尺寸。

2. 抗震性能的有限元仿真分析为了研究带有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首先,建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维模型,包括墙柱、高位梁以及上下构造体。

其次,考虑地震输入条件,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变形情况。

最后,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方案,评估带高位转换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3. 结果与分析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了带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应力分布和塑性变形情况。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高位转换梁可以减少地震荷载对墙柱的冲击,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同时,适当的高位转换梁尺寸和参数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

4. 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带高位转换梁的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出以下结论:高位转换梁对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合理设计高位转换梁的尺寸和参数,可以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

转换层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转换层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转换层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涌现出来。

在高层建筑中,楼层之间的隔离和连接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要素,也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而转换层结构设计则是解决楼层之间连接问题的重要设计策略之一。

转换层是指建筑内的空间变化和层数趋近平缓的区域,常常位于建筑的上部或下部,是隔离或连接不同功能或使用性质的区域。

在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设计应以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满足安全、舒适、经济和环保的要求。

那么,转换层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有哪些探讨呢?首先,转换层设计可以优化楼层规划,使建筑更为灵活。

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因素对结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设计者需要考虑到地基的承载力、风荷载、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而通过设置转换层,可以在用地区域不变的情况下规避这些限制,使得高层建筑的布局更为灵活和多变。

其次,转换层的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

高层建筑中,转换层可以设置为景观观赏层,提供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元化功能,改善建筑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另外,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还可以设置集中供暖、集中送风、集中照明等系统,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再次,转换层的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节能与环保性能也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高层建筑中,转换层可以设置为空气净化、水资源回收利用、太阳能、雨水利用等系统,为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换层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者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转换层的功能和定位,注重层与层之间的连通和协调,使得建筑在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和舒适性等方面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应用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应用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应用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是指地上高度不小于24米的建筑,为保证其结构抗震性能和舒适性,一般在建筑高度的1/3处设置一个转换层,其功能是将楼层从低层转移至高层。

在结构设计上,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其设计应用进行进一步探讨。

1. 转换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转换层是高层建筑中承受各种静、动力荷载的重要结构部位。

它位于地上高度的1/3处,通常为一个空心的框架结构,前端连接上部结构,后端连接普通层结构。

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作用如下:(1)抗震性能:转换层能够将上部结构所受的地震力传递到下部结构中,承担大部分水平荷载,有效提高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2)舒适性:高层建筑所面临的风振问题对居住者的舒适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设置转换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振效应,提高居住舒适度。

(3)灯光和空调:在高层建筑中,照明和空调是非常重要的,转换层可以为高层建筑上下部提供控制空调和灯光的分线器,不仅方便,也节能。

2. 转换层的设计原则转换层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1)刚度:转换层的刚度应较高,以便承担大部分地震荷载。

(2)强度:转换层的强度应符合高层建筑的要求,尤其是在风荷载和重量荷载方面。

(3)稳定性:转换层的稳定性也很重要,设计人员需要考虑转换层的自身稳定性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稳定性。

(4)空间和功能性:转换层的设计也需要满足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性。

3. 转换层的结构类型转换层的结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框架式结构:框架式结构实用性较强,可以灵活地组装各种形态的楼层间隔,同时坚固耐用,抗震性能也比较好。

(2)筒体式结构:筒体式结构设计相对复杂,但可有效地减小转换层的应力集中,减少应力峰值的产生。

(3)剪力墙:剪力墙式结构通常采用相对均匀的布置方式,使得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均得到充分的保证。

4. 转换层的实际应用转换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国贸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高端商务楼都采用了转换层结构。

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作者:高行云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人口的集中,以及用地紧张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推进了我国高层建筑的多功能发展,因此,为了保证结构设计的更加合理化,提出了结构转换层设计,通过这种方法来优化设计。

本文主要简单探讨了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多功能;转换层;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设置了转换层,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径有很大的改变,这就决定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不能以通常结构来进行分析和设计,必须进行“反常规设计”。

一、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对于带高位转换层的建筑结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带高位转换层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几何模型的建立、荷载及约束条件的描述等;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描述方法和合理刚度比的研究;3.转换层下部布置不规则,造成扭转不规则问题;根据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总体情况来分析,由于转换层竖向承力构件在设置上不连续,极易导致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突变,进而造成转换结构抗震性能差。

因此,要加强对高层建筑转换层抗震力的分析,做出有效措施,提高抗震性能。

二、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任何一个建筑结构方案的确定,必定会涉及到安全可靠、使用要求、经济投入、施工技术和建筑美观等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设计原则。

另外,对于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除了要遵守以上原则以外,还要求设计者加强对力学概念、结构破坏机理的概念的运用,充分利用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经验教训、结构试验结论和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合理进行抗震设计。

这也可以称之为是现代的概念设计。

在现代建设设计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丰富,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基本原则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变化转换层设置高度时, 保持结 构 总 层 数 不 变, 5, 随 着 转 换 层 位 置 的 提 高, 结构总高 结构的重量见表 ", 度增加。
图 & 算例 &, 下结构布置图 " 中转换层上、
! D 算例 !& 算例 ! 结构平面见文 [ ] , 结构总高为& 转 & " & D % 5, 换层下部框支层层高为 A 上部剪力 墙 结 构 层 高 为 D % 5, ( 底 层、 层 !、 ! 5。为分析地 震 作 用 下 不 同 高 位 转 换 层 层 %、 层C ) 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分析中变化转换层 的设置位置, 即增加下部框支层的层数, 相应减少上部 剪力墙结构层的层数, 而结构总高度保 持 不 变, 详见文 献 [ ] 。 & (二)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结构周期的影响 表 &!! 列出算例 &!! 在不同 高 位 转 换 层 时 结 构 周期的计算结果。
’ ( ) *+ , ./ ) * 0 1 * * * 2 ( * 2 . 1 0 2 1 . , 3 , 4 / * ) * 5 ) 06 ( , 7 ) 8 . 8 9 2 . , 4 * 9 . 9 3 8 8 . 3 8 0 , 2 /, 2 ,( ) ( . 3 7 3 ) 4 2 ( 2 , 3 3 6 1 ) 3 / ) 4 * ; + : : , < 2 * ( 8 = *= ) 2 ( 2 ( -( ) ( 2 8 9 2 . , 4 * 9 . 9 3 8 8 . ) 4 0 . , * ) 4 ( -5 8 / * ) * 5 ) 0 , 0 2 ) 8 4, 2 2 . , 4 * 9 . 9 3 8 8 . ) * ) 4 0 . , * / 7 ) / 4 2 3 ? : :2 >6 , 0 , 1 * 8 9 2 ( -: . , 2 .5 , * *8 9 2 ( -2 . , 4 * 9 .9 3 8 8 . 6 1 22 ( -4 , 2 1 . , 3+ . ) 8 /, 4 /7 ) 6 . , 2 ) 8 45 8 / -8 9 2 ( -= ( 8 3 -* 2 . 1 0 2 1 . -) * , 0 ( , 4 /, 3 ) 2 2 3 , 4 /2 ( * ) * 5 ) 0 * ( , . , 4 /5 8 5 4 2 8 9 * 2 8 . ) *6 3 8 =2 . , 4 * 9 . 9 3 8 8 ., . ) 4 0 . , * / ; < 2 ) *+ 8 ) 4 2 /8 1 2 2 ( , 2 : 2 ( -5 8 / -4 1 5 6 . 4 / * 2 86 , / / / ) 4, 4 , 3 @ ) 4 * ) * 5 ) 0 , 0 2 ) 8 4, *= 3 3 , * ) 4 2 . 4 , 3 9 8 . 0 * 8 9 2 ( * 2 . 1 0 2 1 . , 3 0 8 5 8 4 4 2 * ; > : + : ; ; ! " $ % & ’ ( 2 , 3 3 6 1 ) 3 / ) 4 2 . , 4 * 9 . 9 3 8 8 . * ) * 5 ) 06 ( , 7 ) 8 . : #
表!
层位
算例 ! 在 ! 方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前 # 个 ( 1) 振型的层地震作用 " # 0
首 层 层! 层" 层#
位于首层 位于层 ! 位于层 " 位于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算例 " 在不同高位转换层时的结构周期
转换层的位置 转换层下部结构层重 结构 重量 ) ( $ 转换层结构层重 转换层上部结构层重 结构总重 第一周期 !% () () 第二周期 !’ () 第三周期 !! () 第一周期 !% () 第二周期 !’ () 第三周期 !! — !& ’ % %! # " & "" # (
[ ]
% A
算例 ! 在不同高位转换层时的结构周期
转换层的位置 转换层下部结构层重 结构 重量 ) ( $ 转换层结构层重 转换层上部结构层重 结构总重 () 第一周期 !% () 第二周期 !’ () 第三周期 !! () 第一周期 !% () 第二周期 !’ () 第三周期 !! — !& ’ % %! # " & "( ) )
表$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振型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 结 向 构 周 期 , 方 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2" !% ’ & ! & * 2/ ( ’ & % 2% * &% & ( ’ # & 2% " "% ! / ! ! ’ 2% ( & ’ ’ ) 2’ ’ #% " % ’ ( ! 2’ * "% * ! ! % ) 2’ * ) % # ! 2’ / #% ( * ’ & * 2! ’ /% " / ’ / ) 2! ) # % " ’ 2! ’ #% / # ’ % % 2! ( /% / ! ’ & ’ 2! & ( % ’ " 2! & (’ ) ! % ( ) 2& ) %% # / % # ( 2! " ! % ’ ! 2! # (’ % ! % & " 2! * & ( ’ 2! " &’ ’ / / # 2! ’ % % ( 2! ) &’ & ’ ’ / 2’ " * 2& )2’ ’ %’ * ( 2! " 2% / # 2# #2% % /’ ( % 2% ) ’ 2# " ’ / * 2% ( ) #
第! "卷 第#期




" $ $ "年#月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 和地震作用影响的研究
王 森 魏 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分院 深圳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