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的整理,历史文档的借鉴,历史事件的搜集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引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历史资料的收集1.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是历史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历史文献、档案文件、日记、信件、报告等。
这些资料可以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获取。
在收集文字资料时,教师需要仔细阅读并筛选,确保所收集的资料真实、准确。
2.图片和影像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是另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来源。
这些资料可以生动地展示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从图片库、历史影像资料中获取这些资料。
3.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历史资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历史网站、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取网络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要仔细筛选和整理。
三、历史资料的整理1.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是必要的步骤。
教师可以将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标准进行分类,以便后续使用。
2.制作档案袋档案袋是一种有效的整理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历史资料。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制作成不同主题的档案袋,如“古代文明”、“近代战争”等。
档案袋中可以包括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3.建立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历史资料数据库成为一种趋势。
教师可以将整理好的历史资料录入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阅和检索。
数据库可以包括文字资料、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
四、结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网络资源等,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历史知识。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而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那么如何搜集史料呢?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文献搜集法是最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之一。
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档案等各种书面资料。
通过查阅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背景、影响等相关信息。
在搜集文献时,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搜索。
二、口述调查法口述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采访人们的口述来获得史料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或相关的知情人士,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解。
通过口述调查,我们可以获取一些官方文献所无法提供的细节和个人观点,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是通过对遗址、墓地、古文物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获取史料的方法。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无法通过文献和口述得到的信息,如古代生活的细节、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
考古发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并且需要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四、图片和影像资料搜集法图片和影像资料搜集法是通过搜集历史时期的照片、画像、电影、纪录片等影像资料,获取史料的方法。
通过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相关的环境。
搜集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图库、博物馆、艺术机构等途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搜索。
五、大数据分析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法成为了一种新的史料搜集方法。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事件中的规律和趋势。
大数据分析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模型化,从而提供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以上是五种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搜集史料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和篡改。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历史是人类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学生在进行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明确目标在开始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之前,学生应该明确他们的目标。
他们需要清楚地了解他们想要研究的历史事件或主题,并且明确他们想从资料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例如,如果他们想研究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他们可以明确他们想要找到关于这方面信息的书籍、文章和文献。
二、选择合适的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来收集历史资料。
这包括书籍、学术文章、档案文件、照片、报纸和互联网等。
在选择资源时,学生应该考虑资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他们可以选择那些由专业历史学家或权威机构出版或编写的资源。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考推荐书目和学术期刊,以获得更为可靠和全面的资料。
三、有效的信息搜索技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有效的信息搜索技巧,以便更好地找到所需的历史资料。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图书馆目录、数据库和档案馆,来找到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同时,互联网也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在线数据库、学术期刊和历史论坛等。
在进行搜索时,学生应该使用合适的关键词,并利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选项,以获得更加精确和相关的结果。
四、记录和整理资料一旦学生找到了所需的历史资料,他们应该学会记录和整理这些资料。
学生可以使用笔记本、电子表格或专门的软件来记录和整理资料。
记录资料时,学生应该标明资料的来源和重要细节,以及自己的思考和评论。
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目录、标签或关键词来组织和分类资料,以便后续查找和使用。
五、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在整理历史资料过程中,学生不仅应该收集和记录信息,还应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他们应该思考资料的可靠性、观点的偏见以及证据的相互关系等。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比较不同的资料,寻找共同之处和矛盾之处,并提供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
本文将探讨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一、历史资料的收集1. 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是搜集历史资料的重要场所。
通过检索图书馆的目录,我们可以找到大量与历史相关的书籍、期刊和论文。
此外,许多图书馆还提供电子数据库和在线档案,使得获取历史资料变得更加便捷。
2. 档案馆与博物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宝库。
在这些机构中,您可以找到大量的历史文献、照片、手稿、艺术品、历史文物等。
在访问档案馆与博物馆时,您可以向工作人员索取帮助,了解他们的收藏情况并获取相关资料。
3. 数字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数字化并提供在线访问。
许多大学、图书馆和历史学会都建立了数字档案库,方便研究者从远程访问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像。
在使用数字资源时,我们需要注意来源的可信度,尽量选择权威机构提供的资料。
二、历史资料的整理1. 阅读与分析在收集到历史资料后,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文献内容。
通读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和背景,掌握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
2. 归类与整合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与整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主题等因素建立分类系统,并将相应的资料整合到相应的分类中。
这样一来,我们在研究中可以更有条理地查阅与某一特定主题相关的资料。
3. 构建时间轴根据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构建时间轴,将各个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和顺序排列。
时间轴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一个历史时期内不同事件的关系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研究中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4. 编写摘要与笔记在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时,我们可以编写摘要和笔记以记录重要的信息和观点。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回顾和引用这些资料,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和形成自己的观点。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技巧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技巧教案主题: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技巧导语: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指导未来。
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至关重要,它涉及到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
本教案将为学生介绍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分类和分析历史资料。
一、资料收集的重要性1.1 概述通过收集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信息,为研究历史事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1.2 资料收集的目的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二、资料收集的途径与方法2.1 图书馆介绍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包括借阅图书、阅读专业期刊和研究报告等。
2.2 档案馆介绍学生如何利用档案馆的资源,包括查阅历史文献、报纸、手稿等。
2.3 互联网介绍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等工具进行资料收集。
2.4 采访介绍学生如何进行采访,包括寻找合适的对象、制定采访计划和技巧等。
三、资料整理的原则与方法3.1 原则介绍学生如何按照资料的时间顺序、主题、相关性等原则进行整理。
3.2 方法介绍学生如何使用表格、时间线、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资料整理和呈现。
四、资料分析与应用4.1 资料的分析介绍学生如何对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整合信息、辨别真伪和评估可信度等。
4.2 资料的应用介绍学生如何将历史资料应用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展示等。
五、教学活动设计5.1 活动一: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亲自体验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资源,并要求学生使用图书馆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资料搜集。
5.2 活动二:访问档案馆组织学生进行档案馆的参观,并指导他们查找和获取相关历史资料。
5.3 活动三:互联网搜索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并要求他们评估搜索结果的可信度。
5.4 活动四:小组采访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采访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并收集相关历史资料。
六、教学评估方式6.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资料收集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历史是一门重要而又广泛的学科,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研究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然而,许多学生在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遇到困难。
本文旨在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1. 确定研究主题在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之前,学生首先应确定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研究的主题。
这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时期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和深入。
确定好研究主题后,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
2. 查找可靠的资料来源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时,必须依赖于可靠的资料来源。
这包括图书馆的藏书、专业学术刊物、历史档案、博物馆和互联网上的相关网站等。
学生需审查资料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避免使用没有学术价值的来源。
3. 组织和分类资料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往往是碎片化的,学生需进行组织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可以使用时间顺序、地理区域、主题等方式进行分类,同时建立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后续的查阅和使用。
4. 提取关键信息历史资料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学生需要学会提取和整合关键信息。
关注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人物的背景和影响、文化的变迁等方面,可以通过高亮标记、摘录或整理表格等方式进行。
重要的是,学生在提取信息时要保持客观、全面和准确。
5. 进行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不仅仅是堆积信息,还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
学生可以将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对比,寻找共同点和差异,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后果,探索历史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6. 创造性地展示结果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展示结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取适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可以选择写一篇研究报告,制作一份海报或展板,进行口头演讲或制作一部纪录片等。
创造性地展示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和传播。
总结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需要遵循以下步骤:确定研究主题、查找可靠的资料来源、组织和分类资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资料分析和创造性地展示结果。
第7讲史料搜集整理方法

第7讲史料搜集整理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的重要基础。
为了有效地进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史料搜集整理方法。
一、搜集史料的方法:1.图书馆研究。
图书馆是史料搜集的重要场所,可以搜集到大量的图书、期刊、报纸和文献资料。
研究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途径,系统地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挖掘所需的史料。
3.采访法。
采访是一种直接获取口述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亲自进行采访,或者委托其他人进行采访,并将采访对象的口述记录下来。
采访法在研究当代史或口述历史时尤为有效,可以获取到一些非常珍贵的史料。
4.参访调查。
参访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走访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调查实地的史料。
通过观察和询问当地的居民、官员、专家等,可以获取到一些实际的、生动的史料,丰富研究的内容。
5.统计法。
统计法是指通过收集、归纳和分析统计数据,获得史料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各种统计年鉴、报表、调查问卷等,获取到一些数量和比例方面的史料,辅助研究。
二、整理史料的方法:1.分类整理。
将搜集到的史料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便于研究者进行分类查阅和归纳总结。
分类可以根据时间、地域、事件、人物等要素进行,并可以建立相应的分类目录。
2.筛选与鉴别。
在搜集到的史料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冗余、重复或者无关的内容。
研究者需要对这些史料进行筛选与鉴别,将有价值的史料留下,剔除掉无用的或有误的史料。
5.数字化处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处理成为史料整理的重要手段。
研究者可以将史料进行数字化录入、存储和分析处理,以提高史料的保存、查询和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史料搜集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关键环节,是研究者获取原始资料和发现历史真相的基础。
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而可靠的依据。
历史资料收集方法

历史资料收集方法历史资料收集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步骤,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取关于特定时期、事件或个人的详尽信息。
下面是10条关于历史资料收集方法的详细描述:1. 图书馆研究:在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
这些资料会提供丰富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所研究的历史事件。
2. 档案馆调研:前往档案馆查阅特定时期的官方文件、信函、报告等。
这些文件记录了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既可以揭示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也可以展示个人的真实态度和反应。
3. 音频和视频记录:收集与特定历史事件相关的录音带、视频片段等。
这些记录能够提供直接的视听体验,使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声音、语调和氛围。
4. 口述历史:采访那些亲历过历史事件的人,并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见证。
这种方式能够提供与其他文献资料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同时也避免了文献资料中可能存在的偏见。
5. 考古发掘:进行历史遗址的考古发掘,从遗存的物资、建筑和人类骸骨中获取关于特定时代的信息。
考古学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工具,能够提供有关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6. 索引编制:针对特定主题或人物,编制索引以梳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这有助于研究者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节省研究时间并提高研究效果。
7. 网络搜索: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在线历史资料。
许多机构和个人将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上传到网络上,研究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历史资料。
8. 古籍研究:阅读和研究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编年体、传记等。
古籍中记录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描述,可以为研究者提供非常宝贵的素材。
9. 当代文献:查阅当代的文献资料,包括报纸、杂志、官方文件等,以获取对历史事件的当时评价和解读。
这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历史事件的当下反应和影响。
10. 跨学科研究: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人文历史资料宿迁市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以及市经济开发区与湖滨新城开发区,共有10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人口526万,面积8555平方公里。
人口和面积分别列江苏省第7位和第4位。
宿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5万年前便有先人在这里逐水而居,其原生息地被称为“下草湾人文化遗址”。
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
周初,徐夷建立徐国,鼎盛时期徐偃王曾是淮河流域诸侯国的盟主。
公元前113年,古泗水王国在此建都,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
秦代设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为避唐代宗李豫讳,改称宿迁至今。
宿迁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此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当时全国19大根据地之一。
宿迁大地哺育过无数英雄豪杰,西楚霸王项羽、南宋抗金名将刘世勋、晚清抗日殉国的民族英雄杨泗洪、新中国炮兵创始人朱瑞等都诞生在这方热土。
刘少奇、陈毅、邓子恢、张爱萍、张震、李一氓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浴血奋战;彭雪枫、吴苓生、江上青等上万名革命先烈长眠于宿迁大地,为世人所敬仰。
宿迁南傍中国著名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北依马陵山和中国为数不多的二级水质湖——骆马湖,京杭大运河和古黄河穿境而过,淮河、沂河、沭河、古汴河等纵横交错,自古是江苏、安徽、山东三省之通衢。
宿迁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其中花卉、酒业和林业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华东酒都、中国意杨之乡,具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宿迁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有:乾隆行宫、项王故里、极乐律院、真如禅寺等。
一、乾隆行宫:龙王庙乾隆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座落于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
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
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庙行宫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整体呈长方形,双重围墙。
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
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
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 "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
该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初九庙会及清帝驾临时看戏之用。
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清代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都是从"河清""海晏"牌楼门进出的。
禅殿大门的两旁,置放两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狮,整个石狮的造型生动,用料考究,省内独一无二,国内屈指可数。
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禅门的两旁有相对的两明两暗的"脚门",是皇帝和文武官员进出行宫的通道。
过禅门进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十二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
因其为皇家"敕"建,黄色瓦饰,形状如伞,人们又称之为"皇伞"。
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
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层甍临耸坝,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达,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
"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
碑座的赑屃兽,卷缩蹲卧,坚实有力。
碑帽上缘和碑身四周精雕细刻着生动传神的五爪巨龙,流云袅袅,瑞气千祥,造型精致。
整块御碑刻满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诗文,飘逸洒脱,端正秀气,国内极为罕见,文物价值甚高。
尤其是御碑亭的设计,造型大方,凝重端庄,内外施柱,黄瓦红饰,充分显示了皇家建筑的特点、风格以及独有的高贵气质。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
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
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顶,屋面苫盖筒瓦。
钟楼内悬挂着嘉庆18年马士魁敬铸的八角铁钟一口,钟重2000多斤。
铁钟每只角上铸有八卦图文,钟体上缘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字迹端庄,苍劲有力。
鼓楼内,摆放着1.4米直径的大鼓一面,龙铃虎环,鼓声浑厚。
乾隆皇帝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
平日里各殿宇檐角垂挂的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悦耳的响声,衬托着庙内的晨钟暮鼓,罄声鸟鸣,回荡于殿堂之间,传布于云霄之外,使敕建安澜龙王庙更加威严、雄壮、肃穆和神圣。
御碑亭的北面是怡殿。
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怡殿正门悬挂"法雨慈云"大匾一块,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佛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威武刚烈。
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
御道上的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
龙王殿两侧对应的是东、西配殿。
东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井神"。
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龙王。
龙王殿是该庙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龙吻。
黄、绿、蓝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5平方米。
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栏杆。
大殿额枋高悬"福佑荣河"镏金匾一块,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宝藏库,昔日用来焚烧字纸。
月台当中为祭龙台,台中有吨余重的大铁鼎一尊。
整个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
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为贴金坐像,神态端庄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左右分列八大水神(俗称八大战将)。
龙王象背后,绘有彩色壁画,画中有一大象,象身立一童子,手持一盆万年青,其意象征"万象长青"。
这一院落中的所有建筑是该庙僧人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龙王庙,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的。
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寝宫。
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宫殿和东西庑殿。
庑殿是庙内的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
中轴线北端是禹王殿,也叫观音殿。
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
底楼额枋上悬挂"功崇利薄"镏金大字的朱红匾额一块。
大殿的明间南海观音趺坐在莲花座之上。
二楼的楼板是由304块纵横组合的绘有龙风呈样彩色画面的木板吊制而成,对对龙风翩翩起舞,多姿多态,各不相同。
东西两头暗间,分属方丈室和藏经室,由暗间扶梯登楼即可进入顶层。
大禹王像就置于顶层的中央。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临幸于此都是夜宿于这殿宇楼上,人们称为"正宫"。
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位于正宫两侧的东宫和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
院落内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怀杨",象征大清江山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兴旺不衰。
二、项王故里:项王故里,简称"项里",又称为"梧桐巷"。
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
它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南郊、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
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自幼丧父,跟随叔父项梁长大成人。
他少年时就志向远大,身材伟岸,膂力过人,相传双手能举起千斤大鼎。
24岁时起兵反秦,是农民起义军中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人物。
当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他力举义旗,大破秦兵,率诸侯入关,杀秦王子婴,焚咸阳,自称西楚霸王,威风不可一世。
但在与刘邦楚汉相互争战中失败,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羞渡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l岁。
项羽死后,刘邦筑墓地把他安葬在河南河阳县谷城西面。
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即项王自刎地方),建有项王庙。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梧桐巷立碑、建坊。
项王故里原来有坊,有庙,有僧人照管。
历史悠悠,历经沧桑,至清初坊毁庙圮,僧人他去,仅剩庭院中斜立着大槐树一棵和因它而得名"梧桐巷"的古桐树数株。
古槐树相传为项王幼年所植。
据说原来的树干已死,这是从根部重发的,现在重发的树干已很庞大,须三、四个人方可合抱。
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高6尺,宽2尺,上面镌刻"项王故里"四个大字,此碑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县胡三俊所立。
1931年,在古槐树旁建草亭一座,命名为"槐安亭"。
又在院内建草厅三间,建项里小学,藉以维护古迹。
1935年,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
邀请乡绅商董举办菊花会,以馈菊赏金名义集资,建起"英风阁"。
英风阁内,集史册中项羽传记、前人诗文、时贤题咏、陈列悬挂,供人观赏。
庭院四周,植垂柳、松、竹、桂、菊各种花卉。
项王故里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
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象征项羽故居为帝王规格。
中院以英风阁为主体,阁内为项羽高大塑像。
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垓下突围等等。
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径1.9米。
重8吨,鼎上铸铭文,记叙了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古朴壮观,气势雄伟。
英风阁东西建有碑廊,东廊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巨幅石刻,为著名书法家戚庆隆所书。
西廊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历史名人歌颂项羽的诗作。
第三进院为花园式庭院,正面为故居纪念室,室内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亭外有拴马槽。
该槽相传为项羽饲养乌骓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绝。
院内广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时花卉。
那株相传为项羽当年手植古槐,虽经历二千多年风风雨雨,树貌奇古,枝干苍老,但仍枝繁叶茂,蓬勃挺秀,令人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