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管形成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发酵、发芽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1 主题内容及运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中药材发酵、发芽岗位的标准操作程序。
本规程适用于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发酵、发芽工序。
2 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2002年版3 职责操作员: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质量员: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符合工艺质量要求。
车间主任:负责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4 操作标准4.1 发酵、发芽前准备4.1.1 发酵、发芽前须作好车间内外,设备、工具的清场检查工作,在有效期内的“已清洁”、“完好”状态标识。
4.1.2 穿洁净卫生统一的工作服,戴工作帽;4.1.3 准备好发酵、发芽工具,调试好发酵设备。
4.1.4 将“已清洁”标识取下换上填有相关内容的“生产状态标识”。
4.2 操作过程4.2.1 按生产指令接上工序转来的原料,按规定领取定量的辅料。
检查原料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质量、产地,并填写原料标示卡。
4.2.2 根据生产指令要求,分别采用发酵法(分制曲法和制豆豉法)、发芽法。
4.2.3.1 制曲法将原料磨成粗粉,混合均匀,加适量用清水煮辅料的煎煮液,陆续加入面粉中,用和面机搅拌揉搓成颗粒状,以手握成团、掷之即散时,置模内压成扁平方块,外用粗纸和鲜荷叶包严,于室内铺一层整棵青蒿,放一层曲块,层层相间堆放,每块间要留有空隙,用麻袋盖平,关闭门窗,保持室温度30~37℃,一般经6~7天即能发酵,待曲块表面生满黄衣时,取出,除去粗纸,切成小方块,干燥。
4.2.3.2 制豆豉法取辅料加水煎汤,取过滤液与原料拌匀,待过滤液被吸尽后,置蒸煮锅内蒸透,取出,放凉。
再置容器内,上面覆盖煎汤剩下的药渣,闷使发酵,待生黄衣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
再置容器内,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
4.2.3.3 发芽法取饱满的种子或颖果,用清水浸泡6~7成透时,捞出,置于能排出水的容器中,用湿物盖护,每日淋水2~3次,保持一定温度,在18~25℃温度下,约经3天即能发芽,待芽长0.5~1厘米时,取出,干燥。
芽管形成试验方法和结果

芽管形成试验方法和结果
芽管形成试验是一种常见的细胞生物学试验方法,用于评估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该试验通过观察细胞在体外形成管状结构来评估其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是研究血管生成和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芽管形成试验需要一定的细胞和培养基。
首先,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定数量的细胞,然后将其悬浮在基质胶(如Matrigel)中。
接着,将混合物均匀涂在预先铺好的96孔板上,放入培养箱中孵育。
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在基质胶中的生长情况,如果形成了管状结构,则说明细胞具有较强的血管新生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芽管形成试验的结果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和计算。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测量管状结构的长度、分支点数量和周长等指标来评估细胞的血管新生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试验前对细胞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添加药物或改变培养条件,来研究其对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之,芽管形成试验是用于评估细胞血管新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广泛应用于研究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疾病等领域。
发酵管操作规程

发酵管操作规程发酵管是一种用于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装置,它具有搅拌功能,能够提供适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微生物进行生长和代谢。
为了保证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发酵管操作规程。
通用规则1. 操作人员准备工作:a. 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实验衣、手套、眼镜等。
b. 清洗双手,同时使用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消毒,并确保双手干燥。
2. 发酵管准备:a. 外部清洁:使用清洁剂对发酵管的外表面进行清洗,并用水冲洗干净,以去除各种细菌和污垢。
b. 内部清洁: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或消毒剂对发酵管的内表面进行清洗,并按照要求进行冲洗或消毒。
c. 确保发酵管的密封性能,没有破损或漏气的情况。
3. 发酵管安装:a. 将发酵管放置在适当的固定架上,避免摇晃或倾斜。
b. 安装好发酵管的搅拌器,并确保其位置正确,与发酵管内部没有直接接触。
第二部分:发酵操作步骤1. 发酵培养基配制:a. 根据发酵所需菌种和菌种密度确定培养基的配方。
b. 准备好所需的原料和试剂,根据配方将其进行称量和混合。
c. 使用高温高压灭菌器对配制好的发酵基础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没有任何细菌污染。
2. 培养菌种:a. 选取活跃的菌种进行农化处理,快速培养并进行确认。
b. 预处理培养基,将培养基转移至接近菌液浓度的酒精洗涤瓶中。
c. 向发酵管中加入预处理培养基,保证组织工程的湿度。
d. 再得到已经发展完全的培养基,并移至菌种隔离所用的试管中。
e. 使用自动注射器将上述完成的菌种注入发酵管中。
3. 发酵管操作:a. 设置并调整好发酵管的温度、气体流量、搅拌速度等操作参数,确保发酵条件的稳定和适宜。
b. 启动发酵管的搅拌器,确保培养液均匀混合和氧气充分吸收。
c. 定期监测和调整温度、气体流量、搅拌速度等参数,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生长需求。
d. 定期取样检测发酵液的生长特性、代谢产物等,以评估发酵的进展情况和产品质量。
e. 根据需要进行化学试剂的添加或调整,以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芽管试验的操作方法

芽管试验的操作方法芽管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生理实验方法,旨在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下面将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芽管试验的操作方法。
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1 材料准备:准备好需要进行试验的植物种子、芽管装置(通常由玻璃管和橡胶塞组成)、胶液(如琼脂)和生长基质(如琼土或温室土壤)。
根据实验的目的,还可以准备一些化学试剂。
1.2 实验条件:为了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需要控制试验的温度、光照、湿度和空气流通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要适宜(约60-70%),并且需要提供适当的光照强度(例如,在实验室中放置适当的光源)。
2. 实验操作步骤:2.1 准备植物种子:选择适合的植物种子,并进行消毒处理。
通常的做法是将种子放入含有适量消毒液(如稀释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纯净水冲洗干净。
2.2 准备芽管装置:将玻璃管和橡胶塞清洗干净,并消毒处理。
然后,用无菌棉芯将橡胶塞填塞紧密,以确保通气性。
2.3 装填胶液:将预先熔化的琼脂倒入芽管中,约充满2/3芽管容积。
等待琼脂凝固后,可在上面形成一层光滑的薄层凝胶。
2.4 装填基质:将适量的生长基质(如琼土或温室土壤)均匀地覆盖在凝固的琼脂上,厚度约1-2厘米。
保持基质表面水分适中。
2.5 植入种子:在基质上均匀撒布已经处理好的种子,注意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以避免干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6 实验条件的调节:将装有种子的芽管装置放置在恒温箱中或适当的环境中,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温度、光照和湿度等条件。
2.7 实验的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芽管中种子的发芽情况、根生长和芽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实验时间因实验目的而定,可以是几天到几周不等。
3. 实验结果的分析:3.1 发芽率:计算种子在芽管中的发芽率,即已经发芽的种子数目与总种子数目的比值。
发芽率可以作为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之一。
小管形成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及操作流程

小管形成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及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小管形成实验:原理、目的与操作流程详解小管形成实验,也被称为血管生成或血管形成实验,是一种在体外模拟体内血管生成过程的研究方法。
发芽试验

当100粒种子重复间的差距超过表13-2最大容 许差距时,应采用同样的方法重新试验。如果第二 次结果与第一次结果相一致,即其差异不超过表134中所示的容许差距,则将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数 填报在结果单上。如果第二次结果与第一次结果不 相符合,即其差异超过表13-4所示的容许差距,则 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三次试验。用第三次结果分 别与第一次结果和第二次结果进行比较,填报符合 要求的结果平均数。若第三次试验仍得不到符合要 求的结果,则应考虑是否人员操作(如是否使用数 种设备不当,造成试样误差太大等)、发芽设备或 其他方面存在重大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结果。
试验样品来源必须是净种子。可以从净 度分析后的净种子中随机数取,也可以从送 验样品中直接随机数取。
发
芽
条
件
的
选
择
发 芽 条 件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足够的水分
水分可使种子内部的酶或植物激素活化,促进贮藏物质的转化,加 强呼吸作用,增加能量供给,促进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敏感型(水分一多则发芽差,甚至不发芽)种子:大豆、西瓜、棉 花、菠菜。 不敏感型种子:水稻、玉米。 润湿发芽床的水:不含有机和无机杂质,无毒,PH6.0-7.0。
随机数取 400粒 小、中粒种子 100粒*4; 大粒种子 50粒*8; 特大粒的种子25粒*16。 复胚种子单位可视为单粒种子进行试验,不 需弄破(分开),但芫荽例外。
置 床
种子均匀分布。种子之间留有1~5倍间距,
以防发霉种子的相互感染和保持足够的生长 空间。
贴(放)标签
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品种名称、重复序号
2.鉴定幼苗和观察计数 每株幼苗都必须按规定的标准进行鉴定。鉴定要在 主要构造已发育到一定时期时进行。根据种的不同, 试验中绝大部分幼苗应达到:子叶从种皮中伸出(如 莴苣属)、初生叶展开(如菜豆属)、叶片从胚芽鞘中 伸出(如小麦属)。在初次计数时,应把发育良好的 正常幼苗从发芽床中拣出,对可疑的或损伤、畸形 或不均衡的幼苗,通常到末次计数。严重腐烂的幼 苗或发霉的死种子应及时从发芽床中除去,并随时 增加计数。
芽管形成实验原理

芽管形成实验原理
芽管形成实验原理指的是利用植物幼胚的发育过程,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观察芽管在培养基上的形成过程,以及芽管所在位置和形态特征的变化。
芽管形成实验原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幼胚的获取:幼胚是植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可通过从果实中取出种子或胚乳,然后进行处理与消毒得到。
2.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模拟自然环境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和生长因子的介质。
通常使用的培养基分为基础培养基和辅助培养基,前者主要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宽谱营养物质,后者通过添加一定的激素或调节剂来促进或抑制芽管的发育。
3. 芽管的诱导:在培养基中放置已消毒处理的幼胚,然后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持营养盐浓度适宜,营养液PH值合理,以及添加适宜的植物生长激素,如赤霉素、脱落酸等。
在这些条件的促使下,幼胚会发生分化和增殖,从而形成芽管。
4. 观察和记录: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芽管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记录芽管的数量、位置和形态特征等。
芽管形成实验的原理是基于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再生能力,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于细胞分化和增殖的调节作用。
通过培养基中添加适宜的激素或调节剂,可以模拟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时所受到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从而促进或抑制幼胚的发育。
在实验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调节培养基的成分和激素的浓度,进而控制芽管的形成和数量,以及芽管的分化方向和形态特征等。
芽管形成实验的原理及方法,在植物繁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芽管形成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发育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同时也为农业生产、园艺和林业等领域的繁殖和改良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和技术手段。
芽管形成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SOP_15-23 芽管形成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目的】
鉴定白色念珠菌。
【适用范围】
念珠菌。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试剂】
血清
【方法】
1、玻片法:在载物玻片上加1滴血清,接种少量被检菌,盖上盖片,放于湿润平皿内,置35℃
孵箱中,每隔1h检查1次,共检查3~4次。
2、试管法:用无菌试管,加血清0.2ml,接种被检菌,混匀后置37℃水浴箱中,每隔1h,用
白金耳取出含菌血清,置于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3毛细吸管法:含有0.5ml小牛血清的毛细吸管,沾取鉴定菌落部分,乳化混匀,该毛细管置于试管中,35℃孵育2~4h,取出1滴,置显微镜下检测。
【注意事项】
1、有许多材料皆可用于芽管试验,如鸡蛋白、小牛血清、兔血清、羊血清及血库中血清,但
在许多实验室始终认为小牛血清最好,它可以解除潜在的白色念珠菌的抗体、肝炎病毒和AIDS病毒问题。
2、值得注意的是,芽管和芽生孢子出芽,两者区别在于白色念珠菌产生芽管和芽生孢于连接
处,不出现收缩现象,称为箭状;而其他念珠菌产生起始菌丝体和母体芽生孢子连接处呈紧缩现象。
3、上述试验必须用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球拟酵母菌做质量控制。
试验孵育时间,
不超过4h,因为其他产生假菌丝的念珠菌在上述时间之后开始发芽,出现起始菌丝体。
【意义】
芽管试验是一种价值大又简单的快速推断性鉴定白色念珠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P_15-23 芽管形成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目的】
鉴定白色念珠菌。
【适用范围】
念珠菌。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试剂】
血清
【方法】
1、玻片法:在载物玻片上加1滴血清,接种少量被检菌,盖上盖片,放于湿润平皿内,置35℃
孵箱中,每隔1h检查1次,共检查3~4次。
2、试管法:用无菌试管,加血清0.2ml,接种被检菌,混匀后置37℃水浴箱中,每隔1h,用
白金耳取出含菌血清,置于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3毛细吸管法:含有0.5ml小牛血清的毛细吸管,沾取鉴定菌落部分,乳化混匀,该毛细管置于试管中,35℃孵育2~4h,取出1滴,置显微镜下检测。
【注意事项】
1、有许多材料皆可用于芽管试验,如鸡蛋白、小牛血清、兔血清、羊血清及血库中血清,但
在许多实验室始终认为小牛血清最好,它可以解除潜在的白色念珠菌的抗体、肝炎病毒和AIDS病毒问题。
2、值得注意的是,芽管和芽生孢子出芽,两者区别在于白色念珠菌产生芽管和芽生孢于连接
处,不出现收缩现象,称为箭状;而其他念珠菌产生起始菌丝体和母体芽生孢子连接处呈紧缩现象。
3、上述试验必须用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球拟酵母菌做质量控制。
试验孵育时间,
不超过4h,因为其他产生假菌丝的念珠菌在上述时间之后开始发芽,出现起始菌丝体。
【意义】
芽管试验是一种价值大又简单的快速推断性鉴定白色念珠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