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18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虽然有些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

如何________作者不会出于功利目的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而________,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________向大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俱佳的优质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持续关注,________。

它尚不成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应当是整个社会所关切的。

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44.2%,并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

同时,2018年知识付费迎来从高潮迈向洗牌的拐点,倒逼知识产品内容服务加速升级,也进一步加剧网络文学作品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一些领先网站正在面临活跃用户增长瓶颈,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中文在线集团在2016年就提出了“超级IP”战略,以作品为驱动力,打通“原创平台+IP运营+影视+游戏”的垂直内部生态体系的搭建,来保证网络文学的IP项目高效落地,实现IP一体化衍生开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3分)(A)A.鼓励随波逐流从而因势利导B.蛊惑随波逐流进而因势利导C.蛊惑趋之若鹜从而顺水推舟D.鼓励趋之若鹜进而顺水推舟解析:第一处,鼓励:激发、勉励。

蛊惑:迷惑、诱惑。

此处应用“鼓励”。

第二处,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只能随着潮流走。

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此处是说如何鼓励作者不出于功利目的而一味地去迎合读者,用“趋之若鹜”语意过重,故选“随波逐流”。

第三处,从而:连词,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是20世纪以来最为深刻、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

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象征着计算机技术已进入人工智能的新信息技术,其特征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三位一体。

人工智能的智慧已能和人类相提并论。

2010年左右,大数据时代宣告到来,超级运算技术的广泛________,新式算法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让人________,甚至始料未及。

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自我升级、自主创造的能力,但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无视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功能,这意味着,新一轮的________运动必被强势激发,人们可能面对新的冲击和挑战不知所措。

人工智能对于国家治理是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需要国家在治理上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强力的支持,而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在人类社会运用时,治理主体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强弱就可能导致生产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道德忧虑等。

如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精准治理的原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________。

在当下,人类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于人工智能,()。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总是对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应用应接不暇创新问题B.运用目不暇接创造问题C.应用应接不暇创新难题D.运用目不暇接创造难题解析:第一组,应用:使用。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应选“应用”。

第二组,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

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根据语境,这里重点突出应付不过来,应为“应接不暇”。

第三组,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升级,得到一个性能更优异的产品。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根据语境“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自我升级、自主创造的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无视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功能”,应选“创新”。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6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6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河北唐山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高考语文二轮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推荐]高考语文二轮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

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

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

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孔子曾世宗即位,命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广西上思州贼黄缪纠峒兵劫州县,巅讨擒之。

广东新宁、恩平贼蔡猛三等剽掠,众至数万。

巅合兵三万余人击新宁诸贼,破巢二百,擒斩一万四千余人,俘贼属五千九百余人。

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

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

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

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20高考语文二轮 备考专项狂练 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 备考专项狂练 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Word版含解析

一、(贵州南白中学2019届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

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

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

“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

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

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

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

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

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

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

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

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

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降的内在因素。

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

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②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③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④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⑤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富多彩。

名句: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发展过程中,难免会________,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②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________,假冒伪劣品充斥市场,那么谁敢到这些加油站加油。

③近几年来,从事介绍“越南新娘”、“柬埔寨新娘”行业的人员总是________,各种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造成不良的影响。

A.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C.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D.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解析:“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符合第①句语境。

“鱼龙混杂”虽也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但前者多用在动态语境中,后者多用在静态语境中。

符合第③句语境。

“鱼目混珠”用比喻以假乱真。

符合第②句语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广东各地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安全员,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

B.作为中小学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群体,中小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好其中的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在于中小学生自身,还受限于学校及家长。

C.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规范注册收费行为,保障注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发改委、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人教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湖南衡阳四中2019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

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

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

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

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

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

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教师版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教师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固执地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又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湖南长沙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

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

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

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当然,汉字的简化绝不是随心所欲地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

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

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

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

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

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形体都经历了由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二个阶段的演变。

B.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C.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我国每个朝代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

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

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B.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逐层深入分析。

D.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汉字形体的发展可知,一种新的字体常常要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汉字简化的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汉字又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汉字弃繁就简。

D.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汉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古诗词二、(天津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考)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祝英台近·北固亭[南宋]岳珂淡烟横,层雾敛。

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

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

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

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

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

历历数、西州更点。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词写景视听结合,鸣榔声、风涛声交汇,淡烟层雾,意境朦胧,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B.“频看剑”,与辛词“看吴钩”的心境相似,而一个“频”字,更能看出词人内心情感的浓烈。

C.词人登临北望,此时有美妙的新声传来,词人的情感因此而由悲转乐,构思巧妙。

D.“历历数西州更点”,可见词人深夜未眠,内心的苦闷久久不能排遣,以景结情,但景语亦情语。

5.词中写“关河无限清愁”,词人心中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6分)名篇名句三、(云南玉溪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名篇名句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表达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

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

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

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題的时候保持沉默。

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

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_______,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______。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________,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

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________,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

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題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然他知道辨別善恶的重要性B.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C.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义无反顾无私无畏毛遂自荐蔚然成风B.嫉恶如仇无私无畏挺身而出风靡一时C.嫉恶如仇浩然正气挺身而出蔚然成风D.义无反顾浩然正气毛遂自荐风靡一时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道德勇气是人类培养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B.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D.道徳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10.(天津市河东区2019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①2018年12月,故宫博物院授权的商家发布了一系列颇具古典韵味的口红,郎窑红、豆沙红、枫叶红、碧玺色、人鱼姬……故宫,一座即将600年的城,一座90余年的博物馆,正在尝试用文创产品讲述自身充满深厚底蕴与文化积淀的故事,让人们通过文创产品直接触摸文化,亲身感受文化。

②销售文创产品的博物馆商店通常被称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这间独特展厅不仅可以为博物馆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对文化传播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③文创产品带动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也为创作者带来物质收益,这诚然是好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都存在简单化、同质化的问题。

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可是细细盘点,无外乎文具、服饰、工艺品。

基于文物资源的外形进行简单加工,难免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

(1)请根据以上文字,为“文创产品”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2)请你简要介绍你买过或者了解过的一种文创产品,并谈一谈在选择一种文创产品时,你更看重产品形式还是文化内涵?为什么?11.(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期初测)如果将下面的报道提炼成一句话新闻,那么文中哪三个词语是必须使用的关键词语?请写出这三个词语。

(不超过10个字)(6分)据新华社布鲁塞尔1月20日电(记者刘秀荣)欧洲风能协会20日发表报告说,到2020年,风能开发将为欧盟提供32.5万个就业岗位,比目前增加了1倍左右。

欧洲风能协会在题为《风能为欧洲创造就业机会》的报告中说2003年以来,欧洲风能开发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欧洲风能领域从业人员达到15.4万人,其中10.86万人的工作岗位与风能开发有直接关系。

报告显示,在欧盟成员国中,风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是丹麦、德国和西班牙,其次是法国、英国和意大利。

关键词: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由图形化到线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都经历了....条化……”错误,原文是“大体上经历了”;C项,“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错误,原文第三段是“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而不是“异体字”,而且“严重阻碍”表述也错误,原文是说“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D项,“每个朝代都有汉字正字法”错误,原文第三段“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

故选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C项,“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逐层深入分析”错误,都是文字本身发展的原因,并无外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