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民间音乐资源——北管的思考

合集下载

总泉州民间音乐文化报告

总泉州民间音乐文化报告

摘要:泉州的民间音乐文化,在历代的传承中焕发着奇光异彩,让这座城市更富魅力。

南音、北管、什音、道教音乐、大鼓吹等等,无不独具魅力,为后人称道。

这些曾为古泉州增添喜庆氛围的文化,在今天,在最广阔的民间流传、传承着,可谓“遍地开花”,成为文化名城泉州的一张张“名片”。

当今喜欢民间音乐的人不多,青少年更少。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流可以畅通无阻,信息可以四通八达,世界己趋一体化。

人们可以在“地球村”中自由地挑选自己所好之音乐样式;在音乐的审美空间中,既可欣赏深沉、传统的,又可追求时尚、新鲜的。

我们如果离开了对群众审美趣味变化的深入研究,如果忘记了对青少年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的培育提高,审美趣味的着意引导,那么,民间音乐将陷入困境。

所以研究、培养、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至关重要。

民间传统音乐对此要能够适应,就必须有新面貌出现。

再传统的音乐艺术,也不能把它当成古董,只摆设在博物馆里,而应该让它走向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实现它固有的艺术价值,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受访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敢于改革开放。

我们的民间音乐不论在演奏、演唱、创作、整理中,理当应有新鲜的血液,清新的气息,那才是今天音乐文化的题中之义。

2勇于注重艺术实践。

在艺术实践中,正确理解、辩证对待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传统尤为重要。

它们已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磨合、锻造,其筋骨与灵魂已成定局,也就是说,民间音乐的形态、特点、表现方式、乐汇特质较之其他音乐艺术门类更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要用改革开放的眼光对待相对稳定的艺术,这是一个难以攻关的课题。

正因此,对待民间音乐的改革必须持极为慎重的态度,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分析、实践。

3.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比较研究和简历互动机制)。

关于律性的问题、与南戏关系的问题、华侨的乡音情结、文化背景、发展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等等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开展比较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北管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探索黄嘉辉摘要: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类民间音乐。

泉州市泉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北管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15年来,坚持走“政府主导、民间自觉、村校互动、学研结合”之路,泉州北管得到了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区形成了“以学习北管为荣”的良好氛围。

但泉州北管传承仍存在艺人年龄老化、传承队伍松散、传承模式老化等问题,就此提出了保护、传承的新思路:(1)建立保护队伍;(2)创建北管资源数据库;(3)设立专项经费;(4)加大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5)创新传承模式;(6)创新表演形式,丰富北管曲目;(7)利用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建立北管的立体式宣传网络,提升影响;(8)深度开展研究交流。

关健词:泉州北管;传承现状;存在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6-0019-05DOI :10.13877/22-1284.2019.11.004收稿日期:2019-07-15作者简介:黄嘉辉,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泉州分院(泉州艺校)北管专业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泉州362801)学泉州市泉港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湄洲湾南岸,邻近港澳,面对台湾,是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湄洲湾石化工业基地先导区。

这里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也是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的过渡地带,既有民间音乐南音、打正鼓、文管,民间戏曲高甲戏、“咸水腔”芗剧(歌仔戏)、“南派”掌中木偶、莆仙戏,又有民间习俗抢“七星灯”,传统手工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沙格龙舟赛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俗曲到北管

从俗曲到北管

从俗曲到北管摘要:北管又名北曲、小曲、细曲、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地区的一种地方音乐,与台湾北管一脉相承;通常被认为是江淮一带的民歌,通过多种渠道流传到泉州后,受闽南与莆仙交汇区语言声腔的制约而形成的一种新乐种。

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北管唱曲的风格与形式并不同于一般的民歌,无论从音乐形态或是构词格律上看,都与明清俗曲有着一定的渊源。

文章试从曲牌名、曲词、曲调、音乐表现形态等几个方面对北管与明清俗曲的关联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泉州北管在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与探讨,希望为追溯北管的源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泉州北管;明清俗曲;北管;曲牌一、缘起北管,并不单指某一剧种,在《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我们只能找到单个的“北”与“管”,并无“北管”一词。

它是明清以后闽台闽南语方言的民众为区别于土腔与白话的地方音乐,而对明清时期由福建以北传入的唱白用中州官话的民间音乐的总称。

北管起源于外省,形成发展于福建闽南地区,又随着先辈移民渡海入台,在两岸流传。

虽有着同宗同祖的血缘关系,但近四十年的隔绝使得彼此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失去交流的机会,且受地缘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自的生命历程和表现形式,从而又有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之分,这将另行文论述。

为避免混淆,本文将讨论的范围定于泉州北管。

泉州北管属于综合性乐种,当地人多称北曲、北管、小曲、小调、曲仔,以区别于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南管(南曲),两者被并称为“南弦北管”,其称谓正如人们以音乐的地方特性划分北曲与南曲的道理是一样的。

早期曾在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广泛流传,而目前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泉州的泉港地区,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常被认为最初是江淮一带的民歌流传至该地区后,受闽南与莆仙交汇区语言声腔的制约形成的新乐种。

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它的风格与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民歌,分析如下:首先,按北管形成的时间为明末清初,而这时期尚未出现“民歌”一词,而是有小唱、小曲、小调、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多种称谓。

泉州文化

泉州文化

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传统硬件设施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市级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

资金保障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资金保障,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能给予经费支持,能自筹经费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软件”发展对外交流主打闽南风规格高经验丰富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花灯、海交史文物等活动。

文化团体受上级文化部门指派,参加过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动这类高规格活动。

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其中国家级31项一、民间音乐:南音(泉州南音)、泉州北管二、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三、传统戏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市布袋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柯派)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五祖拳五、传统美术:惠安石雕、灯彩(泉州花灯)、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永春纸织画。

六、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七、传统医药: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八、民俗:惠安女服饰、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蟳埔女习俗、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省级一、民间文学:陈三五娘传说、灯谜(石狮)、灯谜(晋江)、洛阳桥传说(洛江区、台商投资区)、姑嫂塔传说(石狮市)。

二、传统音乐:晋江深沪褒歌、泉州笼吹、德化山歌、泉州闽南什音三、传统舞蹈:泉州踢球舞、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泉州跳鼓舞四、传统戏剧:惠安南派布袋戏五、曲艺:闽南讲台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泉州刣狮(鲤城区、石狮市)、南安蛇脱壳古阵法、俞家棍(洛江区)。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后感(一)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后感(一)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后感(一)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后感惊艳的展品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我看到了许多惊艳的展品。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福建南音、莆田木偶和泉州剪纸。

福建南音福建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一种古老而充满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

这种音乐的演唱不仅要求歌唱者苍凉而高亢的嗓音,还要求唱法娴熟并配合上山、跳板等独特的音乐元素。

在展览中,我听到了一段南音师傅的演唱,他在现场表演了一段闽南山歌,台下观众们无不被他那嘹亮的声音所打动。

莆田木偶莆田木偶是莆田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制作和表演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莆田木偶的制作非常复杂,需要制做一个全身动作自如的木偶,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材料。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一些仿真度很高的莆田木偶,不禁感叹制作它们的匠人的巧手和耐心。

泉州剪纸泉州剪纸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剪纸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据说这种剪纸技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其中经历历史风云的变迁,不断演变,在技艺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泉州剪纸的艺术品,都是那么精美绝伦。

寓教于乐的展厅除了惊艳的展品之外,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非常注重观众对展览的体验。

在展厅里,有许多寓教于乐的元素,比如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展品等,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结语总之,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来的博物馆。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浓郁的闽南文化,还可以学习到更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或者体验一次别具风情的文化之旅,那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景点。

服务周到的工作人员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非常周到的工作人员。

他们热情地为我们提供参观指导,讲解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

他们还很贴心地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比如提供自助服务设施、卫生间、水站等。

福建泉州北管的乐队与乐器制作(下)

福建泉州北管的乐队与乐器制作(下)

技朮天迪乐器研究福建泉测北管的乐队与乐器制惟(下)文/黄嘉辉(接上期)四、泉州北管特色乐器的材质和定弦(一)拉弦乐器1.沢胡是由于外弦为2音2定弦,俗称“沢调”),2为泉州北管工尺谱的沢咅,故称沢胡。

胡杆、胡 轴、胡筒均为木制。

因本地盛产龙眼、荔枝,胡杆为龙眼或荔枝木制。

琴轴为黄杨木或其它硬木制的,雕 有兰花枝杆。

胡筒呈喇机状,胡面大而后音窗略小。

面板为梧桐板,直径为15厘米,胡筒后部直径为13厘米,胡筒长13厘米,胡杆全长70厘米。

胡马至胡根部距离为10厘米。

弓杆用竹雕刻,全长70厘米,马尾长6 5厘米。

由于各时期所流行的胡杆长短不一,所以定弦也随之而不一,定弦以1=S E和E的^ 2定 弦(俗称“正调”)为常见。

也有1=卞和E的^ 3定弦 (俗称“工士调”)。

沢胡是泉州北管的中音和特色乐器,音色质朴优美,刚柔相济,特别是同类乐器的多种定弦(俗称“杂调”),你无我有,相映生辉,音乐色彩奇妙无穷。

2.大沢胡又称“老胡”,和沢胡形状、用料完全一样,只是比沢胡型号大一些,作为次低音乐器。

胡筒板直径为19厘米,胡筒后部直径为15厘米,胡筒长15厘米,胡杆全长80厘米。

胡马至胡根部距离为12厘米。

弓杆 长70厘米,马尾长65厘米。

定弦以1=沱和E的g2定弦 为常见。

大沢胡的音量宏亮,音色浑厚,节奏感强。

3.仕胡是由于外弦为6音(2 6定弦,俗称“仕沢调”),6为泉州北管工尺谱的仕音,故称仕胡。

胡一20—Musical InstrumentMagazine乐器研究技7t t天加杆、胡轴、胡筒均为木制。

胡杆为龙眼木、红木、乌木制。

琴头精雕细刻,称鲎扇尾。

琴轴为黄杨木制的,雕有梅花枝杆。

胡筒呈啤!八状,胡面大而后音窗略小。

面板为梧桐板,直径为12厘米,胡筒后部直径为10厘米,胡筒长10厘米,胡杆全长61〜66厘米。

胡马至胡根部距离为8厘米。

弓杆用竹雕刻,全长68厘米,马尾长62厘米。

由于各时期所流 行的胡杆长短不一,所以定弦也随之而不一,一般以 1=卞和£的2 6定弦为常见。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样且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泉州的文化版图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之一。

其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

南音的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典雅,委婉深情。

其曲目丰富,既有《八骏马》《梅花操》等传统曲目,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创作品。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庙宇,常常能听到这悠扬的南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时光。

提线木偶戏也是泉州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们在艺人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通过纤细的丝线,做出各种细腻而生动的动作。

从简单的举手投足,到复杂的翻跟头、舞剑,无不惟妙惟肖。

木偶戏的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如《目连救母》《西游记》等。

艺人们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旁白,配合着锣鼓等乐器,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泉州的高甲戏同样别具一格。

它以丑角表演为特色,风格诙谐幽默,生动有趣。

演员们通过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独特的唱腔,塑造出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又印象深刻的角色。

高甲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也有表现历史风云的大戏。

在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在灯光下尽情展现着泉州民间艺术的魅力。

还有闽南民间舞蹈“拍胸舞”。

舞者们赤裸着上身,头戴草箍,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胸部,一边迈着独特的舞步。

动作刚健有力,又不失古朴韵味。

这种舞蹈源于古闽越族的祭祀舞蹈,如今已成为泉州民间庆祝丰收、喜庆节日时常见的表演形式。

泉州的花灯制作技艺同样令人赞叹。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其造型多样,有宫灯、走马灯、莲花灯等。

制作材料通常有纸、绢、绸、竹、木等,通过剪、刻、绘、染等多种工艺手法,将花灯装饰得美轮美奂。

泉台北管再探

泉台北管再探

艺人 从 ‘ 天子 传音 ’ 的传说 中推测 , ① 在唐 明皇 时期 就已经 有 了北 管 , 那 时 的 北 管 不是 在 惠 安。 而
… …
清 光绪 八 年 ( 8 2年 ) 北 管 名 师 刘 永 赖 ( 18 , 附
照 图 1 应 邀参 加 泉 州 ‘ 孔 子 ’ ) 送 出游 活 动 , 的笙 他 声 打动 了府 台 , 经 报 上 宪 , 予 ‘ 生 ’ 送 他 进 后 赐 佾 , 孔子 府就 读 , 取前 程名 ‘ 庭 ’泉 港 北管 因此 兴 盛 舞 , 起来 。E2陈耕 先生 在其 著 作《 台 民间戏 曲 的传 ,46 ,3 闽
特色 的新 乐种 。台湾北 管 , 乐形 式 “ 音 弦谱 、 曲 、 细
牌子 、 曲 ” 戏 的总 称 , 泛 流 传 在 台 湾 、 湖 、 门 广 澎 金


北 管 史迹
带, 属于 民间传 统 的唱 曲 、 吹与 丝竹 音 乐 。许 鼓
关 于北 管 , 迄今 未发 现 史 书记 载 , 只有 现代 学

式“ 、 的 总称 , 要 流 传 在 泉 州 市 的 泉 港 区 、 曲 谱” 主
洛江 区 、 安县 一带 , 于 民间 传统 的唱 曲与 丝竹 惠 属
音乐 , 源 于 江淮 、 东 等 福 建 省 外 民间 乐 , 融 它 广 又 合 了莆仙 与 闽 南音 乐 的某 些 特 色 , 成 具 有 地 方 形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8 2 ( 0 9 0 一 O 1 一 O 1 0 — 2 4 2 0 )3 O 3 5
作 者 简 介 : 寄 萍 ( 9 4 ) 男 , 建 泉 州 人 , 教授 。 李 15一 , 福 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姐妹 花 。泉 州北
政领 导 和有 关部 门积 极抓 好 对北 管 音乐 的挖 掘 整编 创 作北 管 音乐 .弘扬 中华 民族 文化 积 极组 织演 出 设 立研
管 历经 数 百年 的 积淀 它 是北 管 表演 者 集体 的 智 慧结 晶 也是 中 国戏 曲艺 术 的瑰 宝 泉 州北 管 作 为外来 乐种 经历 了 不 同发展 阶段 光绪 年 初江 浙等 地 的民 间传 统音 乐通 过
乐的 痴迷

每 有 演 出都招 之 即来
这些 人对 那个 年 代历 经
泉州北蕾历史渊薰与骺式特质
泉 州北 管 音乐 地 处福 建 民间 音
沧桑 的北 管 的传 承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经 文革 洗 礼后 的泉 州 北管 一直 处于 濒 临灭 绝 的边缘 。 直 到 19 7年 7 在 众 多致 力 于北 管 研 究 的 专 家学 者 以 及 政府 文 化 部 门 的 共 同努 力 下 .北 管音 乐逐 渐复 苏 并 广 为流 传 泉 州北 管步 人恢 复 阶段 。 f 95年 后 9 泉 州北 管进 入 革新 发展 阶段 各 级党
鞠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湾 隔海 相望 拥有 南音
十 番 等 乐种 其 中包 括泉 州 北管
等 一批 国家 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 泉州 北管 作 为具 有地 域文 化 特征 的丝 竹 类音 乐 的一种 广 泛流 传于 福 建省泉 州 市泉 港 地 区 津为 当地 民众 所喜 爱 。 泉州 北管 从 兴盛 到濒 临灭 绝 再到 复 苏 经 历了 多种 发展 阶 段 20 0 6年被 国务 院列
士青睬。
后因 著 名
北 管艺 人刘 阿 九等 的推 广 北 管音 乐 深 受地 方官 吏文 人庶
奏 者 多半 为半 职业 的 民间艺 人 和音 乐 爱好 者 乐 队 的前 面
打着 天子 传 音 的旗 号 蔚 为 壮观

t珂 宅 Y LO RV RO P OG21 ̄1M E LW I F下叵SN 01rS E .
究机 构 及培 训基 地 令 人折 服 的是 历史 上 的泉 州北 管音 乐 文 化 已 渗 透 于 广 泛 的 现 代 民俗 活 动 中 每 逢 节 庆 日 ” 北管 都 会受 邀参 加化 妆 游行 迎 神和 装阁 等活 动 演
海 运 难 民等 渠 道传 人 泉港 地 区 并 广泛 流 传
◎地 方音 乐
关于泉州民间音乐资源
北 管的思考
文 \ 梁 嘉佳

■:中圉氏问音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爱展的根基, 夸社会 氏问音乐赖以生存的 自练环境厦
基 本 条件 发 生 喜剧 改 变, 众 民 间音 乐擞 临 地 , 泉州 北 管作 为一 种 具有 地域 文 化特 征 的 民间 音 乐, 从 共 盘到 濒 临灭 I再 到 蔓苏 ,经 历 7 种 发展 阶段 。2 6 年采 州北 管被 中国国 务 院列 八 幕一批 国 牢 龟 0 0
中国 民间 音 乐资源 的 保护 和传 承 同时 振 兴北 管音 乐 文 化 为素 质 教 育提 供 丰 富 的 民 间音 乐资 源 方 面有 着 重 要 意


抄曲 谱烧 毁
一 些乐 器也 被收 缴 北 管 音乐 一度 没 落

幸 当 地 的 民 间 老 艺 人 和 北 管 音 乐 的 爱 好 者 凭 着 对 北 管 音
北 管音 乐 之所 以能 在泉 州 泉港 落 地生 根 且对 当地 艺 术 产 生 深 刻影 响 足 见 其 强大 的 艺 术 感 染 力和 顽 强 的 生 命 力 同时也 证 明了 泉州 泉港 人 们对 其 多种艺 术 形式 和艺 术 风 格 的包 容 和 喜 爱 泉 州北 管 从传 八 、兴 盛到 濒 临灭 绝再 到 复苏 萌芽 鼎盛 经历 了
透 经 当地 人 的表 演 加 进 了本 地 民 间音 乐 的艺 术 方 法
将 曲 调 揉 进 闽 南 莆 仙 音 乐 的 一 些 行 腔 特 点 比 如 表 演 者
常提 高八 度 使 歌 声高 亢 嘹亮 悠 扬婉 转
二 十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间 许 多 传
莆 仙 戏 等 音 乐 融 台 渗
生 命 力 成 为闽 台地域 文 化体 系 的重 要组 咸部 分 。 当今 民 间音 乐赖 以生 存 的自 然环境 及 基 本条 件发 生急 剧 改变 众 多民 间音 乐陷 入濒 临 灭绝 境地 ,通过 对 泉州 北管 音 乐的 历 史 渊源 发展 历程 及 现状 的分 析 研究 一方 面进 一步 探 索
隐伏 、恢 复 和草 新 发展 等阶 段 泉 州北 管 自
北 管 在 传 ^ 的 过
人 第 一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随 着 各 级 政 府 部 门 的 重视 被称 为音 乐 活化 石的 泉 州北 管现 在也 焕 发出 新的
光 绪 年初 传 八泉 州 泉港 至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八 代 程 中 与 周 边 的 南 曲 高 甲 . 芗 剧
级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名 录 ,被 称 为音 乐 的活 化 石 ,使 古老 的 乐种 焕 发 士新 的 生命 力 泰文 展 示 采州 北
管音 乐 的 渊源 发展 历 程 厦现 状 ,进 一 步研 究 民间音 乐 资 源的 保 护 与传 承 机制
关键词:采州北管 民间音乐
保护
传承
泉 州 市 泉 港 区 位 于 福 建 省 沿 海 中 部 湄 洲 湾 南 岸 与 台
中 国的 民 间乐 种繁 多
乐 闽南色 彩 区和 莆仙 色彩 区 的过 渡地 带 是具 有地 域文 化 特征 的 丝竹 类 音 乐。 泉 州北 管 简称 北 管 与 使 用南 方 美 其
音 乐元 素 的南 音 互 为对 应 当地 人 为别 于 ” 管 南 名 日 北 管 并称 南音北 管 亦 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