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发展史的基本特征
第六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1966年10月18日,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 内发现了汉字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该卷轴共12纸,总长6。43米。有不少中国民 间习用的俗体字或异体字,特别是有4个武则 天称帝颁行并通用的制字,共出现8次。经卷 本身没有刊行年代和地点的记录。对此美国著 名印刷史专家富路特经研究得出结论: “这新发现的经卷仍然说明中国是最早开始发 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从那里传播到四面 八方的,而佛教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捶拓与石碑拓本
将洇湿的纸铺在石上,用软刷将纸刷匀, 经轻轻捶打使纸紧贴于石面,然后,用细 布包裹棉花而做成拓包,蘸上墨汁,在纸 面上轻轻拓刷,石上的字是凹进石面的, 所以有文字的部分受不着墨,把纸揭下来, 便成为一件黑底白字的复制品,
石刻捶拓工具 书《 唐 温唐 代 泉太 拓 铭宗 本 》
镂花模板、刺孔漏印及凸版印花
日本雕印百万《陀罗尼经咒》
天平宝字八年(764),日本称德天皇下令雕印百万《陀 罗尼经咒》,分藏在100万个高13厘米的小木塔中,再分 送十所大寺院保存。这项工程于宝龟元年(770)完成。 这在《续日本记》和《东大寺要录》中都有记载,而且 也有多件实物为证。大和省的法隆寺至今保藏着许多原 刻经咒及一些安放经咒的木塔。经咒为卷轴形式,字体 质朴,刻工粗糙,印刷物本身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日 本木宫泰彦、秃氏祐祥博士研究后认为,日本这次百万 塔陀罗尼的刊刻是依据中国传来的印刷技术实现的,秃 氏祐祥博士更进而指出是使用了754年东渡日本的中国鉴 真(688—763)大和尚及其一行人传授的技术
综观现存于世的早期印刷品,我们不难发 现,比印本佛像略晚的另一雕版印刷群体, 就是佛教密宗咒语印本,在公元8世纪形成 了一个出版高潮,其数量竟以数十百万计。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着..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2.改书为志..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2.书肆;杂陈群书的书铺..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4、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着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着作郎陈寿着..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玉台新咏:梁徐陵编..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刘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着;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医学专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针灸甲乙经、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尔雅注:东晋郭璞..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5、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史馆..史通:唐;刘知几撰..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通典:唐;杜佑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书籍装帧的变化:由卷轴形式过渡为册页形式..隋唐经历了经折装和旋风装..6、第六章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政府图书编纂机构:馆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秘书省..宋代;由于书页折叠和粘装方法的改进;册页装帧先后形成了蝴蝶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版心向内;单口向外;印有文字的两页向内相对包背装:改良字蝴蝶装;版心向外P2267、兴盛时期明清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清代还有起居注馆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百科;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百科;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百科..二、名词解释1、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2、册页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的新的制度;史称“册页制度”..册页制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P16图3、类书: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4、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5、别集:中国古代对个人着作集的称呼..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6、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撰..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类书;现已散佚..编辑原则: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特色:详备无遗;不厌浩繁;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照章辑录;一字不易价值:1、保存了大量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7、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陈梦雷编撰..我国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编辑体例:1、三级编目汇编——典——部2、保存资料相当完整3、引文忠实于原着;不加修改;而且详住出处;标有征引的书名;篇名和作者;使用价值很高8、丛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图书编纂类型;它按照一定的意图;把若干种书籍汇辑在一起;冠以总名;所以亦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四库全书: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纪昀任总纂官..9、书棚本:陈起陈宅书籍铺刊书以唐人小集和时人诗集为主;版式划一;半叶10行;每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字画方板;迹近欧体;精丽工整;素为明清藏家宝爱;史称“书棚本”10、典志体: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三、简答1、书籍制度的演变:自先秦以来;中国的书籍制度几经变迁;书写材料由竹木变为缣帛;继由缣帛转而用纸;装帧形式由简册而为卷轴;继由卷轴转为册页;出版方式由抄录而为雕版;继由雕版而用活字..2、甲骨卜辞:包含四个部分..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3、构成图书的要素:1、用以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符号等2、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3、经过选择、整理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形成的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5、装帧形式4、什么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P70编年体:以年月日为次第记录史事;无论中外、远近;条理清晰不重复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辅之以事件;比较全面地叙述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全貌;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环连而成;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视历史为整体..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选择历史上重大事件加以组合;以事件先后为顺序进行叙述国别体:以纪言为主兼以记事;采用以国别为纲的体例编辑成书5、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2.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3.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6、汉重要的编校活动熹平石经: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结束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7、古文经今文经之争:古文经指传自先秦六国的六艺经传百家之书;用古文即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今文经指汉朝时用隶书将儒家的经典文本和解释文本记录下来所成的书..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对经文解说的不同..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1、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等2、2、民间发现孟子、左传等8、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欧阳询打破了皇览以来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的方式;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按目编次;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初学记徐坚帮助皇子们读书、揣摩范文;每一个类目分叙事、事対、诗文三个项目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北堂书钞虞世南、隋朝..详细内容P1619、修史制度的确立:1.隋;史书私修向官修过渡..2.完善注记制度日历、时政记、实录、国史..3.史书体裁的创新和多样典志体、会要体、史评体10、杜佑的编辑思想:1.编辑为政治服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为广大人士提供一本入仕教科书..3.科学求实的态度..4.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观念..11、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综合类类书;“类书之冠”;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太平广记——文言小说故事类类书;取材自道藏、佛藏以及汉以来的野史、笔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收录作品19102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体例上仿承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类目;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三十八类册府元龟——专门性类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自上古至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仿照汉书;为每一部、类作序;引用文献不注明出处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创新编辑方法:1.编纂体例严谨周详..2.编纂方法:编制丛目;即将全书涵盖时空范围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按年代顺序列出详细的标题;组织长编;即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一一按照丛目排比起来;统摄全稿;以长篇为基础;删繁去重;考异甄别;润色熔裁;最后由司马光笔削成编..3.编纂枝属辅助之作;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13、明代;毛晋;汲古阁刻书..出版特点:1.有选题计划;规模宏伟..2.以质取胜校雠精良;印刷精美..3.重视图书收藏..4.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四、论述1、图书分类法的演变:1.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开创的图书六分法体系;是根据当时图书产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所谓“因书以设类”..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2.西晋太康年间;秘书监荀勖跟据秘书郎郑默所撰的中经编成新的目录中经新簿;革新了刘向的六分法;建立起以甲、乙、丙、丁天干符号表类的四部分类体系;丙部主要着录汉魏以来盛行的历史类着作..3.东晋着作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重分四部;将乙丙两部着录内容兑换;使历史着作升入乙部..4.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魏徵等主持编修隋书·经集志;沿袭四分法;并分别重新命名为经、史、子、集来代替甲乙丙丁的叙次..5.四部分类法发展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完备定型..2、历代政府的编纂出版机构:P20一、秘书监始于东汉;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是着述之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自梁朝开始;秘书监官署易名秘书省二、史馆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唐初;史馆因隋制归属秘书省着作局宋初沿袭唐制;设史馆;与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担任修纂实录国史之责元代;以翰林国史院承担纂修国史之任;明承元制;史馆隶属翰林院..三、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西汉武帝设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改名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发行机构四、文馆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校理书籍;撰着史书;兼训门生;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的崇文馆;南朝宋、齐的总明馆;箫梁的士林馆;北齐的文林馆;唐代的弘文馆汉代: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东汉藏书校书之所: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魏晋:秘书监;设秘书郎、着作郎隋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宋辽金元: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明清:翰林院、起居注馆3、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他“编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1、他的编辑意图:一是通过文字加工传达自己的政见和思想观念;二是为了教学;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从政人才..2、编辑思想和原则有:去除重复;述而不作;;排斥虚妄;无征不信;多闻阙疑..3、编辑方法:上述;分门别类;正名立体;发凡起例;分类排序;志道于文字载体;力求其传播久远;系统编述古籍4、编辑六经的贡献:打破了文化知识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首创书籍的多种体裁诗、书、礼等;使中国史学脱离神化;有效的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4、刘向、刘歆校书编目的具体方法:1.组织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序进行..2.广集众本;编定篇章..3.校雠全文;厘定文字..4.撰写叙录..包括定本篇目、校订、添加作者资料和背景、全书的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将典籍进行系统编目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辑略历史意义: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校活动;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别录:刘向..古代目录学开山之作;但不是真正的目录书..七略:刘歆..根据七分法;中国首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5、宋图书出版事业:官刻:中央官刻——国子监刻书;地方官刻——公使库刻书..坊刻:应民众需求而动;与社会潮流共舞..家刻:弘扬文化;扬名于世..北宋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蜀地..监本的重要意义以及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1、国子监所刻;大多是经史类重要典籍;与宣扬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政策直接相关;所以倍受帝王的重视..2、监本从校勘开始;就由馆阁学有专精的一流学者在文字上层层把关吗;初校、复校后送馆阁主官把关..3、书法名家手写上版;使阅览者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坊刻的中心:继唐五代的蜀地后;又出现了浙江、福建刻书中心临安陈宅书籍铺建安余氏勤有堂坊刻的特点及评价:内容特点:1、科举应试之书2、日常参考书;包括农书图书经营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 2、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3、广泛联系;打开销路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缺点:校勘水平较低;偷工减料纸墨低劣评价:总体功大于过;从保护文化典籍、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等方面分析陈起编辑业务特点:1.重视时人作品的出版..2.与作家保持友好的关系..3.选稿标准:宁缺毋滥..私刻的特点:1、选择优秀的底本;以保证刻书的质量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板印书。
中国古代编辑综述

中国古代编辑综述作者:刘朔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2期刘朔(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该文从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工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全面阐释。
古代编辑在编书、态度严谨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选题的狭隘性等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我们宜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为读者和社会提供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高的作品,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中国古代编辑特征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17-01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丰富的古典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的古籍中,凝聚着编辑的劳动,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这些已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财富。
该文从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工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全面阐释。
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对于我们从事的现代编辑事业和出版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1 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编”和“辑”最初是意义毫无关联的两个单音节词。
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编”字,从甲骨文“编”字的原始形态来看,左边是编连物参差不齐的龟册形象,右边是代表物品性质的符号“系”,是一个会意字,指的是串联龟册的丝绳。
古文中“编”与“缏”可以通假。
几股丝绞在一起称“辫”,几根辫绞在一起称“缏”,可见最初用以编连龟册的是丝辫绞成的绳索。
西周后期简册取代了龟册,“编”字也指编连简册的绳索,不过简册的编绳已不仅限于丝绳。
后来词义出现了引申和发展,“上纪唐虞之际,不至秦缪,编次其事”。
“编次”便是按次序编排的意思,它反映了编辑工作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出版编辑概论

出版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三要素的含义
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 的物件的过程。
发行: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1、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
信息资源:
物质资源:
二、出版资源的特点
1、人才资源的特点
2、信息资源的特点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6页)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注意社会发展 2、整合已有信息 3、更新已有成果 4、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1、深度 2、调查研究 3、创新 4、把握能力 5、利用的质量
(一) 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时间节点:
体制改革6点任务
1、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
2、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
3、推进联合重组 4、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 5、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 6、扩大对外交流
(二)出版业发展的要任务
1、发展 纸介质媒体出版 2、发展数字出版 3、发展动漫、游戏
4、发展印刷复制
(二)国外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1、英国
2、日本
3、韩国
4、法国
5、北美(美国与加拿大)
编辑的人文精神教本/格罗斯主编:《编辑人的世界》编辑界的 旗帜:铂金斯
第三章
考试要点 1、 掌
编辑和编辑学
握
编辑的概念 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编辑工作的特点
2、 熟练掌握 3、熟练掌握
出版学概论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出版 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出 版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3.专门的方法
交叉移植方法:移植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方法作为出版学的 研究工具。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 信息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应用于出版学研究。
2.对出版学科研究体系和内容的构想
(1)出版学科的研究体系 微观出版学(支撑学科)
↑ 出版学(主干学科)
↓ 宏观出版学(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2)出版学科的研究内容 出版工作的一般规律;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三
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出版经营管理体制;出版行为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著作权理论;出版队伍建设;出版 史和出版的国际交流
中列有《出版事业志·出版学研究概况》最早采用“出版学”。 • 1949年3月自由出版社李次民《编辑学》为最早——主要是从新
闻并兼顾杂志的角度来研究编辑学的。 • 1950~1960年,时代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
翻译出版了苏联的《出版社的任务》、《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 质量》、《书籍出版事业的组织和经营》等实际中出版专业图 书。 •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研究和出版工作一起被迫停止。 •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界第一次提出创立出版学及其各 分支学科任务,出版学研究进入全面开展的阶段。 • 1980年,陈仲雍发表《科学的编辑和编辑的科学》一文,提出 要建立普通编辑学、各科编辑学、现代化编辑学、编辑过程学、 编辑工作管理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要研究图书编辑学以 及其分支学科。
第一节 出版与出版学的词源与定义
2018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精选真题(中级)

2018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精选真题(中级)(总分:134.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16.00)1.编辑的写作能力包括()。
(分数:1.00)A.组织作者进行创作的能力B.与作者共同创作的能力C.协助作者编制学术著作索引的能力D.撰写书刊评论的能力(正确答案)解析:[解析]编辑不能代替作者写作,但写作能力同样也是编辑的基本功。
这不但因为编辑业务中有许多写作要求(如书刊辅文、书刊评论、审读报告、选题报告等的撰写),更重要的是,编辑写作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他在作者面前发言权的大小,在编辑加工整理中水平发挥的高低。
2.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分数:1.00)A.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B.编辑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编辑人员的兴趣爱好(正确答案)D.编辑活动与发行的关系解析:3.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在()时期就已经有纸。
(分数:1.00)A.秦代B.西汉(正确答案)C.东汉D.西晋解析:4.关于套版印刷,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1.00)A.套版印刷由涂版印刷发展而来B.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C.套版印刷术在宋代已经广泛应用(正确答案)D.饾版是较为复杂的套版印刷解析:5. 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最终定格为统一的()形式。
(分数:1.00)A.包背装B.线装(正确答案)C.蝴蝶装D.卷轴装解析:[解析]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后,从当初的卷轴装,到经折装,到旋风装,到蝴蝶装,到包背装,经过干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定格为统一的线装形式。
6.出版行政管理所依据的法律规范,首先是()。
(分数:1.00)A.宪法(正确答案)B.民法C.刑法D.著作权法解析:7.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因违反出版法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分数:1.00)A.3年内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B.3年内不得申请续展出版专业职业资格C.5年内不得申请责任编辑注册D.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并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正确答案)解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违反出版法规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注销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并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发展史的基本特征
作者:璞石, PU Sh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长沙,410081
刊名: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Bimonthly)
年,卷(期):2000,24(2)
1.朗道隆书籍编辑学概论 1996
2.肖东发中国编辑出版史 1996
3.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 1991
1.王伊洛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的历史渊源初探[期刊论文]-新闻界2004(6)
2.曹之.郭伟玲.Cao Zhi.Guo Weiling古代出版史研究的新收获——章宏伟著《故宫问学》读后[期刊论文]-出版科学2010,18(1)
3.焦贵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的伟大旅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荐读[期刊论文]-大学出版2009(2)
4.王春光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看出版改制[期刊论文]-编辑之友2008(1)
5.田建平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tdxshkxxb2000020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