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设置悬念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设置悬念1、草根募捐晚会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
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
老街边上是东江河。
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
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
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
翻着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
“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
”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
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奶妈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被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响,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
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现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晓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序幕。
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
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文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5) 联想。
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7)借景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设置悬念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设置悬念1、父爱陷阱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
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
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
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
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
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
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
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
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
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
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
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
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
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
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
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
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
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
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
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
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作用:①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情节波澜起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为后文做铺垫;③丰富了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⑤突出了文章中心。
1、原下的日子⑦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暑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是最耐得霜冷的。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文中第⑦段写柳叶张扬在河川,令人钦佩,开头却写到“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树”,纵观全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燃烧的月亮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
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
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
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
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
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
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1)悬念。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
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照应。
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4)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5)渲染。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7)想象。
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8)联想。
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悬念: 引起读者对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照应: 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伏笔: 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主读者感到妙趣。
渲染: 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象征: 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2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21、淡竹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动物。
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
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托物寄情)、借物喻人11、别样山茶红①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
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
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②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
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③那是山茶。
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④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
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
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
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
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
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⑥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
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
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
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⑦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④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阅读散文的表现手法,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基础知识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等。
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开门见山、伏笔铺垫、设置悬念、卒章显志、以动衬静、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二、概念解析A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是句子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环境描写有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①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重点解析,考点直击】
语文考试说明摘录: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中考试卷当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型已经屡见不鲜,也作为基本语文术语掌握的情况进行考考查。
【知识点精析】
概述: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是指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分为两类:
1.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即通常说的“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初中常见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5.细节描写,对人物活动、语言、肖像等方面具有个性、意蕴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6.白描手法
7.联想想象
8.渲染、烘托、铺垫
9.反复
10.引用
11.比喻、拟人
㈠象征
【运用效果】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技巧】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示例】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
的含意。
(4分)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分)
【解析】
《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
答第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也才能解答第2题作者说“玻璃门根本
不是门”的原因。
㈡对比衬托
【手法特征】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人、事物(或者一个人、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描写,使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突出、鲜明。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
的人、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人、事物作陪衬。
用相似的作陪
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时,写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从对比、衬托的角度思考、分析。
分析时,先要指出对比、衬托的对象(是衬托的,要分清主次,
指出以谁衬托谁),弄清对比点,最后,还要指出对比、衬托的目的,即对比、
衬托的表达效果。
【示例】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
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任林举《岳桦》)
【技巧运用】本题的实质要求在对比中概括白桦与岳桦的不同个性特征。
从节选的文段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所处环境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概括时尽量采用
原文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
【答案要点】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
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手法特征】借景抒情,即在景物描写中融入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托物言志,即借对某种事物特性的描述,寄托作者对人生、世相的看法、态度等。
【解题技巧】分析“景中情”,一是整体上把握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态度;二是依据景物本身的形态、色泽、声音等分析情感态度。
如:暖色景物预示着热烈活泼,积
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分析“物中志”,主要依据是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个性特色,以及对这种个性
特色的态度。
【示例】
简要分析画线部分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忙麦收前的杂事。
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
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
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
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
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
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
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雷抒雁《麦天》)
【技巧运用】画线句“鲜红的收割机”“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湿润的麦秸香”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现代麦收生活画,亮丽的词语、火热的生活里,涌动
着作者对麦天的喜爱和对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欣喜之情。
【答案要点】作者借火热的丰收场面的描写,抒发了对麦天的喜爱和对农村生产工具变革的欣喜之情。
㈣细节描写
【手法特征】细节描写,指对人物活动、语言、肖像等方面具有个性、意蕴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
【解题技巧】从细节探求人物的性格、心理,分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把握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
【示例】
根据文段内容,分析画线语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
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
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
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
”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
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
那天,风大,雪大。
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高吉波《雪地里的红棉袄》) 【技巧运用】这里作者写了嫂子的两个富含深情的细节,是细节描写的妙笔,主要目的是突出嫂子的个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细节与人物个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两
个鸡蛋”看心灵,看道德,看人性。
【答案要点】“两个鸡蛋”在这里是十分耀眼的“道具”,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它昭示着嫂子善良的心灵、朴实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