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 3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赏析题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分析手法,结合内容,表现表达(情感、精神)常见手法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伏笔、铺垫、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作用●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含蓄运用眼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做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者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的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欲扬先抑:后面要夸,前面先贬。
作用:作者本意的是…… (赞扬),而先…… (贬低),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景、社会背景)●铺垫: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铺垫是 “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 “隐性”的,通常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1. 象征手法啊,那可太厉害啦!就像里的白杨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作者想说啥。
在答题的时候,你可得抓住这个象征意义,好好分析呀!2. 夸张手法呀,哇塞,那效果简直绝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不就是夸张嘛,让你对他的愁绪感受得淋漓尽致。
遇到这种手法,你就得想想作者为啥要这么夸张,要表达啥强烈的情感呀!3. 对比手法呢,就好像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比一比,一下子高低立现!像,通过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的特点。
答题时可别放过这个对比点哦,要分析出差异和意义呢!4. 拟人手法啊,多有意思呀!把事物当人来写,让它们活起来啦!“小鸟在枝头唱歌”,多生动呀!看到这种手法,你得体会出作者赋予事物的那些情感和特点呀!5. 借景抒情手法,那景色都带着情感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花和鸟都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
答题时要找出景和情的联系呀,别搞混啦!6. 托物言志手法,就像是借一个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比如王安石的,通过梅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
遇到这种,你得挖出作者藏在里面的志向呀!7. 铺垫手法,这就像给后面的精彩做准备呢!很多故事开头都有铺垫,让后面的情节更顺理成章。
答题时要找到这些铺垫的细节,看看它们是怎么为后文服务的呀!8. 烘托手法,能营造出一种氛围来。
“月黑风高夜”,是不是感觉很阴森呀?这就是烘托的效果呀。
分析的时候可别忽略了这种氛围呀!9. 讽刺手法,那可真是犀利呀!像鲁迅的文章,很多都有讽刺意味。
遇到这种,你得好好琢磨琢磨作者是怎么讽刺的,讽刺的是什么呀!10. 悬念手法,勾起你的好奇心,让你迫不及待想知道后面的事。
就像电视剧里经常留悬念,让你一直追下去。
答题时要分析出这个悬念是怎么设置的,有啥作用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表现手法都各有其用,掌握了它们的作用和答题技巧,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啦!。
高中语文写作主要表达方式总结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高中语文课文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写作主要表达方式一、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
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
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二、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等等。
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高考语文写作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写作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描写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描写。
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1象征。
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比。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
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具体如下:1. 直接表现手法:肖像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情、姿态等来揭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语言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 间接表现手法:景物描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者环境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心境或者事件的发展变化。
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事物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情感或者事件的发展变化。
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某一事物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情感。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情感或者情境来突出主题。
伏笔手法:在故事中设置伏笔,引导读者进行推理或者猜测,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各有各的作用,具体如下:1.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表现手法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间接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对环境和细节的描绘来反映人物情感、心境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让作品更富有象征意义,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3. 对比手法和伏笔手法可以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方式让故事更加出人意料,引导读者进行推理或猜测,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悬念感。
4. 象征手法则可以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 线索则是组织情节的要素,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展示故事的发展,让情节更加紧凑和连贯。
6.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结构技巧可以突出主题,强调作者的意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7. 衬托(正衬/反衬)则可以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8. 照应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9.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则可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高中语文写作手法常备的24个知识点大全用在作文范文里堪称一绝]高中语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写作手法常备的24个知识点大全用在作文范文里堪称一绝]高中语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54fb1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6.png)
[高中语文写作手法常备的24个知识点大全用在作文范文里堪称一绝]高中语文知识点写作手法24个知识点: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写作(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

写作(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技巧写作手法就像厨师手中的调味剂,各有各的妙处,而掌握其作用与答题技巧,就如同掌握了烹饪美味佳肴的秘诀。
先说说比喻这种手法吧。
比喻就像给文字施了魔法,能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鲜活起来。
比如把“月亮”比喻成“玉盘”,月亮一下子就从遥远的天体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精美器物,是不是让读者的脑海里瞬间能勾勒出清晰的形象?它的作用在于增强感染力,让读者更易理解与感受。
在答题时,若碰到问比喻作用的,就得像个敏锐的侦探,找出本体和喻体,然后阐述如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就像指出魔术师是怎么把东西变没又变出来的。
拟人呢,拟人宛如赋予无生命的东西灵魂与情感。
当把“风儿”写成“风姑娘温柔地抚摸着大地”,风就不再是抽象的气流,而是像一位亲切的朋友。
这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描写充满温情。
要是答题,要说出怎样把事物人格化,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共鸣就像两个好朋友心有灵犀一点通,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文字世界。
夸张手法好似给文字装上了放大镜或缩小镜。
说“白发三千丈”,这显然不是真的有三千丈的白发,而是用极度的夸张来强调忧愁之深。
它可以强烈地表达情感,让读者印象深刻。
答题时要明确指出是对什么进行了夸张,这种夸张如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或情感的强烈程度,这就像给阅卷老师指出宝藏的藏匿之处,让其明白你的理解。
对比手法像是把黑白棋子摆在一起,鲜明地突出差异。
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与贫穷、奢侈与悲惨形成强烈反差。
这样能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等。
回答关于对比作用的问题时,要精准地分析对比的双方,阐述这种对比怎样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不同面,如同把两块不同颜色的布料放在一起,让人一眼就看出差异所在。
象征手法则像给事物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比如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梅花不再仅仅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精神的代表。
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具体事物中领悟深刻内涵。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的表现手法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一记叙文的表现手法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二、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1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2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
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