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朝鲜问题

合集下载

日本语言学界对近代朝鲜半岛语言殖民政策的影响

日本语言学界对近代朝鲜半岛语言殖民政策的影响

日本语言学界对近代朝鲜半岛语言殖民政策的影响近代朝鲜半岛经历了长达三十五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这段历史不仅造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对朝鲜半岛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殖民统治对朝鲜半岛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一、殖民政策对语言的影响1、朝鲜半岛语言被压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当局采取了强制日语教育、禁止朝鲜语文字母、禁止朝鲜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导致朝鲜半岛语言文化受到极大的打压和摧残。

在日本殖民统治当中,日本政府首先禁止朝鲜半岛的官方语言朝鲜语,在教育、行政、医疗等领域,只允许使用日语。

其次,为了削弱朝鲜半岛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日本政府还禁止使用朝鲜半岛的礼仪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等,这无疑对朝鲜半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

因此,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朝鲜半岛语言文化在政府的压制下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许多人甚至觉得用朝鲜语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思想是不合适的。

2、日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日本殖民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朝鲜半岛推广日语。

日本政府通过强制日语教育和日语媒体的传播等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朝鲜半岛居民开始使用日语。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特别加强了对朝鲜半岛对外交流的控制,任何公开的文化传播、对外交流都需要得到日方的明确批准。

此外,日本政府还利用日本媒体对朝鲜半岛的人民进行宣传,使得朝鲜半岛的文化日益受到日本化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半岛居民的语言文化开始向日本文化倾斜,日语的使用率也逐渐上升。

尽管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朝鲜半岛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段历史也让朝鲜半岛语言产生了一些新的演变。

在朝鲜半岛人民对外交流的需求、对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推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朝鲜半岛语言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其中,朝鲜半岛语言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文字、语法、词汇等方面:为了适应现代洋学术语的表达,朝鲜半岛语言引入了大量外来词汇和术语,这些外来词汇和术语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朝鲜半岛语言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近代朝鲜的经济制度

近代朝鲜的经济制度

近代朝鲜的经济制度篇一:朝鲜的近代史十朝鲜的近代史十朝鲜的近代史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朝鲜沦为殖民地民族受难的历史另一方面是朝鲜人民为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主权而积极斗争的历史。

1866年8月美国派遣武装海盗船“舍门”号侵入大同江。

这一事件宣告朝鲜近代史开始。

海盗们乱打枪炮杀害居民闯进江边的村庄干尽了强盗行径。

他们甚至提出无理要求说要想叫他们回去就要拿出1000石大米和大量黄金。

这个要求被遭到拒绝后他们扣留了前去谈判的朝鲜官吏干出了种种暴行。

平壤军民为此大为愤慨在金日成同志的曾祖父金膺禹先生的带领下把美国侵略船“舍门”号烧毁了。

三.一人民起义给人们留下了血的教训:没有卓越领袖的领导就不能把斗争引向胜利。

自从金日成同志的父亲、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金亨稷先生来领导朝鲜人民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运动才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

金亨稷先生于主体6年(1917)3月23日在平壤组织了朝鲜国民会。

当时朝鲜国民会是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真正的反日地下革命组织。

朝鲜国民会成员用金亨稷先生的“志远”的崇高意志和先进思想教育无产大众并把他们团结在反日旗帜之下。

朝鲜国民会扩大和加强起来人民的反日斗争越发高涨为此帝国主义深感恐惧和不安。

1917年秋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金亨稷先生同100多名会员一道被敌人逮捕。

他在狱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以往反日运动的经验教训。

在此期间他更加坚信:只有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之才是真正能够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的道。

1918年秋金亨稷先生抱着进一步开展反日斗争的信念出狱后很快把战略基地转移到北部国境地区。

当时他离开故乡万景台时留下了抒发他那不屈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的一首诗。

朋友啊你知道么!那南山的郁郁青松淹没在霜雪之中历尽世间重重苦难它重逢阳春必将苏生!后来金亨稷先生领导了使我国反日民族解放运动从民族主义运动转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工作。

朝鲜国民会为我国反日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带来了转机。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引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朝鲜问题:19世纪末,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日本趁机派兵进入朝鲜,企图占领朝鲜并侵略中国。

2.清政府的态度:清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3.国际形势: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1.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海军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抵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

清军左宝贵等将领英勇抵抗,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计划,最终平壤失陷。

3.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英勇抵抗,最终全军覆没。

4.辽东半岛战役: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包围威海卫。

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5.马关议和: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

李鸿章在谈判中尽力争取国家利益,但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与影响1.割地赔款: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这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财政困难。

2.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俄国进一步租借旅顺、大连等地,英国强租威海卫和新界等地,法国租借广州湾等地。

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研究

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研究

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研究朝鲜半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其政治和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三国到近现代的统一朝鲜,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朝鲜半岛的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殖民时期、解放时期和分裂时期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

殖民时期19世纪末,朝鲜成为东亚地区的焦点,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势力纷争不断。

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随后切断中国与朝鲜的联系,最终于1910年吞并了朝鲜,成为朝鲜的殖民统治者。

在殖民时期,日本不仅剥夺了朝鲜人的政治权力,还对朝鲜文化进行了强制的日本化教育。

日本强制在朝鲜开设日本式学校,禁止朝鲜语和朝鲜文化的传承,改用日本语和日本文化教育朝鲜同胞,以此割断朝鲜半岛民众与朝鲜文化的联系。

解放时期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个势力范围。

朝鲜半岛处于解放的关键时期,由于朝鲜半岛在整个二战期间遭受了巨大的摧残和压迫,民众非常期待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后的新生活。

但由于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朝鲜分裂成南北两个政权。

在解放时期,朝鲜半岛政治的发展速度极快,南北两个朝鲜政权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广泛宣传左右意见,这使得朝鲜半岛的政治形势开始纷乱起来。

分裂时期自195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朝鲜半岛由于意识形态的分化和政治对立的加剧,发展出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有了严重的分裂倾向。

尤其是在19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中,南北朝鲜爆发激烈冲突,南北朝鲜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区别也变得日益明显。

在韩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迅速,国家逐渐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在朝鲜,国家试图建立一种以理论为导向的社会模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策。

这一时期,朝鲜半岛政治的发展与文化的演化出现了重大差异。

南朝鲜政府努力倡导人权和自由民主,提倡西方文化与现代化,开放经济,促进文化艺术的宣传。

近代朝鲜入侵中国遭痛击

近代朝鲜入侵中国遭痛击

自1881年以来,清政府着手处理延边地区朝鲜移民问题,至1890年,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将朝鲜移民编甲升科,领照纳租,归地方官管辖,正式实施入籍政策。但在1899年以前,这只是清政府单方面对朝鲜移民采取的政策,尚未得到朝鲜政府的正式认可。1899年9月,中朝两国签订通商条约十五款,史称《光绪二十五年中韩条约》。这条约十二款明确规定:“边民已经越垦者,听其安业,俾保其性命财产,以后如有潜越边界者,彼此均应禁止,以免滋生事端。”至些,1899年之前越垦的朝鲜移民从法律上获得中国公民的合法地位。由于该条款具有法律溯及力,因而,自1899年以后清政府对朝鲜移民实施的行政管辖皆有法理性,是无可非议的。
穆克登查边定界的历史意义极为重大。首先,确认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随行朝鲜官员无异议;其次,在长白山东南数十里之虚项岭,又称“小白山”或“白山”,立碑定界,并命名此地为“分水岭”;其三,决定在中朝边界无水陆路设立木栅、石碓、土堆,以为界线。穆克登基本完成了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江源地带中朝边界的定界任务,中朝边界线由此变得清晰而明确。
作为岛国的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打败“大清帝国”,并在东方崛起,成了可以跻身世界列强之林的“东方第一强国”。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日本朝野上下一致认为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对为首干涉还辽的俄国怀有强烈复仇情绪,并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制定了一个十年扩军计划,大肆扩军备战,为日后以侵略中国东北与朝鲜为目的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朝鲜悍然入侵中国遭痛击
朝鲜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非法建置、设官置吏,始于东边道地区。早在1889年,令平安北道观察使在鸭绿江对岸东边道地区非法设立28个面,分归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个郡,将中国固有领土划归朝鲜行政区域内。1897年,朝鲜政府任命徐相懋为西边界管理使,以“保护”当地朝鲜人。1902年,朝鲜政府又在东边道地区非法设立半官半民性质的乡约组织,并任命议政府参赞李容泰为乡约长,徐相懋为副乡约长。1903年3月,徐率30余名持带枪械者非法越江,辗转东边道地方,清查越垦朝鲜人户口,勒索钱财,征租收税,并大肆烧杀抢掠,遭到中方的严正抗议。在延边地区,1903年9月朝鲜政府非法任命李范允为间岛管理使,并通过外交途径正式照会清使许台身。被朝鲜政府任为北间岛管理使的李范允,有恃无恐地越江进入和龙峪抚垦局辖境,公然传示朝鲜垦民,并“擅自设约编丁,拿犯科税”,充当朝鲜垦民生命财产的保护使。

朝鲜的近代史

朝鲜的近代史
主体34年(1945)8月9日,金日成同志向朝鲜人民革命军各部队下达了投入解放祖国的圣战的战斗命令。朝鲜人民革命军军人接受命令,一举摧毁日本帝国主义的“攻不破的防线 ”,一路势如破竹,向前挺进。
主体34年(1945)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了,朝鲜人民终于迎来了祖国的光复。
平壤军民为此大为愤慨,在金日成同志的曾祖父金膺禹先生的带领下,把美国侵略船“舍门”号烧毁了。三.一人民起义给人们留下了血的教训:没有卓越领袖的领导,就不能把斗争引向胜利。
自从金日成同志的父亲、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金亨稷先生来领导朝鲜人民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运动才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金亨稷先生于主体6年(1917)3月23日,在平壤组织了朝鲜国民会。当时,朝鲜国民会是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真正的反日地下革命组织。
朝鲜国民会成员用金亨稷先生的“志远”的崇高意志和先进思想教育无产大众,并把他们团结在反日旗帜之下。
朝鲜国民会扩大和加强起来,人民的反日斗争越发高涨,为此日本帝国主义深感恐惧和不安。1917年秋,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金亨稷先生同100多名会员一道被敌人逮捕。他在狱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以往反日运动的经验教训。在此期间,他更加坚信:只有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之路,才是真正能够争取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的道路。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企图尽快结束中日战争,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对朝鲜人民进行了空前的法西斯镇压和掠夺。他们妄图扼杀朝鲜人民的一切民族特点,变朝鲜为他们的永久殖民地。
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不“消灭”威胁其背后的朝鲜人民革命军,就不能继续侵略大陆,为了“完全消灭”朝鲜人民革命军,投入了大批兵力。
就在这样的时刻,金日成同志提出了开展以游击战为基本形式的抗日武装斗争的英明方针,并全面促进了建立武装队伍的斗争。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三)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三)

第⼀章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 第⼀节两次鸦⽚战争 1840-1842年的鸦⽚战争和1856-1860年的第⼆次鸦⽚战争是西⽅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侵略中国的序幕。

这两次鸦⽚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次鸦⽚战争 1840年的鸦⽚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此后,中国开始由独⽴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华民族开始了⼀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争的历程。

(⼀)鸦⽚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殖民扩张 鸦⽚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中国世界(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具体表现经济⾃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地⾼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完成⼯业⾰命,⽣产⼒⽔平政治官场腐败,卖官鬻爵确⽴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军事装备陈旧,军备废弛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外交闭关⾃守,闭⽬塞听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英对华鸦⽚贸易 1.直接原因:扭转⼊超地位 2.根本原因:开拓中国市场 3.鸦⽚输⼊的危害 (1)中国⽩银⼤量外流,财政空虚 (2)加重了⼈民负担,造成市场萧条、萎缩 (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 (4)削弱了军队的战⽃⼒ (5)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使吏治更加腐败 (三)禁烟运动 1.严禁与驰禁之争 2.林则徐⼴州禁烟 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 3.虎门销烟 (1)经过 从1839年6⽉3⽇⾄25⽇,花了23天时间,终于把2万多箱鸦⽚全部销毁。

(2)意义 (四)英发动侵华战争(鸦⽚战争) 1.经过 鸦⽚战争从1840年6⽉开始,到1842年8⽉结束,持续2年多,⼤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到《穿⿐草约》的签订。

第⼆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政府命令全权代表、盛京将军耆英赶到南京,于8⽉29⽇与璞⿍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次鸦⽚战争到此结束。

朝鲜战争的起因

朝鲜战争的起因

朝鲜战争的起因引言朝鲜战争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一场国际冲突,涉及朝鲜半岛以及周边国家。

这场战争的起因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解读。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朝鲜战争的起因。

1. 历史因素朝鲜战争的起因之一可以追溯到近代历史时期。

1910年至1945年期间,朝鲜半岛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对朝鲜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1945年日本战败后,朝鲜半岛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方归属于美国和苏联的影响范围,北方则被苏联占领。

这种分裂为未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2. 政治因素朝鲜战争的起因涉及到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两个强大阵营的代表。

苏联在朝鲜半岛北部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政权,而美国则支持并最终扶植了一个资本主义政权。

这两个政权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最终演变成了朝鲜战争。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朝鲜战争的起因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南部地区则更加发达,工业化程度更高。

两个地区的经济差异逐渐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最终导致武装冲突的爆发。

4. 军事因素对朝鲜半岛的掌控一直是各方力量所争夺的焦点。

朝鲜战争的爆发也与军事因素有关。

苏联在朝鲜半岛北部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向北部政权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

而美国则在南部驻扎了大量军事力量。

这种军事对抗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5. 意识形态矛盾朝鲜战争的起因还可以追溯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北方政权形成了一个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国家,鼓励阶级斗争和土地改革。

南方政权则主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私营企业。

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结论朝鲜战争的起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因素都对这场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给当地人民和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影响,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些起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瓦解
摘要:中国因为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方面具有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优势,因此成为宗藩体系中的宗主国。

朝贡与册封是维系这一体系运行的重要方式。

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一体系的核心清政府沦为半殖民地,其藩属国也相继成为列强的侵略目标。

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面对列强对其藩属国的侵略只能听之任之,至19世纪70年代末,清的属国琉球被日本割占,越南和缅甸不断遭到法英的侵略,东亚自成一体的礼治体系出现缺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朝鲜宗属关系
历史上,中朝的宗藩关系一直是东亚朝贡体系的典范。

两国的关系最为稳定与笃厚,两国在应对他国侵略时常结成军事同盟,但是到了近代,当美法日对朝鲜进行武力侵犯时,不足以自保的清政府却束手无策,只能视而不见,任凭事态发展。

此时的清政府已丧失大量主权,对列强割地赔款,清廷的衰败震撼了朝鲜。

开化思想是近代朝鲜历史上一股进步思潮。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一批进步思想家创作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不仅成为当时中国人看世界的一扇窗,也成为当时来华的朝鲜学者和使节的启蒙教材,成为他们开化思想的重要来源。

部分朝鲜政府官吏也倾向开化,认识到朝鲜形势危急,建议朝鲜在政策上做出重大改变:朝鲜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局面,因此必须确立适当的外交政策。

日本打开朝鲜国门后,对朝鲜提出更多侵略要求,沙俄也企图在朝鲜占据一个不冻港。

朝鲜对于清政府则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战略意义。

一旦失去朝鲜这个重要的藩属国,那么以清政权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则完全瓦解,清政权将彻底失去这个体系中的大家长地位。

更重要是朝鲜陷于他国之手,对清王朝东北边疆安全将迨患无穷。

此时清政府官员纷纷谏言献策,应对朝鲜危机。

有官员建议
说:引进西方势力制衡日本。

清廷遂采用此建议,“以夷制夷”之策由此形成。

与此同时,清驻日大臣何如璋致函清总理衙门,称“高丽之患不在日本,而在俄罗斯。

如能早与各国通商尚足牵制”。

1880 年,正是在《朝鲜策略》的影响下,朝鲜最终确立接受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之略,打算与西方立约通商。

《朝美通商条约》刚刚签订,朝鲜政府便派鱼允中、李祖渊携带国书来华陈奏,陈奏的主旨即“变通中朝间旧制”。

既准许贸易,采取何种贸易方式。

总理衙门经过商讨,借鉴美国与朝鲜的贸易规则,制订出《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1882 年10 月正式签订该章程。

该章程的签订,标志着中朝间的外交和贸易已突破旧制,具有一些近代外交因素。

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1887 年朝鲜决定向签约各国派驻使节,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

7月,高宗任命闵泳浚为驻日代理大臣,出使东京。

9 月,命朴定阳为驻美全权大臣,出使华盛顿。

任命赵臣熙为驻英德法俄意五国全权大使,出使欧洲。

清廷获此消息后即行训示,朝鲜政府不予理睬。

清廷虽盛怒,但只得求其下策,对出使各国的使节的外事活动做出各种限制和规定。

清廷仍不甘心,对出使外国的使节提出“三端”。

然而,出使美国的朴定阳对此则全然不顾,到达华盛顿后,单独照会美国外交部,会晤美国国务卿,向美国递交国书。

此举惹怒了清廷,清廷令朝鲜召回朴定阳,进行惩处。

然而,1891年朴却被任命为户曹判书。

虽然这期间,赵臣熙出使欧洲因清廷阻拦,终未成行,但朴定阳成功出使美国却宣示朝鲜在自主外交的努力中迈出成功一步,从此中朝宗藩关系瓦解。

参考文献1、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徐万民:《中韩关系史近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3、郭廷以李毓澍《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精华印书馆,197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