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势力
黑恶势力的现状、特征、原因和对策分析范文

WORD格式可编辑黑恶势力的现状、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个犯罪组织被冠之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名义,说明其所犯罪行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刑事和经济犯罪。
因为从黑社会本身来看,它是一个游离和否定在合法社会之外的高效组织犯罪结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是黑社会的主要特性。
只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和严密的纪律,黑社会才能和现有法律结构抗衡,"法外生存 ";同样,只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相当的经济实力,黑社会才能长时间生存,它是一个集暴力和经济犯罪于一身的组织。
也就是说,它以暴力为手段和后盾,通过犯罪方式参与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比如,意大利的黑手党就是通过走私、贩毒、操纵建筑业、收取保护费等手段积累起庞大的财富的。
由此可见,黑社会的滋生,主要与合法社会的运转不正常有关。
目前在我国,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还是一种相对比较草根的组织犯罪形式,但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以及社会转型的加剧,政府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退出了大部分市场,加之和市场经济配套的法规并没有完全建立,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和法规漏洞让其可以谋取利润,给黑社会性质犯罪和恶势力犯罪留下可乘之机,他们一方面大量敛取财产,为其发展壮大奠定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严重扰乱正常的政治社会、经济次序。
国外黑社会组织的发展表明,他们一旦有机会和势力,就要染指政治和司法,将大笔资金用于政治投资,行贿官员、收买人心或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因为,黑社会组织只有和权力联姻,才能逢凶化吉,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宽松环境。
目前我国的黑恶势力也开始出现向政治和司法领域渗透,贿赂党政干部,寻求"保护伞 ",培植黑帮势力的情况。
警方破获的几乎所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背后,都能找到黑白合流的影子。
比如,浙江温岭的黑老大张畏,前温岭市公安局局长杨卫中和温岭市前市长周建国,都是他的保护伞,其居住的别墅甚至还是"温岭市公安局重点保护单位"。
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点。
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1定义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2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3形成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明朗,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几次会议上,三国首脑就联合国的建立、处置德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这些协议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二次革命论

开端
发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
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组织讨袁,宣布江苏独立。推举江苏都督程德全为南军司令,但程弃职,逃遁上海。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独立。浙江朱瑞、云南蔡锷中立。 7月18日,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地区与冯国璋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武卫前军会战失利,退南京。 7月22日至28日,上海讨袁军屡攻江南制造局未克。指挥部被上海租界当局解散。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 8月11日,何海鸣率南京第八师部分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旗讨袁,宣布恢复独立,2000多名士兵们与北洋军展开血战。 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强行宣布独立
8月13日,拥袁桂军龙济光部攻占广州。 8月18日,北洋军李纯部攻克南昌。 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结果
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人数不足而无法运作,不久即被解散。袁世凯从此成为寡头总统。应桂馨、赵秉钧不久即被灭口,宋教仁案不了了之。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国民党联合资产阶级,并且没有兵权。政治基础不牢,武装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败原因之一。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形容两股势力对抗的成语

形容两股势力对抗的成语
1、鼓旗相当:两军对敌;对抗。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同“旗鼓相当”。
2、万人之敌:敌:对抗。
指武艺高强可敌强敌。
也指善于统帅军队以抵御强敌。
亦作“万人敌”。
3、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
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4、势不两立:两立:双方并立。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
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5、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6、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
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浒传第六回内容讲解

水浒传第六回内容讲解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共120回,讲述了宋朝末年108位好汉因冤屈逃到梁山泊,与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一起,抗击腐败官府的故事。
第六回是其中的一回,以下是第六回的内容概要:
第六回的标题是《智众儿双艳花子虚飘儿》。
这一回中,主要讲述了两个故事线索:一个是关于梁山泊的好汉如何与官府抗衡,另一个是关于花和尚和孙二娘的故事。
梁山泊好汉与官府抗衡:梁山泊的好汉们继续在梁山聚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宋江、卢俊义等领袖发挥智谋,与官府斗智斗勇,逐渐积累了更多的势力。
他们不仅击败了官府的追捕,还越来越得到民众的支持。
在这一回中,他们的抗衡行动得到了一些新的进展。
花和尚和孙二娘的故事:花和尚是梁山泊中的一位好汉,他以外表英俊,精通武艺,以及对女性的特殊兴趣而闻名。
在这一回中,他遇到了孙二娘,她是一个出色的女剑客,与花和尚产生了感情。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本回的一大亮点。
总的来说,第六回《水浒传》延续了小说中好汉们的抗争故事线,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角色和情节,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发展。
吐蕃帝国,世界屋脊上的雄鹰,抗衡两大帝国300年

吐蕃帝国,世界屋脊上的雄鹰,抗衡两大帝国300年展开全文东抗大唐,西据大食!吐蕃帝国,为唐朝挡住了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在历史上,吐蕃真的和阿拉伯发生过战争吗?一、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相爱相杀相爱,文成公主进藏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认怂、谢罪、送厚礼、称臣于唐朝吐蕃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而且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太宗与松赞干布都去世后,唐高宗前半段时期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吞并整合了青海吐谷浑、白兰羌,实力上升唐高宗后半段时期才开始派兵打吐蕃,但是此时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海吐谷浑、白兰羌的吞并整合高宗后半段时期以及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同时,唐军3次进攻吐蕃、这3次都是唐军攻上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之后失败(其中素罗汗山之战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但是吐蕃论钦陵争夺安西失败,吐蕃3次短暂进入安西(吐蕃这3次加起来控制安西约10年),但每次唐朝都很快重新控制安西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吐蕃论钦陵最后还说他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灭(《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唐玄宗时期,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指挥唐军多次大胜吐蕃军,有的杀数万吐蕃军,有的消灭更多吐蕃军,有的开拓疆土,攻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等地,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吐蕃趁唐朝内讧安史之乱、朱泚之乱时占青海湖周边、青海东南部、青海东部、陇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西域吐蕃帝国疆域达到顶峰但是唐朝后半段郭子仪、崔宁、浑瑊、李晟、韦皋、史敬奉等指挥唐军在长期交战里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
在艰难中前行的日本左翼势力

日本左翼势力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为基本目标,以维护日本新宪法、反对日本重新武装、维护和平为基本政策的革新势力,其中日本社民党(其前身为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是日本左翼势力的主要代表。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左翼势力迅速发展,成为日本政坛能与保守势力相抗衡、相对峙的主要力量。
苏东剧变以后,以日本社会党(后改为社民党)、共产党为主要力量的左翼势力陷入低潮。
左翼势力大幅衰退,不仅不能对保守势力构成威胁,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随着日本保守势力的不断加强,日本左翼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对保守势力尤其是右翼势力进行有效的制衡。
在日本右翼势力日趋猖獗、无所顾忌的21世纪初期,日本左翼势力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谷时期。
尽管如此,日本左翼仍然是牵制保守势力特别是右翼势力的主要也是唯一的力量。
曾经辉煌的战斗历史日本战败后,以美军为主的盟国军队对日本实行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措施。
随着民主化措施的逐步实施,在战前受到镇压和压制的日本左翼势力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的发展最为迅速,在艰难中前行的日本左翼势力■ 朱艳圣/文也最为引人注目。
在1946年的战后第一次大选中,日本社会党就成为第三大党。
在新宪法实施后的1947年第一次大选中,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
正是通过这次选举,日本社会党组成了以片山哲为内阁总理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尽管片山内阁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对在日本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更重要的是,社会党政权的存在反映了社会主义势力在日本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能与保守势力相抗衡的新兴力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民主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竞争性政党政治的发展。
片山内阁之后,日本社会党陷入左右之争。
随着工人运动、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左派势力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社会党的主导力量。
为了将日本纳入其反共体系,美国与日本保守政府达成的片面媾和、重新武装日本并使日本成为美军驻远东军事基地的协定,激起了包括革新力量在内的广大日本国民的反对。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与世界格局演变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与世界格局演变冷战时期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一个重要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
这一对抗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造成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格局进行了重塑。
本文将从冷战背景、意识形态对抗以及世界格局演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冷战背景冷战的起因可追溯到二战结束后,欧洲东部由苏联主导建立的东欧事实上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而美国代表了西方阵营,其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吸引了西欧国家。
冷战的背景是两大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地理势力范围的抗衡。
二、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1. 社会经济制度对比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国家的干预和计划经济。
相反,西方阵营以美国为代表,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市场的自由调控和个人自由。
2. 政治制度对比东方阵营采取集权制度,国家在经济、决策、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统治作用。
西方阵营则注重民主和法治,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公民参与。
3. 价值观念对比东方阵营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平等、共识和社会公正。
西方阵营则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自由和竞争。
这些对立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形成了冷战的基础。
三、世界格局演变1. 战略竞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通过军事力量竞争和战略军备竞赛来争夺全球霸权。
这种竞争导致了军备扩张和核武器扩散,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2. 区域纷争东西方两大阵营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介入世界各地的地区纷争。
例如,苏联支持越南共产党与美国的干戈,并在其他地区支持亲共产主义政权。
西方阵营则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来支持抗衡共产主义的势力。
3. 经济格局演变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通过经济合作和援助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苏联通过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来援助非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以增强其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而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其他经济援助政策来支持西欧国家的发展,以加强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总结: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紧密相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基本内容
依据假定利润被均匀的分配给m个市场中的代表性消费者, 我们修改(5)式,得到一个社会福利函数: (7) W ( p, n) =V ( p, I0 +ΠT m, n) =U I0 +ΠT m− npx( p, n) , n1 ρ x( p, n)
I 其中 Π T 是制造商和所有零售商的联合利润, 0 是消费者的 其他收入来源。在(7)式中 Π T 被分成m份,因为U表示在m 个市场中一个市场上的代表性消费者效用。
减少供应量 以提高价格 卖方垄断势力
无
无
文章基本概念
代表性消费者模型
该模型源于鲍利的研究(Bowley,1924),经斯宾塞 (Spence,1976)及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的重新描述而被广泛认可和应用,该模型 假定商品的多样化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因此消费者 在消费过程中会选择尽可能多的商品组合,在商品组合 中每种商品上的花费比重取决于商品间的替代关系,而 与消费者的收入无关,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消费者在选择 商品过程中具有一致性,所以可以用一个虚拟的消费者 来代表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这也是代表性消费者模型 名称的由来。 该类模型经常用到的具体表达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不变 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和平方效用函数。
文章基本内容
一阶条件是:
p j ( w j , n ) (21)式的解。关于(21)式的比较静态分析表 令是
明:
等式(23)意味着当有更多的产品种类时零售商将提高每个 产品的价格。直观地说,这是因为(3)表示由于产品种类的 增加对每一种产品需求是低弹性的。
文章基本内容
在第二阶段,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商结果是由一般 纳什讨价还价解决定的。由于在市场j中制造商和零售 商j是双边垄断的,如果他们没有达成合约,那么双方 在这个市场上将获取零利润。 j j∗ π M 表示制 令表示Π 制造商和零售商j最大的联合利润, 造商来自市场j的利润。这时一般纳什讨价还价问题可 以写成: 很容易得到讨价还价解是 π = γ Π 和π = (1 − γ ) Π 。 γ j 决定联合利润中零售商的份额。由于抗 因此,参数 衡势力是一个零售商获得大份额的联合利润能力, j 是 γ 测度零售商j对抗制造商的抗衡势力参数。
文章基本概念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1952年 的名著—《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势力的概念》提出了通过 一种垄断势力来中和另外一种垄断势力。他论述到 (Galbraith,1952):“具有一定程度垄断势力的卖方可以 攫取一定程度的垄断收益。这一事实意味着,该卖方的 上下游企业也有提高垄断势力的动力,因为籍此它们可 以使自己免于被剥削。这也意味着它们这样做有利可图, 因为可以分享对手的市场势力收益.通过这种途径,一种 市场势力的存在会创造出另外一种市场势力形成的激励, 并且中和前一种市场势力”。加尔布雷斯把这种可以中 和卖方垄断势力的买方垄断势力称为买方抗衡势力 (buyer countervailing power),因此这一天才地思想被 称作“买方抗衡势力假说”。
文章研究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包络定理 博弈论分析:三阶段动态博弈
文章基本内容
一、模型
u = U ( x0 ,{∑ i =1 xi } )
n
ρ 1/ ρ
(1)
x0 +
∑
n
x 其中 x0表示标准化商品的数量, i ( i =1,2....n) 表示差异化 产品i的数量。令y表示U中的第二个参数。依据Dixit and Stiglitz (1977),我们假定0<ρ<1并且对应 x和y下,U是 0 p 相似的和凹性的。令标准化产品的价格为单位价格1, i 是 差异化产品i的价格,I是代表性消费者的收入。
文章基本内容
二、标准:制造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
由于所有市场是同质的,一体化制造商将为所有市场 选择相同的价格和数量。这时,制造商的利润最大化 可以写成: m( p − c) Is ( q) max p,n ΠT ( p, n) = m( p − c) nx − nf = − nf(11) p 在 ∂ Π T ∂ p = 0 前提下,我们得到标准一阶条件: p−c x 1 (12) =− =
Monopoly and Product Diversity: The Role of Retailer Countervailing Power 垄断与产品多样化: 零售商抗衡势力的作用
Zhiqi Chen* Carleton University November 8, 2004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李春利
i=1
pi xi = I
文章基本内容
∂U pi = ∂ x0
一阶条件
{∑
n k =1
xk
ρ
}
1 ρ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i
ρ −1
∂ U (i=1,2,…,n) ∂y
(2)
当所有差异化产品销售价格都为p时,根据(2)式产 品i的需求被写成下面形式: Is (q ) (3) x = x p, n =
i
(
)
其中s ( q )函数取决于U函数的形式,q是价格指数,被定 义为: −(1−ρ ) ρ −(1−ρ ) ρ n − ρ 1−ρ (4) q = ∑k =1 pk = pn
令θ ( q)是 s( q)函数的弹性,也就是,qs′(q) / s(q) 。在第三部分 将将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假定 s ′ < 0 为了确保标准垄断价 格问题的内部解存在。这个假设意味着 θ ( q ) > 0。进一步, 我们假设: 1− ρ (8) θ (q ) < ρ
文章基本内容
以上假设意味着: Is (θ + 1 ) ∂x (9) =− <0 2 ∂p np 也就是,(3)式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 Is (θ (1 − ρ ) ρ ) ∂x (10)
文章基本概念 文章基本框架 文章基本思路 文章研究方法 文章基本内容 文章结论 文章启示
文章基本概念
产品多样化
马歇尔所认定的竞争市场机制能够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但 现实中出现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 张伯伦(Chamberlin,1933),引入产品差异合理的解释这 一现象。 伯川德悖论,即理论上寡头竞争会导致价格固定在边际成本的 水平,每一寡头厂商都赚取零利润,但这与现实不相符合。 产品差异存在,每一寡头厂商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势力,从而 可以索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在社会福利评价中对消费者剩余的衡量,仅考虑了零售价格 的影响,而没有考虑产品质量提高以及产品的多样性对消费 者剩余的影响。经典的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就等于需求 曲线与价格线围成的面积,因此价格越高消费者剩余就越小, 而现实中消费者剩余不仅与零售价格有关,也与产品的质量 水平,产品的种类多少等因素相关。
基本模型
纵向一体化情形
纵向分离情形
结束语
文章基本思路
文章构造了一个卖方垄断者在m个同质区域市场上 销售n个差异化产品的模型(代表性消费者模型), 并对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情形与通过零售商向消费 者销售的情形进行比较,发现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 的增加在降低消费者购买价格的同时,还会降低产 品的多样化程度,因此在减缓了垄断卖者价格扭曲 的同时,加剧了其产品多样化扭曲的程度,并且后 者的效应超过前者。因此,在模型中,如果综合考 虑到价格和产品样化两方面因素的话,买方抗衡势 力的存在使得消费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
pn
{
}
文章基本内容
把(3)式和消费者预算约束代入(1)式中,我们得到消费 者的间接效用函数: V ( p, I , n ) = U I − npx ( p, n ) , n1 ρ x ( p, n ) (5) 函数 V ( p, I , n ) 将用于测量消费者福利。利用包络定理, ∂V ∂p < 0 ∂V ∂I > 0 我们能容易地证实 和 。进一步,我 们得到: px (1 − ρ ) ∂U ∂V (6) = >0 ∂n ∂ x0 ρ 也就是说,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福利来自 于更多的产品多样化。
文章基本概念
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1977)分析了商品类别没 有确定,而是由模型自身确定的情况,他们把消费 者所消费的商品分为两类,与所分析的商品相关的 商品放在同一类别中,消费者所消费的替他商品给 定不变,归为一类,由此可得CES效用函数:
u = U ( x0 ,{∑ i =1 xi } )
文章基本概念
零售商抗衡势力(买方抗衡势力)
典型的微观经济分析通常将零售商忽略掉,供给和需求模 型里仅考虑生产商和消费者两个参与主体,在供销产业链 中生产一商可直接把产品卖给消费者。作为一种简化的假 设,虽然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符,但在当时卖方市场的条 件下,将零售一市场看作完全竟争市场并将其忽略也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 而如今,零售商通过连锁经营、并购扩张等策略使其垄断 势力日趋明显。在整条供销产业链中,下游的零售商一方 面作为商品销售的决定力量,影响上游生产商的利润;另一 方面具有商品价格的定价权,进而直接影响消费者福利。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零售商的作用不容忽视,微观经济 分析也有必要引入零售商,他们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 价格接受者 (Price Taker),而是具有垄断势力的价格决定 者。
p p ( ∂x ∂p ) 1 − qs ′ s
文章基本内容
关于产品种类,我们忽略n是一个整数,把它看作是一个 连续变量。这就使我们能利用微积分并且得到关于n的一 阶条件: (1 − ρ ) n −1 ρ − f = 0 ∂Π T (13) = − m ( p − c ) Is ′ ∂n ρ p m, m和 n m分别是纵向一体化制造商选择产品的价格,数 x 量和种类。 命题1.与最优情况相比较,纵向一体化垄断厂商设置较高 命题 的价格并且生产较少的产品种类。然而,每一种产品的数 ∗ ∗ ∗ pm nm xm 量是相同的。也就是, > p , < n , = x 。 命题2.纵向一体化的垄断厂商选择的产品种类少于社会最 命题 优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