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境 感悟诗情

合集下载

“披文”“入境”

“披文”“入境”

“披文”“入境”作者:饶翠萍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09期朗读指导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延伸,也是情感熏陶的增长点。

成功的朗读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

可我们看到,无限度的“自由、自主”,“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老师们似乎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站稳自己的根。

下面的教学片断就是平时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位教师在初步引导学生感知了散文诗《柳树醒了》后,问:“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们不吱声,于是老师就点了3位小朋友读,结果老师觉得缺乏感情,又说:“小朋友们,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好吗?”“好!”学生欢呼着。

这位教师拉长音调,提高音量,十分温柔而抒情地读着:“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就这样,学生认真地听着。

教师刚一读完又问:“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一双双小手立即举得高高的。

一位小男孩被点中了,他也如此这般似模似样地读着。

“谁还想读?”老师又点了2位小朋友。

“他们读得怎么样?”“很好!”“表扬他们!”“棒,棒,棒!”随后,孩子们都在教师的一声令下后,男女同学坐得端端正正,十分熟练地拿起课本,朗读起来,声音洪亮,气势挺大。

老师一边听一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可以说这一组教学镜头在我们的朗读指导中常常都会出现。

字正腔圆,书声琅琅,这就是有感情朗读吗?我想,这只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正确”、“流利”,学生们才刚刚开始向“有感情”迈进。

而这节课中,学生还不懂得春雷隆隆的气势,春雨绵绵的温柔,春风习习的舒畅,春燕呢喃的喜悦,还没来得及感受春天跳动的生命力,就要有感情地朗读,又怎能读出生动,读出情感?所以不难理解,在这样的课上,我们看不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听不到他们富有个性的朗读。

那么,我们如何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把朗读演绎到位呢?(一)披文以入情我们的课文选取的篇目各不相同,有古诗、散文诗、散文、童话、记叙文等不同的类别,它们朗读的感情基调本身就有区别,朗读指导的方法也是随机应变。

身心入境 沉浸诗海

身心入境  沉浸诗海

身心入境沉浸诗海身心入境,沉浸诗海,不问功名利禄,只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困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让自己沉浸在无尽的欲望和烦恼中。

当我们能够放下功名利禄,静下心来,欣赏诗歌,我们便可以身心入境,沉浸在诗海之中,感受到一种纯粹、美好的存在。

诗歌是一种美妙的文字艺术,它以富有韵律感的文字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展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读诗能够让人脱离尘世的纷扰,进入心灵的宁静之地。

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歌的意境,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妙,一种灵魂的升华。

诗歌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哲思诗等等。

每一种形式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迪。

抒情诗常常以柔美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红豆词》中的“相思本是无凭语,脉脉这等闲”,直抒胸臆之情,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叙事诗则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带领读者进入虚构的世界,领略其中的神奇与美妙。

哲思诗则通过深邃的思考和抽象的表达,引发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沉浸在诗海中,我们会感受到文字和情感的完美融合。

诗歌的语言是优美而深邃的,通过独特的修辞和意象的巧妙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绘,以简洁而质朴的表达,展示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起读者视觉和情感上的震撼。

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欣喜和悲伤,有豪情和细腻。

这些情感在诗歌中被抒发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共鸣。

身心入境,在诗海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们经常被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很难找到一个宁静的心灵栖息地。

而诗歌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宁静与超越,让我们远离喧嚣和烦恼,进入一个纯净的心灵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安静下来,反思自己,感受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这就像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

身心入境,沉浸在诗海中,是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修行方式。

身心入境 沉浸诗海

身心入境  沉浸诗海

身心入境沉浸诗海身心入境,仿若涌入一片祥和、宁静的境界。

这是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内心深处独立于世俗的纷乱与嘈杂,只有心灵与自然相融合的感觉。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珍品,反映着人类内心的丰富情感和世界观。

当我们穿梭于诗海中,读着那些古人留下的篇篇字句,仿佛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时代、家国的沉浮和内心的苦衷。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切感悟。

比如《春望》中,他对贫苦人家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在《登高》中,他惊叹于世界的辽阔与自然的壮观,表达了他内心的壮志和追求。

而白居易则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书写了不同寻常的宁静生活。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离别的别样滋味,而《琵琶行》则娓娓道来了西昆的绮丽风光和它替代的情感诉求。

这些诗人的作品,犹如一道道窗户,让我们抬头看见远方,也让我们停下脚步,细数过去和未来。

想要深入诗歌,与其内在的美感交流,我们需要先有一颗敬畏之心。

它的美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可同日而语,它所能够表现的不止是美的品质,如下雨般的清新、夕阳般的柔美、流云般的难捉摸、泪花般的悲怆等等,它还能够呈现出文化精神、人生哲学、思想观念等等,这对于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诗歌的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借用它的语言与情感,以达到我们的写作目的。

写作时,我们可以搜集和阅读名家大师的诗歌作品,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韵律,以及如何用极少的文字表现深刻的内涵。

我们还可以尝试模仿他们的写作风格,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写出属于自己的诗篇。

总之,身心入境沉浸于诗海,是一种专注于内心的放松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平衡心境,增强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表达等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走近诗歌,品味它的魅力。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披文以入情”,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情境,拓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增强自我修养。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披文以入情”,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披文以入情”,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论语》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来感受其中的情感。

可以通过《红楼梦》中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和痛苦;通过《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师傅的师徒情谊,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坚定。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

“披文以入情”,可以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和情感体验,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物性格,从而拓展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儿女英雄传》中的孟母三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孟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母子之情;通过《草房子》中的冯世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农村女孩的坚强和乐观。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自己的情感修养。

“披文以入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中的豪情壮志;通过《红楼梦》中的宫廷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繁华与沧桑。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 细细品读披情入文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 细细品读披情入文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细细品读披情入文淡淡言语如话家常,无需华丽辞藻,却能道出内心的情感。

这样的文字,像一杯淡茶,温润心神,滋养着人的内心世界。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细节。

忙忙碌碌的工作,疲惫不堪的身体,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匆忙而冷漠。

在淡淡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放松下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种家常的温暖。

披情入文,是表达人情绪的一种方式。

当忧愁压在胸口,当喜悦露在眉眼,写下这样的文字,能让我们的情感得到释放。

这些文字或许不会引起太多的轰动,但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因为它们都是真实而质朴的情感的披露。

细细品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感情。

当文字里透露出的喜悦,我们不禁笑出声来;当文字里流露出的忧愁,我们会陷入沉思。

每一次细细品读,我们都能进一步与作者产生共鸣,与其情感产生共通之处。

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表达方式。

这些文字虽然简单平凡,却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引起读者对生活、对情感的思考。

普通的家常话语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披上浓重的情感色彩。

这并不需要炫技,只需要用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那些默默无闻的情感。

只有当我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我们的文字才能触动别人的心灵。

品读这样的文字,可以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宁静与安慰。

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渴望一份宁静,一种心灵的安定。

而细细品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是在一幅宁静的画卷中漫步,我们可以远离尘嚣,享受一份心灵的宁静。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细细品读披情入文,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细节,重新感受内心的情感。

在忙碌的生活中,用淡淡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情感,用细心的品味感受文字中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自由。

让我们学会用这种简单而真实的表达方式,走进自己内心的深处,与文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品读诗语 披文入情

品读诗语 披文入情

品读诗语披文入情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袁行霈先生说:“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

因为中国诗歌语言讲究含蓄意蕴、言简意丰,所以,这就需要考生推敲字词,品读诗语,披文入情。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

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

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

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

诗情画意学古诗 披文入情感受美

诗情画意学古诗 披文入情感受美

诗情画意学古诗披文入情感受美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小学古诗教学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批文入境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美、展示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古诗;感受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美、展示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

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

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

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披文入境感悟诗情
【摘要】:如何在日常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成为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共同探究的话题。

笔者依据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以为诗词教学可从巧挖背景、知人论世,扣住意象、把握意境,诵读明义、感悟诗情这三大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紧依诗文、深领诗情,以求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背景意象意境诵读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如何在日常的诗词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成为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共同探究的话题。

本人在诗词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巧挖背景,知人论世
我们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常会忽视作者生平际遇、作品写作背景等信息对学生诗词阅读产生的作用。

一个作品离开了一定的写作背景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据可依。

由此,诗词教学必须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生平经历等内容作一些必要地交代;对诗词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家,更要作详细系统地介绍。

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李白,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矢志报国、壮志难酬的辛弃疾。

让学生获悉作者的个性特征、写作风格,为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深切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一生坎坷,忧国忧民。

他的经历和个性也促成了其诗歌沉郁
顿挫的独特风格。

让学生知晓这些信息,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体会杜甫诗作的内涵思想感情。

但是,如果教师在对这些资料的介绍中,以自己的经验性阅读取代学生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就反而限制了学生阅读的可能。

这就好比让舞者在划定的小圈子内跳舞,是绝不能够尽情地展现他们的华美舞姿的。

例如,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就早早地告知写作背景,点出作者是亡国之君,有意无意中成了那个划圈子的人。

其实词中“往事”、“故国不堪回首”等词句本身,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主动探究。

但由于我的呆板与急迫,降低了他们对文本探求的积极性,学生的阅读过程仅仅是对我的结论地印证而已。

因此,作为老师千万不要成为学生文本阅读结论的判断者,而应该是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扣住意象,把握意境
诗词是一种言简意丰的语言艺术,优秀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字句传达丰富的情意,要理解这些意蕴,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诗词意象去把握意境。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古人云“立像以尽意”,说得就是诗词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的情感。

当一个具体的物象进入了诗词作品后,它就被作者寄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成为表情达意的载体了。

以辛弃疾的《水龙吟》为例,要提示学生扣住楚天、秋水、落日、断鸿等意象,感受作者描绘的雄浑苍凉的秋景图,及其呈现出的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经过历代诗人运用和发展,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意象。

一些常见的意象,要提示学生多积累,以增强诗词的敏锐力和理解力。

如蕴含着惜别之情的“长亭”,代指思乡的“月亮”,寄寓坚强、不愿同流合污的“梅花”等。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将寄托主观情感的多个意象连缀起来构建的
一种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它是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来的自然人生画面。

如田锡的《牧牛图》闲适平和的意境,王昌龄的《出塞》雄伟壮丽的意境等。

在意境的判断和感悟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揣摩具体意象的同时,要善于将它们连缀起来,从整体上去体味由景绘成的境、由境生出的情。

在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从不同角度、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

如作品中意象的色调如何?哪些意象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意境的特点怎样?意境的营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境、情的关系是怎样结合的?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寄赠诗意境清丽悠扬。

诗中意境地营造,是以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

诗中通过遥想当年扬州生活经历的虚写手法,使所写之景犹在眼前。

“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远景,“夜二十四桥”、“玉人吹箫”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婉转。

诗中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眷恋和
对故人的怀念。

三、诵读明义,感悟诗情
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诗词阅读鉴赏的重要性。

同时,诗词自身的文体特点,也其使非常适宜朗读、吟诵。

所以,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读。

正所谓“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

学生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文的内容,领略作品中营造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

但值得警醒的是,在教学中它常常沦为模式化教学的无效环节,仅是为了朗诵而朗诵。

我们在叫学生反复朗读时,很多时候缺乏目的性、缺少必要的指导。

如《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外族入侵、夫君病逝、流离失所使得词人无所依托、心绪难宁。

如何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并传达作者的情感呢?可指导学生扣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点点滴滴”等叠词,抓住“急风”、“北雁”、“黄花”等最能传达凄凉心境的意象,反复揣摩“最”、“怎”、“却”等暗含词人心绪的关键字词。

只有通过这种细致、精当地指导,学生才能借助诵读真正感悟到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进而使诵读成为学生对诗文理解、对作者情感体悟的一种外化的表现形式。

这样,朗诵才会与诗词教学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那么,教师应从哪些角度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放声吟诵,把握好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紧依诗文,反复吟哦,揣摩大意;
3、注意体会不同诗文的句式特点;
4、尽量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5、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只要学生肯用心诵读,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步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以上是本人在诗词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探与思考。

笔者以为可从这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感悟诗情,从而优化诗词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