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末时期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秦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1.秦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2.农民起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究法;3.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朝统治者在战国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中国各个分割的小国家。
但是,统一后的秦朝政治体制呈现出专制和高压的特点,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一定的管控和限制。
在农民这一阶层中,由于土地兼并和赋税过重等问题,他们的生活负担逐渐加重,生活水平也逐渐下降。
同时,秦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对农民进行劳役和征收等行为。
这些问题将秦朝政府和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推向了极端。
二、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在当时有一定名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陈胜和吴广。
他们两人原本是一对商人,但在秦朝政府的劳役和征收政策下,被迫沦为农奴。
他们发动起义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救自己和同胞们的苦难生活。
此外,农民起义的参与者还包括了一些农民和流民。
他们也受到了秦朝统治下的压迫和伤害,因此积蓄了起义的力量。
三、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起义的爆发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在一个废弃的庙宇中,陈胜等人正式宣布了反秦的起义。
在起义的过程中,陈胜等人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被尊为了“王”。
然而,随着起义的逐渐扩大,农民领袖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现,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秦朝统治者最终镇压了这场起义,并对陈胜等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和惩罚。
尽管这次起义的失败,但是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秦朝民政政策的反人民本质,引起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对秦朝统治的思考。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并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生答:秦朝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一、秦的暴政情景:当时在秦朝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此情景引出秦朝的刑罚(1)刑法的严苛死刑:坑杀、腰斩、车裂、醢(音海,即剁成肉酱)等十多种肉刑:割鼻、断腿、挖膝盖等秦法还规定:族诛连坐等(2)赋税和徭役繁重多媒体出示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要修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出示数据材料: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5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70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计算:秦朝全国总人口有2000万人妇女人数有1000万人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小孩650万人青壮劳动力还有多少?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耕田种地的还有多少?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到50万的人口,需要种地养活2000万人。
思考: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3、以上图片和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答出赋税徭役的繁重(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始皇去世后这些暴政是不是随之消弭了?学生思考回答。
七年级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分为三个板块的内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
其中,前两局部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局部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观看微课并阅读课文,能说出并掌握秦始皇与秦二世暴政的主要表现。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目标3:观看微课并阅读课文,能够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能够复述陈胜、吴广起义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小组间合作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并分析出起义的历史意义。
从而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目标4:通过观看微课并阅读教材,记住楚汉之争的对战双方;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能够分析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初步比拟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活动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一统中国,为什么当年这个横扫六国,气吞万里的秦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秦的暴政——讲授法任务1:阅读课本P47-48页,思考秦的暴政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任务2:观看秦的暴政的视频,结合材料分析秦朝的暴政反映了哪些问题?材料一:男子力耕,缺乏粮饷;女子纺织,缺乏衣服〞材料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统一中国》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
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
二、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展示情景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通过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主要构成因素,掌握学史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副人物画像,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你还记得他的历史功绩吗?学生: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被称作“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
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愿呢?是的,没有。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那么,显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间土邦瓦解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同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学生:因为秦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的领导,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于封建社会的起源和秦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清思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末农民起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七上第10课教案

10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职业分工和手工业发展情况;2. 掌握不同职业及手工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3. 能够分析中国古代职业和手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的职业分工;2. 手工业的兴盛和发展。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 掌握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作坊和不同职业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职业分工和手工业发展情况。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职业分工的情况及其影响;2. 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不同职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10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不同职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性。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促进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思考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职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灭亡;了解楚汉之争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秦的暴政,从而探究出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由此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情惑、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难点: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
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阅读思考:(一)秦暴政的表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48页的内容)[师生活动]教师:通过上一堂课的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秦始皇完成了统全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设了那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这是他的历史功绩。
但是他的统治也具有急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秦的暴政:教师:①出示图片资料: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②出示历史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前殿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教师:从我们刚刚看到的影视和历史资料中,你可以获得什史信息?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工程规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建这些工程奴役了多少人?学生:规模巨大,所以要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110多万。
让学生讲一讲课前收集的故事(和秦暴政有关的一些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可能有的学生会讲孟女哭长城的故事,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民间传说,虽然不能成为历史的考证,但是修筑长城是中国数个封建朝各种劳役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劳役,所以孟姜女可能老百姓在承受繁重幅的过程中,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出来个人物,但却反映了老百姓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赋税徭役繁重;②刑法很严酷】
1.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作为一个封建专制皇帝,秦始皇为了追求享乐,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还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就在咸阳大兴土木,大建宫殿。他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命令画下该国宫殿图样,在咸阳盖起同样的一处。这样,咸阳附近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宫殿,关内300处,关外400多处。但秦始皇还不满足,又建了一处更加豪华的宫殿,这座宫殿叫什么?【阿房宫※“阿房”读音※】阿房宫的规模有多大呢?秦亡后,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据说大火三月不灭,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见阿房宫的规模有多大了。
三、当堂巩固
每年服役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15%。2000万人中减去约占半数的妇女,再减去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和小孩,壮年男子总数不过三四百万,再减去服役的三百万人,在家耕田的壮年男子便所剩无几了。
板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
秦的灭亡
作业布置
导学与训练
教学反思
2.严酷的刑法
秦朝的刑法很严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第5次出巡的归途上。秦始皇死后,小儿子胡亥即位,称为秦二世。问:秦二世即位后,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有没有减轻?【不但没有,反而更加残酷】
3.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所以,所谓秦的暴政,即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统治,也指秦二世即位以后更加黑暗的统治。问:秦的暴政导致了什么结果?【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不仅为他生前的享乐广建宫殿,而且为他死后的荣光大建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建在咸阳附近的骊山脚下。尽管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今天仍然高高隆起,犹如一座小山。秦始皇陵的高度和周长,超过了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
问:秦始皇修建宫殿和陵墓开支浩大,钱从哪里来?【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大规模修建宫殿和陵墓还要使用大量的人力,人力问题如何解决?【加重对人民的徭役】秦朝全国约有二千万人口,每年被征发服役的有多少人?【不下三百万人】我们不妨计算一下,二千万人口中,减去妇女一千万,男子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万。男子当中,还要减去不能服役的老幼病弱,最后剩下的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也就是说,能够去服徭役的几乎都被征发了。如果人手还是不够,怎么办?【征发妇女服劳役】
这说明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推翻秦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是什么?【失败】
3.起义军的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秦末农民战争有没有就此结束了呢?【没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秦末农民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起义军的领袖是谁?【项羽和刘邦】
(三)、楚汉之争
师:楚汉之争的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进行了四年。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来源于楚汉之争。问:楚汉之争的主角是谁?【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争夺帝位】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班历史教案
课题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李晓云
审核人
郭春霞
授课人
李晓云
授课
日期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前面说过,在秦末农民战争的第二阶段,领导人也是项羽和刘邦,那么,刘邦、项羽所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性质相同吗?【不相同】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秦朝灭亡前,刘邦、项羽有共同的敌人——秦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秦朝统治,性质是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师:既然战争的目的、性质改变了,那么项羽、刘邦的身份有没有发生改变?【有。项羽、刘邦已不是起义领袖,而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问:楚汉之争的初期,谁占优势?【项羽】楚汉之争的结果,谁取得了胜利?【刘邦】为什么初期弱小的刘邦最终能够取得胜利?【①刘邦注意收揽民心;②善于用人;③据有关中这块富饶的根据地】
教学
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
难点
项羽、刘邦胜败的的原因
预习
作业
媒体教具
教材插图
教学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统一。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可是,秦始皇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没有】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秦朝灭亡,关键是什么原因?【秦的暴政】
二、学习新课
(一)秦的暴政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爆发
问: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爆发的地点?【蕲县大泽乡】
是用什么口号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者建立了什么政权?【张楚政权】
2.张楚政权的建立
张楚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建立的政权。
问:陈胜、吴广起义军的进军方向是哪里?【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