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尾板机的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端面的铣床夹具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机床夹具设计指导书资料.doc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机床夹具设计指导书资料.doc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机床夹具》设计指导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机床夹具设计指导(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设计的目的“机械制造工艺学”与“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学生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处理生产工艺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工程性设计,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和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设计,应使学生在下述各方面得到锻炼:(1)熟练地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和其它有关先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基准的选择、工艺路线的拟定以及工件的定位、夹紧等问题,从而保证零件制造的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2)通过夹具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既经济合理,又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3)进一步提高设计计算、制图能力,能比较熟练地查阅和使用各种技术资料,如有关国家标准、手册、图册、规范等。(4)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设计的要求设计题目为:设计某个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某道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零件难度为中等复杂程度。设计的零件由指导教师选定,经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后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每位学生应完成的具体内容为:(1)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1套及主要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若干张;(2)绘制零件毛坯图1张;(3)设计主要工序用专用夹具1套,绘制夹具总装配图1张及主要零件图若干张;(4)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5)撰写夹具使用说明书1份。为了搞好本课程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本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参加设计,独立完成各项内容。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广泛查阅参考资料,认真、细致、正确地进行设计计算,严格按照制图标准绘图。要求所完成的设计应是技术上较先进、经济合理且切实可行的,设计图样、工艺文件应做到正确、清晰、完整、统一。设计说明书内容全面、语言简练、文字通顺、字迹工整。3.设计进度与考核设计的总学时数一般为3周左右,其进度大致分配如下:(1)熟悉被加工零件及题目,确定工艺路线,填写工艺过程卡及工序卡约占30%;(2)画毛坯图约占7%;(3)确定专用夹具方案,绘制总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约占42%;(4)编写设计说明书、夹具使用说明书约占14%;(5)准备及参加答辩约占7%。每位学生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后参加答辩,答辩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研室安排,学生设计成绩主要依据完成的工艺文件水平、夹具图样的质量、设计说明书的质量、答辩成绩及设计态度与工作作风等方面综合评定。(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指导1.熟悉原始资料并对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学生在得到设计课题后,应首先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1)熟悉零件在机器中的作用及工作条件,分析研究零件的形状、大小及结构特点。(2)审查并分析研究零件图样的技术要求、公差制定的依据,找出其中主要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问题。(3)分析研究零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要求,分析研究零件的设计基准。(4)分析研究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等方面的问题。2.选择零件毛坯的类型,画毛坯图工艺设计时,毛坯的选择是指确定毛坯的材料、种类、制造方法以及余量确定后毛坯的形状与尺寸,并画出毛坯图。(1)选择毛坯的类型毛坯的种类很多,有铸件、锻件、焊接件、锻焊件、型材等。影响毛坯选择的因素很多,主要考虑下列几方面:1)零件图样规定的材料及机械性能根据零件图样规定的零件材料(牌号及标准号),毛坯的种类一般可大体确定。例如,材料为铸铁、铸铝或青铜的零件,一般应选择铸造毛坯。至于钢质零件还要考虑到机械性能的要求。简单的小尺寸件可用型材,尺寸较大、形状简单的一般选择锻造毛坯,形状复杂的选择铸造毛坯。2)零件的结构形状及外形尺寸例如,常用的各种阶梯轴,若各台阶直径相差不大,可以直接选取圆棒料,若直径相差较大,为减少材料消耗和机械加工劳动量。宜选用锻造毛坯。至于一些非旋转体的板条形钢质零件一般多为锻件。尺寸较大的零件,一般只能选取毛坯精度和生产率都比较低的自由锻造和砂型铸造。而中小型零件,则可选择模锻、精锻、压力铸造等先进毛坯制造方法。3)生产纲领的大小当零件生产纲领较大时,应采用精度与生产率都比较高的毛坯制造方法。通过提高毛坯精度使毛坯的形状与尺寸尽量与成品接近,力求实现少切屑或无切屑加工。在单件小批生产时,应尽量采用型材或用型材焊接件。4)零件制造的经济性和现有生产条件选择毛坯应使材料费用、毛坯制造费用和零件加工费用之和为最小。5)尽量选用先进的毛坯制造工艺。(2)确定毛坯形状、大小毛坯的形状应尽可能接近零件的最终形状,从而减少机械加工工作量,节约金属材料,但必须考虑到毛坯制造时的工艺要求(如泥芯的安放,分型面的选择等),在毛坯的孔、槽、凹坑等表面应加上必要的拔模斜度,对毛坯制造中难以做出的小尺寸孔、槽、凹坑应做成实体,由机械加工来实现。毛坯的大小可根据零件来确定,毛坯图上不加工表面的形状、尺寸应与零件图上一致,加工表面之间的尺寸应在零件图上相应尺寸上加上加工总余量。为了保证零件的机械加工要求,有时必须考虑增加设计工艺凸台、工艺孔等。(3)规定毛坯的精度等级铸造毛坯的尺寸公差按GB6414—86分为16级,用“CT×”表示。加工余量(代号“AM”)为A 、B、c、D、E、F、G、H和J9个等级。锻造毛坯分为精密模锻、模锻、自由锻,自由锻毛坯分为E 、F两个等级。设计时应根据下列因素来选定毛坯的精度等级。1)毛坯对装夹可靠性的影响;2)对定位误差的影响;3)对实际加工余量的影响;4)对最大切削力和所需要的夹紧力的影响。在总的精度等级选定以后,如果零件上某一部分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或较低)还可以局部提高一级(或降低一级)。(4)确定加工表面的总余量确定加工表面的总余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毛坯的精度等级查表,另一种是按照各加工工序的余量计算总余量。具体计算方法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已详细讲述。对有较长实践时间的人还可以接经验确定。(5)给定毛坯的技术要求按照零件的工作要求和加工要求来确定毛坯的技术要求,主要是指毛坯制造方面的技术要求。(6)绘制毛坯图1)绘图方法绘制毛坯图时,应先用双点划线绘出零件的主要结构要素,然后在零件图各加工表面上加上加工总余量,毛坯轮廓应以粗实线表示,对一些小尺寸、孔、槽、凹坑等应按尺寸画出,如不能画出,应标出其位置大小,以便在毛坯制造时提醒工人注意,在这些部位不得有气孔夹杂等。2)标注尺寸毛坯图上,其不加工表面的尺寸应按照零件图上相应的尺寸进行标注。加工表面应标注加上总余量以后的表面尺寸,相应的零件尺寸加括号标注在毛坯尺寸之下(只标注基本尺寸,如Φ300)。毛坯图上需要检验的主要尺寸应标注公差,其公差值应根据毛坯的精度等级查表,一些次要尺寸可不标注公差。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总余量也应在毛坯图上分别标出。3)标注技术要求在毛坯图上应标注材料及必要的技术条件,毛坯制造的分型(模)面,圆角半径和拔模斜度等。3.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零件工艺路线的拟定是制定工艺规程总体布局的非常关键的一步,其主要任务是选择定位基准,选择各个表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划分加工阶段,拟定工艺路线及工序组合。(1)定位基准的选择选择定位基准必须从零件整个工艺过程的全局出发,根据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先行工序为后续工序创造条件,使每个工序都有合适的基准和定位夹紧方式。当有基准转换时,要分析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2)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路线选择零件表面加工方法时,要首先根据表面种类和技术要求,先确定零件上精度要求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的主要表面的最终加工方法和各先导工序的预加工方法,组成加工路线,再确定次要表面的加工路线。有几种加工方法和路线可供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经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3)拟定工艺路线1)加工阶段的划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一般可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三个阶段,当有些零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很高时,还需要增加超精加工和光整加工阶段。在拟定零件工艺路线时,一般应划分加工阶段,但具体运用时叉要灵活掌握,不能绝对化。例如,对于一些毛坯质量高,加工余量少,加工精度要求较低而刚性又较好的零件,则不必划分阶段。又如对于一些刚性好的重型零件,由于装夹吊运费工费时,往往也不分加工阶段,而在一次装夹中完成表面的粗、精加工。2)加工顺序的安排安排加工顺序时,应遵循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他及先面后孔的原则。如对于箱体、支架类零件,应遵循先面后孔的加工顺序,即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安排加工顺序还要考虑到车间设备的布置情况。当设备呈机群式布置(把相同类型机床布置在同一区域)时,应尽量把相同工种安排在一起,避免工件在车间内往返流动。当机械加工顺序确定后,再在其中合理地安排热处理工序,检验工序和其他辅助工序。除检验工序以外的辅助工序主要有划线、清洗、防锈、表面处理、去毛刺等。它们一般可作如下安排。①划线工序一般安排在机械加工之前或加工工序之间;②油漆工序主要用于铸造的箱体、床身等基础零件,在内外表面粗加工及时效处理后,即可安排清理型砂、毛刺、然后涂底漆。③去毛刺、倒棱工序安排在机械加工完成后,特别是经过铣削或刨削加工的工件。④发蓝、发黑及表面涂镀等表面处理工序,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最后进行。⑤在零件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后,最终检验前应安排清洗工序,在零件成品入库前要安排清洗上油工序。(4)工序的组合在确定加工顺序后,还要把加工内容进行适当的组合。以形成以工序为单位的工艺过程。在工序的组合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几个工步是否能在同一机床上加工,以及是否需要在一次安装中加工,以保证高的相互位置精度。对于有较高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的一组表面,应安排在一个工序内加工。与主要表面有位置关系的次要表面(如外圆上的沟槽、键等)也应安排在同一工序之中。2)是用工序集中原则还是采用工序分散原则来组合工序。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各有特点。在工序组合时,工序集中与分散的程度,即工序数目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和零件的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由于工序集中的优点较多,现代生产和发展多趋向于工序集中。在工序组合过程中,对初步选定的加工顺序或基准可能还要作个别变动。这种相互影响、不断修改的情况,在拟定工艺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4.工序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拟定后,就要对其每一工序进行设计,具体包括确定每一工步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选择机床及工艺装备、确定切削用量以及计算工时定额等项工作内容。(1)加工余量的确定根据工艺路线的安排,要求逐工序、逐表面地确定加工余量。一个表面的加工总余量,应为该表面各工序的加工余量之和。其工序间尺寸公差,可根据加工的经济精度利用查表法查得。在用查表法选择工序间加工余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表中数据是基本值,对称表面(如轴或孔)的余量是双边的,实际切削层厚度是余量的一半。非对称表面的余量是单边的,等于切削层的厚度。2)决定加工余量时,应考虑到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零件可能发生的变形,否则可能产生废品。3)决定加工余量时应考虑到被加工零件的大小。零件愈大,则加工余量也愈大。另外还应考虑工件装夹的情况。(2)工序尺寸的计算零件某一表面最后一道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公差是零件的设计尺寸及公差,各中间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公差均要通过计算确定。当工序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比较简单,只需考虑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和工序所达到的加工精度。计算顺序是由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往前推算,一直推算到毛坯尺寸大小。如外圆和内孔表面的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即属于这种情况。当工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需利用工艺尺寸链原理来进行分析和计算。必须注意,若在工序间安排检验时,如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也应用尺寸链进行计算,以确定检验尺寸及公差。并注意防止产生“假废品”。(3)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择在工艺文件中,需要规定每一工序所使用的机床及刀具、夹具、量具。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用应当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在成批生产条件下,一般是采用通用机床和专用工艺装备。(4)切削用量的确定在工艺文件中,还要规定每一工步的切削用量,切削用量可查表选择。其步骤为:1)由工序余量确定背吃刀量。全部工序(或工步)余量最好在一次走刀中去除;2)按本工序加工表面粗糙度确定进给量;3)确定切削速度,并按机床实有的主轴转速表选取接近的主轴转速;4)最后检验机床功率。(5)时间定额的确定时间定额是完成某一工序所规定的时间。定额的制定应考虑到最有效地利用生产工具,并参照工人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工人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在成批生产中单件计算时间Tc=Tb+Ta+Ts+Tr+Te/n(min)式中:Tc为单件计算时间,Tb为基本时间,可用计算方法求出,Ta为辅助时间,可参阅有关手册中的时间定额表查出,Ts为布置工作地时间,一般按作业时间的2%~7%计算;Tr为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一般按作业时间的2%~4%计算;Te为准备与终结(简称“准终”)时间,n为每批的件数。在大量生产中,由于n的数值大,Te/n可以忽略不计,所以Tc=Tb+Ta+Ts+Tr在计算出每一工序的Tc后,还必须对各个工序的单件计算时间进行平衡,具体方法是首先计算出零件的年生产纲领所要求的单件时间TdTd=60Tη/N (min)式中:T为年基本工时,N为零件的年产纲领,η为设备的负荷率,一般取0.75~0.85。将每个工序的Tc与Td进行比较,若Tc大于Td在一倍以内,可采用先进刀具、适当提高切削用量、采用高效加工方法缩短工作行程等措施,缩短Tc;若Tc大于Td二倍以上,则可采用增加顺序加工工序或增加平行加工工序的方法来成倍地提高生产率,缩短Tc;对于Tc小于Td的工序,因其生产率较高,则可采用一般的通用机床及工艺装备,来降低成本。5.填写工艺文件工艺规程制订后,要以表格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作生产、工艺管理等各种技术文件的依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的种类很多,在单件小批生产中,一般只填写简单的工艺过程卡片。在大批、大量生产中,每个零件的每个工序都要有工序卡片。中批生产中只要求主要零件的每个工序有工序卡片,而一般零件仅是关键工序有工序卡片。工艺文件填写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内容要简要、明确。(2)文字正确,应用国家正式公布推行的简化字。字体应端正、笔划清楚,排列整齐。(3)所用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应符合有关标准。(4)“设备”栏一般填写设备的型号、名称,必要时还应填写设备编号。(5)“工艺装备”栏内填写各工序(或工步)所使用的夹、辅具和刀、量具。其中属专用的,按专用工艺装备的名称(编号)填写;属标准的,填写名称、规格和精度,有编号的也可填写编号。(6)“工序内容”栏内,对一些难以用文字说明的工序或工步内容,应绘制示意图。绘制工序图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零件加工情况可画基本视图、剖视图、局部视图等,允许按相对比例绘制。(2)为表达直观,其位置应符合加工时的实际状态。(3)加工面用粗实线表示,非加工面用细实线表示。(4)应标明定位基准、加工部位、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测量基准等。(5)定位和夹紧符号按JB/T5061---91《机械加工工艺定位、夹紧符号》的规定选用。(三)专用夹具设计指导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主要工序的专用夹具,具体的设计项目可根据工件的特点和加工的需要,由指导教师给定。夹具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设计任务,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指定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前后工序之间的联系以及该工序所用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安装夹具部位的有关尺寸,收集有关夹具设计的技术资料,如夹具零部件的标准、典型夹具图册等。2.确定夹具的结构方案,绘制结构草图夹具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工件的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的结构,计算定位误差。(2)确定刀具的对刀、导向方式,选择对刀、导向元件。(3)确定工件的夹紧方式、夹紧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计算夹紧力,选择合适的夹紧机构。(4)确定其他元件或装置的结构形式,如连接件、分度装置等。(5)协调各装置、元件的布局,确定夹具体结构尺寸和夹具体的总体结构,必要时,对夹具体进行刚度、强度验算。在确定夹具设计方案时应遵循“确保加工质量,结构尽量简单,操作省力高效,制造成本低廉”的原则。应多考虑几个总体方案,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3.加工精度分析在夹具结构方案确定后,要把有关尺寸公差及相互位置精度要求确定下来,然后根据本工序加工要求,分析夹具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与计算,以验算结构方案中有关尺寸的公差配合及相互位置精度要求是否合理,便于在绘制正式图样之前能发现问题并得到及时解决。夹具结构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主要有:(1)定位误差△D;(2)夹紧误差△J;(3)对刀(或引导)误差△T(4)夹具安装误差△A;(5)加工方法误差△G。为了保证工件的加工要求,总误差应不超出工件公差δK,即△∑=△D+△J+△T +△A +△G≤δK4.绘制夹具装配图设计方案确定后,便可绘制夹具装配图。在绘制夹具装配图时应注意以下各点:(1)夹具装配图应按国家标准GB/T14690—93规定比例绘制。除特殊情况外,尽量按1:1比例绘图,使装配图有良好的直观性。(2)夹紧机构应处于“夹紧”位置上,必要时应绘出夹紧、拆装活动部位的轨迹。(3)注意投影的选择,应当用最少的视图和剖面将夹具的工作原理、整体结构和各种装置、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清楚地表达出来。因此,在画图之前。应当仔细考虑各视图的配置与安排,并留出标题栏、明细栏和技术要求的位置。主视图的选择与夹具在机床上实际工作时的位置相同。(4)运动部件的运动要灵活,不能出现干涉和卡死现象,要有润滑装置。(5)夹具的装配工艺性和夹具零件(尤其是夹具体)的加工工艺性要好。绘制夹具装配图的具体顺序是:(1)先用双点划线画出工件的外形轮廓和主要表面(即定位表面、夹紧表面和被加工表面)。被加工表面上的加工余量,可用网纹线或粗实线表示。(2)夹具装配图上的工件是一个假想的透明体,不遮挡夹具部分的任何线条。可按照工件的形状和位置,依次画出定位元件、导向(或对刀)元件、夹紧机构和其他辅助元件的具体结构,最后绘出夹具体,把夹具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并标明夹具编号的位置。(3)标注尺寸、公差配合和技术要求,以及夹具总重量等。夹具装配图上应标注的尺寸及公差配合有五个方面:1)最大外形轮廓尺寸(夹具的总长度、总宽度和总高度),包括可动部分处于极限位置时的尺寸,用这类尺寸去检查夹具在机床上所占空间尺寸的大小和可能活动的范围,以保证夹具在机床允许的范围内安装和使用。2)保证工件定位精度的有关尺寸和公差。如:定位表面的尺寸和公差配合,定位表面间的位置尺寸及公差。3)保证刀具导向(或对刀)精度的有关尺寸和公差。如:钻套(或镗套)的内径尺寸和公差,钻套(或镗套)之间的位置尺寸和公差。钻套(或镗套、对刀块)与定位元件定位表面之间的位置尺寸和公差。4)保证夹具安装精度的尺寸和公差配合。如夹具安装面与定位元件定位面之间的位置尺寸和公差。夹具安装面的形状尺寸和公差及其与机床连接的配合尺寸和公差。5)其它影响加工精度的尺寸和公差配合,主要指夹具内部各组成元件之间的配合性质和位置关系。如:定位元件与夹具体之间、钴套与衬套之间、分度盘与转轴及转轴与轴承之间等的尺寸和公差配合。夹具上与工件工序尺寸有关的位置尺寸的公差应作对称分布,其基本尺寸应为工件相应尺寸的平均值。公差的大小一般可按工件相应尺寸公差的1/2~1/5估算,其角度尺寸的公差及工作面的相互位置公差,可按工件相应公差值的1/2~1/3确定。具体各类尺寸公差值的选取参见《机床夹具设计》有关内容。夹具装配图上标注的技术要求包括形位公差和技术条件。通常有以下几方面:1)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2)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与夹具安装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3)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与引导元件工作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4)引导元件与引导元件工作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5)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或引导元件的工作表面对夹具找正基准面的位置精度要求。6)与保证夹具装配精度有关的或与检验方法有关的特殊的技术要求。7)与夹具润滑有关的技术要求。8)与夹具操作力和旋紧力矩等有关的技术要求。具体标注时应根据夹具的类型特点合理选择标注,对于车床夹具,一般应标注以下几方面的形位公差:1)定位表面相对于夹具轴线(或找正基面)的跳动公差。2)定位表面相对于顶尖或锥柄轴线的跳动公差。3)定位表面相对于安装端面的平行度、垂直度公差。4)定位表面之间的垂直度、平行度公差。5)定位表面的轴线相对于夹具轴线的对称度公差。对于钻床夹具,一般应标注以下几方面的形位公差:1)钻套轴线相对于定位表面的平行度、垂直度、对称度公差。2)钻套轴线相对于夹具底面的垂直度或平行度公差。。

铣床专用夹具的工艺过程

铣床专用夹具的工艺过程

第3章工艺规程的设计3.2 基面的选择基面的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的工作之一,基面选择的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否则,不但使加工工艺过程中问题百出,甚至还会造成零件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运行。

3.2.1 粗基准选择原则1 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的位置要求,则应以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如在工件上有很多不加工表面。

则应有与其中的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作粗基准。

2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某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应选择该表面作粗基准。

3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浇口或飞边等缺陷,以便定位可靠。

4 粗基准只能用一次,以免产生较大的的位置误差。

根据以上原则,本零件选取高为12毫米的台作为粗基准。

3.2.2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1用公用基准作为精基准,以消除不重合误差,即“基准重合”原则。

2 尽可能使各个工序的定位都采用同一基准,即“基准统一”。

3 当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无效均匀时,应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精基准,即“自为基准”原则。

4为了获得均匀的加工余量或较高的位置精度,遵循“互为基准”原则。

5精基准的选择,尤其是主要定位面,应有足够大的面积和精度,以保证定为基准可靠。

同时还应使夹紧机构简单,操作方便。

即“便于装夹”原则。

3.2.3 零件各加工表顺序安排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再生产纲领已确定为称其生产的条件下,可以采用万能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出此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下降。

3.2.4 机械加工工序安排的原则主要表面与次要表面的加工顺序安排原则:1 基准工序安排:(1) 基准先行。

(2) 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要分开,以消除切削力带来的变形。

(3) 次要表面的加工,经可能在同一次装夹中加工,以减少装夹次数,节省辅助时间,提高个表面的相对位置精度。

某注塑机十字节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床专用夹具设计

某注塑机十字节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床专用夹具设计
附表二
湖南工学院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书
系:机械工程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
某注塑机十字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床专用夹具设计
内容及任务
1、原始资料
(1)某注塑机十字头零件图及某注塑机装配图;
(2)生产纲领:3000件/年
(3)生产类型:中批量生产;
(4)车间工作制度:1班制
2、设计内容
(1)零件图:1张;
(2)毛坯图:1张;
(3)机械加工工艺卡(含工艺过程卡与工序卡)或机械加工工艺综合卡片:1套;
(4)专用夹具:1副;(含夹具装配图、夹具体零件图及相关的非标准零件图)
(5)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所有图纸折合不得少于3张A0图)
拟达到的要求或技术指标
1、设计(论文)基本要求
第13~14周
(5.20~5.3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15周
(6.3~6.8)
毕业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
1、徐嘉元,曾家驹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97.8
2、联合编写组编《机械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87.12
3、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工版
4、哈尔滨工业大学李益民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机工版,2005年7月第一版
5、王启平主编《机床夹具设计》哈工大出版社85.12
6、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主编《机床夹具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0.1
7、孟少安主编《机械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艺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91.9
8、刘文举主编《汽车传动与行使部分检修问答》人民邮电出版社97.5
9、唐艺等编《汽车构造与修理图解》机械工业出版社92.4

尾座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全套图纸)(常用版)

尾座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全套图纸)(常用版)

尾座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全套图纸)(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尾座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摘要:我要完成的任务是写出尾座体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和设计加工孔φ17的专用夹具。

查看零件图找出主要的面和孔,分析它们的结构和工艺特征,计算出重要的参数,选择出合适的机床、夹具、刀具等。

编写工艺步骤。

设计孔φ17的夹具,以导轨平面作为主定位面限制3个自由度,75度斜面作为侧定位面限制2个自由度。

以更好的保证孔φ17的位置和加工精度。

再在孔φ17的不加工面找个定位加紧点限制一个自由度,确保六点定位。

关键词:加工工艺;夹具;尾座体;设计The tailstock body parts machin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the fixturedesignAbstract:This topic is mainly design that designs the tail a body of some tool machine to process the craft and tongses, adopting to design first in the design a body of that tail processes the craft at according to process the craft to select by examinations the tongs of the project of the design and concrete design of the tongs;But the point of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the tongs.Because bore 17 of accuracy have high request, and position the size error margin small, for guarantee the position of the bore and process the accuracy we certainly at process the bottom to face of time pass to draw the line to find out the bottom to face of process the amount of remaining.Thus can with better assurance bore 17 of position and process the accuracy!Process the bore 17 of time is opposite for assurance to run parallel with B face of in the A we have to design accurately with the AN and B faces to settle for of tongs!Return in consideration of a degree of the work piece and the error margin of the cylinder degrees are small, the furniture that we design have to the bore 17 of tongs fixed position is accurate, and process the vibration of time small, that have to in the bore 17 of neighborhood seek a fixed position to step up the point.Keyword : process the craft;tongs;a body of tail;desig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1绪论 (1)1.1 设计的依据、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主要研究内容 (3)2 零件分析 (4)2.1 零件的特点 (4)2.2 零件工艺分析 (4)3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5)3.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成 (5)3.2 基面的选择 (5)3.3 制定工艺路线 (5)工艺路线方案一 (5)3.3.2 工艺路线方案二 (6)3.3.3 工艺方案的比较分析 (6)3.4 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8)φ的端面孔 (8)3.4.1 孔7φ (9)3.4.2 内孔mm17H73.4.3 燕尾面加工 (9)3.4.4 导轨面刨削加工 (10)3.4.5 孔14φ的内径表面 (10)3.5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1)3.5.1 铣削617H φ的孔的两端面 (11)3.5.2 钻孔617H φ (12)3.5.3 铣削14φ的孔的端面 (12)3.5.4 铣削M6的端面 (13)3.5.5 钻14φ、M6孔 (14)3.5.6 扩孔617H φ (15)3.5.7 加工 451⨯的倒角 (15)3.5.8 扩14φ孔 (15)3.5.9 刨削导轨面 (16)3.5.10 铣削2⨯2的退刀槽 (18)3.5.11 刨削燕尾面 (18)3.5.12 镗削(精镗、细镗17φ的孔) (19)3.5.13 磨削(导轨面、燕尾面) (19)3.5.14 镗削(镗削14φ的孔、镗削28φ的沉降孔) (21)3.5.15 攻丝 (22)3.5.16 导轨面配刮 (22)3.5.17 珩磨mm H 617φ的孔 (22)3.5.18 精加工617H φ的孔研配 (23)3.5.19 终检 .................................................................................................................. 23 4 夹具设计 . (24)4.1 问题的提出 (24)4.2 夹具设计 (24)4.2.1 主视图617H φ孔的加工夹具 (24)5 结论 (27)参考文献 (29)致谢 (31)1 绪论1.1 设计的依据、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随着科研的深入研究与创新,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夹具制作铣床操作规程

夹具制作铣床操作规程

夹具制作铣床操作规程1.目的:1.1提供技术员及操作员正确操作及保养维护2.适用范围:2.1公司夹具制作的铣削使用。

3.权责:3.1本公司工程部负责铣床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

3.2本公司工程部使用铣床设备。

4.操作步骤4.1铣床接通380V输入电源。

4.2当要使用铣床快速运转时,将电源开关旋至HI,要慢速运转时,将电源开关旋至LOW。

4.3当要使铣床正方向运转时,将正反转开关旋至REV,要反向运转时将正反转开关旋至FOR。

4.4装铣刀时,将铣床右上方的轴承锁紧开关拉至锁紧位置,再将选好的铣刀铣套放入铣床下方的轴承套内,再用扳手将铣床上方的轴承丝杆锁紧,再将轴承锁紧开关拉至正常位置。

4.5换刀时将轴承锁紧开关拉至锁紧位置,再用扳手松开铣床上方的轴承杆。

4.6刀具装夹完毕后,须进行空运转试验,确认无误后再开机。

4.7开机时,应根据所铣的材料来决定转速。

当材质较软时将电源开关旋至HI;当材质较硬时将电源开关旋至LOW。

同时将正反转开关旋至REV。

(注当输入的三相电源线线相接反,正反转方向将改变。

)4.8铣削夹具时,将夹具材料夹至铣床平台的台夹上,要夹紧材料。

将铣刀调至合适的位置锁紧轴承。

要左右铣销时,用手摇动X轴。

当要前后铣销时,手摇动Y轴。

当要上下铣销时,可使铣刀向下降或把整个工作台,往Z轴方向上升.4.9铣削结束时,将铣刀移出铣钻材料范围,将电源开关旋至OFF。

把铣床上方的刹车手柄右拉,铣刀将停止运转在把铣好的材料取出。

将工作台移至中间位置,各操纵手柄、开关、旋钮置于“停机”位置,升降台降至下部,切断电源。

5.注意事项:5.1开机前检查操作手柄、手轮、开关、旋钮是否处在正确位置,操纵是否灵活,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可靠,各部位状态是否良好。

5.2停机8小时以上使用机床时,应先低速空车运转3-5分钟,确认运转正常后,方可开始工作。

5.3禁止在机床的导轨表面、油漆表面放置物品。

严禁在工作台面上随意敲打和校正工件。

连杆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铣床夹具的设计

连杆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铣床夹具的设计

连杆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铣床夹具的设计绪论毕业实践工作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毕业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帮助。

对于我们机电专业来说,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要做关于夹具的设计工作,在这里,我以连杆零件为例,对它的工艺过程和夹具进行设计。

做毕业设计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起到巩固学到的知识的作用,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认真的完成毕业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需选择机械加工余量,机械加工余量的大小,不仅影响机械零件的毛坯尺寸,而且也影响工艺装备的尺寸,设备的调整,材料的消耗,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时的多少。

因此,正确的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对于节约金属材料,降低刀具损耗,减少工时,从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保证加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及标准,课程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设计为专用夹具的设计。

专用夹具的设计是为了特殊加工工序的技术要求的加工。

夹具是机械制造厂使用的一种工艺装备,分为机床夹具、焊接夹具、装配夹具及检验夹具等。

各种金属切削机床上用于装夹工件的工艺装备,称机床夹具,如车床上使用的三爪自定心卡盘、铣床上使用的平口虎钳等。

一、机床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作用对工件进行加工时,为了保证加工要求,首先要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及机床有正确的位置,并使这个位置在加工过程中不因外力的影响而变动。

为此,在进行机械加工前,首先要将工件装夹好。

工件的装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工件直接装夹在机床的工作台或花盘上;另一种是工件装夹在夹具上。

采用第一种方法夹工件时,一般要先按图样要求在工件表面划线,划出加工表面的尺寸和位置,装夹时用划针或百分表找正后再夹紧。

这种方法无需专用装备,但效率低,一般用于小批生产。

批量较大时,大都用夹具装夹工件。

用夹具装夹工件有下列优点:(1)能稳定地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用夹具装夹工件时,工件相对于刀具及机床的位置精度由夹具保证,不受工人技术水平的影响,使一批工件的加工精度趋于一致。

注塑机尾板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任务书

注塑机尾板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任务书
2.确定毛坯种类、余量、形状、并绘制毛坯-零件合图
3.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套(工序卡、工艺过程卡)
4.指定一主要工序设计专用夹具
5.研究设计要求,制定夹具定位夹紧方案
6.夹具总装图设计,画三维及二维总装图
7.夹具精度校核
8.绘制夹具主要零件图
9.编制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任务:
1.工艺规程(包括工艺过程卡及主要工序工序卡)一套
2.零件--毛坯合图,零件三维图
3.三维及二维夹具装配总图
4.主要零件零件图
5.设计说明书一份
拟达到的要求或技术指标
1.零件机加工工艺路线应设计多方案(至少2个),比较后选最佳方案;
2.应保证重要表面的加工质量与精度;
3.机床设备等选用,应考虑其经济性,宜采用通用机床和专用工夹具;
4.设计应以独立完成为主,图纸表达要正确清晰,计算正确,能借助各种工具书和技术资料获得所需的正确数据;
5.同一课题组的专用夹具不得一样;
6.材料牌号,形位公差,粗糙度,图纸的标题栏及明细表都要采用新国标;
7.说明书应内容完整,字迹工整,语言简练,文字通顺。说明书中应重点包括设计方案的分析与论证,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后选择的依据,必要的计算过程,其他说明等
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工作内容
备注
毕业设计调研
毕业实习
教研室
意见
年月日
院(系)主管领导意见
年月日
[5]王之栎.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M].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6]孙丽媛.机械制造工艺及用夹具设计指导[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5
[7]章跃.机械制造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尾架体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装夹具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尾架体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装夹具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尾架体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装夹具设计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系主任时间 2009年2月 23日~ 2009 年 6 月19日1、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现代尾架体加工技术主要取决于现代加工技术,反映在零件材料、毛坯的制造方法和工艺规程上。

较为先进的是在材料上采用PC材料既聚合物树脂混凝土,聚合物树脂混凝土(PC)材料是近些年研制的新型工程材料,由于它具有比铸铁高数倍的阻尼值及其它性能特点,目前在机械、电子、化工机械行业日益受到重视,并有所应用。

将其作为机床基础件的一种新型结构材料,有其独到之处。

PC材料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具有很好的阻尼特性。

PC材料中占重量的80%左右为天然石料。

其导热系数小,受周围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小,热变形小,热稳定性高。

可在室温下浇注,精确成型,固化后构件内部残余应力小,成型精度高。

PC材料比重小,为铸铁的l/3。

因此用其制造机床构件可节省大量金属材料,降低能耗。

另外PC材料化学稳定性优于铸铁,对水、酸碱、润滑油、切削液不敏感。

吸水率很低,不存在对油和切削液的渗透问题。

在加工方面,超高速加工和超精密加工及其更为先进的刀具材料使更加容易达到工件加工要求,加工中心也更容易保证加工质量,在夹具方面,液压夹具和气压夹具也使夹具的加紧机构得以简化更便于操作。

2、本人对课题任务书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只限工科类)1.任务要求:本课题主要是设计某机床尾座体的加工工艺及夹具、刀具、量具的设计,在设计中采用先设计该尾座体的加工工艺再根据加工工艺来选取夹具的设计的方案和夹具的具体设计;然后选取合适的刀具及其量具的设计。

而设计的重点是夹具的设计,并画出夹具全部零件图及其装配图。

2.可行性:a ,自身条件:通过大学期间对机械制造装备及机械制造工艺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实验与研究课程的学习。

掌握了机械加工和装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如零件加工时的定位理论、工艺和装备尺寸链理论、加工精度理论等;了解到影响加工质量的各项因素,能够分析研究加工质量的方法;能够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部件、产品装配工艺过程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书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注:可另附A4纸答辩资格审查表注:此表中内容综述由学生填写,资格审查项目由指导教师填写。

摘要本设计课题是“注塑机尾板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

该尾板是注塑机最主要的部件之一,它与注塑机的四根拉杆配合,可沿拉杆方向滑动。

主要作用一是安装液压缸,二是连接拉杆,形成合模力。

本设计旨在对该零件进行加工工艺方案的设计及其相对应的专用夹具的设计,以保证该零件的加工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

由此我们首先对尾板的结构和技术要求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然后参考相应资料,确定了一套较合理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案,并且确定了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公差及切削用量等参数,完成了工序过程卡、工序卡。

然后,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加工质量,要设计一些专用夹具,为此选择了第14道铣支耳外侧面工序进行夹具设计,确定了夹具的定位、夹紧方案,进行了夹紧力和夹具的误差分析,并绘制了夹具装配图。

关键词注塑机尾板;加工工艺;夹具;设计ABSTRACTThe topic of my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machining process procedures and Fixture design of the Injection tail board " . The tail board is the most import part of Injection machine that cooperate with four bars , and can glide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bars . The main function are installing hydraulic cylinder and connecting bars to form mold clamping force . This project is aim at designing the processing technic scheme of compon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xtures used in special purpos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 First of all , I should make a analysi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ail board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carefully , then refer to the relevant materials to determine a set of reasonable machining process procedures and parameters , such as : machining allowance、size、tolerance、cutting date of each process . Finished the process cards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abour productivity、reduce the intensity involved in the labour、ensure the processing quality , I should design some special fixtures .so that I choose the 14th course process of milling journal stirrup outside part to make the fixture design and make a analysis of clamp force and fixtures ' error、ensure the location of fixture , and the clamp scheme . Finally, assembly drawing of the fixtures .Key words injection tail board; processing technology; fixture; design目录摘要abstract1零件的分析 (1)1.1零件的作用 (1)1.2零件的工艺分析 (1)2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3)3工艺规程的设计 (4)3.1定位基准的选择 (4)3.1.1粗基准的选择 (4)3.1.2精基准的选择 (4)3.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4)3.3制订工艺路线 (4)3.4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的选择 (6)3.4.1粗铣和精铣A面 (6)3.4.2钻、扩中心孔Ф55 (6)3.4.3粗铣和半精铣B面 (7)3.4.4粗铣和精铣F面 (7)3.4.5粗铣和半精铣C面 (8)3.4.6粗镗,半精镗4-Ф65,4-Ф90 (8)3.4.7粗铣,半精铣支耳外侧面(D,E面) (8)3.4.8粗铣,半精铣支耳内侧面(G,H面) (9)3.4.9镗支耳孔4-Ф60 (9)3.4.10钻、扩螺纹孔12-M16深35、4-M12深25、2-M10深12,钻、铰2-Ф13.5及锪孔2- Ф40 (10)3.4.11钻、扩侧面孔4-M10深10,2-M8深20 (10)3.4.12粗铣油槽 (10)3.4.13钻孔Ф5 (11)3.5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11)3.6切削用量及机本工时的确定 (16)3.6.1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16)3.6.2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6)4夹具设计 (28)4.1问题的提出 (28)4.2夹具的设计 (28)4.2.1定位基准的选择 (28)4.2.2切削力及夹紧力计算 (28)4.3校核机床功率 (29)4.4定位误差分析 (29)4.5夹具设计操作及简要设计说明 (29)参考文献 (31)致谢 (32)外文文献1零件的分析1.1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的零件是注塑机尾板,它与注塑机的四根拉杆配合,可沿拉杆方向滑动。

主要作用一是安装液压缸,二是连接拉杆,形成合模力。

零件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Ф65mm的孔,连接拉杆;在零件的中部水平线上有两个Ф40mm的沉头孔,用来连接液压缸,中间Ф55mm的孔与活塞杆配合,在底部高30mm的底座安装在注塑机的床身上。

1.2零件的工艺分析该零件的材料是 QT500-7(A),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其综合性能接近于钢。

该零件上的主要加工面为A面、B面、B的对面(C面)、基本尺寸为120的两面(D、E面)、顶面(F面)、基本尺寸为40的(G、H面)、4-Ф65的孔。

图 14-Ф65的孔与A面的垂直度Ф0.02mm,孔2-Ф13.5与A面的垂直度Ф0.03mm、与B 面的平行度0.03mm,Ф55的孔与A的垂直度Ф0.03mm。

2-Ф40mm的二孔距中心面尺寸精度(147±0.03)mm, 螺纹孔4-M12深25的二孔距尺寸精度(120±0.1)mm 及(65±0.1)mm,螺纹孔12-M16深35的十二孔距尺寸精度(165±0.1)mm及(130±0.1)mm及(75±0.1)mm以及与中心面尺寸精度(110±0.1)mm, 4-Ф65的四孔距中心面尺寸精度(210±0.03)mm,孔2-Ф100的两孔距中心面尺寸精度(249±0.03)mm,影响连接时的正确定位。

2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根据零件的材料是QT500-7(A)确定毛坯为铸件,又已知零件的生产纲领为1000件/年,其生产类型为中批量生产。

毛坯的铸造方法选用壳模铸造。

又由于零件的内腔及4-Ф65的孔,4- Ф60的孔需铸出。

故还应安放型芯。

3工艺规程的设计3.1定位基准的选择3.1.1粗基准的选择考虑到以下两点:a、保证各重要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b、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选择重要孔4-Ф65的毛坯孔与工件的内壁作为粗基准。

3.1.2精基准的选择面A与面B是设计基准,又是装配基准,用它们来作精基准,能使加工遵循“基准重合”的原则,应选用A、B面作为精基准。

3.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本零件的加工面有平面、孔、螺纹孔、槽等,材料为QT500-7(A),参考的有关资料,其加工方法如下:1、底面(A)与顶面(F):表面粗糙度为Ra1.6µm,需进行粗铣及精铣;2、B、C、D、E、G、H三面:表面粗糙度为Ra3.2µm,需进行粗铣及半精铣;3、孔Ф55:表面粗糙度为Ra3.2µm,需进行钻孔及铰孔;4、螺纹孔:12-M16深35、4-M10深10、4-M12深25、M20深50、2-M8深20、4-M10深10、2-M10 深12:表面粗糙度为Ra6.3µm,需进行钻孔、扩孔及攻丝;5、孔4- Ф60:表面粗糙度为Ra6.3µm,需进行粗镗;6、孔Ф5:需要钻孔7、沉头孔(4-Ф65、4-Ф90):表面粗糙度为Ra1.6µm,需进行粗镗及半精镗;8、沉头孔(2-Ф13.5、2-Ф40):表面粗糙度为Ra1.6µm,需进行钻孔、铰孔及锪沉头;9、槽:表面粗糙度为Ra6.3µm,需进行粗铣。

3.3制订工艺路线定制工艺路线的出发点,样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保证。

要尽量是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经济效果,一边生产成本降低。

根据先面后孔、先主要面后次要面和先粗加工后精加工的原则以及加工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制订出两个方案如下:表1 工艺路线方案一经分析比较,方案一的工序过于集中,使得定位比较苦难,方案二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符合设计要求,故采用方案二。

3.4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的选择在生产纲领成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通用机床和专用夹具尽量使工序集中而提高生产率,除此还应考虑,经济效果使成本最低。

3.4.1粗铣和精铣A面考虑到工件的夹紧方案及夹具结构设计等问题,采用立铣,选择X52K立式铣床。

选择直径D为Ф200mm的端面铣刀,专用夹具和游标卡尺。

定位方案如图。

图 23.4.2钻、扩中心孔Ф55采用Z37立式钻床,直径为Ф25,Ф53的麻花锥柄钻头,Ф54.8的套式扩孔钻,Ф55的套式机用绞刀,专用夹具和游标卡尺。

定位方案如图。

图 23.4.3粗铣和半精铣B面采用X63万能升降式铣床,Ф200的套式面铣刀,专用夹具和游标卡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