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竹里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人教版初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优质课教学方案0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体现的画面;
3.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诗歌。
一、自学指导
1. (括号内注音)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作者介绍:
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3.解释重点字词:
1.幽篁:
2.啸:
3.深林:
4.相照:
二、整体感悟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2.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3.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四、课堂反馈: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体现的画面。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优质课教案_1

新⼈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馆》优质课教案_1《⽵⾥馆》教学设计【教学⽬标】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描绘画⾯,充分感知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画⾯的解题思路。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流程】⼀、课前演讲⼆、导⼊新课(问题导⼊)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学⽣⾃由交流⼀下⾃⼰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
我们先来读⼀读这⾸诗。
古典诗歌的学习第⼀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次。
⽵⾥馆王维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明确】五⾔绝句注意停顿【补充】⽵⾥馆,辋川别墅⼆⼗景之⼀,是建在⽵林⾥的屋舍。
王维晚年⽣活在此。
2.感。
你感觉这⾸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学⽣⾃⼰揣摩,回答⾃⼰的感觉。
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忧郁、伤感等等。
(⾔之有理即可)3.点。
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唐代杰出诗⼈、画家。
开元进⼠,官⾄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园派的代表⼈物,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称“诗佛”。
代表作品有《相思》《⼭居秋暝》《九⽉九⽇忆⼭东兄弟》等。
4.析。
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的班可以先让学⽣进⾏⼝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静之时,⽵⾥馆⾥寂静幽深,明⽉皎洁,王维⼀个⼈⼀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的情感。
你们品⼀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境呢,还是抒发个⼈抑郁不得志的情怀?三、赏析诗歌1.解析重点字词(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林。
(2)啸:嘬⼝发出长⽽清脆的声⾳, 类似于打⼝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相伴,唯有明⽉似解⼈意,偏来相照。
⽉夜,独坐幽静的⽵林⼦⾥。
或弹弹琴,或吹吹⼝哨。
⽵林⾥僻静幽深,⽆⼈知晓。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竹里馆》一、情境导入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首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文学常识1. 走近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
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2.背景资料《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1.欣赏情境课文。
2.读准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读懂诗歌。
注释:幽篁( huáng ):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四、品读诗歌1.诗中重点写了哪几种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最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引导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对于一些难点的讲解,可能没有做到简洁明了,让学生听起来有些吃力。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竹里馆》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王维的创作风格。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隐逸生活著称。《竹里馆》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竹里馆》的诗句,看看王维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选择特定的意象来构建宁静深远的意境。
-诗词创作的尝试:学生可能在模仿创作时,难以把握古诗词的格式和语言风格。
举例:在教学“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句时,学生可能对“明月”象征清高、纯净的意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创作练习中,学生可能会在现代语言和古诗词语言之间转换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示例和指导。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竹里馆》,增进对古代诗词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竹里馆》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以下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104

授课时间
2019.4.13
课型:
新课
科目
教学对象
7年级
授课教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了解诗歌大意及诗歌主题。
3、了解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领读、跟读、朗读等方式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素材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1.根据素材了解作者。
王维,字(),()代诗人,()家。与()并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李白,字(),号(),唐代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齐名,世称(),其诗以抒情为主,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2、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以及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领读,跟读等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我能通过阅读素材了解作者。
3、我能通过自学指导的要求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指导:(时间6分钟)
1、我能带感情地读诗歌。
2、我能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3、看素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PPT展示)
自学检测:(时间7分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学习诗歌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流利的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及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新
课
讲
授
新课导入:(时间3分钟)
问答导入:
提问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上学期我们学过王维的诗,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对李白了解多少?)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79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王维的《竹里馆》位于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知人论世唐代诗坛小作家云集,名作家林立,不同作家身上熔铸着不同的风格特征,李白的浪漫,杜甫写实,白居易的通俗,高岑的边塞情怀,都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感受。
王维和孟浩然可谓是唐诗中的小清新,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给我们一种纯净自然的感受。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三、教学目标抓意象,品情感。
感受书画艺术差异,学会借景抒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了解作者。
了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五、导入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能够表现出以线条和色彩为媒介的绘画艺术。
那么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竹里馆》,你是否能够感受到绘画美呢?(一)诵读注意节奏《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受过各方面的良好教育是个能诗、会画、工书法、懂音乐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王维二十一岁以解头登第,可谓少年得意。
他一方面热衷求仕,另一方面随母亲学佛,受佛家避世的影响较深。
当他后来看到国家政治走下坡的时候,他就产生了恻隐之心。
他一生有两次隐退,一次是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住过一阵子,还有就是晚年所居住的蓝田附近的辋川别墅。
出世和入世是贯穿王维的一生,“仕”与“隐”是唐代诗人的一个情结。
事实上,他一生并没有真正远离尘世,他所谓的“隐居”,不过是在京都附近的山水名胜之地,一方面拿着朝廷俸禄,一方面享受隐逸的高名,他是真正的一个仕隐兼得的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30

《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诗歌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整理有关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导入语:这是霍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山居秋暝》,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答)是的,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
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吗?(生答)二、了解作者教师补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拓展资料: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还精通音律,擅长书法,篆得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经典之作《竹里馆》。
三、初读,读准韵律问:欣赏诗歌,朗读时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要注意什么吗?生答: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有谁知五言诗的节奏该怎么读吗?二二一或者二一二,也可以读二三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竹里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2学情分析
本首诗是本册书的开篇之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学习过王维的诗,所以对于诗人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学习古诗也比较快,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引导也很容易理解古诗,古诗本身短小精悍,学生很喜欢学习古诗。
3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4教学过程
4.1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2【讲授】感知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