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中国古代的“机器人梦”:能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

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

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
1.钟表:中国古代最早的钟表出现于汉代,使用水力驱动。

2. 水车:中国古代的水车有水轮、斗轮和桥轮等多种类型,用于灌溉和磨粮等农业生产。

3. 风车:中国古代的风车多用于磨面粉和打谷,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翼风车。

4. 丝绸机:中国古代最早的丝绸机为“彩虹”,唐代出现了可以同时纺织多股丝绸的“十牛轮”。

5. 等分仪:中国古代的等分仪用于制作精度较高的器具,唐代的“麟德仪”可以将一尺分为1000份。

6. 篦子车:中国古代的篦子车用于提取油汁,唐代的“篦子车”可以同时操作4个篦子。

7. 功亏一篑:中国古代的工程机械,用于输送土石等材料,唐代的“功亏一篑”可以输送500斤重的物品。

8. 地动仪:中国古代的地动仪用于观测地震,唐代的“监星仪”可以观测到10万颗星星。

9. 井斗:中国古代的井斗用于提取地下水,唐代的“龙骨井斗”可以同时提取4口井的水。

- 1 -。

中国典籍记载的机器人

中国典籍记载的机器人

二○二○年·第二期文史杂谈109今天,一提起机器人,多以为是西方的专利——这道理很简单:机器人乃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以是否拥有电子计算机控制为标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云,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机械,由计算机控制,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能代替人做某些工作。

”)而按照字面上的意义去推敲,那么,人类最早制作出的机器人恐怕并不属于西人,而是中国人。

它们最早见载于《礼记》等先秦典籍。

《礼记·檀弓下》有一段记载说: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

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这段话的要点是提倡办丧事用明器(涂车、刍灵等,即泥做的车子、草扎的人马),反对制作人俑以陪葬。

孔子何以批评为俑者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懂“俑”的设计原理及用途。

一 俑、“能倡者”和木偶戏郑玄注《礼记》说:“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

”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

”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焦循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这些记载与解释说明,先秦时期的俑是专门用来陪葬的机器人(机械人),它们应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一种人形装置。

这些装置包括齿轮、凸轮、连杆等,所以能自行转动跳跃行走,如同真人一般。

难怪以仁学(也可以是人学)立世的孔子对此大为不满,以为是对存世者的不恭,是作践人,斥之为“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制造人俑的人心地不好,他这几乎等于是用活人殉葬嘛!)其实,周代奴隶主贵族之所以要制作人俑陪葬,也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与人相近的特点,来让它代替活人殉葬。

按照《列子·汤问》里的记载,这样具有人的形态、能够跳跃行走的机器人,早在西周早期的穆王时代就已产生了。

【推荐下载】我国古代的“智能机器人梦”:能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

【推荐下载】我国古代的“智能机器人梦”:能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

张小只智能机械工业网张小只机械知识库我国古代的“机器人梦”:能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今天,机器人可以被设计、制作,为人类服务。

而在我国,古代人早就有机器人梦,梦想着能制作一种形态像人的物件来代替人类劳动。

为这个梦想,我国人制作出了能够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可以被视为现代机器人的鼻祖。

春秋后期,鲁班曾经制造过一只能在空中自由飞行的木鸟,三日不下。

三国时期的蜀汉,为了运送粮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木制的带有晃动货箱的人力步行式运输器具木牛流马,虽然其样貌不明,却被称为最早的陆地军用机器人。

虽然这都是些简易的装置,可是它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动力来源。

据史料记载,今天可知的我国古代机器人的动力来源主要有弹力和水力。

如《维西见闻纪》和《焦氏说楛》中记载的自动弹出的箭就是利用了弓箭的弹力。

而北宋年间苏颂等人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则是用水力作为动力的很好的代表。

它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集于一身,分为三层,上层是一台浑仪,中层是浑象,下层是报时系统。

报时系统中的一层木阁中有三扇小门,每扇门中各有一个报时的小木偶机器人,每到一个固定的时刻就会有小人表演击鼓摇铃敲钟等动作报时。

其制作之精美,工艺之精细,设计之巧妙,不得不让人称叹,并且被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成功复原。

此类自动装置不胜枚举,虽然不能与当今时代的机器人相比,却是人类在机器人领域的初步探索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初期机器人的概念提出之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诞生,推动了现代机器人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我国在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一次高潮。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机器人基。

中国古代的小机械

中国古代的小机械

中国古代的小机械
中国古代有很多发明创造,甚是巧妙。

可惜,我们都不注意,都不在意,不但我们不注意,连国内搞机械的,连同国内什么发明家们也同样不注意。

让它们慢慢消亡,慢慢走出我们的历史,走出我们的记忆。

这些东西要是放在外国,早被人借鉴提升,弄出许多惊天动地的发明了。

这里先介绍一个古人小小的发明,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是一家房子的两扇门。

关门要用门插,这里上了二道门拴。

可是,这并不保险。

因为有人要推门进来,一下是推不开的,但如果用力多推几次,门拴就会被摇松,门便容易被打开。

另一种方法是用钉子或者小刀从门缝插入,拨动门拴,也同样能无声无息地打开这种门。

所以,单用门拴,并不保险。

古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

将门拴靠门的一面刻一道槽,关门后,从上面插入一个木楔。

当有人推摇门时,或者用东西拨门拴时,门拴和门间一有间隙,这个楔子就会向下滑落。

所以,这种门,是越摇越紧,越拨越紧。

要想进门,除非主人打开,否则,只有破门而入。

可见,这小小的木楔,也能起到大作用。

图中这个门上,插有两个木楔,这可是双保险哪。

这张图是我在四川广安拍摄到的。

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

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

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中国古代以其丰富的科技创新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机械装置,这些发明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发明的九大机械。

一、指南车:指南车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测量工具,用于确定方向。

它是由一根长杆和一个装有指南针的车轮组成。

指南车的发明使得航海中的方向掌握更加准确,为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二、丝绸机:丝绸机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纺织工具,用于制作丝绸。

它由一个绕轴、一个脚踏和一个织布机构组成。

丝绸机的发明使得丝绸的生产更加高效,为中国丝绸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水车:水车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利用水力进行工作的机械装置。

它由一个水轮、一个轴和一系列齿轮组成。

水车的发明使得农田灌溉和粮食加工更加便捷,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千里连弩:千里连弩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弩机,用于射击敌人。

它由一个弩身、一个扳机和一系列弩箭组成。

千里连弩的发明使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为保卫国家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飞鸟船:飞鸟船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船只,用于水上运输。

它由一个船身、一个桨和一系列帆组成。

飞鸟船的发明使得中国古代海上贸易更加繁荣,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地动仪:地动仪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地震。

它由一个底座、一个测震仪和一系列标尺组成。

地动仪的发明使得中国古代地震研究更加准确,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地震预警信息。

七、云台仪:云台仪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天文仪器,用于观测星体运动。

它由一个底座、一个云台和一系列测量仪器组成。

云台仪的发明使得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更加精确,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水钟:水钟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计时工具,用于测量时间。

它由一个钟体、一个水箱和一系列滴水装置组成。

水钟的发明使得中国古代时间的测量更加精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九、木牛流马:木牛流马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运输工具,用于长途货运。

中国古代自动装置

中国古代自动装置

中国古代自动装置自动装置是指能够按特定步骤执行任务的机械装置,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劳动。

而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自动装置,它们虽然不像现代机器那样先进,但它们同样具有实用价值。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几种中国古代自动装置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用途。

水力鸟鸣钟水力鸟鸣钟是最早的中式机器自动装置之一。

它的原理使用了水力机械的重力运动和水力流动来操作艺术品的移动和发音。

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水流的大小来选择特定的时间间隔。

水力鸟鸣钟的发明者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画家刘唐,他在前102年至前88年之间发明了这种设备。

它通常包括八个钟,在正门拱上设置,其名字源自那些喜鸟和珍禽的形象。

水力鸟鸣钟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在古代城市公共建筑的广场以及皇宫、园林、庭院等中均可发现它的身影。

阴阳鼓自动装置阴阳鼓是中国古代民间舞蹈中常用乐器之一,因鼓的中间一部分向内凹陷,像平面的“阴阳图”而得名。

阴阳鼓自动装置具有“洛阳分阳鼓”和“洛阳分阴鼓”两种形式。

通过上下移动的机械手掌控制着两面鼓的击打,做出阴鼓和阳鼓的不同节拍声响。

这种装置在唐代时期被广泛使用在各种歌舞表演中,不论是皇宫内还是民间聚会上,都有出现的可能。

水车挤油机中国古代广泛使用水车来提高质量和效率,但水车并不仅仅是用于磨谷和输送水源的工具,它还被应用于妇女家庭生活中制油方面。

而水车挤油机则是一种利用水车机械力量磨挤出油的自动装置。

类似于现代的食品加工机械,水车挤油机通常由人手摇水车两侧的柄杆,让水轮带动磨盘转动,油汁被挤出后流入集油桶中。

这种装置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民居和橄榄油的制作工艺。

这些古代自动装置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它们的功能设计和使用形式可谓是一种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我们可以从这些自动装置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智慧的独特魅力,也从中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克服困难与展现人类聪明才智的。

以上是我对中国古代自动装置的介绍,希望这些内容能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的机械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历史。

古代人工智能的例子

古代人工智能的例子

古代人工智能的例子古代人工智能是指在古代时期,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创造出的智能机械或装置。

虽然古代人工智能并不像现代的人工智能那样复杂和先进,但它们在当时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十个古代人工智能的例子:1. 自动演奏乐器:古代人们创造了一种机械装置,能够自动演奏乐器,如古筝、钟琴等。

这些机械装置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音乐谱自动弹奏,使人们能够享受美妙的音乐。

2. 水钟:古代的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来计时的装置。

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和量,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时间。

水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宫廷、寺庙和城市等场所。

3. 自动铜人:古代中国工匠创造了一种能够自动行走、摇头、拍手等动作的铜人。

这些自动铜人通过内部的机械装置和重力运动来实现动作,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奇。

4. 机械钟表:古代的机械钟表是一种能够测量时间的装置。

它通过齿轮、摆轮等机械装置来实现时间的精确测量,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信息。

5. 自动门:古代的一些宫殿、寺庙和城门等场所使用了自动门。

这些自动门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门的自动开关,方便人们的出入。

6. 可编程机械装置:古代人们使用齿轮、杠杆等机械装置制作了一些可编程的装置。

这些装置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执行一系列动作,如自动织布机、自动刺绣机等。

7. 自动灯笼:古代的自动灯笼是一种能够自动点亮的装置。

它通过机械装置和火把等燃料来实现自动点火,为人们提供照明。

8. 自动唱机:古代人们创造了一种能够自动播放音乐的装置,类似于现代的唱机。

这些装置通过机械装置和唱片等介质来实现音乐的自动播放。

9. 自动绘画机:古代的自动绘画机是一种能够自动绘制图案的装置。

它通过内部的机械装置和绘画工具来实现图案的自动绘制,为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10. 自动计算器:古代人们发明了一些用来进行简单计算的装置,如算盘、计算轮等。

这些装置通过机械装置和数字刻度来实现简单的数学计算,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

古人关于机器人的词语 -回复

古人关于机器人的词语 -回复

古人关于机器人的词语-回复
古人关于机器人的词语并不常见,因为古代人们对于机械技术的认知有限。

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古代文献中找到一些类似于机器人的描述或词语。

以下是一些可能相关的词语:
1. 机关人: 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称“机关人”,虽然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但可以被视作对机械化人形工具的早期形容。

2. 木偶: 在古代的戏剧表演中,人们常常使用木偶来模拟人类的动作和表情,这种偶人也可以被视作一种简单的机器人。

3. 机械: 在一些古代工艺技术中,人们使用了机械装置来进行某些复杂的工作,例如水车、风车等,这些机械设备也可以被认为是古代的机器人。

这些词语或许不能完全涵盖古人对机器人的概念,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机械化人工具的一些模糊认识或理解。

在现代,机器人的概念和技术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我们可以使用更准确和科学的词汇来描述和讨论机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机器人梦”:能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
今天,机器人可以被设计、制作,为人类服务。

而在中国,古代人早就有机器人梦,梦想着能制作一种形态像人的物件来代替人类劳动。

为这个梦想,中国人制作出了能够自己活动的机械装置,可以被视为现代机器人的鼻祖。

春秋后期,鲁班曾经制造过一只能在空中自由飞行的木鸟,三日不下。

三国时期的蜀汉,为了运送粮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木制的带有晃动货箱的人力步行式运输器具木牛流马,虽然其样貌不明,却被称为最早的陆地军用机器人。

虽然这都是些简易的装置,可是它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动力来源。

据史料记载,今天可知的我国古代机器人的动力来源主要有弹力和水力。

如《维西见闻纪》和《焦氏说楛》中记载的自动弹出的箭就是利用了弓箭的弹力。

而北宋年间苏颂等人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则是用水力作为动力的很好的代表。

它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集于一身,分为三层,上层是一台浑仪,中层是浑象,下层是报时系统。

报时系统中的一层木阁中有三扇小门,每扇门中各有一个报时的小木偶机器人,每到一个固定的时刻就会有小人表演击鼓摇铃敲钟等动作报时。

其制作之精美,工艺之精细,设计之巧妙,不得不让人称叹,并且被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成功复原。

此类自动装置不胜枚举,虽然不能与当今时代的机器人相比,却是人类在机器人领域的初步探索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初期机器人的概念提出之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诞生,推动了现代机器人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我国在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一次高潮。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机器人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