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在桥边》教学实录(获赛课特等奖)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

《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从《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二、简介作者: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
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1、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你猜猜小说创作背景。
2、请说说小说的故事情节。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3、表现哪方面的主题?(爱情)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可能如何发展?或战争。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
(现实生活乏味)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
(暗恋过桥姑娘)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
(逃过突击检查)结局:8-9段,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数马车,交鸿运)四、重点研习: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么?明确:上司来检查,生计和爱情发生了惨烈的冲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三、学习环境选择
1.学习环境选择(A)
五、探究主旨
六、拓展延伸
七、小结
主旨: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
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思考:1、你觉得德国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影响?
2、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分组讨论、
三、分析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工作性质。
3、情节的发展变化分析。
4、矛盾冲突体现在何处?
教师提问
PPT展示
提问:1、看到这个题目,会联想到哪些问题?
2、数人、数马车到底是怎样的一份工作?
3、我对这个工作满意吗?从哪看出?
4、怎样乱数?乱数说明什么?
5、生活是否就一直这样枯燥、无聊下去?是什么激活了“我”如死水般沉寂的心?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如同时设计有板书,在下框中表明)
两手准备,在技术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展示PPT,如遇意外,可以配合板书和口头提问进行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如下:
人
乏味
缺乏精神关怀
马车
物质的重建
战后德国政府
无聊
他们让“我”在桥边数
过程与方法: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启发引导 深入探究——《在桥边》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教材分析】《在桥边》是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略读文章,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在桥边》符合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在这篇小说中,“我”爱上了一个过桥的姑娘,险些因她打碎了自己的饭碗,这是情节的发生;“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是发展;“我”如何应付上司和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是小说的高潮;最后,“我”终于通过了考验,交上了“鸿运”。
这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此外,作为略读篇目,本章后面的“链接”给出了作者伯尔的经历、代表作品、创作思想及成就。
这些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桥边》的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背景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必修三和必修五中的小说篇目,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但解读外国小说,对高二上学期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废墟文学”及环境背景。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师:人的一生会走过许多路,经过很多桥,今天我们来到伯尔的《在桥边》。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生: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雕刻匠之家,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应召入伍。
二战结束后,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师:大家能根据伯尔这篇小说第一段的内容推断出写作的背景吗?生:从第一段“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可以看出应该是经历了战争,还有“新桥”代表了战后正在重建。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5

在桥边1学情分析《在桥边》一课选自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该单元的话题是“情节”。
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了解了小说情节的运行的基本模式后,基本上能自行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重点是引导学生对细节的赏析,进而体会情节“摇摆”的作用及效果;教材没有背景介绍或注释,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阅读辅助材料,让学生体会“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这一深刻的主旨。
2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海因里希•伯尔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主要的故事情节3、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开学初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有“德国良心”之称的在他谢世时联邦德国总统曾亲自为他抬棺送行的伯尔的《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7页)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在桥边发生了什么故事?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结果他们派我去数马车。
)【过渡】文中的“我”从数人到数马车,总之我在新桥边的工作就是——数数。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三、研读情节,赏析细节(一)1-3段——乱数1、齐读课文1-3段2、思考提问:怎样数的?:乱数追问:何以见得?:第3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由此可见,我上交的数字是看心情给的,想给多少就多少。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在桥边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教学目标:通过品读文本,理解小说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小说中情感与数字对抗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有人说,暗恋就像一个处在灰暗世界里的色盲,突然间看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恋!1、梳理小说人物(他们:政府,当局。
交给我数人的差事,并进行检查。
我:失去了腿,依靠他们提供的数人的工作生存。
(但不喜欢这个工作,毫无意义,空洞,乱数)工作中喜欢了一个姑娘,但不愿意让她知道。
姑娘:什么也不知道。
)2、(第5段: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
第6段: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我的工作就是数人,为什么我不数这个姑娘?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自己对姑娘的(美好、丰富、炽热的)情感不能用(毫无意义、空洞、冰冷的)数字来表达。
数字是理性的,而我对姑娘是感性的,无法用乘、除、百分比来量化。
3、其实不仅仅是情感无法量化,很多东西都无法用数字来量化。
比如:我们不会用三围数值、五官比例来量化一个女子是不是可爱;不会用住房面积、金钱数目来量化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幸福;同样的,也不会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来量化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
(1)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数字量化,主要是哪些数字?(个体:分数,名次。
班级:上线数,年级排名,优秀班级评比。
各种竞赛名次)(2)这些数字看起来与我们息息相关,但是它们真的能够客观地量化我们吗?(我们经历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这些情感体验才是真正的收获。
)同样,老师教学过程中收获的与学生思想碰撞的乐趣也无法通过上线率、年级排名这些冰冷的数字来量化。
这么看来,小说中塑造的姑娘好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了美、幸福、快乐等等。
4、这个结局有什么深意?我们经常听到四个字“数据说话”,听起来好像很客观,很公平。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在桥边》教学设计

课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语言描述并积极进行思考。
学法:聆听法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多主人公“我”,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学法:聆听法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边读边思考本文的故事情节。积极发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学法:讨论法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同时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结合教师的提示去解决相关的思考问题。
2、视频展示,了解时代背景
播放《西部无战事》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参战受伤的士兵,战后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要抚慰其心灵。
三、品读课文,分析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情节;
2、请在“数”前加一些字,来体现主人公的行为变化;
3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揣摩“我”这样“摇摆”的心理。
(对优秀的小组,用手机软件给与点赞)
四、再读课文,分析思考
作者通过行为、心理这两个层次的几番‘摇摆’,试图传达出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同小组同学交流,最后推荐一人准备发言。
(把小组交流的纸上成果,同屏到白板上)
五、提炼主题
1.讽刺战后的德国政府只注重物质上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人的心灵、人的精神的社会现实。
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认真观看幻灯片,更具教师的点拨,概括出本文的主旨,并将其记在书上。
学法:提炼法
板书设计
在桥边
【德国】伯尔
情节摇摆
忘数
乱数细数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课文,对于作品及作者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快的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同时对二战后的德国政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小说语言的简练,拥有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设计

《在桥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旨。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体会小说情节的摇摆、分析形象、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主题,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936年2月5日,一部著名的影片在美国上映,它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夏尔洛作为一名拧螺母的工人,被不断加快的作业线弄得精神失常。
他拿着扳子,见到块状的东西就想拧,甚至要去拧路人的鼻子和妇女衣服上的纽扣。
这些镜头在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人对社会对人的异化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拧”成了夏尔洛工作的全部和人生的意义。
今天,我们将认识另外一个人物,他的工作也已经被异化的只剩下一个字,那就是“数”。
二、解读作者伯尔,德国小说家。
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
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
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
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国的歌德。
他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充当着战后德国文学领军人物的角色。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学案

《在桥边》学案一、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导学目标:1.知识能力: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过程和方法: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
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
三、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储备到诺贝尔奖得主伯尔家作客梁平提起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伯尔,爱好外国文学的人当不会陌生。
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家的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他的作品生前就发行了近3000万本,被译为40多种文字。
他也是战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德国作家,他的小说、戏剧、散文有很多都被译成了中文,如短篇小说《野蛮时代的故事》(1947年)、《我的昂贵的腿》(1948年),中长篇小说《列车正点》(1949)、《一声不吭》(1953)、《女士及众生相》(1971)、《莱茵女流录》(1985)等。
1972年,伯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台湾又翻译出版了他的一些作品,如《莫克博士收集的沉默》、《九点半的弹子戏》等。
所以,在访问德国波恩时,当我报驻德特约记者建政说可以带我们去海因里希•伯尔家,去拜访他的遗孀和儿子雷勒•伯尔时,我心中竟有隐隐的激动和期待。
从我们在波恩的驻地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科隆市郊一片幽静的住宅区,这里看不到高楼大厦,一栋栋二层小楼在浓荫中探出一个个尖顶,就像都市里的村庄,给人很爽很舒服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桥边》教学实录刘雅娟【教材分析】《在桥边》是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略读文章,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在桥边》符合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在这篇小说中,“我”爱上了一个过桥的姑娘,险些因她打碎了自己的饭碗,这是情节的发生;“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是发展;“我”如何应付上司和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是小说的高潮;最后,“我”终于通过了考验,交上了“鸿运”。
这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此外,作为略读篇目,本章后面的“链接”给出了作者伯尔的经历、代表作品、创作思想及成就。
这些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桥边》的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背景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必修三和必修五中的小说篇目,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但解读外国小说,对高二上学期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废墟文学”及环境背景。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师:人的一生会走过许多路,经过很多桥,今天我们来到伯尔的《在桥边》。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生:海因里希·伯尔(1917- 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雕刻匠之家,1939 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应召入伍。
二战结束后,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1971 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197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师:大家能根据伯尔这篇小说第一段的内容推断出写作的背景吗?生:从第一段“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可以看出应该是经历了战争,还有“新桥”代表了战后正在重建。
师:好,战后重建的社会背景。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一说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并分析出对应的“我”的内心变化。
两分钟时间,独立完成。
师:好,时间到!我们先来说一下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生:第 1 到 3 段交代了“我”在桥边数行人以及“我”的工作态度。
师:也就是计数。
(板书“我”“计数”。
)生:第 4 到 5 段交代了心爱的姑娘经过桥及对“我”工作的影响。
师:好,目送姑娘过桥。
(板书“姑娘”,手势“过桥”。
)生:第 6 到 9 段写主任统计员检查时“我”很认真地工作,并获得了美差。
师: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桥的这一头检查我的工作(板书“他们”)。
可是小说的情节发展应该包括几个部分?生:4 个。
师:对,4 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那还差一个什么?生:结局,是我被调去数马车。
师:请坐!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应的“我”的内心变化。
开端我在桥边计数时,内心是什么样的?生:我觉得他是随心所欲的,他有一点无所谓的感觉。
生:我觉得他对工作是不满的,感觉是无聊的。
师:很好。
那等到“我”看到姑娘过桥时,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他感到这份工作有了意义,感到很高兴。
师:嗯,高兴、喜悦。
很好。
那高潮是他们来检查我的工作,我的心情如何?生:被检查工作时,他说他的“心都碎了”,所以心情肯定是不好的。
师:嗯,心碎了,心情一下跌落到谷底。
很好,那最后我被调去数马车呢?生:他就是觉得很幸运,“简直交了鸿运”,很兴奋,因为数马车,他就有很多时间去看他的姑娘。
师:很好,请坐!很兴奋,很激动。
(同时板书向上的直线。
)二、把握矛盾,分析人物师:根据“我”内心变化的这条曲线,情节发展有什么特点呢?生:有波澜。
师:一般来说故事有波澜,说明情节发展有冲突,那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生:我觉得是他的工作和他的爱情相矛盾。
就是当姑娘走过时,他就不能专心完成他的工作了。
师:对,文中说了,“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我”要目送姑娘,好,请坐!这个矛盾实际上在后边还有体现,那位主任统计员来检查“我”的工作的时候,“我”这个时候不能目送姑娘,只能数数。
所以“,我”的计数工作和目送姑娘之间的确存在矛盾冲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请结合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解决什么问题?生:人物形象。
师: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先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我”“姑娘”“他们”的人物形象。
左边这组分析“我”,中间组分析“姑娘”,右边这组分析“他们”。
小组讨论,三四分钟时间,开始!师:好,先讨论到这里,老师想先了解一下“我”眼中心中的这位姑娘的形象。
生:我觉得,他首先说这个工作非常无聊,有这个姑娘后,工作变得不那么枯燥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姑娘在他心里是美的象征。
他说等这个姑娘过桥的时候一直盯着这个姑娘,而且中间说“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然后又说这个姑娘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
我觉得这个姑娘应该是他心里的一个寄托,精神寄托。
师:对,精神寄托,说得很好。
请坐。
还有什么地方能体现姑娘是“我”的精神寄托呢?第6 段有没有?生:第 6 段有“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么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就是我的心不应该被客观现实湮没,还有“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师:百分比在他眼中应该是空洞的是吧?(板书“空洞”)。
他不想把这个姑娘转换到其中去,证明这位姑娘不是空洞的,是他心灵的一个美好的象征,而且他对这位姑娘应该是非常执着的,大家看一下第 5 段,短短的一段文字,有三次提到“我爱她”,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们再分析一下“我”是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首先第 2 段说“我是个不可靠的人”,但还让领导对我有“诚实”的印象,一个是体现“我”对工作的消极不认真(板书“消极”);二是体现“我”圆滑世故的一面。
师:圆滑世故这倒不至于,就算一点小聪明,耍点小手段。
而且他在这样说的时候,说“我是个不可靠的人”,好像在自我炫耀,在自嘲。
(板书“自嘲”)还有吗?生:还有第 5 段说看见姑娘过桥的时候,“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我连一个人都没数,就专门看那一个人,这也体现一个是“我”对工作的不认真,还有体现“我”这个男子特别痴情。
师:对,刚才中间组同学说了,姑娘应该是美的象征,所以我追求姑娘就是追求美(板书箭头“追求”),追求精神,对吧?很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呢?生:我找的是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这体现“我”有点矛盾。
工作中他追求姑娘,追求美,这是他的精神寄托,而对于“他们”,这些数据是“他们”的寄托,我对“他们”的寄托却有些冷嘲热讽。
师:啊,也就是“我”对“他们”的态度是反讽的态度。
(板书“反讽”)。
很好,请坐!刚才咱们同学抓得很准,大家可以继续研究一下,“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手中”,但实际上好像“我”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吧?是不是?“我”的工作是“他们”给的,如果玩忽职守,我是不是有可能丢掉这个饭碗?但是“我”在工作中却这样消极敷衍,来掌握“他们”的幸福,那这又体现出“我”的什么形象特征呢?生:反抗。
师:哦,这边同学说出来了,反抗。
(板书“反抗”)。
对,用“我”的消极敷衍来表示对“他们”的不满和反抗,实际这在下文也有体现,主任统计员来检查“我”的工作的时候,“我”按照要求把所有人都数进去了吗?没有,我把姑娘漏数掉了,对吧?这实际上,一方面体现了“我”对姑娘的喜爱程度,“我”对精神生活的极度渴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的一种反抗。
好,现在让我们再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生:我觉得“他们”以虚假的数字为寄托,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数字使他们陶醉。
师:哦“,我”认为数字是空洞的,“他们”却陶醉在数字中,他们肯定觉得这数字有用,那“他们”心中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呢?生:数字可以显示“他们”的能干,显示“他们”的能力,体现“他们”战后重建的成就。
师:(板书“体现成果”)实际上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根据“我”报上去的数据“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而且还要推出来一个未来完成式,顾名思义,这个数据还有什么意义呢?生:未来完成式就是他们对未来的一种寄托和规划。
师:(板书“指导未来”)。
所以“,他们”非常热衷于这个数据,当“我”报上来的数据足够大时,“他们”“眼睛放光”“多么高兴呀”,应该高兴吗?生:不应该。
师:为什么呀?生:数据是不准的,太盲目了。
师:(板书“盲目乐观”)这就是“他们”的形象。
好,大家看黑板,根据刚才咱们这一系列的分析,目送姑娘和计数工作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就很明显了,“我”认为数据是空洞没有意义的,虽然它能给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板书“物质”),但是我不满足于只有物质的无意义的生活,我要去追求这位姑娘,也就是要追求美好的精神,而“他们”所看重的是数据,这个数据代表的是什么呢?物质“,他们”重视物质,忽视了“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所以才会产生矛盾。
三、探究主题师:根据刚才我们一系列的分析,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生:我觉得这篇小说告诉我们重视精神和物质,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师:好,精神生活很重要,而“他们”忽视了“我”的精神需求。
还有不同观点吗?生: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当时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事情,然后忽视了工作的重要性,嗯,精神很重要,但是工作态度也很重要,当时不认真工作的那些人,只重视精神而忽视物质,没有远见。
师:请坐!这些人应该是当时的小人物,民众。
(板书“民众”)。
那么“他们”代表的应该是当时的政府。
(板书“政府”)。
那么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政府呢?还是批判民众呢?请同学们分成甲乙两方,结合文本,展开辩论!(幻灯片给出两个观点及辩论要求)。
现在开始分组,支持甲方观点的坐到这边来,支持乙方观点的坐到这边来,马上开始移动,快速做出自己的决断。
(生做出选择并移动位置。
)师:提醒大家,在辩论的时候面向对方辩友,不用老师指示,当甲方发言完毕,乙方立刻起来。
现在,有请甲方 1 辩!生(甲方 1 辩):我方的观点是“反映战后德国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证据是:第一段倒数第二行“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政府只关注数字,而不关注民众的实际情况,就是只看数字的多少,就判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体现出政府的不负责。
还有这篇文章是以民众的口吻写的,体现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然后姑娘是他的精神寄托,也反映了政府没有关注民众的精神生活。
还有第七段“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百分比的零头”,政府自己追加一定百分比使民众信服,也体现政府的不负责。
发言完毕!师:文本抓得很准,好!请乙方 1 辩。
生(乙方 1 辩):虽然精神很重要,但是如果只追求精神忽视了物质那是不行的,因为物质决定了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