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猛然间心中激起一阵涟漪,“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想抒发自己喜爱闲静、淡泊名利、寄情诗酒的闲情雅致。

用在这儿是否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读诗呢?细看文章发现,非也!邓拓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词语的:“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而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深感迷茫,无法“深入”。

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有着很大差别,一些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师讲古诗词课颇为经典,大多是由于教师古诗词备课、上课的根基扎实,此外,这些教师本身也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而对普通的教师来说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我观看了很多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做了很多尝试,但还是懵懵懂懂,有很多不解之处,希望提出来后得到各位同僚的指津。

一、“不求甚解”的教学并不适用所有的古诗文如果把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话,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感悟能力、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是不是所有的古诗文教学都应该以“不求甚解”为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我认为不尽然。

首先,“不求甚解”的要求对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的后进生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实用价值,但对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要求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自主探究。

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古诗文教学其实是在带着学生阅读古人的文章,要从古人的笔下读到自己能理解的意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验,对自己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

因此,虽然我们的学生还小,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甚解”。

读书名言古诗积累(锦集8篇)

读书名言古诗积累(锦集8篇)

读书名言古诗积累(锦集8篇)篇1:读书名言古诗积累1)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2)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3)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程端礼4)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朱舜水《答野节问》5)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6)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7)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8)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12)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1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1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5)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16)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17)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18)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1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20)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篇2:读书名言古诗读书名言古诗经典古诗欣赏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清明清·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薛秀才唐·皇甫冉虽是寻山客,还同慢世人。

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野色春冬树,鸡声远近邻。

郄公即吾友,合与尔相亲。

经典读书名言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劝学文》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漫读书。

古诗文课堂教学须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古诗文课堂教学须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古诗文课堂教学须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万蓉平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C刊》》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目前,经典教学回归传统的呼声很高。

在熟读成诵,不求甚解的大旗指引下,很多老师以为经典教学就是不再讲解。

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中一味吟诵吟唱,摇头晃脑,状如小和尚念经。

一线教师在研课、评课甚至与家长交流中,每每被问及古诗文文意的理解问题,总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国学经典重在诵读积累,不求甚解。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万蓉平
【作者单位】汶河小学江苏扬州 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生若只如初见--不求甚解读古诗文 [J], 汤书婵
2.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古诗文教学真的“不求甚解”吗? [J], 周红霞
3.追求古诗文教学的新境界--重庆市第七届中青年教师高中语文(古诗文专题)赛课课堂教学反思 [J], 巫正鸿
4.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
——评《古诗文教学探索》 [J], 王运涛
5.“认知、身体、环境”一体化的小学生古诗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情境教学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J], 程永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词教学方法与策略

古诗词教学方法与策略

古诗词教学方法与策略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诵读法: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努力做到“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

2. 情境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古诗词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讲解法: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古诗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

4. 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拓展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在策略方面,可以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词,积累丰富的语感和文化底蕴。

2. 激发兴趣: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

3. 培养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注重实践:通过写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总之,古诗词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和策略的综合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章内容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目录•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01课程介绍与背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不求甚解》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解读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古代文化传承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著作,《不求甚解》承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思想,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当今社会,对于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不求甚解》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不求甚解》课程背景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不求甚解》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学术争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风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特点教材内容教材选用02文章内容解读与赏析文章主题思想阐述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01强调不求甚解的重要性02提倡适度的不求甚解03关键段落一关键段落二关键段落三030201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写作风格及特点分析写作风格写作特点03知识点梳理与拓展重要知识点梳理文章背景与作者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不求甚解》一文的出处、作者马南邨及其写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论证方法与技巧相关知识点拓展古代读书方法现代学习理念相关文学作品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讨论思考题解析与讨论04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1 2 3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启发式教学法在课程中应用小组讨论法在课程中应用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课程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和小组观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结合古诗文诵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诵读为本,积淀民族文化底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诵读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素养

诵读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素养

诵读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素养【摘要】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早在1998年就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多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统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在今天,这些经典之作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社会进步贡献着它们的生命活力。

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旨在通过诵读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感受传承中华文化。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让小学生诵读“经典”不仅是传承民族之传统,还能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更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词学生素养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巧用时间,师生齐诵作为教师,每天早上到校后我都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

这样无形之中早读成了师生共同的享受。

其次,中午午会时间,我们会运用多种形式诵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经典。

抽读,男女生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每一次都让孩子们读得酣畅淋漓。

再次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分两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一两分钟也就够了。

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

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

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

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作者:张燕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39-01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

1.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2.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

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

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

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

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

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

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