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2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方向: 低→高 介导蛋白质:转运蛋白 分类: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转运物质举例:
Na
+
葡萄糖(小肠上皮、肾小 管上皮)、氨基酸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单纯扩散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顺浓度梯度 不需要 不耗能 O2、CO2、H2O、 甘油、乙醇、苯 等 易化扩散 顺浓度梯度 需要 不耗能 葡萄糖进入红细 胞 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 需要 耗能 Na+、K+、Ca+等 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等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3)膜外正电变为流动阻力
4)当动力(浓度差)=阻力(电位 差)时,跨膜流动停止
5)达到 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即 K+平衡电位。
结论: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
3. 静息电位小结
1) 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接近于K+的 电-化学平衡电位。 2)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通常静息电位 略低于K+平衡电位。 3)静息电位=极化状态,是一个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 4)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细胞代谢障 碍也可影响静息电位。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二、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一)被动转运
概念: 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 转运形式,转运过程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 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分类: 1.单纯扩散(不需膜蛋白辅助) 2.易化扩散(需膜蛋白辅助)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 :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 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生理学第二章_细胞的基本功能

出胞(exocytosis)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例如
外分泌腺细胞排放酶原颗粒和粘液 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 神经纤维末梢神经递质的释放。 形式 持续性出胞:安静自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节性出胞:诱导释放
效应器酶:催化生成第二信使 腺苷酸环化酶 (AC)、磷脂酶C (PLC)、 磷脂酶A2 (PLA2)、鸟苷酸环化酶 (GC)
离子通道 转运蛋白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
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 酸鸟苷(cGMP)、Ca2+
作用:使靶蛋白(蛋白激酶、离子通道)磷酸化、构象变化
Ca2+信号系统 Ca2+
总结: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第一信使
G蛋白耦联 受体
G蛋白 α α
G蛋白 GT
GDβγ
PP
细胞 功能 改变
…
…
效应器酶 第二信使
蛋白激酶 或通道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 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能与酶结合的膜受体 结构特征:
仅一个跨膜区段 胞外结构域含有可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结构域则具有酶的活性或含能与酶结合的位点
本质:载体或转运体(transporter):贯穿脂质双层整合蛋白 对象: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特点:
(1)结构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4)顺浓差或电位差 机制: 载体蛋白分子内部的变构
(三)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生理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整理)2

⽣理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整理)2第⼀章绪论选择题(⼀)A型选择题(单选题)1.阈值指的是A⽤最⼩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 刺激时间不限,能⼀起组织最⼤兴奋的最⼩刺激强度D.保持⼀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兴奋的最⼩刺激强度2.关于兴奋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反应的能⼒B.神经组织、肌⾁组织和腺体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C.阈值的⼤⼩和组织兴奋性到的⾼低呈反变关系D=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值愈⼤其兴奋性愈⾼E.组织和细胞由相对静⽌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称为兴奋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B.揭⽰⽣命活动的⼀个最重要的规律C.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D.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E.机体⼀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4.神经调节的基本⽅式A.适应 B.反应C=反射D.正反9调节E.负反馈调节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 调节幅度⼩ B.反应速度慢C.作⽤⼴泛和持久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迅速,准确和短暂6.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调节的是A .⾎糖⽔平维持相对恒定B.⾎液PH维持相对恒定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全⾝⾎压维持相对恒定E=当动脉⾎压在⼀定范围内变化时,肾⾎流量维持相对恒定7.在⾃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是指A .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B=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C.外界⼲扰的情况 D.调定点的改变情况E.中枢的紧张性8.下列⽣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 .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液凝固D.分娩过程E=减压反射9.下来关于负反馈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 .是⼀个闭环系统B=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C.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性质相反D.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E.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10.在维持机体稳态的⾃动调节过程中其基础作⽤的是A 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调节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B型题(1~5题共⽤备选答案)A.感受器B.体液调节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1⽪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2.减压神经在动脉压⼒感受性反射中属于B=3.⾻骼肌、平滑肌、⼼肌属于E=4.⼼迷⾛神经和⼼交感神经属于D=5.脊髓前⾓运动神经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D=(6~9题共⽤备选答案)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调节E反馈控制6.脚踩铁钉后,同侧下肢屈曲,属于A=7.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来调节⾎浆中钙离⼦浓度,属于B=8.动脉⾎压在⼀定范围内变动时,肾⾎流量保持相对恒定,属于D=9.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可合成激素并调节机体的特定⽣理功能,属于C=(三)X型题(多选题)1下列关于稳态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25%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25%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种动态平衡状态C~%25%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D~%25%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100%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2.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33.333%结构基础为反射弧B~%33.33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100%没有⼤脑则不能发⽣反射D~%-100%没有脊髓则不能发⽣反射E~%33.33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的适应性反应3下列哪些属于细胞、分⼦⽔平的研究A~%50%化学突触传递的原理B~%50%⾻骼肌收缩的原理C~%-100%⼼脏的泵⾎过程D~%-100%运动时呼吸运动的变化E~%-100%⾎液在⼼⾎管中的流动规律4.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100%迅速B~%33.333%⼴泛C~%33.333%缓慢D~%33.333%持久E~%-100%短暂5.⾃⾝调节的特点是A~%25%调节幅度较⼩B~%25%调节范围局限C~%25%调节不够灵敏D~%-100%调节迅速、准备和短暂E~%25%调节的效果丝保持⽣理功能的稳定6.前馈控制中,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A~%25%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称为前馈B~%25%前馈可避免负反馈调节中出现的滞后C~%25%前馈可避免负反馈调节中出现的波动D~%25%有较好的预计性和适应性E~%-100%不会出现失误7.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25%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25%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状态C~%-100%是⼀个开环系统D~%25%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25%⼀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好到达极端,或结束这⼀过程8.下列哪些是负反馈调节的特点A~%25%反应可逆B~%25%有波动性C~%-100%有预见性D~%25%有滞后现象E~%25%维持机体的稳态选择题答案(⼀)A型题(单选题)1.E2.D3. A4.C5.E6.E7.B8.E9.B 10.E(⼆)X型题(多选题)1.A2.B3.E4.D5.D6.A7.B8.D9.C(三)X型题(多选题)1.ABCD2.ABE3. AB4.ABD5..ABCE6.ABCED7.ABDE8.ABDE第五章呼吸选择题(⼀)A型题(单选题)1.呼吸是指A.肺泡与⾎液之间进⾏⽓体交换的过程B.⽓体进出肺的过程C=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体交换的过程D.⽓体进出⾎液的过程E.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体交换的过程2. 呼吸的意义主要是为机体A=摄取02排出C02 B.摄取CO排出02C.摄取02排出N2D.摄取02排出CO E.摄取C02排出023. 肺通⽓是指A·肺与⾎液之间的⽓体交换B.外环境与⽓道间的⽓体交换C=肺与外环境之间的⽓体交换D.外界02进⼊肺的过程E.肺泡中C02排⾄外环境的过程4.内呼吸是指A.肺泡与⾮⽑细⾎管⾎液之间的⽓体交换B=组织细胞和组织⽑细⾎管⾎液之间的⽓体交换C.线粒体内外的⽓体交换D.细胞器之间的⽓体交换E.组织细胞之间的⽓体交换5.肺通⽓的直接动⼒是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内压与⼤⽓压之差C.肺内压与⽓道阻⼒之差D.胸膜腔内压与⼤⽓压之差E.胸膜腔内压与肺内压之差6.肺通⽓的原动⼒是A.肺内压与⼤⽓压之差B=肺的扩张和回缩C.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7.平静呼吸的特点是A=吸⽓是主动的、呼⽓是被动的B.吸⽓是被动的、呼⽓是主动的C.吸⽓与呼⽓都是主动的D.吸⽓与呼⽓都是被动的E.吸⽓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8.肺内压等于⼤⽓压的时期是A.呼吸全过程B.呼⽓末和吸⽓初C.吸⽓末和呼⽓初D.呼⽓初和吸⽓初E=呼⽓末和吸⽓末9.平静呼吸时,肺内压低于⼤⽓压的时相是A.呼⽓初B.呼⽓末C=吸⽓初D.吸⽓末E.呼吸全程10.胸膜腔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肺的回缩⼒B.肺弹性阻⼒C.⼤⽓压⼒D.胸膜腔的密闭性E.胸廓的扩张11.胸壁穿刺伤使胸膜腔与⼤⽓相通,将造成A.胸膜腔压⼒⾼于⼤⽓压B=胸膜腔压⼒等于⼤⽓压C.胸膜腔压⼒低于⼤⽓压D。
生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一、填空题(30分)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模型2.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_______和_______。
3.可兴奋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方式是________。
5.静息电位负值增加的细胞膜状态称为_______。
6.构成动作电位除极过程的主要电流是_______。
7.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__。
8.主动转运的特点是_______浓度梯度转运。
9.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Na+内流的转运方式属于______扩散。
10.脂溶性小分子(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
11.阈电位是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的膜电位数值。
12.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______离子通透性增大所造成的,故接近______的平衡电位。
13.降低神经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4.降低神经细胞外液Na+浓度,静息电位幅值________,动作电位幅度______。
15.Na+泵是______酶,它分解1分子A TP可以从胞外泵入_______,从胞内泵出_______。
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_____和_____而改变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8.当肌纤维处于最适初长度时,肌小节内的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此时肌肉若作等长收缩,它产生_____最大,若作无负荷收缩,它的_____最大。
二、判断题(12分)1.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2.细胞的兴奋性与阈值呈正变关系。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数值等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4.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5.动作电位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传导时,其幅度随传导距离逐渐减小。
6.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生理学 第2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2、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较细的轴突+施万细胞组成 中枢:无任何鞘膜。
有髓神经纤维
质 2、核仁:通常见于间期,为蛋白质和RNA。 3、染色质:DNA和组蛋白组成(核小体),见于间期
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 常染色质功能活跃,异染色质则不活跃。
DNA的功能:①储藏、复制和传递信息。 ②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二、细 胞 的 增 殖
细胞周期: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的过程
(一)间期
阴道等器官,具耐摩擦和防异物入侵 作用,修复能力很强。
2、腺上皮: 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
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肾脏内肾小管的单层立方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三)细胞间连接
1、紧密连接:防止物质扩散 2、中间连接和桥粒:致密物质和丝状物连接 3、缝隙连接:由6个蛋白质亚单位组成的颗粒
肌原纤维:一条中有上千条肌原纤维。粗、细肌丝组成。 明带(I 带):Z线 暗带(A带):H带中色深的中线为M线。 肌小节:相临Z线的肌原纤维=1/2I+A+1/2I,1.5~3.5(2.0~2.2) M线对粗肌丝固定,Z线对细肌丝固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骨骼肌结构示意图
肌管系统
横管(T管) 肌膜(肌细胞膜)内凹
形成;也参与溶酶体的形成。
5、线粒体:进行细胞的氧化,提供95 的能量。
6、溶酶体:含约50种水解酶,在酸性条件下,对蛋 白质、肽、糖、中性脂质、糖脂、糖蛋白、核酸 等进行水解。
尚有微管、微丝、中心粒等细胞器。与其他细胞器 的位移、分泌颗粒的运动、微绒毛的收缩及细胞的 运动有关。
初级药师-生理学-2

初级药师-生理学-2(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兴奋-收缩耦联中的关键离子是∙A.Na+∙B.K+∙C.Ca2+∙D.Cl-∙E.Mg2+(分数:1.00)A.B.C. √D.E.解析:2.人体内O2、CO2和NH3进出细胞膜是通过∙A.单纯扩散∙B.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分数:1.00)A. √B.C.D.E.解析:3.白细胞中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指∙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分数:1.00)A.B.C. √D.E.解析:4.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A.髓系干细胞∙B.淋巴系干细胞∙C.基质细胞∙D.定向祖细胞∙E.多能造血干细胞(分数:1.00)A.B.C.D.E. √解析:5.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哪种离子有通透性∙A.K+∙B.Na+∙C.Cl-∙D.Ca2+∙E.Mg2+(分数:1.00)A. √B.C.D.E.解析:6.肺活量等于∙A.潮气量+补呼气量∙B.潮气量+补吸气量∙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D.潮气量+余气量∙E.肺容量-补吸气量(分数:1.00)A.B.C. √D.E.解析:7.心脏迷走神经的作用是∙A.减慢心率,减慢传导,减弱收缩力∙B.增加心率,加速传导,减弱收缩力∙C.减慢心率,减慢传导,增强收缩力∙D.增加心率,加速传导,增强收缩力∙E.减慢心率,加速传导,增强收缩力(分数:1.00)A. √B.C.D.E.解析:8.易化扩散是∙A.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B.经载体介导的跨膜运转过程∙C.经离子泵介导的耗能运转过程∙D.经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耗能运转过程∙E.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分数:1.00)A.B. √C.D.E.解析:9.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抗体∙B.产生肝素∙C.参与过敏反应∙D.吞噬细胞、清除异物∙E.促进凝血(分数:1.00)A.B.C.D. √E.解析:10.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呼吸膜的面积∙B.呼吸膜的通透性∙C.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D.气体的分压差∙E.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分数:1.00)A.B.C.D. √E.解析:1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时,可引起∙A.心迷走神经紧张减弱∙B.心交感神经紧张减弱∙C.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减弱∙D.心率减慢∙E.动脉血压下降(分数:1.00)A. √B.C.D.E.解析:12.红细胞不具有∙A.运输O2和CO2的能力∙B.较强的缓冲能力∙C.止血和凝血能力∙D.渗透脆性∙E.悬浮稳定性(分数:1.00)A.B.C. √D.E.解析:13.心输出量是指∙A.一次心动周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B.一次心动周期两侧心室射出的血量∙C.每分钟由一侧心房流入心室的血量∙D.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E.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分数:1.00)A.B.C.D. √E.解析:14.肺泡通气量是指∙A.每次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量∙B.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C.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D.每分钟尽力吸入肺泡的气体量∙E.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分数:1.00)A.B.C. √D.E.解析:15.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约为用力肺活量的∙A.50%∙B.60%∙C.70%∙D.80%∙E.90%(分数:1.00)A.B.C.D. √E.解析:16.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A.阈电位∙B.锋电位∙C.负后电位∙D.正后电位∙E.局部电位(分数:1.00)A. √B.C.D.E.解析:17.关于胃液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胃蛋白酶原不能消化蛋白质∙B.壁细胞大量减少会出现贫血∙C.胃酸缺乏不会影响蛋白质消化∙D.黏液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E.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不能完全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分数:1.00)A.B.C. √D.E.解析:18.心室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机制是∙A.Na+内流,Cl-外流∙B.Na-内流,K-外流∙C.Na+内流,Cl-内流∙D.Ca2+内流,K+外流∙E.K+内流,Ca2+外流(分数:1.00)A.B.C.D. √E.解析:19.肺通气是指∙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B.外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C.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D.外界O2进入肺的过程∙E.肺泡中的CO2排至外环境的过程(分数:1.00)A.B.C. √D.E.解析:20.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平时安静状态下不起作用∙B.对搏动性的血压改变更加敏感∙C.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D.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E.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通过该反射可使血压回降(分数:1.00)A. √B.C.D.E.解析:21.下列数值中,哪一项不正确∙A.正常成人潮气量一般为500ml∙B.正常成年男性肺活量平均为3500ml∙C.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频率为12~18次∙D.正常成人每分通气量为6~9L∙E.不参与气体交换的解剖无效腔气量约为300ml(分数:1.00)A.B.C.D.E. √解析:22.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正常值是∙A.500万/L∙B.50万/ml∙C.5.0×107/L∙D.5.0×1012/L∙E.5.0×1010/L(分数:1.00)A.B.C.D. √E.解析:23.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磷酸二酯酶∙B.ATP酶∙C.腺苷酸环化酶∙D.胆碱酯酶∙E.胆碱乙酰化酶(分数:1.00)A.B.C.D. √E.解析:24.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A.红细胞∙B.巨噬细胞∙C.淋巴细胞∙D.血小板∙E.嗜碱性粒细胞(分数:1.00)A.B.C.D. √E.解析:25.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是∙A.(10~50)×109/L∙B.(50~100)×109/L∙C.(100~300)×109/L∙D.(300~500)×109/L∙E.(10~50)×109/L(分数:1.00)A.B.C. √D.E.解析:26.窦房结细胞作为正常起搏点是因为其∙A.复极4期不稳定∙B.能自动去极∙C.0期去极化速度快∙D.自律性最高∙E.兴奋性最高(分数:1.00)A.B.C.D. √E.解析:27.有关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B.有可塑性,可通过较细的毛细血管∙C.有一定的脆性,衰老时脆性减小∙D.对O2和CO2的通透性较大∙E.能运送O2和CO2(分数:1.00)A.B.C. √D.E.解析:28.人体铁的摄入量不足可引起∙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巨幼细胞贫血∙C.镰刀红细胞性贫血∙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再生障碍性贫血(分数:1.00)A. √B.C.D.E.解析:2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尿激酶∙B.抗凝血酶和肝素∙C.激肽释放物∙D.Ca2+∙E.纤维蛋白(分数:1.00)A.B. √C.D.E.解析:30.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C.抑制纤维蛋白原的激活∙D.促进纤维蛋白溶解∙E.去除血浆中的Ca2+(分数:1.00)A.B. √C.D.E.解析:31.有关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安静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B.其大小接近于钾的平衡电位∙C.在不同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D.它是个稳定的电位∙E.其大小接近于钠的平衡电位(分数:1.00)A.B.C.D.E. √解析:32.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的情况下,心输出量约为∙A.4.5~6.0 L/min∙B.3.5~5.5 L/min∙C.6.5~7.5 L/min∙D.2.5~5.5 L/min∙E.4 L/min(分数:1.00)A. √B.C.D.E.解析:33.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A.0期去极化速度∙B.0期去极化幅度∙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D.复极化时程太短∙E.4期自动去极化(分数:1.00)A.B.C.D.E. √解析:34.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属于∙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易化扩散∙E.吞噬作用(分数:1.00)A.B. √C.D.E.解析:35.主动脉瓣关闭发生在∙A.等容收缩期初∙B.快速射血期初∙C.减慢射血期初∙D.等容舒张期初∙E.快速充盈期初(分数:1.00)A.B.C.D. √E.解析:36.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A.维生素B12和铁∙B.叶酸和铁∙C.蛋白质和铁∙D.维生素C和铁∙E.EPO和铁(分数:1.00)A.B.C. √D.E.解析:37.人体内大多数血管的神经支配是属于下列哪种描述∙A.只接受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B.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C.既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支配∙D.只接受副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E.接受肽能神经元的支配(分数:1.00)A.B. √C.D.E.解析:38.有关心脏射血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液射入动脉依赖于心室收缩∙B.房室瓣关闭依赖于室内压高于房内压∙C.房室瓣开放依赖于心房收缩∙D.心室充盈主要依赖于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E.左、右心室的每搏输出量基本相等(分数:1.00)A.B.C. √D.E.解析:39.肺通气的原动力是∙A.气体分压差∙B.肺内压的变化∙C.胸膜腔内压的变化∙D.肺本身的舒缩活动∙E.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分数:1.00)A.B.C.D.E. √解析:40.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A.最大通气量∙B.肺活量∙C.用力肺活量∙D.每分通气量∙E.肺泡通气量(分数:1.00)A.B.C. √D.E.解析:41.可作为神经细胞兴奋标志的是∙A.膜超极化∙B.锋电位∙C.膜极化∙D.阈电位升高∙E.膜局部电紧张(分数:1.00)A.B. √C.D.E.解析:4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效应是∙A.两者的升压效应相同∙B.两者引起的血管效应不完全相同∙C.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对β受体的亲和力∙D.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对α受体的亲和力∙E.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使血管舒张(分数:1.00)A.B. √C.D.E.解析:43.正常成年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的正常值是∙A.0.84∙B.0.64∙C.0.56∙D.1.00∙E.0.48(分数:1.00)A. √B.C.D.E.解析:4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必要步骤是∙A.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B.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C.纵管终末池的Ca2+释放∙D.终末池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E.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T结合(分数:1.00)A.B.C. √D.E.解析:45.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的时期发生在∙A.等容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C.缓慢射血期∙D.等容舒张期∙E.快速充盈期(分数:1.00)A.B. √C.D.E.解析:46.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C.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D.骨骼肌活动的挤压作用∙E.血液的重力作用(分数:1.00)A.B.C. √D.E.解析:47.关于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单纯扩散∙B.属于易化扩散∙C.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D.与小肠上皮细胞主动吸收Na+有关∙E.与小肠上皮细胞主动吸收Ca2+有关(分数:1.00)A.B.C.D. √E.解析:48.终板膜上的受体是∙A.肾上腺素受体∙B.多巴胺受体∙C.组胺受体∙D.胆碱受体∙E.5-羟色胺受体(分数:1.00)A.B.C.D. √E.解析:49.房室瓣开放见于∙A.等容收缩期初∙B.等容收缩期末∙C.等容舒张期初∙D.等容舒张期末∙E.心房收缩期初(分数:1.00)A.B.C.D. √E.解析:50.钠泵的化学本质是∙A.Na+、K+-ATP酶∙B.胆碱酯酶∙C.蛋白水解酶∙D.受体蛋白∙E.糖蛋白(分数:1.00)A. √B.C.D.E.解析:。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传播,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电位变化幅度减
小最后消失故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可以总和 ①空间性总和 ②时间性总和
01:04
小结: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之比较
项 目 局 部 反 阈下刺激 较少 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 有(时间或空间总和) 无 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 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 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 应 动 作 电 多 大(达阈电位以上) 无 有 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 处传播 位
01:04
(三)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外Na+内K+状态), 即存在浓度差; •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K+顺浓度差外流, 随着K+外流,膜内外K+浓度差(化学驱动力)↓ , K+外 流引起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电场力(阻力)↑,当动 力和阻力相等时,K+净移动为0,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K+平衡电位。
01:04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 内受体,通常指膜受体。 受体基本功能: 1.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
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可靠。
2.能转导各种化学信号,激发细胞内产生相应的生理 效应。
01:04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1) 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 元上的Na+ 通道;K+ 通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重点:血浆蛋白
一、定义: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定义: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人血浆中蛋白总浓度大约为70-75g/L,目前已知有200多 人血浆中蛋白总浓度大约为70-75g/L,目前已知有200多 70 200 其中既有单纯蛋白质也有结合蛋白, 种,其中既有单纯蛋白质也有结合蛋白,血浆中还有几 千种抗体。 千种抗体。
血小板聚集反应形式
血小板聚集的反应形式可因致聚剂的种类及 浓度不同而有差异。 浓度不同而有差异。
1)ADP:低浓度只出现第一聚集时相,并很快解聚。 中等浓度引起第一时相结束和解聚之后不久,又出现 不可逆第二聚集时相。高浓度引起的聚集只出现单一 的不可逆聚集。 2)凝血酶:与ADP相似,呈剂量依赖式。 3)胶原:只引起不可逆聚集。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湖北中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杨莉
血液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血液凝固和相关进展 血型与输血
复习: 复习:体液的构成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6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即体重的4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即体重的40%) 2/3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即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即体重的20%): 1/3 20%) 包括血浆( 5%)、组织液(15%)、 )、组织液 包括血浆(约5%)、组织液(15%)、 脑脊液和淋巴等。 脑脊液和淋巴等。 血量( volume) 血量(blood volume)
(四)血浆pH值 血浆pH值 pH
正常血浆pH值为7.35-7.45。 正常血浆pH值为7.35-7.45。 pH值为7.35
取决于: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功能 (三)调节体温 (四)免疫和防御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血浆胶体渗透压
1)形成:血浆中蛋白分子颗粒形成的渗透 )形成: 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4%, 压。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 , 约25mmHg。 。 2)由于白蛋白数量大于其他蛋白,因此白 )由于白蛋白数量大于其他蛋白, 蛋白含量的变化对胶体渗透压的影响很大。 蛋白含量的变化对胶体渗透压的影响很大。 3)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作用:
(一)形态: 形态: (二)数量:100-300×109/L 数量:100-300× (三)寿命:9-14天 寿命: 14天 功能:(详见后) :(详见后 (四)功能:(详见后) ①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止血 ③ 促进血液凝固 (五)生理特性(见下) 生理特性(见下)
血小板生理特性 (一)粘附(adhesion) :血小板粘附于
二、分类: 分类:
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又叫清蛋白)、球蛋白、 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又叫清蛋白)、球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三类。其中白蛋白40 50g/L,球蛋白20-30g/L, 40球蛋白20 纤维蛋白原三类。其中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 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约为1.5 2.0。 1.5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约为1.5-2.0。 电泳法将血浆蛋白质分成五条区带:白蛋白,a 球蛋白, 电泳法将血浆蛋白质分成五条区带:白蛋白,a1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球蛋白。 a2球蛋白,β球蛋白,r球蛋白。
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erythrocyte) , )
(一)形态:双凹圆碟形, 形态:双凹圆碟形, 直径7 周边厚, 直径7-8μm。周边厚, 中央薄。 中央薄。 (二)数量: 数量: 男 女 (4.5-5.5)×1012/L (4.5-5.5)× (3.8-4.6)× (3.8-4.6)×1012/L
血浆晶体渗透压
1)形成: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血浆 )形成: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总渗透压的99.6%。 总渗透压的 。 2)80%晶体渗透压来自 +和Cl−。 晶体渗透压来自Na ) 晶体渗透压来自 作用: 3 )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血浆渗透压临床意义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PG类物质 4)TXA2、PG类物质
血小板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H2 PGG2
TXA2
PGI2
PGE2 PGF2α
TXB2
6-酮-PGF1α 酮
PGs作用 作用
PGG2、PGH2促进聚集
TXA2促进聚集并缩血管
PGI2抑制聚集并缩血管
(三)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可以将细胞内的致密体、 血小板受刺激后可以将细胞内的致密体、 溶酶体、 颗粒释放出来。 溶酶体、a颗粒释放出来。
血小板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3、释放 4、收缩 5、吸附
(2)病理性致聚剂:药物、细菌、 病理性致聚剂:药物、细菌、 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血小板聚集过程: 血小板聚集过程:
• 第一聚集时相 (可逆性聚集): 可逆性聚集): 发生迅速,也能迅速解聚。 发生迅速,也能迅速解聚。 •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性聚集):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性聚集): 发生缓慢,且不能解聚。 发生缓慢,且不能解聚。
通常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 以3000转/分离心30分钟,得到 如图所示:下层为红色的红细 胞,上层浅黄色的液体即为血 浆,红细胞层与血浆的交界为 白色薄层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 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 37%-48%。反映红细胞数量的 相对值。
三、主要功能
体渗透压
1)营养 2)运输 3)缓冲 4)形成胶 5)参与机体免疫 6)参与凝血和抗凝
血液的理化特性
Gravity) (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血液的比重( 1.050全血 1.050-1.060 1.025血浆 1.025-1.030 1.090红细胞 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 血液的粘度(Viscosity) 1.6水 1 < 血浆 1.6-2.4 < 血液 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难点) Pressure)(难点)
1)为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指该溶液中含有的 为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 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 半透膜的能 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 力。 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 2)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 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7℃约7.63个标准大气压 相当于770kPa, 个标准大气压( 3)在37℃约7.63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70kPa, 5789.8mmHg), 约5789.8mmHg),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 成。
血管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现象。 血管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现象。
aggregation) (二)聚集(aggregation):血小板相互
粘连的现象。 粘连的现象。
引起聚集的因素
(1)生理性致聚剂:ADP、胶原、 生理性致聚剂:ADP、胶原、 组胺、 色胺、凝血酶、 组胺、5-色胺、凝血酶、前列腺素 类物质等。 类物质等。
(三)血红蛋白含量: 血红蛋白含量: 男 女 120-160g/L 120110110-150g/L
(四)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①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 ②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stability)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 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来描述。 红细胞沉降率来描述 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来描述。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 8%)。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包括: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包括:
① 晶体物质溶液 电解质、小分子、 水、电解质、小分子、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气体 ②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白蛋白、球蛋白、
•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 为~。如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红 细胞在等渗溶液中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容积。故 临床上输液时常用等渗溶液。 •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 渗透压。 • 等张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且溶质 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液。 如1.9%的尿素溶液虽然是等渗溶液,但是因为 尿素通过细胞膜,红细胞置于其中会立即出现 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中性粒细胞
(一)生理特性:变形性,趋化性, 生理特性:变形性,趋化性, 吞噬性, 吞噬性,渗出性 数量变化特点:感染后2h 2h, (二)数量变化特点:感染后2h,数 量明显增加。 量明显增加。 生理作用: (三)生理作用: 吞噬、杀灭细菌② ① 吞噬、杀灭细菌② 清除免疫复 合物及坏死组织。 合物及坏死组织。吞噬后死亡的中 性粒细胞即脓细胞。 性粒细胞即脓细胞。
淋巴细胞
(一)T细胞 ① 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②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二)B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 (三)大颗粒淋巴细胞 (无T和B细胞表面 特征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 NK细胞为代 特征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以NK细胞为代 表) 能杀伤肿瘤细胞
三、血小板
(重点) 重点)
血小板(platelet, thrombocyte) )
致密体:含ADP、ATP、5-羟色胺、Ca2+ 羟色胺、 致密体: 、 、 羟色胺 溶酶体: 溶酶体:含酸性蛋白水解和组织水解酶 颗粒:含血小板特异蛋白质、纤维蛋白质、 a颗粒:含血小板特异蛋白质、纤维蛋白质、 vWF、许多凝血和抗凝因子、纤溶抑制物、多 、许多凝血和抗凝因子、纤溶抑制物、 种生长因子。 种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