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上当;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无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罕》翻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不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学而》翻译: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远处旅行。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及注释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译文】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 仁》
【译文】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 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 我的缺点。”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 加给别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论语·阳货》
《论语》十二章 原文、翻译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 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 什么用?”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 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 上死去也心甘。”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译文】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 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 他责任重大,程还不遥远 吗?”
【解读】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 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 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 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 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 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原文加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论语》十二章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译文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译文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译文】孔子曰:“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译文】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却不够忠诚吗?和朋友交往却不够诚信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大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做出逾越规矩的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懂得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样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sì,一瓢饮piáo yǐn,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的人,就是颜回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忧苦的生活,颜回却也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的人,就是颜回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qū gōng而枕zhěn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原文:子兰居季氏。
孔子曰:“如有君子者,其未尝菲也已矣。
”翻译:子兰住在季氏。
孔子说:“如果有君子存在,那么他一定不是平庸之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虽然巧言令色能够迷人,但是真正的仁德却很稀少。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划而没有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没有诚信吗?传授经典而没有学习吗?”原文: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翻译:孔子说:“道听而涂说是放弃道德的表现。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不愤怒就不能启发,不悱恻就不能发表,只看到一种观点而不用三种观点对立,就没有办法再进步了。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时如果感觉不够全面,还担心会遗漏掉某些内容。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孔子说:“舜禹之所以有天下,是因为他们伟大而不争斗。
”原文:子曰:“谄谀而不犯,犹不愎车也。
”翻译:孔子说:“好奉承而不冒犯,就像不往车上加重一样。
”原文:子曰:“文以载道,修身以达德,无则称焉而望於诸天则可矣。
”翻译:孔子说:“文章用来表达道德,修身以达到高尚品德,如果没有实践,只称道是没有意义的,应当立志于天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然后定期复习,不也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子贡问:“贫穷而不阿谀,富有而不骄傲,如何?”孔子说:“可以,但是还不如贫穷而快乐的人,富有而善于礼仪的人。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翻译:孔子说:“长得像葱苗却不结实的,有了!长得茂盛却不结果的,也有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翻译
12,1,贤贤易色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见贤思齐并改变自己、能尽心尽力侍奉父母、能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劳、与人交往恪守信用,就算他没有什么学历,我也会觉得他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
12,2,过,则勿惮改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如果善于学习就不会固步自封,要讲忠诚,讲信誉,不要与不讲忠诚不讲信誉的人为友,有了错误不要回避,要勇于改正。
”
1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好,住得好,勤奋做事少承诺,按照高尚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
12,4,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成为单纯的工具。
”
12,5,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说:“先要按照自己的言论去行动,而且要始终如一。
”
12,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小人搞小圈子而不团结。
”
12,7,君子无所争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译文】
孔子说:“对于君子来说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有的话,也就是射箭比赛之类。
比赛时,相互礼让上场。
比赛后,共同欢饮。
即便在争的时候也保持君子风度。
”
12,8,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邻居。
”
12,9,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 12,10,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会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
12,1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
12,1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他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
12,13,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以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