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研究挑战:如何将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是当前研 究的重要挑战。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脉诊专题课件

中医脉诊专题课件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病理脉象——由于机体病理变化而产生的脉象。 病脉是相对正常脉象而言的,故凡有异于正常
象者均应属病理脉象。 本教材28脉是依据位数形势的变化分类。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三节 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脉 二、脉象鉴别 三、相兼脉 四、真脏脉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三、脉诊原理
〔二〕其他脏腑组织对脉象的影响
1.肺主宗气,贯穿心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2.脾主运化,化生心血;脾主统血,影响血行
3.肝主疏泄,调节心神;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4.肾精化髓,充养脑神;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二节 正常脉象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一〕内在因素
1.性别:男女的脉象差异 2.年龄:老年人,青壮年,婴幼儿脉象差异 3.体质:高矮胖瘦脉象,六阴脉和六阳脉 4.解剖:斜飞脉和反关脉脉象特点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二节 正常脉象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二〕外在因素
1.情志:喜、怒、惊、悲、恐脉象差异
11/7/2021
学习文档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二、平脉的特点
脉位:不浮不沉 沉取不绝
脉数:息四五至 节律一致
脉形:三部有脉 不大不小
脉势:沉着和缓 流畅有力
11/7/2021



平脉模式示意图



12
10
8
6
4
2
0

中医诊断学脉诊优秀课件

中医诊断学脉诊优秀课件

2020/10/15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到脉象的形态。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 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 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 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 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 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 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 该盲目迷信。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0/10/15
中医诊断学
(a: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脉与脉道通,,以搏及动行气血血的盛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中医诊断脉诊ppt课件

中医诊断脉诊ppt课件
48
脉诊的现代研究
49
脉诊的现代研究
50
脉诊的现代研究
51
脉诊的现代研究
52
脉诊的现代研究
53
脉诊的现代研究
54
脉诊的现代研究
55
56
脉诊的现代研究
57
脉诊的现代研究
58
脉诊的现代研究
59
脉诊的现代研究
60
61
31
32
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 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按胸腹头额等诊 法。
33
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 迅速
正常小儿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年 龄越小,脉搏越快
2~3岁小儿——脉动6~7至为常脉,约每分 100~120次
6
正常脉象
有胃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均匀,不快不慢。 3、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4、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7
正常脉象
+ 柔和有力,脉律整齐
《景岳全书·脉神章》记载:“东 垣曰:谓脉中有力即有神 《矣辨,脉…论…》”记载:“按指之下有条理, 先后秩序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46
脉诊的现代研究
47
脉诊的现代研究
+ 诊脉过程:人的手指指面是触觉最敏感的部 位之一,切脉是采用柔性传感器(医生的手 指)通过阻尼系统(病人的表皮及皮下组织) 提取弹性管路(桡动脉)中脉动流体(血流) 的复杂动力学与流变学状态信息。模拟人类 触觉小体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用于实现指感 下多维脉诊触觉信息的提取,较之硬性、刚 性脉波擷取系统有本质的不同,极大地提高 本系统的仿生性和可靠性。

中医诊断学脉诊ppt详解.

中医诊断学脉诊ppt详解.

中医诊断学
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 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 “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 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 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 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 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 人体的基本情况。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 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 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 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 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验”医生能不能 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唐又可怕! 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已, 岂以困医为事哉?”
(优选)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 过。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 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 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 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 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2020/10/17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课件]第五章 脉诊PPT

[课件]第五章 脉诊PPT

Simple Diagnostics of TCM
第五章 脉诊
简明中医诊断学
一 诊脉的部位
(二)《素问》三部九候诊法
上(头):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中(手):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下(足):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Simple Diagnostics of TCM
第五章 脉诊
简明中医诊断学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搏动
形成脉象的动力,受心气、心血、心阴、心阳 影响,与脉象直接有关。
2、脉管的舒缩
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 脉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3、心阴、心阳的协调
心阴、心血是心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气、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简明中医诊断学
一 诊脉的部位
3、“独取寸口”的原理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部位,肺主气朝百脉, 是脉之大会——可反映全身脏腑、气血变化。 寸口为肺经所主,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密 切——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胃气强弱以及气血生 化情况。 寸口脉解剖位置固定、浅表,诊脉方便。
2018/12/2 suunnyy@ 12
2018/12/2
切诊:脉诊和按诊。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 suunnyy@ 4 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Simple Diagnostics of TCM
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ppt课件

完整版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完整版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 九候均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
完整版课件
38
(7)洪脉相类脉
大脉 1.特征: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意义: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长脉 1.特征:是脉搏的搏动范围超过寸关尺 三部。 2.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 见于平人。
完整版课件
39
(8)细脉
【脉象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 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特征: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 4~5至(70~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畅均匀, 沉取不绝。也称有胃、神、根。
完整版课件
16
沉浮 中
正常脉象示意图



一息
完整版课件
皮肤 肌肉 筋骨
17
➢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年龄、性别、体质(六阴、六阳脉)、 特异脉位(反关、斜飞)
完整版课件
40
(8)细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机理分析】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鼓动
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 无力。 湿性重浊粘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 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完整版课件
41
【细脉相类脉】
濡脉 1.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

中医诊断学脉诊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脉诊PPT课件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总按、单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6。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寒证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缓怠-脾虚,湿证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热证 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促脉 - 数而时一止 , 止无定数 - 阳热亢盛 , 瘀滞 , 痰 食停滞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痛,惊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极软而沉细-气血两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三藏精)化其血—他—精脏为腑化血与之本脉,象合营形以生成血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胃
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上(头)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中(手)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下(足)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14.01.2021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3.寸口分候脏腑
寸——心
寸——肺
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尺—肾(阴)
尺—肾(阳)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独取寸口的道理:
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 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 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
〈分析〉
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 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 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 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四)寸口诊法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 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 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 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 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 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 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 13.了解按诊的方法。 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 【学习时数】 7 学时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 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7.按诊的主要内容。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 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 三部九候
尺(浮、中、沉)
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名 实异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 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 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 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 该盲目迷信。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 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 最佳。 (二)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 平,直腕仰掌。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三)指法:
1、取脉: 选指目——指端敏感处 平贴脉脊 指力垂直脉心
14.01.2021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二)疑难点 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 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 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 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 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
气外泄。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a心:二主血)脉—气—血心与是脉通形,成搏动脉行血象的物质基础。 直肺脾肝气朝生藏接百血血血脉统调影充—血血响———盈宣——着发营供于气调百脉脉养血脉象血量,道,助。摄心,血行于血以脉及中 气血的盛衰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到脉象的形态。 14.01.2021
中医诊断学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 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 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 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