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 3

合集下载

酶学及酶工程3章2节14

酶学及酶工程3章2节14

写[Ei]/[ET]表达式
每一个King-Altman图形都构成分子中的一 项。每一项是n-1个速度常数及有关配基浓 度乘积,即n-1线上所标的东西的乘积。方向 是朝向生成该特定酶形式。
例:[E]
k-1k-2k-3[P]+ k-1k-2k4+ k-1k3k4+ k2k3k4 [B] —— = ————————————————————— [ET] 共同的分母
三、Ordered BiBi 动力学公式
多底物动力学公式推导比单底物的复杂 很多,因此用King-Altman图解法进行推 导。
组成封闭图形:
每个角一个酶的形式,每条线一个反应步骤,角 数为n,线数为m;中心复合物可以括起来只占一 个角;参加作用的配基和速度常数写在线上。
King-Altman图形
任选二个B的浓度B1和B2,代入双倒数公式 得到二个二元一次方程,该方程组的解即 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表示不同B浓度的双倒数直线将交于一点。交点 一般在第二象限。
双倒数作图
这种作图特点称为相交模式,对应的是 有序反应机制。
二次作图
1/V对1/[A] 为一次作图,一次作图结果对 1/[B]为二次作图。二次作图公式: Slope = KmA/V1+KiAKmB/V1[B], Yint = 1/V1+ KmB/V1[B]。 一次作图斜率对1/[B]作图的截距KmA/V1, 斜率KiAKmB/V1;一次作图截距对1/[B]作图 的截距1/V1,斜率KmB/V1。 由两个二次作图的斜率和截距的值可以计算 得到V1, KmB, KmA, KiA等各参数。
酶学及酶工程
Enzymology and Enzyme Engineering

酶工程实验报告三( 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值的测定)

酶工程实验报告三( 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值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实验方式 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 XX XX XX XX
掌握酶最适 pH 值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 实验仪器、试剂和溶液:
A 2 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皿(3个)、恒温水浴锅(4台)、试管架(1个)、1ml移液管(1 根)、10ml移液管(1根)、玻璃棒(1根)、1000ml烧杯(1个)、500ml烧杯(2个)、 1000ml容量瓶(1个)、洗耳球(1个)、标签(若干)等。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学号 104120440 姓 名
孙永升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10 生物技术
实验课程名称
酶 工 程 <实验>
教师及职称
李俊俊 <讲师>
开课学期 2012 至 2013 学年 第二学期
填报时间 2013 年 月 24 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1
实验名称 实验三 纤维素酶最适反应 pH 值的测定
5 实验处理
A 5 葡萄糖标准曲线如 图 1:
OD540nm值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y = 0.7023x - 0.0747
葡萄糖标准曲线
R2 = 0.9992
系列1 线性 (系列1)
0.2
0.4
0.6
0.8
1
1.2
葡萄糖浓度(mg/ml)
图 1 标准曲线 葡萄糖标准曲线如上图所示,得回归直线方程 y=kx-0.0747,k=0.7023, R2=0.9992>0.99,该标准曲线相关性很好。式中 Y 表示表示测定的吸光度(OD)值,X 表示还原糖的浓度, 0.0747 表示补偿参数。
pH 与酶活性关系的测定是在其它条件(如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温度等)恒定的 最适情况下,选用一系列变化的 pH 环境中进行初速度测定,其图形一般为钟形曲线。

酶工程 绪论3

酶工程 绪论3

一、酶的定义●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包括P酶、R酶二、酶的分类与命名●按其化学组成不同,酶可以分为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类酶(P酶)和主要由核糖核酸组成的核酸类酶(R酶)两大类别。

●蛋白类酶和核酸类酶的分类命名的总原则是相同的(根据酶的作用底物和催化反应的类型),同时又有所区别(一)蛋白类酶的分类与命名1、习惯命名法:原则:根据底物:淀粉酶、蛋白酶根据反应性质:水解酶、转氨酶结合上述两个原则:琥珀酸脱氢酶加上来源: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加上其它特点如酶的最适pH:酸性蛋白酶酶的最适温度:高温α-淀粉酶2、国际系统命名法:●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Enzymes)的建议,每一种具体的酶都有其推荐名和系统命名。

●1)推荐名:在惯用名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和修改而成。

●酶的推荐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底物名称,第二部分为催化反应的类型。

后面加一个“酶”字(-ase)。

不管酶催化的反应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用同一个名称。

●例1: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表明该酶的作用底物是葡萄糖,催化的反应类型属于氧化反应。

●例2 :水解酶类,其催化水解反应,在命名时可以省去说明反应类型的“水解”字样,只在底物名称之后加上“酶”字即可。

例如,淀粉酶,蛋白酶,乙酰胆碱酶等。

2)系统命名●系统名称(Systematic name):包括了酶的作用底物,酶作用的基团及催化反应的类型。

●底物名称、构型、反应性质,加一个酶字●当底物有2个时,同时列出,用“:”分开例如:草酸氧化酶——草酸:氧氧化酶●若底物之一为水,可将水省略例如:乙酰辅酶A水解酶——乙酰辅酶A:水解酶●例:葡萄糖氧化酶的系统命名为“β-D-葡萄糖:氧1-氧化还原酶”(β-D-Glucose: oxygen 1-oxidoreductase)。

●表明该酶所催化的反应以β-D-葡萄糖为氢的供体,氧为氢受体,催化作用在第一个碳原子基团上进行,所催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酶。

酶工程第3版

酶工程第3版

一、动植物细胞的特点: 动植物细胞的特点
• 1、体积比微生物大; 、体积比微生物大; • 2、对剪切力敏感; 、对剪切力敏感; • 3、生长和代谢速率低,生长倍增时间和发酵 、生长和代谢速率低, 周期长; 周期长; • 4、动物细胞营养要求复杂; 、动物细胞营养要求复杂; • 5、发酵产物不同 、
三、动物细胞发酵
1、动物细胞可以生产多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药物,特 、动物细胞可以生产多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药物, 别是疫苗、激素、单克隆抗体和酶等。 别是疫苗、激素、单克隆抗体和酶等。 由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的酶有胶原酶, 由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的酶有胶原酶,血纤蛋白溶 酶原活性剂等。 酶原活性剂等。 2、动物细胞培养方法: 、动物细胞培养方法: 悬浮培养; 悬浮培养;固定化细胞培养 3、动物细胞发酵工艺植物细胞发酵技术和特点: 、植物细胞发酵技术和特点: 植物细胞发酵技术 发酵特点(与直接提取分离相比较而言): 发酵特点(与直接提取分离相比较而言): (1)提高产率; )提高产率; (2)缩短周期 )缩短周期; (3)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 )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 (4)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
2、植物细胞发酵技术 、 (I)高产细胞系的选择: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高产细胞系的选择: 高产细胞系的选择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材料选择,克隆选择,抗性选择,诱变选择,细 材料选择,克隆选择,抗性选择,诱变选择 细 胞工程和基因工程选择; 胞工程和基因工程选择; (II)影响产物产量的因素: 材料来源 培养基成分, 影响产物产量的因素: 材料来源,培养基成分 培养基成分, 影响产物产量的因素 光照和温度, ,细胞形态分化程度等; 光照和温度,pH,细胞形态分化程度等 (III)提高产物产量的途径: 选择高产细胞系,控 提高产物产量的途径: 提高产物产量的途径 选择高产细胞系, 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程度,加入诱导物或前体, 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程度,加入诱导物或前体, 两相培养和产物释放,毛壮根培养技术。 两相培养和产物释放,毛壮根培养技术。 (IV)植物细胞培养系统专用的生物反应器。 植物细胞培养系统专用的生物反应器。 植物细胞培养系统专用的生物反应器

食品酶学与酶工程 第3版

食品酶学与酶工程 第3版

食品酶学与酶工程第3版食品酶学与酶工程是研究食品中的酶以及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的科学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食品酶学与酶工程在食品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酶学主要研究食品中的酶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以及酶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食品中常见的酶包括淀粉酶、葡萄糖酸酶、蛋白酶等。

食品酶学通过研究这些酶的活性、反应条件和底物特异性等方面的特性,了解酶在食品中的作用机制,为食品工业的生产和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酶工程则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酶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提高酶的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等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

酶工程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酶的基因进行修饰,改变酶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创造出更适合食品加工需求的酶。

例如,通过酶工程可以制备出更高效的酶制剂,如发酵酶制剂、漂白酶制剂等,用于面包、乳制品、果汁等食品的制备过程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食品酶学与酶工程的研究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通过选择合适的酶和加工条件,可以有效地改善食品的口感、颜色、香味等属性,使得产品更加美味可口。

其次,它可以提高食品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酶工程可以降低食品生产的能耗和废弃物产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利用酶工程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食品加工方法,如利用酶提取食品中的活性成分,减少化学合成的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食品酶学与酶工程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个重要挑战是酶的稳定性和活性的保持。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酶易受到温度、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酶的活性丧失或降低。

因此,科学家需要寻找适合食品加工条件下的稳定酶,或者通过酶工程手段提高酶的稳定性。

另一个挑战是酶的底物特异性和副反应的控制。

为了保证食品加工的选择性和效果,科学家需要进一步研究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设计合适的酶工程策略,以达到理想的加工效果。

南京林业大学酶工程-3 动、植物细胞发酵产酶讲解

南京林业大学酶工程-3 动、植物细胞发酵产酶讲解

一般为无机氮源。 一般以蔗糖为碳源。
植物细胞培养的工艺条件及其控制(续)
(三)温度的控制 室温(25℃)、 (四)pH值的控制 微酸性(pH5~6) (五)溶解氧的调节控制 代谢慢,耗氧少,对剪切力敏感,搅拌不宜强烈。 (六)光照的控制 (七)前体的添加 提高次级代谢物的产量。 (八)刺激剂(electior)的应用 强化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常用微生物细胞 壁碎片和胞外酶。
动、植物细胞培养与微生物培养区别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且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附着在固 体或半固体的表面才能生长;对营养要求严格,除氨 基酸、维生素、盐类、葡萄糖或半乳糖外,还需有血 清。动物细胞对环境敏感,包括pH、溶氧、温度、剪 切应力都比微生物有更严的要求,一般须严格的监测 和控制。 植物细胞对营养要求较动物细胞简单。但由于植物细 胞培养一般要求在高密度下才能得到一定浓度的培养 产物,以及植物细胞生长较微生物要缓慢,长时间的 培养对无菌要求及反应器的设计也提出特殊的要求。
紫草宁及其结构
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缩短周期 发酵周期10~30天,种植周期几个月~几年。 (3)易于管理 减低劳动强度;不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影响。 (4)提高产品质量 主要产物浓度高,易于分离纯化,减少环境中各种有 害物质污染和侵蚀。 (5)其它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条件注意的问题。
主要产物
醇类,有机酸, 色素,香精, 激素,疫苗, 氨基酸,抗生素, 药物,酶 单克隆抗体, 酶,核苷酸 酶
二、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
(1)提高产率
例如,紫草宁(shikonin) 生产,发酵细胞中的紫 草宁比 紫菜根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中高10 倍,比产率达到种植紫 草的830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
要有黑曲霉、米曲霉、青霉、木霉、根霉、毛霉等。 黑曲霉:黑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米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 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米曲霉菌落生长快, 10d直径达5~6cm,质地疏松,初白色、黄色,后变 为褐色至淡绿褐色。背面无色。分生孢子头放射状, 一直径150~300μm,也有少数为疏松柱状。分生孢 子梗2mm左右。
链霉菌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3.酵母菌 酵母菌(yeast)是—类单细胞微生物,但不同于细菌,
属于真核微生物。
酿酒酵母 球拟酵母 假丝酵母
拟酵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4. 霉菌 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用于酶的发酵生产的霉菌主
二、产酶微生物的来源
1.土壤中的产酶微生物 2.水体中的产酶微生物 3.空气中的产酶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中的产酶微生物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三、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第三章 酶的生物合成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产酶
微生物发酵产酶的优点: 1)微生物种类繁多; 2) 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育快; 3) 微生物易改造,可通过多种手段育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Sciences
一、产酶微生物的种类 用于酶的生产的细胞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酶的产量高 (2) 容易培养和管理 (3) 产酶稳定性好,不易变异退化,不易被感染 (4) 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5) 安全可靠,无毒性

酶学及酶工程课3章3节14

酶学及酶工程课3章3节14

小结
实验设计和操作注意点:
1)变化底物:需考察竞争性对象的底物。 按双倒数作图实验要求设计底物浓度。 2)选定3-5个抑制剂浓度,最小可以是0, 最大可以在抑制程度50%-70%的浓度,其 它均匀分布其间。 3)以抑制剂浓度为固定变化,测定不同底 物浓度的反应速度。注意抑制剂是直接加到 测活溶液中再加酶启动反应的。 4)操作注意点和双底物动力学实验相同。
二、酶的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公式
推 导:
ET为各酶 形式之和 由平衡态 出发
导出[ES]/[ET]表达式
得到 v/Vm 公式
以Km 代Ks
(2-4) 比较 米氏 公式
三、抑制剂和底物的几种竞争关系
1. 概念
抑制剂和底物的竞争关系可提供有关它们在酶上 的作用以及酶的活性部位的重要信息。
竞争性抑制示意图
半抑制浓度
半抑制浓度是实际应用中一个常用的参数, 用于衡量抑制剂的抑制能力。 半抑制浓度定义为使酶的活性抑制一半时 的抑制剂浓度。 半抑制浓度记为 IC50 。该参数值越小表示 抑制能力越强,是抑制能力比较指标,但不 是真正的动力学常数。 半抑制浓度的对数和抑制能力线性相关。
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选用不同的抑制剂加量,测定酶反应速度v,以剩余 活性R=v/v0对抑制剂浓度作图,得到抑制曲线。
酶抑制作用的理论研究价值
可逆抑制剂通常与酶的特定部位在结构、电 荷、疏水性等方面有配合关系。对可逆抑制 的研究可了解酶的特定部位的结构与功能。 不可逆抑制剂和酶的特定基团化学作用而使 酶失活,该基团通常是酶活性的必需基团。 研究不可逆抑制可了解酶的必需基团。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了解酶的催化机理。因 而酶抑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酶抑制剂则在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式及原理
退出
B 叠氮法


例 用羧甲基纤维素叠氮衍生物制备固定化胰蛋白 酶,步骤如下:
⑴ 酯化
⑵ 肼解 ⑶ 叠氮化 (4) 偶联


退出
B 叠氮法

对含有羧机基的载体,与肼基作用生成含有酰肼基团的载体,再与
亚硝酸活化,生成叠氮化合物。最后于酶偶联
退出
C.烷基化反应法

含羟基的载体可用三氯三嗪等多卤代物进行活化, 形成含有卤素基团的活化载体。
退出
概念:

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细
胞称为固定化细胞.该细胞能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和新 陈代谢,又称固定化活细胞或固定化增殖细胞。
退出
细胞固定化方法
退出
(一) 吸附法

1. 物理吸附:利用各种固体吸附剂将酶或含酶菌体
吸附在其表面上。

选择载体的原则
(1)要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2) 要有活泼的表面 (3) 便于装柱进行连续反应。
退出
(二)结合法
1 离子键结合法 2 共价键结合法☆

退出
1 离子键结合法

概念
常用载体:DEAE-纤维素, DEAE-葡聚糖凝胶 使用注意:pH、离子强度、温度
3. pH的变化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 改变酶的空间构象
(2)影响酶的催化基团的解离 (3)影响酶的结合基团的解离




退出
(4)改变底物的解离状态,酶与底物不能结合 或结合后不能生成产物。
pH对固定化酶的影响

1) 载体带负电荷,pH向碱性方向移动。

退出
微环境是指在固定化酶附近的局部环境,而把主体溶液称为 宏观环境。
退出
四 固定化酶的活力测定方法介绍

3. 连续测定法 利用连续分光光度法等测定方法可以对固定化酶 反应液进行连续测定,从而测定固定化酶的酶活 力。

退出
第二节 固定化酶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提要

影响固定化酶性质的因 素 固定化酶的性质
酶本身的变化 载体的影响

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固定化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最适pH的变化 最适温度变化 底物特异性与游离酶不同 米氏常数Km的变化 评价指标 活力测定方法
2. 载体的影响

(1) 分配效应 (2) 空间障碍效应 (3) 扩散限制效应
3.
退出
固定化方法的影响
二.固定化后酶性质的变化

1. 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活性下降,反 应速度下降 原因:酶结构的变化
空间位阻


退出
二. 固定化酶的性质
2. 固定化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1) 操作稳定性提高
Enzyme Engineering 酶工程
退出
第三章 固定化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的应用

概述 固定化酶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固定化酶的制备 固定化细胞 固定化辅酶和原生质体 酶反应器和固定化酶(细胞)
退出
第一节 概述
固定化酶的发展史
生物催化剂 细胞 非生长 悬浮 材料 固定化 膜固定 凝胶 吸附 化学连接物 分批 吸附 活塞模式 搅拌连续反应器 活塞模式 搅拌连续反应器 酶液 连续 生长 固定化 再循环系统 连续 间歇 可溶 吸附 包埋 间歇 交联 间歇 酶 固定化
对剪切力
敏感
色素、药物、香 精、酶等
大多数不敏感
醇、有机酸、氨基 酸、抗生素、核 苷酸、酶
敏感
疫苗、激素、 抗体、酶
主要产物
退出
固定化细胞的特点


类型: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生理状态:死细胞(完整细胞、细胞碎片、细胞器) 活细胞(增殖细胞、静止细胞、完整细胞) 形状:颗粒状、块状、条状、薄膜状或不规则形状。 最多使用:颗粒状珠体 使用周期:理论上讲,固定化增殖细胞保持了细胞原有的全部活性, 只要载体不解体,不污染就可以长期使用。
3. pH的变化


载体带正电荷,pH向酸性方向移动。 (2)产物性质对体系pH的影响
催化反应的产物为酸性时,固定化酶的pH值比游离酶的 pH值高;反之则低
退出
4. 最适温度变化

一般与游离酶差不多,但有些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5. 底物特异性变化
作用于低分子底物的酶 特异性没有明显变化

既可作用于低分子底物又可作用于大分子低物的酶 特异性往往会变化。
惰性蛋白质共交联。
退出
(1) 吸附交联法

先将酶吸附在硅胶、皂土、氧化铝、球状酚醛树脂或其 他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上,再用戊二醛等双功能试剂交 联。用此法所得固定化酶也可称为壳状固定化酶。
退出
(2)交联包埋法

把酶液和双功能试剂(戊二醛)凝结成颗粒很细的集合 体,然后用高分子或多糖一类物质进行包埋成颗粒。这 样避免颗粒太细的缺点,同时制得的固定化酶稳定性好。
退出
2 共价键结合法

(1)概念 (2)可以形成共价键的基团: 游离氨基, 游离羧基, 巯基, 咪唑基, 酚基, 羟基, 甲硫基, 吲哚基,二硫 键 (3)常用载体:天然高分子、人工合成的高聚物、无机 载体


退出
共价键结合法制备固定化酶的“通式”

首先载体上引进活泼基团 关键 然后活化该活泼基团 最后此活泼基团再与酶分子上某一基团形成共价键
退出
6. 米氏常数Km的变化,Km值随载体 性质变化

(1) 载体与底物带相同电荷,Km’>Km固定化酶降低了 酶的亲和力。

(2) 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反,静电作用,Km'<Km
退出
三. 评价固定化酶的指标:

1. 酶活定义(IU):在特定条件下,每一分钟催化一个
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单位。 1Kat=1mol/s=60mol/min=60*106umol/min
退出
(三)交联法的形式


交联法有2种形式: 酶直接交联法
酶辅助蛋白交联

双重固定法
(1) 吸附交联法

(2) 交联包埋法
退出
酶直接交联法

在酶液中加入适量多功能试剂,使其形成不溶性衍生物。 固定化依赖酶与试剂的浓度、溶液pH和离子强度、温度 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平衡。
退出
酶辅助蛋白交联

为避免分子内交联和在交联过程中因化学修饰而引起酶 失活,可使用第二个"载体"蛋白质(即辅助蛋白质,如白 蛋白、明胶、血红蛋白等)来增加蛋白质浓度,使酶与

=6*106IU
2. 酶比活定义(游离):每毫克酶蛋白或酶RNA(DNA) 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
退出
三. 评价固定化酶的指标:

1. 固定化酶的比活:每(克)干固定化酶所具有的酶
活力单位。 或:单位面积(cm2)的酶活力单位表示 (酶膜、酶管、酶板)。


2. 操作半衰期:衡量稳定性的指标。

退出
评价固定化酶的指标
第二节结束

点击返回
退出
第三节 固定化酶的制备

一. 一般方法及特点 二. 酶的固定化方法
退出
一. 一般方法及特点
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固定化方法和必要的载体 以及稳定性研究、改进。 1. 四大类方法: 吸附法(包括电吸附法) 结合法(无机多孔材料) 交联法(双功能试剂) 包埋法(微胶囊法)
退出
(四) 包埋法(entrapping method)

定义: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各种多孔载体 中,使酶固定化的方法称为包埋法。
退出
(四) 包埋法

包埋法分为网格型和微囊型
1.网格型 2.微囊型


退出
1.网格型

(1) 概念 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凝胶细微网格 中,制成一定形状的固定化酶,称为网格型 包埋法。也称为凝胶包埋法
固定化酶目前使用很广,特别用作亲和层析,有着良好
的性能。
退出
E .溴化氰法
退出
(三)交联法

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 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也可用于含酶菌体或菌体碎片的固定化。
退出
(三)交联法常用试剂

常用试剂:戊二醛、异氰酸酯、N,N’乙烯马来亚胺、双 重氮联苯胺等。应用最广泛的是戊二醛,它两个醛基都 可以与酶或蛋白质的游离氨基形成席夫碱(shiff)
退出
各类固定化方法的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吸附法
物理吸附
结合法
.共价键结合 离子键结合
交联法
包埋法
制备难易
固定化程度





中等
较难

较难

活力回收率
载体再生 费用 底物专一性 适用性
退出
较高
可能 低 不变 酶源多

不可能 高 可变 较广

可能 低 不变 广泛
中等
不可能 中等 可变 较广

不可能 低 不变 小分子底物、 药用酶
2. 选择方法依据:

(1) 酶的性质
(2) 载体的性质 (3) 制备方法的选择


退出
3. 固定化后酶的考察项目:

(1) 测定固定化酶的活力,以确定固定化过
程的活力回收率。 (2) 考察固定化酶稳定性 ( 2) 考察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