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6琵琶行》课件(共28张PPT)
合集下载
《琵琶行》ppt课件29张

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 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 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译: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 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 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 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思考:“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互文
译: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 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 辞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 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时间地点 故事人物
写作缘由 名字由来
奠定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正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了什么内容?尝试自己概括一下。 ① 江头送客秋瑟瑟 ② 江上聆听琵琶曲 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 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必
沦
曾
落
年老色衰
人
贬谪放逐
相
识
沉沦憔悴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 急声。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单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 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 泪水浸湿!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 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 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 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译: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 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 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 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思考:“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互文
译: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 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 辞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 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时间地点 故事人物
写作缘由 名字由来
奠定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正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了什么内容?尝试自己概括一下。 ① 江头送客秋瑟瑟 ② 江上聆听琵琶曲 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 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必
沦
曾
落
年老色衰
人
贬谪放逐
相
识
沉沦憔悴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 急声。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单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 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 泪水浸湿!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 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 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 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并序)》PPT课件29张

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
琵琶女扣弦、揉弦、顺手下拨弦、反手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月”“夜”“船”
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愉悦气氛,同时也给读者 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 进入本诗的主体内容,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景。 • 惨淡的心情峰回路转,“寻声暗问”-“欲语迟”-“移船相见”-“重开宴”-“千呼万唤”-
“始出来”-“半遮面”,这一系列的动作行为,展现出了欲相见的急迫与琵琶女的羞怯
第一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环境描写: 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凄凉气氛, 奠定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惨”饱含离愁、沦落之意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 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 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 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 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 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 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注意诗中描摹音乐的手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第 二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一、大量运用比喻。
次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女扣弦、揉弦、顺手下拨弦、反手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月”“夜”“船”
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愉悦气氛,同时也给读者 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 进入本诗的主体内容,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景。 • 惨淡的心情峰回路转,“寻声暗问”-“欲语迟”-“移船相见”-“重开宴”-“千呼万唤”-
“始出来”-“半遮面”,这一系列的动作行为,展现出了欲相见的急迫与琵琶女的羞怯
第一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环境描写: 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萧瑟凄凉气氛, 奠定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惨”饱含离愁、沦落之意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 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 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 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 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 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 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注意诗中描摹音乐的手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第 二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一、大量运用比喻。
次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中学联盟]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6琵琶行》课件(共28张PPT)剖析.
![[中学联盟]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6琵琶行》课件(共28张PPT)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00eedf551810a6f5248641.png)
2、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 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 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 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 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 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 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形容歌 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 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 “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六月唐朝藩镇势 力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并又进一步 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白居 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 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以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为名,贬之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来不错,但在中唐这个职 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 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 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
第一课时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 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 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 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 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 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 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 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 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形容歌 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 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 “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六月唐朝藩镇势 力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并又进一步 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白居 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 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以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为名,贬之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来不错,但在中唐这个职 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 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 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
第一课时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 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 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教学课件(共19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2021/8/132021/8/132021/8/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132021/8/13August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
•侧面描写: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表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 的艺术魅力。
主题二:
谁解青衫泪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 一个漂泊江湖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 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轻艺”的社会,使 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 被损坏歌妓们的悲惨命运。
第一曲:江头送客闻琵琶
音乐特点
意象
悲凉伤感
琵琶女:
排谴孤寂
诗人、客人:离愁、沦落
忽闻——琵琶声
主、客:Hale Waihona Puke 归、不发枫叶获花:萧瑟凄凉
•侧面描写: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表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 的艺术魅力。
主题二:
谁解青衫泪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 一个漂泊江湖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 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轻艺”的社会,使 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 被损坏歌妓们的悲惨命运。
第一曲:江头送客闻琵琶
音乐特点
意象
悲凉伤感
琵琶女:
排谴孤寂
诗人、客人:离愁、沦落
忽闻——琵琶声
主、客:Hale Waihona Puke 归、不发枫叶获花:萧瑟凄凉
《琵琶行》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pt

五、诗歌细品
第一段:江头送客惨将别
点明了地点、时间、 事件和环境
夜送客,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情景交融
离愁,沦落
和朋友即将分别,秋风萧瑟,饯饮 不酣,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氛围中。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描写 急切、惊异 声 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描写细腻
二、知人论世
白居易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卖炭翁》等为代表的 “讽喻诗”,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身世
相同点
诗人的遭遇
年轻时 才貌双绝,春风得意
沦落
如今 年长色衰,门前冷落
被贬前 才华横溢,位列高官 如今 冷落浔阳,孤独失意
风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下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狄花,构成萧 瑟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凉 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 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琵琶女弹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 调音 掩抑 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共23张PPT)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结合具体诗句 体会诗中描写音乐 的比喻、通感、侧 面烘托的手法。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 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 杜甫 《赠花卿》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碾碎了多少前朝旧 事,却留下了几多人间佳话。如今,当我们重 拾取那些诗句的时候,手心里依然残留着大唐 的袅袅余香。 抖落岁月的尘土,轻启含香的书页,多少 缠绵悱恻的深情,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 暗香盈袖的妩媚,多少欲语还羞的娇柔,此刻, 都化为心底最深的感动,温柔绵长。风流才子 春秋梦,佳人醉卧楼台中。读大唐诗歌,就能 让你接受身心的洗礼。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一、文本赏析
思考: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 梁,全诗写音乐,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 奏?请找出具体的诗句,并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每次的弹奏。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结合具体诗句 体会诗中描写音乐 的比喻、通感、侧 面烘托的手法。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 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 杜甫 《赠花卿》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碾碎了多少前朝旧 事,却留下了几多人间佳话。如今,当我们重 拾取那些诗句的时候,手心里依然残留着大唐 的袅袅余香。 抖落岁月的尘土,轻启含香的书页,多少 缠绵悱恻的深情,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 暗香盈袖的妩媚,多少欲语还羞的娇柔,此刻, 都化为心底最深的感动,温柔绵长。风流才子 春秋梦,佳人醉卧楼台中。读大唐诗歌,就能 让你接受身心的洗礼。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一、文本赏析
思考: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 梁,全诗写音乐,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 奏?请找出具体的诗句,并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每次的弹奏。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28张ppt)

[写作背景]
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 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 东官赞善大夫,是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 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愤怒,上书请求缉捕 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唐宣宗吊白乐天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 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 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 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 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 上注明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我们学 习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琵琶行
白居易
思考问题
1.三大杰出诗人当中白居易是处 在中唐时期,那么他的作品以表现 什么题材为主? 2.关于白居易的诗歌,当时家喻户 晓,谁都能理解都能背诵,这样的 创作风格与李、杜的诗歌创作风格 是否相同?
题解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 《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 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 称虽然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 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前期(44岁前):少年时曾避 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 三登科第”,历任左拾遗等职。 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其思想以儒家的仁政、民本思 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为主。
后期(44岁后):白居易被贬 为江州司马,先后任过苏州刺 史、刑部尚书等职。选择了亦 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 家“独善其身”、道家“明哲 保身”及佛家“四大皆空”。 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 感伤诗。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 2.6 《琵琶行并序》PPT教学课件(共29张PPT)

琵琶行
胡孺
人子
唐能 解
玄 宗
诵
吟
挽 白 居
琵 琶
长 恨
易 联
篇
曲
()
琶 行 并 序
字词正音
湓 贾 思 嘈 舫 迁谪 钿 篦 呕哑 嘲哳
pén(江名) gǔ(商人) sì(名词,思绪) cáo(声音粗重) fǎng(船)
qiān zhé
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 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 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 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 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 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 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 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 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年轻时 年老时
年本轻是美京貌—城—女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名日满欢京笑—都—的今艺日辛人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起对比反衬作用
去被贬年江辞洲帝京
病卧浔阳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 拓展延伸:
• 《明湖句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
第一课时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 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 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4、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 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 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 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 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 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 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 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 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 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 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 和寡。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 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 恨。
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第二课时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全诗写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
三次
第一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女 :寂寞 主人忘归客不发。
课文小序鉴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 (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 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 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 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 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 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 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 (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 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 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 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 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疏理课文思路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讨论
★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 形象可感的实体。
第一乐段
嘈如急雨 切如私语 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声暂歇 银瓶水浆 铁骑刀枪 声如裂帛
急骤粗重 急促轻细 纷繁清脆 婉转流畅 艰涩难通 激越雄壮 戛然而止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琵琶女的演奏变化:
激越雄壮 急切愉悦 倾诉悲情
幽愁暗恨
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
鉴赏总结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 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 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 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 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 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 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一枝一叶总关 情
课堂总结
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 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 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 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 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 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 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又如何怪 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之泪是同 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为琵 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 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琵 琶 女 : 却 坐 促 弦 弦 转 急
满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 人 : 重 闻 琵 琶 青 衫 湿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 虚 写 ) 凄凄(不似向前声)
无尽的感伤
皆掩泣
点评: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
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凄凉愁惨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 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 “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 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 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 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 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2、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 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 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 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 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 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 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形容歌 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人物共同点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共同点是怎样体现的?
自诉身世苦
年轻时 年老时
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被贬江洲
名满京都的艺人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病卧浔阳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 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 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 (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 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 著称。《琵琶行》《长恨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 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 品《卖炭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 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 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 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 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三次演奏: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形 象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 辛酸心事。
琵琶女演奏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 “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六月唐朝藩镇势 力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并又进一步 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白居 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 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以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为名,贬之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来不错,但在中唐这个职 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 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 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 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 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叠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三:叙议结合,曲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中带情, 妙语点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正面、侧面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合
3、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著名琴歌,以王维 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 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 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 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 反复三次。
第一课时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 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 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4、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 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 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 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 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 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 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 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 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 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 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 和寡。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 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 恨。
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第二课时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全诗写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
三次
第一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女 :寂寞 主人忘归客不发。
课文小序鉴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 (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 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 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 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 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 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 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 (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 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 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 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 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疏理课文思路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讨论
★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 形象可感的实体。
第一乐段
嘈如急雨 切如私语 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声暂歇 银瓶水浆 铁骑刀枪 声如裂帛
急骤粗重 急促轻细 纷繁清脆 婉转流畅 艰涩难通 激越雄壮 戛然而止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琵琶女的演奏变化:
激越雄壮 急切愉悦 倾诉悲情
幽愁暗恨
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
鉴赏总结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 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 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 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 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 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 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一枝一叶总关 情
课堂总结
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 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 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 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 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 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 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又如何怪 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之泪是同 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为琵 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 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琵 琶 女 : 却 坐 促 弦 弦 转 急
满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 人 : 重 闻 琵 琶 青 衫 湿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 虚 写 ) 凄凄(不似向前声)
无尽的感伤
皆掩泣
点评: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
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凄凉愁惨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 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 “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 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 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 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 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2、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 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 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 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 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 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 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形容歌 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人物共同点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共同点是怎样体现的?
自诉身世苦
年轻时 年老时
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被贬江洲
名满京都的艺人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病卧浔阳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 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 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 (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 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 著称。《琵琶行》《长恨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 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 品《卖炭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 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 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 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 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三次演奏: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形 象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 辛酸心事。
琵琶女演奏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 “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六月唐朝藩镇势 力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并又进一步 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白居 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但因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 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以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为名,贬之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来不错,但在中唐这个职 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 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 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 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 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叠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三:叙议结合,曲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中带情, 妙语点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正面、侧面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合
3、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著名琴歌,以王维 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 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 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 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 反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