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9 满井游记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②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

③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赏析美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难点: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___________、弟__________合称“公安三袁”。

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厚古薄今, 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游记散文),(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字音、字形、词语①掌握下列字音字形:廿()鹄()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②参照注释和以前的积累,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 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________ 波色:______乍:_________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导学

反思
一、复习《醉翁亭记》: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2、了解“公安派”。
3、给加 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 ()节
百步辄()返廿()二日
若脱笼之鹄()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麦田浅鬣()寸许呷()浪之鳞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曝()沙之鸟
《满井游记》
导学目标:1、了解有关袁宏道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古今异义;理解文章内容,能准确地翻译全文。2、拟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欣赏本文写景抒情的文采。3学会与大自然相处,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能准确地翻译全文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古今异义.
2、第二部分:满井春色
天()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
鸟鱼()
郊田之外有春,而未知也()
3、第二段可以分几层?
4、第三部分:物我交融
思考:作 者为什么说”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此官”指谁?”惟此官也”有什么意思
三、中心主旨:
四、1、本文的写法 :
五、练习:本文在记叙描写中运用 了很多的比喻 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 ,也有的是以物比物,判别下列给出的句子类型.
1.若脱笼之鹄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如倩女之靧面而而髻鬟之始掠也
4.麦田浅鬣寸许
六、作业:背诵课文
毛羽鳞鬣()恶()能无纪
4、听录音初步感知听文章脉络:
5、填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9满井游记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9满井游记学案新人教版

29《满井游记》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一、作者资料:1.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文学成就居三袁之首。

“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

他们的作品率真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有《袁中郎集》。

2.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你记住了吗?《满井游记》作者,(朝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为“”的创始者。

著有。

二、你读准了吗?砾()廿()偕()鹄()靧()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事()恶能()尚劲()三、你读顺了吗?要求学生熟读课文,音要准,不读破。

这几句该怎样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你读通了吗?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学,标注疑难之处,课前写在黑板上。

2.这些词你会解释吗?A.1.余寒犹厉余之游将自此始2.偕数友出东直宠辱偕忘3.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4.鳞浪层层呷浪之鳞5.晶晶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则北通巫峡6.麦田浅鬣寸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7.游人虽未盛虽有名马8.如镜之新开连月不开日出而林霏开B.1.泉而茗者 2.罍而歌者3.红装而蹇者C.1.冻风时作 2.土膏微润3.娟然如拭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5.柔梢披风6.风力虽尚劲7.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呷浪之鳞9.以游堕事 10.此地适与余近11.恶能无纪3.这些句你会翻译吗?(1)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语文:第29课 满井游记 导学案0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第29课 满井游记 导学案0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9 《满井游记》导学案自读课文: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

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

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明朝人。

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

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1、细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

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

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

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 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 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满井游记》1.请为下列生字注音。

廿()鹄()鬣()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堕()2.直接填空。

①廿二日天稍和,,至满井。

②清澈见底,。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如。

④柔梢披风,。

⑤风力虽尚劲,。

⑥凡,,悠然自得,。

3.解释词语。

重点实词:①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 ②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____________ 波色:__________ 乍:_________④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新开:____________ 匣:____________⑤娟然如拭娟然:______________⑥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_________________⑦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重点虚词:①作则飞沙走砾则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为③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之而之于④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虽而者⑤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而之4.翻译句子。

①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麦田浅鬣寸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是:2、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3、文中写水、山的比喻句分别是:4、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6、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体会白描、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

一、自学环节:(解决目标1)1、题目解说: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2、《满井游记》的作者是,代文学家,文学流派创始人之一。

3、给以下生字词注音。

廿()靧.()面鹄()鬣()罍()蹇.()呷()堕()恶.()能汗出浃.()背髻.()曝()鬟()4、给加点字解释。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始解,波..()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5、翻译以下句子。

(1)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6.29-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6.29-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6.29 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味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味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鱼关资料。

3、《满井游记》选自《》,作者___,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___朝代文学家。

代表作有《满井游记》、《虎丘记》。

4、通假字恶能无纪:“”通“”,的意思。

5、一词多义(1)乍:①波色乍明()②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鳞:①鳞浪层层()②毛羽鳞鬛()(3)始:①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②余之游将自此始()6、古今异义(1)土膏.微润(古义:今义:)(2)恶.能无纪(古义:今义:)(3)柔梢披风..(古义:今义:)7、词类活用(1)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2)鳞浪..层层()8、其它文言实词(1)作.则飞沙走砾()(2)局促..一室之内()(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如拭()..()(4)娟然9、句子翻译(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译:(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3)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译:●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

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宏道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的较多的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

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语。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作者及背景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

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

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

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
方法,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
用。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
汇。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
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通过诵读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
准备
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备课
组补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抽查个别学生
二、检查预习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jìn 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 C.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ā)未百步辄返(zh 2.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

(1)给画线部分填空。

游人虽未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时时有。

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
自得,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①句写_____________②句写_____________③句写_____________,作者
由物及人,通过寥寥数笔勾画了_____________,有动有静,抒发了作者
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膏微润(肥沃)B.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浪纹)
C.局促一室之内(狭小)D.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4.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冻风时作②于时冰皮始解 B.①呷浪之鳞②鳞浪层层
C.①于时冰皮始解②始知郊田之外 D.①欲出不得②偕数友出东直
5.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娟然如拭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虽未盛②风力虽尚劲
C.①未之知也②曝沙之鸟 D.①泉而茗者②红装而蹇者
6.下列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鳞浪层层B.呷浪之鳞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鳞次栉比
7.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

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

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

D.本文比喻新鲜、贴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一、翻译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2.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作者心情很,同时暗示作者的心情,从“。

”等句中可看出。

四、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
2、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1)写景方法一:
如:“”,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一个“”,一个“”,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2)写景方法二:
先写全景:“”,然后再分别描写“”、“”、“”、“”、“”、“”、“”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

(3)写景方法三:
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写柳条“”。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b拟人:作者写山,用作喻,写鱼鸟,说它们,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写水波“”,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
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 写景方法四:
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由“”、“
”等句可看出。

3、结合以往所学课文,补充写景方法。

(1)
(2)
(3)
五、品评佳句。

举两处阐述(方法: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
2.
六、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七、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一句的内涵。

八、拓展延伸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
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
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
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始) B.髻鬟之始掠。

(梳、掠)
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吸而饮) D.红装而蹇者。

(跛足)
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局促一室之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 B.满井春色 C.游郊田 D.郊田美景5.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鸟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观第五泄记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

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往,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忧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魁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1.从文中找一个短语,回答本文记叙的瀑布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景的层次和角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学习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了北京近郊满天井一带的初春的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轻工松愉快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厌倦官场生活的情怀。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十、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