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炭疽病3病原核糖体基因ITS区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辣椒炭疽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田间病症、调节剂使用方法、农药防治方法、防治档案

辣椒炭疽病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
苗期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株,每株选1个枝编号挂牌,药前药后都从枝尖全展叶往下数30片叶进行发病级数调查,每小区调查150片叶,根据各叶片的发病程度确定发病级别,再分别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表A.1辣椒炭疽病苗期分级标准:
坐果期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株,调查每株的所有叶片和果实,每个小区调查25株,根据各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程度确定发病级别,再分别计算病叶、病果率(落果)和病情指数。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辣椒炭疽病田间病症
辣椒炭疽病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黄褐色圆斑,边缘褐色,中央呈灰褐色,斑面有隆起的同心轮纹.往往由许多小点集成,小点有时为黑色,有时呈橙红色。
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红色粘稠物,被害果内部组织半软腐,易干缩,致病部呈膜状,有的破裂。
叶片染病,初为褪绿色水浸状斑点,后渐变为褐色,中间淡灰色:近圆形,其上轮生小点。
果梗有时被害,生褐色凹陷斑,病斑不规则,干燥时往往开裂(图1)。
a b
图1 辣椒炭疽病田间病症
A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辣椒生长调节剂使用方法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辣椒炭疽病防治档案。
辣椒炭疽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辣椒炭疽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发生原因:1、多年连作造成土壤中病原菌积累。
在实际生产中,连作是许多地区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形成特色种植区的地区来讲。
这种种植模式,就造成田间病原菌的积累,成为其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环境适宜时,就会导致病害迅速发生蔓延,而且连年加重。
辣椒炭疽病—病叶发病初期辣椒炭疽病—叶片发病中后期辣椒炭疽病—病茎辣椒炭疽病—果柄处发病初期症状辣椒炭疽病—近果蒂处病斑辣椒炭疽病—萼片处症状辣椒炭疽病—果柄处症状辣椒炭疽病—黑色炭疽病病果辣椒炭疽病—黑点型病果辣椒炭疽病—黑点型病果辣椒炭疽病—红色型病果辣椒炭疽病—红色炭疽病果实发病后期干缩辣椒炭疽病—朝天椒病症2、田间病果。
高温日灼对果实造成伤口,利于病原菌侵染。
夏秋季阳光强烈,尤其是露地种植,遮光条件不足,高温强光容易引发日灼病,对果实造成创伤,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前期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炭疽病菌侵染、传播.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田间湿度过高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侵染、雨水反溅增加了辣椒接触病原菌的机会,为炭疽病的发生、传播及流行提供了条件。
前期没有及时用药,加重了炭疽病的扩展和蔓延,田间症状不明显时,种植户缺乏防范意识,未及时用药,导致症状出现后难以有效遏制,造成大面积危害。
综合防治措施:1、种子处理。
炭疽病菌可随种子传播,播种前可用0.2%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洗净后播种。
2、加强田间管理。
采用高畦深沟栽培、合理密植、注意田间通风透光;有条件的地块,可以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还可以与高杆作物如玉米间作,避免阳光对果实的直射,从而减少日灼病的发生。
3、抓好防治时机,选用对症农药。
及时关注天气,在阴雨天气来临前提前用药预防,注意雨后及时排水;在植株发病初期,可选用45%咪鲜胺微乳剂3000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500倍液等在辣椒以及土壤表面喷雾防治,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抗药性产生。
辣椒炭疽病菌的鉴定、综合防治及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

辣椒炭疽病菌的鉴定、综合防治及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辣椒炭疽病是由辣椒炭疽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辣椒炭疽病的有效鉴定、综合防治以及了解其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的关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辣椒炭疽病菌进行了鉴定。
通过采集辣椒炭疽病叶片和果实样品,我们从中分离出了炭疽病菌。
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成功确定其为炭疽病菌属(Colletotrichum)中的一种,具体为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
同时,我们还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次,我们进行了辣椒炭疽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针对辣椒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理,我们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首先,我们通过消毒土壤、灭菌种子以及采用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其次,我们研究了多种化学药剂、生物农药以及植物天然抗菌物质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最后,我们还探索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辣椒炭疽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这些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我们成功地减轻了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程度,提高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我们研究了辣椒炭疽病的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
通过对感病和抗病辣椒品种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我们发现在炭疽病病害的侵染过程中,辣椒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差异。
一些重要的基因参与了辣椒的抗病反应,并调控了免疫系统的激活和信号传导。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究辣椒抗病机制和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对辣椒炭疽病菌的鉴定、综合防治以及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减轻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程度、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水平将不断提高,为辣椒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对椒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综合防治措施。
辣椒炭疽病发生原因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辣椒炭疽病的田间发病症状及病源与传播途径,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了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辣椒炭疽病;发病症状;发生原因;无公害;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6.418.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3-0147-01辣椒炭疽病发生原因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陈建华慕留奇姜国霞刘文冰(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1)辣椒炭疽病与辣椒病毒病、辣椒疫病称为辣椒的三大病害,发病严重,分布广,不论是露地种植,或是保护地种植染病几率都很高,茎叶染病易造成落叶、茎杆开裂,果实染病失去商品价值[1-2]。
因此,该病对辣椒的产量与效益影响较大,防治不及时常常造成辣椒大幅度的减产减收,严重挫伤菜农种植辣椒的积极性。
经过多年试验,总结出一套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诊断方法与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可显著提高辣椒种植效益。
1田间发病症状辣椒炭疽病主要侵染辣椒成株的叶片、茎杆、果柄、果实。
叶片染病,初为褐绿色水渍状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为褐色,最后变成中央灰白并轮生黑色小粒点状的不规则病斑,干燥时似羊皮纸,易破裂,染病叶片易脱落。
茎、果柄染病,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上出现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溢出粉红色粘稠物,干燥时易开裂。
果实上发病,先产生水浸状黄褐色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稍凹陷,中部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粒点。
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分泌出桔红色黏液,继而腐烂,脱落。
干燥时病斑干枯变白,易破裂。
2传播途径炭疽病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附着在病株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从伤口侵入,借气流、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蔓延。
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
3发生原因3.1环境条件炭疽病的发生与所处环境的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炭疽病菌发育温度为12~33℃,最适宜的温度为27℃,相对湿度为95%左右,湿度低于70%炭疽病菌发育受阻。
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

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炭疽病是辣椒上的主要病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蔓延快,危害时间长,常造成较大损失。
现将其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症状①黑色炭疽病:果实、叶片病斑褐色,生黑色小点,果实破裂,叶子脱落,茎及果梗干燥时裂开。
②黑点炭疽病:成熟果实受害严重,病斑小黑点较大,色更深,潮湿溢出粘质物。
③红色炭疽病:果实病斑圆形水渍状凹陷,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
二、病原:病原均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①刺盘孢属的黑刺盘孢菌,引起辣椒黑色炭疽病。
病斑上的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周缘生暗褐色刚毛,有2~4个隔膜。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单胞。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
②从刺盘孢属的辣椒从刺盘孢菌,引起黑点炭疽病。
分生孢子盘周缘及内部均密生刚毛,内部刚毛特别多,刚毛暗褐色,有隔膜。
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
③盘长孢属的辣椒盘长孢菌,引起红色炭疽病。
分生孢子盘排列成轮纹状,无刚毛,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三、侵染循环炭疽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也能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多从寄主的伤口侵入。
而辣椒盘长孢菌还可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四、发病条件①温暖多雨病菌的孢子萌发、侵染要求95%以上的相对湿度,发育温度为12~33℃,最适温度为27℃,如果相对湿度低于70%,则不利发病。
高温多雨时发病,夏季雨量大的年份受害重。
②植株根系发育不良辣椒的根系发育不良致使植株生长衰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辣椒根系的根量少,入土浅,对环境条件敏感,冷热、旱涝都会影响根系发育。
凡不利于辣椒根系生长发育的栽培条件都能促进发病,如栽植过深、地温低、中耕不及时、肥料不足或施用氮素化肥过多,以及栽植密度过小,枝叶不能封行,使土壤温度过高等都能造成根系衰弱,病害发生严重。
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早而重,往往成为发病的中心。
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杀菌剂毒力测定

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杀菌剂毒力测定作者:王妮尹显慧彭丽娟李荣玉龙友华吴小毛樊荣王坤英李继业来源:《植物保护》2019年第04期摘要从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采集疑似炭疽病的典型的自然发病辣椒果实,采用组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尖孢炭疽菌Capsicum acutatum。
室内毒力测定发现8种杀菌剂对尖孢炭疽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5%咪鲜胺EC 和30%吡唑醚菌酯SC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253 5 mg/L和0.720 3 mg/L;其次为22.5%啶氧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EC50分别为7.249 5 mg/L和21.664 5 mg/L。
将30%吡唑醚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 按照9∶1、6∶4、3∶7、4∶6的比例混配,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两者混配对该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25%咪鲜胺EC和22.5%啶氧菌酯SC以6∶4、4∶6、8∶2的比例进行混配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
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二氰蒽醌对该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辣椒炭疽病; 病原鉴定;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 尖孢炭疽菌; 联合毒力测定中图分类号: S 432.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6688/j.zwbh.2018341辣椒炭疽病是辣椒上的一种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
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属于类别复杂、种类繁多的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被列为世界上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群[1]。
病原菌可危害辣椒果实、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辣椒的品质和产量。
近年,随着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的大力开展,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辣椒炭疽病的危害程度也在逐年加剧[23]。
辣椒种病害病原菌存在部位及处理

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03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生物防治技术的
认识和应用水平。
06
总结:综合施策,降低辣椒种病害发生率
农业、化学、生物手段相结合策略回顾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调整播种期、加 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化学防治
应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土壤消毒和叶面喷施 ,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选择高效低毒药剂
优先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低 残留特点的化学药剂,减轻对
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针对不同病害选药
根据辣椒病害类型选择合适的 药剂,确保防治效果。
轮换使用药剂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以 免病害产生抗药性。
遵守安全间隔期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施 药,确保辣椒产品安全无公害
。
不同生长阶段施药方法论述
产量。
品质下降
病害侵染后,辣椒果实可能出现病 斑、畸形等症状,导致商品性降低 。
防治成本增加
病害发生后需进行药剂防治,增加 生产成本。
02
病原菌存在部位及检测方法
土壤中存在病原菌
土壤传播
病原菌通过土壤传播,侵染植株 根系,导致病害发生。
土壤残留
土壤中可能存在病原菌的残留物 ,如菌丝、孢子等,成为病害发 生的潜在来源。
效果评估
通过实际种植观察,抗病品种发病率较低,产量和品质相对稳定,但需注意品种 的适应性和抗性变化。
合理轮作倒茬制度推广情况介绍
轮作倒茬制度
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以降低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
推广情况
该制度在辣椒种植区域得到广泛推广,有效降低了土传病害的发生。常见的轮作作物包括豆类、瓜类、禾本科作 物等。
防治和治疗辣椒炭疽病

防治和治疗辣椒炭疽病2023-11-10contents •辣椒炭疽病简介•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方法•治疗辣椒炭疽病的药剂和方案•防治和治疗辣椒炭疽病的案例分析目录01辣椒炭疽病简介定义辣椒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辣椒果实和叶片。
症状辣椒炭疽病在果实上表现为褐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并伴有褐色边缘,严重时果实表面可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叶片受害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干燥时易破碎。
辣椒炭疽病的定义和症状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capsici,是一种真菌。
病原病菌主要通过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辣椒果实和叶片上,萌发侵入引起感染。
传播途径辣椒炭疽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影响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同时,叶片受害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从而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施肥、浇水、中耕除草等,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
防治方法针对辣椒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辣椒炭疽病对辣椒产量的影响02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方法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数量。
轮作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用55℃的温水浸泡种子15分钟,或用咯菌腈、多菌灵等药剂浸泡种子,以消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避免过度浇水,以防止土壤湿度过大。
03农业防治0201使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农药,可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
增加有机肥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P p e n h a n e wa n ft e ma n d s a e f e p rp o u to . h e u g t o e so e p r a t r c o e Wa mp i e sr c : e p r a t r c o s o e o i ie s so p e rd c in T r e f n i h g n fp p e n h a n s a l d s h p pa s i f
NA—TS Wa b a n . e u n e a ay i n i ae h tt e s q e c f 8 DNA n t r e p t o e swa ih y c n e v u h T e I s o t e S q e c n lssi d c t t a h e i d d u n eo Sr 5. i h e ah g n sh g l o s r e b t e I S r - d t go l nWa o 0, n h i e e c f T 1 r g o s n t8 a dt e d f r n e o I S e i nwa ig rt a h to T 2 , O1 1 rg o a it nWa e y a un a ta d c u d b s d s bg e h nt a fI S S TS e i n v ra o i s v r b d n n o l eu e a a g ts q e c o h e e to f p c a r r y P s tr e e u n e frt ed tci n o e ilp me sb CR d n i c t n o ah g n a d p o i e la l a g tfr s c l u a s i i i e t ai fp t o e n r v d r i et r e p  ̄c mo e l r n i f o d e b o e c d a no i e p r a t r c o e ig ss o p p e n h a n . f s
b oy rs h i rat n(P R tin teu i r l r e itra t nc b pcrIS nr oo a D A(D A)a dr — yp l aecan eco me i C )uiz g h nv s i r o nenlr sr e sae(T )i i sm l N r N li e ap ms f a id b n D
e。 S 序列通用 引物对辣椒炭疽病 3病 原进行扩增 , rI ) T 分别获得其 rN IS序列 , D A— T 序列分析结果表 明, 病菌的5 8 D A序 列高度 . Sr N 保 守, IS区的可变性则相对较高 。 而 T 其中 IS T 1区的差异大于 IS T 2区的差异 , 说明 IS T 1区的变异 较丰富, 可考虑将该 区域作 为病 原鉴定 的 P R检测特异 引物的靶序列 , C 为今后各病 菌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可靠的靶标。 关键词 : 辣椒炭 疽病; 核糖体基 因; S 序列分析 I ; T
1e od : p ratrcoe it a t sr e pcrIS ; q ec l i 【yw rs p p hans ; e lr c bdsae(T ) s unea y s e e n n r a i n n e n s
随着种 植业 结 构 的 调整 , 菜 种植 面积 逐 年扩 蔬 大 , 椒作 为主 要蔬 菜 作 物 之一 被 广 泛栽 培 。但 是 辣 辣 椒炭疽 病 (epratrcoe 是 辣椒 生产 上 常见 ppe nhans)
但是辣椒炭疽病pepperilthmcnose是辣椒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分布广为害严重可引起辣椒落叶烂果幼苗死亡给辣椒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在国内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分为黑色炭疽菌cozze幻t渤圳祝嘲卯肌红色炭疽菌口o印
维普资讯
中 圈 分 类 号 :4 64 8 1 1 s 3 .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An lsso e u nc frb s m a ay i n s q e e o i o o lDNA -TS I o h t o e o p e nt r c s ft e pa h g n f r pe p r a h a no e
辣 椒炭 疽 病 3病 原核 糖体 基 因 IS区 的 序 列 测 定 及 分 析 T
马 荣群 , 黄 粤, 宋正旭 , 李 梅, 岳文辉
( 青岛市农业 科学研究院 , 山东 青岛 2 6 0 ) 6 10 摘 要: 辣椒炭擅病( epr l l n s 是辣椒生产 中的主要病害之 一。利用真 菌核糖体 内转录间隔 区(n r lr s i dsa p pe at' o ) l a e hc itn a c b c e a tn re p .
MA R n — u HUANG e, ONG Zh n — U, I Me , o g q n, Yu S e g X L i YUE W e — u nh i
( iga cd m f giut a S i cs Sad n i do26 0 , hn ) QndoA ae yo r lrl ce e,h nogQn a 6 10 C ia A c u n g
西
13 24
南
农
业
学
报
20 0 7年 2 0卷 6期
Vo. 0 12 Nn 6
S uh e tC iaJ un lo r utrlS in e o tw s hn o r a fAgi lua ce cs c
文 章 编 号 :0 1— 8 9 2 0 )6—13 0 10 42 ( 0 7 0 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