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quwo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身心的变化、个性的塑造、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交关系的发展等方面。
具体而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对自身能力和身体形象高度关注。
由于身体发育和性征出现的变化,中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身体感到陌生和困惑,对外貌和体型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会产生强烈的现实焦虑,常常对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产生不满和不自信的情绪。
其次,中学生个性开始形成,对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个人价值,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为自己树立目标。
中学生往往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高度关注。
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往往对他人的评价和意见高度敏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再次,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动力较高。
中学生开始对世界和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并有持续的求知欲。
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多样,既通过课堂学习,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等途径积极获取知识。
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十分关键,他们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学业表现。
此外,中学生的社交关系开始发展,对同伴的关注和认同成为重要的心理需求。
中学生进入了一个社交活动较为频繁的阶段,他们开始主动寻求和同伴的交往,并对同伴的看法和评价高度敏感。
中学生往往倾向于与同龄人建立互助合作的学习关系和友谊关系,以满足对情感认同和社会支持的需求。
最后,中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易受情绪的影响。
中学生这个阶段由于身心发展的变化,情绪容易波动。
他们往往情感丰富,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此外,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较高,对事件的解读容易偏向消极或过于敏感。
总的来说,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在身心发展迅速、个性的塑造、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交关系的发展等方面。
中学生阶段心理特点

中学生阶段心理特点中学生是青春期的儿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特点也开始显现出来。
以下是中学生阶段的心理特点。
1.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探索。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试图与他人区分开来。
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2.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中学生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并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评论影响。
他们会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3.对同伴关系的重视:中学生注重交朋友和组成团体。
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支持,并希望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地位。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4.积极追求独立和自主:中学生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和决策,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
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项目中,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5.心理波动明显: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剧烈,有时会表现出情绪激动、易怒、消沉和情绪低落等。
这是因为他们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上的稳定性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6.对待学业的态度: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积极的态度,渴望取得好成绩和进一步深造。
他们希望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并通过成绩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然而,他们可能会遇到学习压力和适应新学科和教学方式的困难。
7.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中学生开始对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感到迷茫和焦虑。
他们面临着选择高中课程和大学专业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成年后的责任和独立生活的挑战。
8.对社会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中学生开始对社会和社会问题表现出关注和兴趣。
他们开始思考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问题,并希望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1.建立良好的家庭和学校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和学习环境。
2.增强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和展示自己的能力。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过度敏感。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体态上的变化,初中生对自己比较敏感。
这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过分敏感,对外部刺激就会由于应接不暇而出现焦虑与紧张,就会让他的内心出现许多想法。
过度独立。
独立性的发展本是孩子长大的必然趋势,许多学生不喜欢成年人唠叨的嘱咐,有的时候因为独立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和父母说的,甚至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过分的自我表现。
只要社会上有两个人存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向他人表现自己,中学生希望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在他人面前充分显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与钦佩,树立威信,这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在介绍自我、推销自我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过分的自我掩饰。
过分的自我掩饰则是出于担心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活动,时时事事都想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自己实际的行为动机,生怕别人了解自己不愿或尚未暴露的弱点,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验加以掩饰。
中学生家长怎么教育接纳孩子的缺点。
父母接纳初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如果父母拒绝接受他们的负面情绪,那么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
尊重孩子的人格。
有的父母对初中孩子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小孩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初中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养的,但是这样就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个性,家长应该平等对待初中的孩子,既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给他们自己的空间。
家长关爱中学生,但是不要只会一味的围着小孩转圈,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会让初中学生产生依赖性,家长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
这不是不管他们,只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的心里特点

中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动机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学习策略智力发展价值观形成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一、认知发展中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来说,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中学生开始能够运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不再仅仅依赖于直观的感知。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解决问题。
2.记忆力逐渐增强:中学生的记忆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知识、概念和事件。
但是,他们仍然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3.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丰富:中学生开始展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提出更多的新观点和创意,并将其付诸实践。
二、学习动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界环境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压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同时也要适当运用外在动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情绪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他们的情绪体验更加丰富,情绪变化更加复杂。
具体来说,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绪体验更加丰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渐增多,他们对情绪的体验也更加丰富。
他们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基本情绪。
2.情绪变化更加复杂: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也更加复杂。
他们可以因为一些小事情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这些情绪反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增强。
四、社会性发展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他们开始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具体来说,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开始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以更好地与同龄人交往,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1.思维逐渐成熟: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开始具备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开始从表面现象中探究问题本质。
同时,中学生也逐渐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个性发展初步显现:中学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去追求。
在同伴关系中,中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友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伴的影响。
3.对自我认识的探索: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思考自己的个人特点、优点和缺点。
有些中学生对自己的外貌、身材、自信等方面开始过分关注,产生自卑心理;而另一些中学生则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探索,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
4.情感变化明显:中学期间青春期的到来,使得中学生的情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恋爱情感,并且对友情和亲情的需要也日益增长。
由于身心发展不均衡,中学生的情绪也相对较为波动,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或焦虑等问题。
5.学业压力增加:中学时期学业负担较大,课业压力也相对增加。
中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知识学习,需要掌握更高深的学科知识。
在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时,中学生可能面临着焦虑、紧张、幸福感减少等问题。
6.社交能力培养:中学生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
他们需要学会与不同人群相处,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际能力。
此时,中学生的羞涩和自卑心理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交流。
7.逐渐形成自我责任意识: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责任逐渐形成意识。
他们需要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生活习惯,开始自己制定计划并且全面负责。
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律意识,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的心理特点体现在思维的成熟、个性的初步显现、自我认识的探索、情感变化明显、学业压力增加、社交能力培养和自我责任意识的逐渐形成等方面。
第二讲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

第二讲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特表现和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一、身心特点1.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躯体发育迅速,性征逐渐显现,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对强烈的生理需求有着追求的欲望。
2.心理上,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1.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并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2.中学生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度较高,常常关注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注重社会认同感和他人的肯定。
三、自我认同的建立1.中学生期望寻找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认同感,希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同。
2.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自我价值和角色的理解和建构有较高的需求。
四、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波动1.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常表现出易激动、易冲动、易情绪低落等特点。
这与他们生理发育、自我意识觉醒、自我认同建立等发展特点有关。
2.中学生开始接触和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友情矛盾、恋爱纠葛等情感问题,需要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五、价值观的塑造和选择1.中学生开始面临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和冲突,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2.中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对于理想、责任、公平等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有所关注。
六、学业压力和自我管理1.中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责任。
2.中学生面临着课业、班级、家庭和兴趣爱好等多重角色和要求,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
以上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主要内容,教师和家长应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措施

一、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1、情绪发展强烈多变,不能自控青春期情绪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表现为寂寞与孤独,忧虑与不安,以及苦闷与忧郁;憧憬未来并富于幻想;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
青春期的中学生既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象一艘航行在变幻莫测大海里的航船,随时都有遭到风暴袭击的危险。
这种难以驾驶的情绪和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变化所带来的烦闷心情,就构成了青春期同学们情绪和情感的典型特征。
2、人际交往的需要强烈,交往内涵加深一般说来,青春期的交际发展中,起作用的是志趣相同、性格相近、烦恼相似,能相互理解等思想感情因素。
处在青春期的同学们,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依赖与批评共存。
在同伴交往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要性增加,交往圈扩大,交往内涵加深。
此外,异性交往是青春期中学生的一个突出课题。
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同学们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有的羞羞答答、别别扭扭;有的学生因谈情说爱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过早地偷尝“禁果”而悔恨终身。
3、自我意识发展突出自我意识的发展面临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为:一是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二是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三是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由于生理的突然、快速变化,同学们将心智集中指向自我、用于内省,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
企图和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长者平等相待,希望父母和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
总之,到了青春期,同学们开始注视自我、关心自我、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自我。
中学生阶段心理特点

中学生阶段心理特点中学生阶段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意识强烈中学生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能力和价值,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他们会对自己的外貌、穿着、言行举止等方面产生较强的注意和关注,希望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形象和关系。
二、情感波动大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情感波动较大,既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兴奋和快乐,也可能因为一些挫折和困难而沮丧和消极。
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常常会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产生怀疑和否定。
三、自我认同困惑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正在经历身份认同的过程,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他们常常会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不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对未来产生迷茫和疑虑。
四、对权威的挑战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开始对权威和传统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
他们开始思考社会规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规定和约束产生抵触和反抗,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五、社交需求增强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对社交的需求增强,开始重视与同伴的交往和合作。
他们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欢,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他们通过社交活动来增强自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六、自主意识增强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追求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他们希望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不再满足于被他人指导和控制,表达自己的主见和意愿。
七、学业压力增大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更为繁重和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对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需要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之间进行平衡。
这种学业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关爱。
八、对未来的焦虑中学生阶段的孩子们开始对未来产生焦虑和担忧。
他们面临着选择学科、规划职业、考取大学等重要决策,这些决策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戴晨薇
开家长会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
”“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在学校里我也常会看到个别学生“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不听老师的话”,常与老师“顶嘴”、“对着干”等现象。
有的同学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
“现在的学生难管。
”是难管吗?我认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因此,分析中学生心态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是改革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课题。
现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甚至过度膨胀。
青春期最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意识的形成,这一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期。
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居于中心地位,备受父母的呵护与宠爱,再加上受到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至上、个性张扬思想的影响,导致自我意识过度强烈。
许多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客观评价自我,影响了心理健康。
(1)自尊心理发展的盲目性、极端性。
中学生的自尊心理有了显著发展,他们渴望表现自己,获得别人的肯定。
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也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对于自尊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使自尊的体验走向盲目、极端而难以走出自我。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获得自尊心的满足,从而自视甚高,忘乎所以,沾沾自喜;也可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自卑自贱,妄自菲薄,痛苦伤悲。
(2)自我意识发展引发挫折感。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初步形成了“自我”概念,其自我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对自身的期待是理想主义的。
比如,在外貌上往往希望自己长得潇洒漂亮,身材匀称;在学习上总想高人一等,名列前茅。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总是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中学生这种思维的片面性就容易让他们紧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另外,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带来其独立意识的增强,逆反心理表现明显。
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事事听大人的安排,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排斥大人们的意见,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进行。
但是,受到能力和经验的限制,青少年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固执己见带来的只是恼人的挫折感。
(3)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中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非常明显,过分张扬自我个性,自私自利,不为别人着想。
在人际交往中,不少中学生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与宽容;不愿意去欣赏与赞美别人,惟恐抬高别人就贬低了自己,肯定了别人就否定了自己;不愿与人为善,对别人没有爱心,不想帮助别人。
2、意志品质不健全,依赖性过强。
意志品质良好的人,其言行举止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
虽然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他们又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独立。
有很多中学生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应该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由父母长辈代劳,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缺乏责任意识。
还有的中学生面对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备感烦恼,极力逃避现实,他们选择了上网,从虚拟世界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寻求精神的慰藉。
久而久之,患上“上网瘾失衡症”,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形成对网络的严重依赖。
3、追求新奇时尚,盲目地崇拜偶像。
中学生生活在物质充裕的世界,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缺乏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学校教育又缺乏吸引力,他们往往会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狂热地迷恋、追随影视明星,盲目地进行偶像崇拜。
他们欣赏明星们漂亮的脸蛋,羡慕明星们时尚的甚至奇怪的装扮,通过追求流行、时尚,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
4、偏执极端,情绪反应过度。
由于心理不成熟,中学生情绪稳定性差,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少中学生常常为琐事耿耿于怀,情绪激动,以至采取过激行为。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因为一言不
合而大打出手,因和老师、家长怄气而出走甚至自杀轻生的事件屡见不鲜。
中学生正处于告别儿童少年,跨入青年行列的阶段,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但成熟、正确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又往往表现了不成熟,甚至幼稚可笑的特点。
这也正是他们往往一时冲动,别人利用,又固执己见,最终走上愿望的反面的一大特点。
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已达到一定的高峰人的智力发展到了青年期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喜欢怀疑和争论,这是好的方面。
但有时他们固执已见,不轻易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个性的基本形成中学生有着自己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他们对未来抱着希望与幻想。
这可使他们进取心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充满着青春活力。
同时也可使他们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甚至在踏上社会而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产生徘徊、苦闷与失望。
中学生的兴趣与少年比较起来更广泛而且稳定。
青年的学习兴趣常常与自己未来的志愿相联系。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基本成熟。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中学生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他们对自然与社会,对生活、学习与工作都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比较系统的观念。
他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对自己又怀有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容不得别人伤害。
他们最大的苦恼是不能被人理解。
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理解和尊重,却又不懂得首先要尊重理解别人。
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班上的高才生、佼佼者,事事出人头地,家长宠着,老师捧着,同学敬着,经不起挫折,也承受不了批评。
这使一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压抑感。
自尊和自信,是自强和自重的基础和动力,应与保护而不可轻易伤害。
积极向上,憧憬未来,也是青少年最可贵的品质。
但盲目自满,过于自信,经不得挫折,受不得批评,则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致命弱点,必须予以遏制。
因此,对他们既不能压,也不能捧。
压而不服,只能助长消极对抗情绪;捧而失,只能使其飘飘然,忘乎所以。
关怀不是迁就,爱护也不是放纵。
我们的教育应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坚持鼓励为主,因势利导,将心笔心,一情激情,使之在可亲可信的情境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