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掌握《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对比赏析刘邦、项羽形象,了解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方法。

4、认识项刘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一、 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史书,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__________。

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篇, 10表,8书。

鲁迅先生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探索1.项刘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项梁后被秦将章邯所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令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前,后为项羽所杀)项羽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军主力。

由于秦军主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入咸阳,“欲王关中”。

2.约法三章与驻军鸿门: 刘邦入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进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且派兵守关,驻军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

两军剑拔弩张。

3.项伯、张良有故: 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鸿门宴的座次: 按古代的礼仪,帝王和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PDF. Copyright 2002-2020 Aspose Pty Ltd.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 6 课《鸿门宴》导教案《鸿门宴》导教案编号:07 第1 学时自主预习案编写:罗朋娟审查:审批:王勇时间:目标:班级:姓名:组评:师评: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认识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学习目标】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知识目标: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说,提高翻译能力。

1、认识司马迁、《史记》及鸿门宴及有关背景。

一、自主学习,怀疑沟通2、理解归纳文中文言文基础知识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认识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参照《新教案》P35)能力目标:文学知识填空:1、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构造,能复述故事情节。

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史册,作者是西汉有名史学2、学习在强烈的矛盾斗争中,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显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写家、文学家、思想家__________。

该书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作方法。

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 篇,包含本纪12 篇,世家30 篇,传记70 篇,年表感情目标:能客观评论人物,审察历史。

10 篇。

鲁迅先生评《史记》,“”【学习重难点】2、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认识课文粗心。

要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2、学习经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情描绘,在矛盾矛盾中表现人飨()士卒美姬()卮()酒郤()物性格的方法。

鲰()生玉玦()目眦()跽()难点:人物形象剖析戮()力参乘()()刀俎()啖()【学习时数】 5 学时樊哙()沛公欲王关中()道芷欲间行()数量项王()1 / 4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PDF. Copyright 2002-2020 Aspose Pty Ltd.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 6 课《鸿门宴》导教案3、整体掌握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三课时)(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达标训练+课外拓展)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

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三课时)(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达标训练+课外拓展)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

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三课时)(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达标训练+课外拓展)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三课时)(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达标训练+课外拓展)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1、巩固所学知识2、拓展深化练习〔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1—5题。

〔15分〕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3分,每3字1分〕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每词0。

5分〕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3.解释下列多义词。

〔7分,每空0。

5分〕⑴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②此其志不在小〔〕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句2分〕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

〔33分〕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每字0.5分〕①鲰生说.我曰〔〕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要.项伯〔〕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每词0.5分〕①张良是.时从沛公〔〕②亡.去不义〔〕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④固.不如也〔〕⑤秦时与臣游.〔〕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⑦不如因善遇.之〔〕⑧且.为之奈何〔〕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2分,每句0。

5分〕①距关,毋内诸侯通②要项伯通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9.解释下列多义词。

〔10分,每空0.5分〕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⑶之①珍宝尽有之〔〕②为之奈何〔〕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⑷以①具告以事〔〕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④所以遣将守关者〔〕⑸幸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⑹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④秦地可尽王也〔〕⑺乃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7分,每词1分〕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今义: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古义:今义: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 今义: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今义: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古义:今义: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今义: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今义: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4分,每空0.5分〕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活用形式:解释: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形式:解释: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活用形式:解释:④于是项伯复夜去活用形式: 解释:12.翻译下列句子。

高中语文 6鸿门宴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6鸿门宴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1
补充:刘邦论成败:“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拓展提升“性格决定命运,细节 决定成败”,学了本课后从刘邦、项羽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心中的想法。
4.翻译重点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B级)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句式)
(2)项王曰:“沛公安在?”(句式)
你还能联想起具有这种特点的句子吗?能总结出以上句式的规律吗?(C级)
三、深化理解
5.“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课文从以下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将原文语句写在下面。(C级)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句式)
(2)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句式)
(二)朗读课文第五六七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3.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1)会( )其怒(2)相去()四十里
(3)道()芷阳间( )行(4)度( )我至军中
(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6)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外貌描写:
想一想,樊哙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6.樊哙闯帐后,项羽不但不治其罪,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以卮酒,从樊哙与项羽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C级)
7.你能背诵并默写樊哙说的名言吗?你能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吗?(B级)
8.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C级)(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鸿门宴》
学习内容
个性笔记

高中最新语文 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第3课时) 教案(系列四) Word版

高中最新语文 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第3课时) 教案(系列四) Word版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把握人物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提问、探究,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1、“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

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课文中,(1)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2)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

(3)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

(4)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

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

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3、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离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学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学案【1】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准确认读,掌握难读字音。

2.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2.根据学案一----五介绍判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方法,找出本文的一些特殊用法。

3.根据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学习过程:3.写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它的古今义4. 写出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5. 写出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6. 查阅工具书掌握“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7.找出带有成语的句子。

并解释成语的意义二.当堂训练: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姬(jī)鲰生(zōu)以飨士卒(xiǎng)按剑而跽(jì)B.樊哙(kuài)卮酒(zhī)瞋目视之(chēn)目眦尽裂(cì)C.玉玦(jué)参乘(shèng)切而啖之(dàn)不胜桮杓(beī)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②天时不如.地利()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④万事如.意()⑤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⑨空空如.也()⑩沛公起如.厕()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意: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卒起不意()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③举兵伐徐,逐灭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戌卒叫,函谷举()⑤举贤任能()孙叔敖举于海()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⑦杀人如不能举()⑧举世无双()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谢: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哙拜谢()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⑦乃令张良留谢()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因: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③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言曰:……()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⑤因合纳斗盆(—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⑥陈陈相因()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文艺作品。

它以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英雄豪杰的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达出爱国主义、崇尚英雄、尊重生命等一系列正面主题。

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主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广大高中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艺素质教育。

一、整体情境预设1.1背景知识概括《鸿门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传统戏剧,产生于明朝末年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魏书》中汉献帝劝降曹操的历史故事之基础上。

全剧描写了刘、项两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曹操与汉献帝的心里描写,表达出正义、忠诚、爱国等思想。

1.2阅读目标与任务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同时还需要掌握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阅读《鸿门宴》这一文学经典作品,高一学生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教学方法指导针对本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

例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小组讨论、广场演讲、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阅读心得、文艺评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详细教学内容2.1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鸿门宴》描写了汉朝末年吴楚联盟与秦国段家的家族恩怨情仇,其中包括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汉献帝刘协、吴王孙权、楚王刘备、段氏兄弟、曹操等。

此时,豪强地主借助秦王昭阳反汉的事情,兴风作浪,纷纷响应王诩、李傕等反汉集团,造成汉朝内乱,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北边陲的军阀曹操,三顾茅庐地请将在隐居的草庐中的伟大领袖——孔明从绝境中解救出来,鼓舞了胆怯的汉帝和大臣,聚义团结,以保护祖国的安危为重。

高中语文《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①再次熟读课文。

②预习文本中的有关刘邦、项羽的语言、动作描写
③尝试评价文中的项羽的人物形象。

预习案
Ⅱ。

预习自测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设置:《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案
探究点一、分析人物
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

不错,刘邦、项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刘邦却能衣锦还乡?《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文本中就是通过任务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问题1】在原文找出刘邦阶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反映出的性格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3课时导学案新
人教版必修1
学习小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三四段,故事的高潮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戮.力攻秦()②范增数.目项王()③玉玦.()④瞋.目视项王()
⑤目眦.尽裂()⑥沛公之参乘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
..项王()..攻秦()②范增数目
③因.击沛公于坐()④故.遣将守关者()
⑤而听细说
..()..()⑥坐须臾
⑦沛公起如.厕()⑧若.入前为寿
..()()⑨大礼不辞.小让()⑩臣死且.不避()
(11)杀人如不能举.( ) (12)窃.为大王不取也( )
(13)相去.……置.车骑( )( )
(14)督过
..之( ) (15)留谢.( )
(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3、解释下面加点的虚词
不然.,籍何以至此( ) 因.留沛公与饮( )
因.击沛公于坐( ) 若属
..皆且为所虏( )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通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通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5、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6、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③刑人如恐不胜()④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
⑤此亡秦之续耳()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
质疑探究
1、第四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2、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3、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两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结合人物语言认识。

我的疑问
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将军战河北。

()孰与君少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客何为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得复见将军于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此亡秦之续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

“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3、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窃为大王不取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结合注解阅读课文五六七段,标注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标记疑难。

2、完成第四课时中自主学习的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1、略
2、戮力:合力数:屡次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因:趁机故:特意细说:小人的谗言须臾:一会儿如:往若:你;为寿:祝健康辞:讲究、计较且:连词,尚且举:尽窃;私下里去:距离;置:放弃,丢下督过:责备谢:辞谢意:料想披:掀开
3、然:代词,这样因:就因:趁机若属:你们这些人
4、卻,通“隙”,隔阂,嫌怨。

内通“纳”。

坐,通“座”,座位。

不,通“否”。

5、B 连词,表修饰,A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并列
6、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质疑探究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2、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

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3、说出告密之人,可见项羽胸无城府。

4、实力不如项羽,迫于形势。

这两段表现出刘邦勇敢果断、能言善辩、能屈能伸,细致周密的性格特点。

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为项羽推卸责任,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

而樊哙在紧张的气氛中登场,他说的话意思基本与刘邦一致,
但策略有所改变。

刘邦以委屈来求全,樊哙则理直气壮责之以“义”,说亡秦教训,申怀王约束,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虽为指责又寓尊项羽之意使自矜攻伐的项羽听得耳顺心舒。

可以说刘邦主仆二人一唱一和,一“攻”一“守”,完全攻陷了项羽的戒备心理。

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

当堂检测
1、省略句,固定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客为何者?被动句以“为所”表被动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不然,籍以何至此?
判断句此……耳
2、D,季父:父亲的幼弟,叔父。

3、C王:称王。

4、A 其他为判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