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火药 钝感 发射药ownLoadFile4
钝感弹药的发展与分析

标 准 作大量修 改 后 , MI —TD一1 5 被 LS 2 0 B取 代 ,目前 已发展 成 为 MI —TD 2 0 C——《 nu cer — LS 一15 No — n l a mo
nt n ikassme t et .《 nu c a nt n i ses n et 规定 了所 有非 核 弹药 、弹药 io sr ses n s》 No —n l rmo io sr k assme t s》 i s t e i s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收 稿 日期 : 0 7 0 — 0 2 0— 51
作 者 简 介 : 小 琦 ( 9 3) 智 1 6一 ,女 ,副高 级 工 程师 .主 要从 事 弹药 设 计 及 毁 伤研 究
维普资讯
( 第 19 ) 总 1期
钝 感 弹药 的 发 展 与 分 析 ( 小 琦 等 ) 智
20 A ] 1 5 .这样 从钝 感传 爆 药 、 感 火炸药 发 展到 钝感 弹药 ,即不仅 含能 材料 满足钝 感要 求 ,而且从 弹药 钝 总 体结 构 、材料 等 方面 人手 研 究 、改进 ,将钝 感 弹药 视 为系 统问 题来 对待 .1 9 9 4年对 D — TD 2 0 A OD S 一 1 5
期 , 国海军 首 次提 出了不 敏 感 弹 药 (ne s ieMu i o s I ) 针 ,随 后美 国 国防 部在 火 炸药 安 全 美 Isn i v nt n , M 方 t i 性 评 估 标 准 及 检 验 方 法 的基 础 上 ,经 修 正 建 立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个 钝 感 弹 药 军 用 标 准 —— D — T OD S D一
加 等 国制定 合作 计划 ,研究 含 能材 料 的危 险性 与 弹药生 存 能力 的关 系 [ , 识 到要 提 高武 器 弹药 的生 存 4 认 ]
关于低敏感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肖忠良,梁昊 含能材料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Vol.27,No.11,2019(894-896)观观观点点点关于低敏感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思考与建议20世纪80至90年代,国内外提出了“低易损(LOVA )火炸药”概念(Schedlbauer F.LOVA gun propellants with GAP binder [J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1992,17(4):164-170),这一概念在21世纪变化为“低敏感火炸药”。
直至现在,尚未对该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
实际上,该概念源于“不敏感弹药”(Powell I J.In⁃sensitive munitions⁃Desig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J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2016,41(3):409-413)。
“不敏感弹药”是指在满足弹药基本性能(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条件下,受到外界意外刺激时起爆可能性、反应猛烈程度、附带损伤最小的一类弹药。
所谓弹药是针对不同目标的属性与空间位置,采用物理方法,将火炸药按照一定的方式设计、组合,然后约束成为整体单元,以实现发射、运载、爆炸的功能,达到武器毁伤的终极目标。
一个完整的钝感弹药应是包括战斗部、发射推进系统的完整系统。
可见,不敏感弹药的本质就是火炸药的不敏感性。
近一二十年,学者研究了诸多低敏感发射药配方(Manning T ,Strauss B ,Prezelski J P ,et al.High energy TNAZ ,nitrocellulose gun propellant :US Patent 5798481[P ].1998⁃8⁃25)并对照美国不敏感弹药标准(T h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of ⁃STD ⁃2105D :Non ⁃nuclear ammunitions tests of risk assessment [S ].2011.)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但是没有考虑发射装药低敏感特性,相应的评价方法一直没有建立,发射装药与弹药安全性的相互关联也未予考虑。
国外研制的几种钝感固体推进剂

推进技术本文2004-03-15收到,作者分别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零四研究所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国外研制的几种钝感固体推进剂莫红军 白 娟摘 要 综述了国外研制的几种钝感固体火箭推进剂,主要包括其研制单位、配方体系、性能水平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总结了改善固体推进剂钝感弹药响应特性的技术途径和具体措施。
主题词 固体推进剂 钝感特性 安全性引言在弹药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曾发生过许多因受到意外刺激而引发的灾难性事故,因此弹药的安全问题尤其受到军方的强烈关注。
基于对一系列事故的深刻认识,外军首先提出了钝感弹药(IM)的概念和评估标准[1]。
北约对钝感弹药的最新定义是[2]:一方面必须能按要求可靠地满足其使用、战略和操作要求;另一方面当遭受意外刺激时,要求尽可能降低其意外引爆的可能性和随后对武器平台后勤系统及人员的附带伤害。
更简单地说就是当弹药受到快速或慢速加热、子弹或破片撞击、空心装药射流冲击和其它弹药爆轰作用冲击时,只燃烧不爆轰。
出于对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弹药使用方对钝感弹药有迫切需求,弹药钝感特性在国外已开始逐步成为一项新的产品技术指标,其测试评估体系也趋于完善[3]。
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重要的弹药组成部分,也必须满足IM 测试的要求。
为了使固体火箭发动机完全达到IM 测试的技术要求,国外的结论是必须使用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和钝感固体推进剂[4]。
目前国外的钝感固体推进剂主要有美国研制的H TPE 推进剂、钝感NEPE 推进剂和法国国营火药与炸药公司研制的钝感低特征信号XLDB 推进剂,其性能已与在战术导弹中大量应用HTPB/AP 推进剂、常规NEPE 和XLDB 推进剂相当,并且在钝感特性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另外一系列采用了含能粘合剂、含能增塑剂及新型氧化剂等新型含能材料组分的推进剂配方,也表现出了较好的钝感弹药应用潜力,但这些配方仍处于开发之中。
1 HTPE 推进剂HTPE 推进剂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新研制一类的以端羟基聚醚预聚物(H TPE )为粘合剂、以改善HT PB 复合推进剂钝感弹药特性为目的的战术导弹用固体推进剂,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已由最初的基础型配方发展到了最新的低成本配方。
增能钝感火药的物理与力学性能'

能后 , 其力 学强 度略 有下 降 , 仍然 远 高于 双基 或三 基火 药 ; 但 钝感 层 与基 体 火药 的界 面粘 结 强 度 明显提 高. 当吸 收硝 化 甘油 1 . %时 , 41 表征 能量 的爆 热 提高 约 5 4 , 6 . 在 5 C加速 老 化 9 0d后 , 无脱 粘现 象发 生 仍 结论 所研 究 的增 能 钝感 火 药能 有 效地 增 加 能量 , 善 基 改
I l 车火药 与钝 感层 的粘结 强 度 , 有重 要 的工 程应 用价值 具
关 键词
.
钓 7 艺 j f
查 _璺 苎 增 ; 兰; 坐 能 兰 坠 亘 薯 堕 塑 苎生
0 6 {V 5 2 3 1
分娄 号
i青辛 菇 曹已
钝感 火 药 困 具 有 降 低 装 药 的 弹 道 温 度 系数 和 提 高 弹 丸 初 速 等 优 点 , 受 到 国 内 外 火 药 及 而 装 药 工 作 者 的 高 度 重 视 : 作 者 提 出 了增 能 钝感 火 药 的 概 念 , : . 即 在制 式 高 氮 量 单 基 火 药 的 基础 上 , 以成 型 产 品 为 骨 架 , 其 吸收 硝 化 甘 油 、 乙 二 醇 二 硝 酸 酯 、 乙 二 醇 二 硝 酸 酯 、 羟 让 三 二 三 甲基 乙烷 三 硝 酸 酯 等 增 塑 剂 提 高 能 量 , 单 基 火 药 的优 良性 能 尽 量 保 持 不 变 .这 些 增 塑 剂 的 而 引 入 . 大 大 提 高 钝 感 层与 基体 火 药 的 粘 结 强 度 , 补 单 基 钝 感 火 药 界 面 粘 结 强 度 差 的 缺 点 . 将 弥
1 C . 5
13 粘 结 强 度 实 验 . 实 验 仪 器 : 准 卡 斯 特 落 锤 仪 、 微 镜 ; 重 2k 落 高 为轴 向 撞 击 100mm , 向 撞 击 标 显 锤 g; 0 侧
国外新型钝感双基推进剂的研究

推进技术国外新型钝感双基推进剂的研究赵凤起 李上文 宋洪昌 李凤生 摘 要 导弹武器的低易损性对火箭发动机提出了“钝感”的新概念和新要求,而发动机的钝感要求发展钝感的固体火箭推进剂。
介绍了国外研制的三种新型钝感双基推进剂,从中可看出:实现双基推进剂钝感的途径就是用新的钝感的硝酸酯增塑剂取代较敏感的硝化甘油(N G)。
主题词 钝感 双基推进剂 低易损性 增塑剂前 言随着高新技术在战争中的大量应用和武器使用环境的日趋苛刻,对武器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武器的易损性问题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钝感弹药的研究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所谓钝感弹药(Insensitive Munitions,缩写成IM)又称低易损(LOVA)弹药或不敏感弹药,它是一种能够可靠地履行其使命、使用方便、易于满足操作要求的弹药,当该弹药遭受不可预测的外界刺激时,它不容易产生剧烈的反应造成间接破坏,也就是说,当它受到子弹、高速破片、射流的撞击或其它机械冲击作用时不容易引起意外爆炸,在高温或火焰的“烤燃”时只燃烧,不爆轰,也不殉爆。
钝感弹药起初是美国海军根据1967年Forsate航空母舰搭载弹药燃烧爆炸,造成巨大损失,导致134人死亡的严重事故而提出要发展的弹药;之后,美国三军均参与了不敏感弹药研究,设立了不敏感弹药研究发展项目。
90年代,钝感弹药被列入1992财年美国国防关键技术中,要求无论是炸药、发射药还是火箭推进剂都应成为钝感弹药。
美国海军(1991年)和美国国防部(1994年)先后制定了钝感弹药的军用标准。
美国IM开发的基本方针是:今后开发的弹药都必须满足IM标准的要求;而在改进已装备的弹药中选择了十五种弹药,它们到1995年必须达到IM标准。
英国、法国也相继开展了对钝感弹药的研究,英国准备将钝感弹药用于新设计的核战斗部和常规战斗部的导弹,法国在空对空导弹、舰对舰导弹上部分装备了钝感弹药。
法国火炸药公司和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制适用于火箭发动机的钝感推进剂,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
钝感高能炸药研究进展

钝感高能炸药研究进展
黄辉;黄风雷;聂福德;李金山;陈朗
【期刊名称】《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钝感高能炸药是一类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安全性符合钝感炸药标准,能量比TATB显著提高的新型炸药,是武器安全和高威力的重要保证,受到各大国的高度重视。
但炸药本身是一种亚稳态物质,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反应、燃烧甚至爆炸,因此要获得高能量、安全性能优异的钝感高能炸药成为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总页数】6页(P3-8)
【作者】黄辉;黄风雷;聂福德;李金山;陈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2.1
【相关文献】
1.一种钝感高能挠性炸药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J], 王静波;王保国
2.钝感高能炸药几点认识与思考 [J], 田勇;韩勇;杨光成
3.新型高能钝感炸药JBO-9X在较高冲击压力下冲击起爆过程的实验研究 [J], 张涛;谷岩;赵继波;贺红亮;刘高旻;伍星
4.高能钝感混合炸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赵超
5.高能钝感炸药1-甲基-2,4,5-三硝基咪唑的研究进展 [J], 冯璐璐;张楠;柳沛宏;赵敏;李嘉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堵孔钝感高能叠氮硝胺发射药的性能

孔材料及钝感材料含量的增加,3 种堵孔钝感发射药 WCBF‑1/18、WCBF‑2/18 和 WCBF‑3/18 的爆热分别下降 2.6%、3.6% 和 4.3%,
燃烧渐增性增强且燃烧渐增性因子 Pr 值由 0.471 分别提高到 0.552、0.563 和 0.576。3 种堵孔钝感发射药 WCBF‑1/18、WCBF‑2/18 和 WCBF‑3/18 的高温相对燃烧活度温度系数的绝对值均值分别为 2.87%、1.89% 和 1.56%,相较于空白药均有所下降,表明堵孔钝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粒 状 高 能 叠 氮 硝 胺 发 射 药 ,主 要 组 分 为 硝 化 棉
(NC),硝 化 甘 油(NG),黑 索 今(RDX),1,5‑二 叠 氮 基 ‑3 ‑硝 基 ‑3 ‑氮 杂 戊 烷(D IA N P)等 ,西 安 近 代 化 学 研 究 所 ;含 石 墨 的 高 分 子 复 合 材 料 及 含 硝 化 棉 的 含 能 复 合 材 料 均 由 西 安 近 代 化 学 研 究 所 自 制 ;丙 酮 和 乙 醇 均 为 分 析 纯 ,西 安 化 学 试 剂 厂 。
主 要 适 用 于 单 基 药 ;SCDB 技 术 主 要 适 用 于 孔 径 小 于 0.3 mm 的 发 射 药[12];“ 药 包 药 ”技 术 目 前 只 能 采 用 混 合装药的方式降低温度系数 。 [13,19]
因 此 ,若 要 提 高 高 能 叠 氮 硝 胺 发 射 药 的 燃 烧 渐 增 性 ,改 善 其 低 温 感 效 果 ,同 时 保 持 其 高 能 量 特 性 ,亟 需 创 新 发 射 药 堵 孔 材 料 和 堵 孔 工 艺 。 为 此 ,本 研 究 利 用 高分子复合材料在粒状高能叠氮硝胺发射药孔道中形 成“ 塞 子 ”以 封 闭 其 内 孔 ,而 后 采 用 含 能 复 合 材 料 对 其 进 行 钝 感 处 理 ,制 备 了 堵 孔 钝 感 高 能 叠 氮 硝 胺 发 射 药 , 采用爆热和密闭爆发器试验对制备的堵孔钝感发射药 的 能 量 和 燃 烧 性 能 进 行 了 测 试 ,为 高 能 叠 氮 硝 胺 发 射 药的应用研究打下技术基础。
钝感炸药点火增长模型的欧拉数值模拟

钝感炸药点火增长模型的欧拉数值模拟
郝鹏程;冯其京;洪滔;王言金
【期刊名称】《爆炸与冲击》
【年(卷),期】2012(032)003
【摘要】在自主研发的二维多介质欧拉弹塑性流体力学程序中,通过引入点火增长的反应率模型以及炸药减敏模型,借助网格自适应技术,研究钝感炸药的冲击点火、直径效应以及死区形成等爆轰现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程序能够正确模拟平面爆轰波的爆速、CJ状态、von Neumann尖点等爆轰参数;并能够较好模拟炸药的直径效应.另外,通过引入考虑减敏效应的反应率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钝感炸药的死区形成过程.
【总页数】8页(P243-250)
【作者】郝鹏程;冯其京;洪滔;王言金
【作者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94;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88;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94;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94;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81
【相关文献】
1.钝感炸药点火增长模型的欧拉数值模拟 [J],
2.HNS-Ⅳ炸药的点火增长模型 [J], 陈清畴;蒋小华;李敏;卢校军;彭其先
3.钝感炸药的超压爆轰与冲击起爆过程数值模拟 [J], 潘昊;胡晓棉
4.钝感炸药爆轰波传播和驱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姜洋;钟敏;谭多望;李平;柏劲松
5.钝感炸药爆轰波传播和驱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姜洋;钟敏;谭多望;李平;柏劲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