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双基发射药中钝感剂的迁移进行模拟
发射药的基本性能解读

双基发射药
单基发射药
三基发射药
美国M2
美国M6
美国M30
装填密度/( g· cm-3)
0.1
0.2
0.2
温度/℃
21
21
21
μ1/[mm· s-1· (MPa)-n]
2.6462
2.7152
3.7551
压力指数n
0.755
0.650
0.652
• 因为燃烧过程关系到武器的效率和安全,所以燃烧性能是 发射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 按照规律进行燃烧,可获得高的弹道效率和稳定的燃烧过 程。 • 稳定的燃烧过程体现于燃烧气体的生成速率,即体现于燃 烧速度。 • 所以燃烧研究的重点是发射药的燃烧速度及燃速变化的规 律,以使发射药稳定、规律的燃烧,满足武器对不同燃速 和安全性的要求。 • back
Qp( g ) QV ( g ) 2 41.536 nH2O 2.478n
g
• (1)发射药的爆热与炸药的爆热是不相同的,虽然它们 都在定容条件下进行化学变化,但发射药的爆热是引燃后 燃烧化学变化放出的热,与发射药密度无关,而炸药的爆 热则是引爆后爆炸化学变化放出的热,与炸药的密度有关; • (2)爆热与物质的充分燃烧不同,爆热是与外界氧隔绝, 自身所含各元素进行燃烧化学反应所放出的热,而充分燃 烧是指某物质在过量氧存在下充分燃烧,使其元素生成稳 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对于发射药常为负氧平衡, 很显然,发射药的充分燃烧热值比发射药的爆热值要大。
• 热分解反应是发射药自身的特征,无法改变,而自动催化 则既是关键因素,又是可能控制的因素。 • 在发射药的发展中,早已采用一种缓解自动催化反应的有 效方法,即在热分解反应不间断生成催化剂NO2的同时及 时消除它。 • 其方法是加入一种能立即与NO2发生反应,生成稳定、不 对热分解反应有任何影响之产物的物质。加入的物质被称 为安定剂,它虽然不能制止发射药的热分解反应,但可以 减缓自动催化作用。
双基球扁药中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及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双基球扁药中的钝感剂迁移现象及其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张勇1,2,丁亚军1,2,肖忠良1,2(1.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特种能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4)摘要:为研究双基球扁药贮存过程中钝感剂的迁移现象,采用显微拉曼技术,表征了经加速老化后小分子钝感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和高分子钝感剂聚新戊二醇己二酸酯(NA )在双基球扁药中的浓度分布状态;并利用密闭爆发器试验,测试了双基球扁药的燃烧性能。
结果表明,在由表及里的一维方向上,钝感剂DBP 、NA 的浓度呈指数规律变化,符合Fick 第二扩散定律;加速老化过程中,在双基球扁药中DBP 的迁移是双向的,钝感剂分布的浓度梯度会逐渐降低,扩散深度增加,浓度峰值位置向内偏移,双基球扁药燃烧渐增性能也随之下降;高温会加剧钝感剂的迁移现象,65,75,85℃高温条件下老化10天的球扁药样品,其燃烧渐增性特征值分别为1.3351、1.2917、1.1888;随着温度的升高,双基球扁药的燃烧渐增性能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大;而在相同条件下,NA 较DBP 具有更好的抗迁移特性。
关键词:显微拉曼;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NA ;双基球扁药;迁移;燃烧渐增性中图分类号:TJ55;TQ562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43/CJEM20202421引言球扁发射药具有流散性能高、装填密度大、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是中小口径速射武器的主装药之一[1]。
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樟脑等小分子钝感剂在球扁药表面形成一定的浓度分布,能够实现球扁药燃烧的渐增性,但自身存在的浓度差导致了钝感剂的扩散迁移现象,这将引起武器的内弹道性能发生变化,对武器的使用带来巨大隐患[2-3]。
为此,聚新戊二醇己二酸酯(NA )作为一种高分子钝感剂,显著提升了钝感层的抗迁移特性和发射药的使用寿命,然而其扩散迁移问题仍本质存在[4-5]。
两种反应型叠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的性能改进

两种反应型叠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的性能改进潘胜;黄振亚;张翔;胡向明【摘要】为改进叠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的性能,以3-丁炔-1-醇和2-甲基-3-丁炔-2-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钝感剂前驱体2,4,6-三(3-丁炔-1-氧基)-1,3,5-三嗪(TPYT)和三乙炔基苯(TEB);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了前驱体与叠氮基的反应活性,并用转鼓喷涂工艺制得了钝感发射药DAG-DG-1和DAG-DG-2,采用密闭爆发器实验测试了钝感发射药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TPYT和TEB分别能在60℃和50℃下与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反应,60℃下两者与GAP完全反应的时间分别为24h和12h,显示较强的反应活性;TPYT和TEB可用于叠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钝感,使钝感发射药DAG-DG-1和DAG-DG-2的燃烧渐增系数分别达到1.78和1.44,获得良好的燃烧渐增性.%To improve properties ot the surface deterrents of azidonitramine gunpropellant,deterrent precursors 2,4,6-tris(3-butyne-l-yloxy)-1,3,5triazine(TPYT) and 1,3,5,-triethynylbenzene(TEB)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using 3-butyn-1-ol and 2-methyl-3-butyn-2 ol as raw materials.The reactivity between the deterrent precursor and azide were research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The deterred propellants DAG-DG-1 and DAG-DG-2 were prepared by rotating-drum spraying technique,and their combustion performance were measured by the closed-bomb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PYT and TEB can react with glycidyl azide polymer(GAP) at 60℃ and 50℃ respectively.At 60℃,TPYT and TEB can fully react with GAP in 24h and 12h respectively,revealing that their reactionactivities are strong,TPYT and TEB can be used for surface deterring of azidonitramine gun propellant and make the progressive burning factor of deterred gun propellants DAG-DG-1 and DAG-DG--2 reach 1.78 and 1.44 respectively and obtain good burning progressivity.【期刊名称】《火炸药学报》【年(卷),期】2018(041)001【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材料科学;端炔基化合物;表面钝感;叠氮硝胺发射药;燃烧性能;TPYT;TEB;GAP【作者】潘胜;黄振亚;张翔;胡向明【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55;TQ562引言叠氮硝胺发射药是一种高能低烧蚀的发射药,然而其初始燃气生成速率高,在高装填密度和底部点火条件下容易产生压力波,限制了其应用[1],通过表面钝感来调节其燃烧性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
发射药钝感剂分布的萃取测定

( 都 军 区装 备 部 军 械 装 甲 处 , 成 四川 成 都 6 0 3 ) 1 0 1
摘
一
要 : 建 立 一 种 测 定 钝 感 剂 在 药 粒 中 渗 透 深 度 和 浓 度 分 布 的方 法 , 频 率 为 4 k 为 在 5 Hz的超 声 波 清 洗 器 中 , 单 樟 将
1A一/ 发 射 药试 样 按 规 定 的 不 同 萃 取 时 间 在 2 1 81 0C时 用 二 氯 甲烷 溶 剂 萃 取 , 气 相 色 谱 钝 感 剂 浓 度 , 计 算 不 同 时 间 段 参 与萃 取 的 发 射 药 体 积 , 算 成 萃 取 深 度 , 制 出 了发 射 药 深 度 和 樟 脑 浓 度 关 系 并 换 绘 曲线。结果表明 , 以发 射 药 由表 及 里 的 深 度 与 其 对 应 樟 脑 含 量 关 系 曲 线 表 示 钝 感 剂 分 布 的 方 法 , 合 理 , 对 试 验 更 但 条件和操作要求较高 。
关 键 词 : 析 化 学 ; 射 药 ; 感 剂 ; 脑 ; 取 法 分 发 钝 樟 萃 中 图分 类 号 : J 5 TQ0 4 T5;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 7 1 ( 0 6 0 — 0 60 10 —8 2 2 0 )20 6 —3
M e s e e f t t r e i t i u i n f r Pr pe l nt b t a t o a ur m nt o he De e r nt D s r b t o o o l a y Ex r c i n
维普资讯
66
火 炸 药 学 报
Chn s o r a fEx lsv s& Pr p l n s i e eJ u n lo po ie o el t a
国外新型钝感双基推进剂的研究

推进技术国外新型钝感双基推进剂的研究赵凤起 李上文 宋洪昌 李凤生 摘 要 导弹武器的低易损性对火箭发动机提出了“钝感”的新概念和新要求,而发动机的钝感要求发展钝感的固体火箭推进剂。
介绍了国外研制的三种新型钝感双基推进剂,从中可看出:实现双基推进剂钝感的途径就是用新的钝感的硝酸酯增塑剂取代较敏感的硝化甘油(N G)。
主题词 钝感 双基推进剂 低易损性 增塑剂前 言随着高新技术在战争中的大量应用和武器使用环境的日趋苛刻,对武器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武器的易损性问题已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钝感弹药的研究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所谓钝感弹药(Insensitive Munitions,缩写成IM)又称低易损(LOVA)弹药或不敏感弹药,它是一种能够可靠地履行其使命、使用方便、易于满足操作要求的弹药,当该弹药遭受不可预测的外界刺激时,它不容易产生剧烈的反应造成间接破坏,也就是说,当它受到子弹、高速破片、射流的撞击或其它机械冲击作用时不容易引起意外爆炸,在高温或火焰的“烤燃”时只燃烧,不爆轰,也不殉爆。
钝感弹药起初是美国海军根据1967年Forsate航空母舰搭载弹药燃烧爆炸,造成巨大损失,导致134人死亡的严重事故而提出要发展的弹药;之后,美国三军均参与了不敏感弹药研究,设立了不敏感弹药研究发展项目。
90年代,钝感弹药被列入1992财年美国国防关键技术中,要求无论是炸药、发射药还是火箭推进剂都应成为钝感弹药。
美国海军(1991年)和美国国防部(1994年)先后制定了钝感弹药的军用标准。
美国IM开发的基本方针是:今后开发的弹药都必须满足IM标准的要求;而在改进已装备的弹药中选择了十五种弹药,它们到1995年必须达到IM标准。
英国、法国也相继开展了对钝感弹药的研究,英国准备将钝感弹药用于新设计的核战斗部和常规战斗部的导弹,法国在空对空导弹、舰对舰导弹上部分装备了钝感弹药。
法国火炸药公司和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制适用于火箭发动机的钝感推进剂,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
含FOX-12硝胺发射药的燃烧特性

3. 含 F 1 OX-2的 发 射 药 热 分 解 性 能 1
图 2 图 3是 含 F 一2试 样 的; E~C T D G 曲 、 OX 1 D 舌 l和 G— T S}
2 实 验 部 分
2 1 原 材 料 .
F 一2 粒 度 d 5=3 . 7 m;高 能 硝 胺 发 射 OX 1 , o 174
收 稿 日期 :2 1 — 90 修 回 日期 : 0 1 1 — 2 0 10 — 1; 2 1 —11
示 , 验完 毕后 将样 品收 集 。 试
性 。结 果 表 明 : 硝胺 发射 药 中 的 N — 体 系 和 F 一2一 起 开 始 分 解 , 入 F 一2使 硝胺 发 射 药 的燃 速 压 力 指 数 降 低 , 值 小 该 C NG OX1 加 OX 1 其 于 1 随 着 F 一2含 量 的增 加 , 胺 发 射 药 的 压 力 指数 在 低 压 段 ( 0— 0 MP ) , OX1 硝 1 2 a 降低 幅 度 大 于 中高 压 段 ( O~ 4 a 的 幅度 。 4 2 0MP )
开 了研 究 , 如 瑞 典 已将 F 一2应 用 于 A C R 8 例 OX 1 R HE 0 型火炮 发 射药 , 洲 含 能 材 料 公 司 将 F 一2熔 融 欧 OX 1 于 T T中制 备 出 GUN OL 钢 托儿 ) 药 , 国开 N T ( 炸 中 展 了不 同 催 化 剂 对 F 一2 热 分 解 催 化 作 用 的 研 OX 1 究 。 , 行 了含 F 一2的 复 合 改 性 双 基 推 进 剂 热 性 。 进 OX 1
单基发射药中钝感剂组分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

单基发射药中钝感剂组分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王云云;邓国栋;徐君;王志强;谷强;曾建【摘要】为解决传统分析方法测定单基发射药中钝感剂(樟脑)含量存在时间长、工作量大等问题,建立了一种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单基发射药中钝感剂(樟脑)组分含量的新方法;通过对比单基发射药药粒样品及钝感剂光谱图特点,确定了钝感剂组分最佳建模光谱范围为8300~8510 cm-1;并对样品光谱图进行了预处理,对比了多个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的效果,确定出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是多元散射校正(M S C)+一阶导数的组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钝感剂的近红外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钝感剂的模型校正相关系数(R2c)和验证相关系数(R2p)分别为0.9723和0.9735,验证的校正标准偏差(RMSEC)和交互验证的校正标准偏差(RMSECV)分别为0.1636和0.150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827,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标准偏差的比值(RPD)为6.87;将该模型应用到单基发射药中樟脑含量的检测,可使预测值极差和标准偏差均低于0.2%,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单基发射药中钝感剂组分含量的快速检测.【期刊名称】《火炸药学报》【年(卷),期】2018(041)004【总页数】6页(P408-413)【关键词】近红外光谱;组分模型;单基发射药;钝感剂;樟脑【作者】王云云;邓国栋;徐君;王志强;谷强;曾建【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4;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55;TQ562引言目前,单基发射药一般需要用樟脑进行表面钝感处理,使钝感的药粒具有渐增燃速的弹道性能,以降低最大膛压,减小枪管的壁厚,在初速较高的情况下,减小武器质量。
浸取/气相色谱法表征发射药中钝感剂的浓度分布

浓 度分 布的测 试方 法相 对落 后 。2 O世 纪 5 O年 代 , 使 用染 色 与光 学显 微 镜联 用技 术观 察钝 感 剂在发 射 药
中的渗 透深 度 , 这 种方 法 不 能 给 出钝 感 剂 在 发射 但 药 中 的浓度分 布 。2 O世纪 7 O年代 , 射能 照像 与光 放
2 11 工作 曲线 的绘 制 . .
S 20 P 10型 气 相 色 谱 仪 ( I 检 测 器 检 测 ) FD ;
R2 0 型 电子 分 析 天 平 ; 酮 , 析 纯 ; 油 醚 , 0D 丙 分 石 分
别 是红 外光 谱测 定 发射药 中钝 感 剂浓度 分布 取 得成 功 E7 缺 点 是所 用 仪 器 价 格 昂 贵 , 内拥有 相关 配 1] , 国 套 仪器 的 实验 室只 有几 家 。 另外 , 一次 只能 测定 一粒 样 品 中的钝 感剂 浓 度分 布 , 要使结 果具 有代 表性 , 必
~一一~ ∞{~一 . 一~~ 一~~ “叶_ 一一 r恻 一 一至 眦嘣 二Ⅲ 重
.一 _ k Ⅲ ” 苎
. ;
呈 n
竹 出
密度 读数 仪联 用 法 已能得 到钝感 剂 浓度 分布 。但这
引 言
钝 感 剂浓 度 分 布 是 决定 钝 感 发 射 药燃 烧 性 质 、 内弹道 性 能及进 行 工艺控 制 的重要 因素 。 因此 , 开展 发 射 药 中 钝感 剂浓 度 分 布测 试 方 法 的 研 究 非 常 必 要 。但 是 , 在发 射 药钝感 技术 发展 的 过程 中 , 感剂 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双基发射药中钝感剂的迁移进行模拟摘要在膛压升高的初期,发射药的燃烧速度比预期的燃烧速度要快。
为了消除因燃烧速度过快而造成的对弹道性能的影响,采用对燃烧快的发射药表面进行钝感,以达到缓燃的目的。
钝感剂作为一种胶状的阻燃物质或作为硝化棉基体的增塑剂,能降低发射药的初始燃烧速率,从而使发射药的气体生成速率降低,以达到阻燃的目的。
而对钝感剂迁移速率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展具有优良弹道性能的发射药。
对另一参量,即发射药在老化和存储期间,在发射药基体内钝感剂的迁移速率,它对弹道保质期有直接的影响。
在保质期内,弹道要求的各种性能必须达到指标要求。
但要对钝感剂的迁移进行实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昂贵的和费时的工程,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模拟钝感剂迁移过程的工具似乎显得尤为必要。
本论文主要讲述了由等温迁移系数D所决定的等温实验曲线来模拟钝感剂和NG在双基发射药中迁移的情况,并考虑到了双基火药本身的溶胀效应。
该模拟是通过使用AKTS-SML软件来进行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它同时考虑到钝感剂和硝化甘油在已溶胀的发射药基体内的迁移。
此外,在确定对温度依赖性很强的迁移系数D之后,就可以在任意的温度分布下对钝感剂的迁移进行预测。
比如,振荡的温度模式、实际的气温分布,或在温度模式下,气温的改变与2895标准相符合的温度条件等。
1. 引言通过在发射药中添加NG和钝感剂,能使发射药的内弹道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发射药在长期的贮存过程中,表层的钝感剂会迁移到发射药药粒的内部,从而明显地降低发射药的保质期限。
考虑到发射药的内弹道性能,发射药的生产方有责任确保他们的产品在保质期限内,钝感剂的迁移满足规定的指标要求。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用含NG(大约在5-15%)的各类发射药对钝感剂的迁移进行了研究。
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或高分子增塑剂的质量分数在2%-5%的范围之间。
先将发射药样品在50-8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等温条件下的老化,然后再用红外光谱仪进行钝感剂迁移过程的研究。
对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样品而言,老化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温度,一般老化时间在1-200天左右,在最高温度为80℃的条件下,老化时间缩短到1-11天之间。
实验发现,由于发射药表层钝感剂往发射药内部迁移而引起的钝感剂浓度的变化与由菲克尔迁移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一维迁移方程式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可以分析解决。
在50-80℃的等温条件下,平均迁移系数值可分别求得,即在4.10-18-7.21-16m2/s之间。
目前的工作是在已有模拟AKTS-SML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便于在变化的实验条件下(比如,在老化期间温度存在波动及溶胀效应等),对发射药基体内钝感剂与NG的迁移进行预测。
该研究报告了该模拟的可行性及局限性,并把模拟结果与迁移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2. 迁移效应与弹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表面改性发射药通过是在发射药的表面浸渍一种阻燃物所组成的。
该阻燃物沿着发射药的表面向里渗透一定的深度,并且在发射药的表面与内部之间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
在发射药的燃烧过程中,该浓度梯度将减缓发射药的燃烧速率。
发射药的使用期由两个因素决定:一,化学品的贮存期限;二,弹道相关性能的保质期。
-化学品的贮存期限包括化学品可以安全地贮存而对环境不造成任何的危害。
这期限主要是由化学老化反应所决定的,比如硝酸酯的分解及分解产物与安定剂的反应。
化学安定性可通过热量测定和检测安定剂的消耗情况来进行评估,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已有相关的报道。
-弹道相关性能的保质期在这段时间内,发射药或弹药能安全可靠地使用,或在此期间发射药与弹药满足相关的弹道性能要求。
该保质期与发射药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一,发射药某些组份之间的不相容;二,某些组分(如钝感剂或NG)的迁移过程;三,一定程度上,硝化棉局部的分解。
上面所述的三种因素都将缩短该保质期限。
子弹的弹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钝感剂的迁移程度,而不是发射药的化学稳定性。
最大膛压(P m)与发射药药粒表面钝感剂浓度之间的关系已有相关报道。
因此,了解钝感剂及NG在发射药基体内的迁移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3. 在不考虑溶胀效应的情况下单层疏松物质的迁移模型在等温条件下,疏松物质的迁移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迁移模型来进行模拟,但该种模型只限于单层的情况。
通过该模型我们能解析解迁移方程式,菲克尔方程式也能由此推导出来。
虽然解析解描述迁移过程的微分方程是已知的,而且能从多种参考书上查到,但通常要想从实验数据获得迁移系数D是很困难的。
要想获得迁移系数D,就必须测绘出迁移曲线或浓度分布曲线,而两个曲线都是迁移时间或迁移路径的函数。
通常,迁移到疏松物质的物质的量M(t)能通过与迁移时间的函数关系而求得,或迁移物的浓度C(x,t)能从给定时间内迁移的路径测量出。
又一个必须考虑的参量是可以使迁移过程重现的几何体系。
微分方程的解决方案是下面将介绍的片状几何体、管状几何体、及球状几何体,它们能描述出系统的整个迁移过程。
从一个无限液体迁移到:1.两面同时接触的有限片状体:或2.只与一面接触的有限片状体:或3.径向和纵向同时迁移的有限长管状体:4.球状体或M(t)表示在迁移时间t内迁移到片状体、管状体、及球状体内的迁移物质的物质的量;M∞表示在无限长时间内已迁移物质的相应的物质的量,并且用D来表示迁移物质的迁移系数。
C(x,t)表示在t时刻及迁移距离为x处的迁移物质的浓度。
C(r,t)表示在t时刻及径向半径为r处的迁移物质的浓度;C1表示在片状体、管状体、及球状体表面的迁移物质的浓度。
C i表示迁移物质在物料中的初始浓度。
L分别表示片状体的厚度和管状体长度的一半。
R表示球状体的半径和管状体横切面的半径。
a m R表示第一类零阶贝塞尔函数开根,零阶是电脑程序里近似的计算方法。
AKTS-SML软件采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法的非线性回归算法,估计最理想的迁移系数D能与试验数据相吻合。
为了缩小实测值和计算值平方和的差异,上面的计算方法对迁移系数D进行了渐进地改变。
对于下面的三种模拟来说,上述的微分方程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根据菲克尔定律,迁移过程一定发生在单层结构中。
二、在实验期间,迁移系数D是一个常量。
三、在发射药基药与迁移微粒之间,和在不同的迁移物质之间,没有其它的因素促进物质的迁移。
4. 在考虑溶胀效应的情况下单层/或多层疏松结构的迁移模型4.1 数学模型当对发射药基药中钝感剂和NG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时,必须考虑到基药与迁移微粒之间,及不同的迁移化合物之间可能产生的对迁移系数D、对钝感剂和NG的浓度分布曲线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求解菲克尔偏微分方程(PDE)的一般式进行数值近似:在方程中,g是一个与发射药颗粒的几何特征相关的几何因子:g=0,代表无限大的片状体;g=1,代表无限大的管状体;g=2,代表球状体。
c-表示在t时刻及径向半径为r处的NG的迁移浓度。
c i-表示在t时刻及径向半径为r处的钝感剂的迁移浓度。
T-温度对时间的函数曲线。
D-迁移系数D是c、c i、T这三个变量的函数。
4.2 双基火药或EI发射药中钝感剂与NG的迁移发射药的组成非常复杂,以至于我们在研究它们的性能与各组分的关系时相当困难。
比如,沿药粒的径向上钝感剂和NG存在浓度梯度;在发射药中含有安定剂等等。
所以,要描述出由实验所观测到的结论是相当复杂的。
为了验证模拟计算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我们将把它与先前已报道的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通常,我们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及红外显微镜对钝感剂和NG的浓度分布进行检测。
4.2.1 表面包覆的迁移过程“两步走”的表面包覆过程主要是运用了“压伸-浸渍”EI双基发射药的研究成果。
用硝化甘油对单基发射药颗粒进行浸渍,它在火药表面形成一个几百微米的外层,而且外层硝化甘油的浓度几乎都在10~20%左右,如图1A 中爆炸油的浓度分布曲线所示(这里所说的爆炸油是指NG )。
当浸渍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由于钝感剂的作用,NG 以极快的速度往药粒内部迁移大约十微米。
钝感剂和NG 的浓度分布曲线如图1B 所示。
浸透深度(μm ) 浸透深度(μm )图1 A )在第一步EI 发射药的表面浸渍过程中硝化甘油的浓度分布曲线。
在发射药药粒表面,硝化甘油的浓度大约在12.5%。
B )在第二步钝感处理后,未老化的EI 发射药中钝感剂与硝化甘油的浓度分布曲线。
随着钝感剂的迁移,NG 也往药粒的内部迁移了大约70μm 。
在浓度分布曲线中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到的数据点用圆点来标记,而在两张图中,星号标记处之前所有硝化甘油浓度分布曲线上的点都可以用光学显微镜检测到。
用一个粗糙的近似法,EI 双基发射药颗粒可以分成三个区域。
在外层(区域Ⅰ),硝化棉基体同时含有NG 和钝感剂,而且钝感剂的浓度相当高(大约在11%左右)。
往内(区域Ⅱ),一个环状的发射药颗粒结构同时含有NC 和NG 。
在该区域,NG 的浓度比上个区域的浓度高。
在发射药颗粒的内部(区域Ⅲ),由最初的单基发射药基药所组成。
上面所述的类似三层体系的近似法,是利维(Levy )在用光学显微镜研究某些类型的球形发射药时发现的。
4.2.2 在热老化期间的迁移过程4.2.2.1 钝感剂与爆炸油的浓度分布据报道,单基发射药中钝感剂(单体或聚合体)的迁移速率很小,在71℃条件下,迁移系数D D值为1.10-17m 2/s 。
然而,EI 发射药中的聚合钝感剂的迁移速率比单基发射药中的要高。
在71℃条件下,迁移系数D 的变化范围为0.1-2.10-15 m 2/s 之间。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EI 发射药或双基发射药中含有NG ,而含有NG 的硝化棉会发生溶胀。
众所周知地,钝感剂的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因NG 而引起的硝化棉的溶胀:当NC 基药中不含有NG 时(比如单基发射药),迁移速率很低;当所含NG 的浓度在5-15%时,迁移速率还不是很快;但当所含NG 的浓度在40%左右时,迁移速率就变得非常快了。
因此,包含所有钝感剂的迁移系数D 的简化表达式推导如下: D D ,总和=D D ,1+D D ,2 其中, D D ,1=D D,单基药D D ,2=D D ,双基药·θNGθNG 是表征NG 对硝化棉基药溶胀效应影响的一个参量。
因此有人提出,假定在硝化棉中钝感剂的迁移系数是直接受溶胀系数θN 的影响,那么,钝感剂的迁移系数也同样受NG 浓度c NG 的直接影响。
由于NG 的存在,使得发射药中所有钝感剂的迁移系数与迁移速率都比不含NG 的发射药要高。
在所假设的模型中,能很好地解释上面讨论的钝感剂的迁移速率情况,事实上,它也反映出了单基发射浓度(%)药的迁移系数D D,单基药。
对双基发射药而言,在三个区域中硝化甘油的浓度都很高,硝化甘油的溶胀系数θNG可达到1,而且在溶胀的硝化棉基体中,钝感剂的迁移速率主要受迁移系数D D,双基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