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登宣城谢跳北楼①李白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离开长安游至宣城,谢北楼又名谢公楼,著名诗人谢跳在南齐宗室争权夺势的闹剧中,受到猜忌排挤,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③两水:宛溪、句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画里”三字高度概括了美丽的江城风景,暗含着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
B.首联开门见山,一个“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间四句,提纲挈领,总摄全篇。
C.“双桥落彩虹”运用了比喻,同时化静为动,“落”字给双桥增加了飞动之势。
D.“寒”“老”二字,把感觉融入视觉形象之中,既写出了秋景,也写出了秋意。
16.结尾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分析作答。
(6分)参考答案:15.A“暗含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错,“如画里”总摄全篇之景,“流连忘返”属于过度解读。
16.①对谢眺的怀念之情。
“临风怀谢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谢眺的怀念。
这不仅因为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谢公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眺和自己有类似的遭遇,对宣城有着相同的情感。
②四处漂泊的客中之愁。
李白过着漂泊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感伤和寂寞的心情,是难以排遣的。
③有才不得用的苦闷惆怅。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内心苦闷惆怅。
(每点2分,满点计6分)诗歌赏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谁念”“怀”直接表达对谢眺的怀念之情。
四处漂泊的客中之愁。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使诗人的心情非常寂寞。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
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这不仅因为谢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全诗译文及赏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谢脁北楼:又名谢公楼,在冈峦盘屈的陵阳山顶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改名叠嶂楼。
江城:指宣城。
江,南方对较大水流的泛称,并非指长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和句溪。
双桥:指横跨宛溪的上下两座桥,上桥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下桥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建造。
谢公:谢脁,李白最为钦佩的前代诗人之一,多次在诗歌中以赞美的口吻提到他,并化用了他清新俊秀的诗句。
译文秋天傍晚,我独自登上谢公楼,眺望晴空,一碧万顷。
岚光山影多么明净,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之中。
宛溪和句溪清澈透明,如同夹着城市的两面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波心,好象落在明镜之中的一对彩虹。
陵阳山下人家的炊烟袅袅上升,使深碧的橘柚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树也已染上枯黄之色,深深透出秋光渐老的气氛。
呵! 今日我在北楼临风怀念谢公,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赏析天宝十二载(753)中秋节后,李白由金陵重来宣城,登上谢朓楼纵目骋怀,写下了这首诗。
谢朓北楼在城南陵阳山上,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首联开门见山,总写登楼所见。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登上谢朓楼凭高俯瞰,只见天气晴朗,秋色明净,整座宣城山环水绕,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图! “江城如画”乃“晚望晴空”之所见,诗人将两句倒装,意在突出“江城”之美,把读者尽快带入那片如画的天地之中。
中间两联上承“晚望”之意,继写登楼所见,就“江城如画”四字展开来作具体描绘。
“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
宛溪源出峰山,绕城而流,在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合。
深秋时节,溪水分外澄湛清澈;傍晚时分,平静的水面在夕照中泛起层层波光,恰如明镜一般晶莹闪亮。
“两水夹明镜”一句,既点明了宣城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形象地展示了“绿水绕东城”之美。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翻译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翻译赏析《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翻译赏析“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诗意: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凄迷、苍老的图画——橘树柚树在炊烟的笼罩下,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树染上了深沉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面容。
观察细致深刻,用凝炼的形象语言,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诗句写出了秋景,也写出了秋意。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
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译文二: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
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赏析: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鉴赏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鉴赏导语: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鉴赏,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文解释】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
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词语解释】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
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诗文赏析】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谢公楼。
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站在楼上俯看,这“江城”简直是在图画中似的。
开头两句,诗人将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统领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描绘的景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从结构上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时值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淌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以“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升腾起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生出秋光渐老的感慨来。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及赏析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及赏析 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 称之为“江”。
参考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 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 秋色苍茫, 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 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 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 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 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 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秋天的一个傍晚, 登上宣城北楼眺望, 晴空之中, 远山之上, 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 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 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 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 美丽景色。
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 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 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 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 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鉴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唐代: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山晚一作: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注释⑴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朓楼。
⑺谢公:谢朓。
鉴赏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翻译鉴赏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1、宣城:唐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宣城郡,今属安徽。
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2、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3、山:指陵阳山,在宣城。
4、两水: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5、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6、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7、北楼:即谢脁楼。
8、谢公:谢脁。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时分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鉴赏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其目的就是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使之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
有关秋天的古诗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_励志诗歌

有关秋天的古诗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作者: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译文: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
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
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
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色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
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
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阅读答案及赏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分)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2、(1)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
②用比拟,以“明镜”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
DIV>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感,令人遐想。
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
“明镜”让彩
虹的色彩更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
(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⑵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
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
(2分)
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
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
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中凄风
苦雨的写照。
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
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深沉苦闷,五味俱陈。
(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分)
赏析:
谢朓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
时谢任朓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
谢朓,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
为大谢、小谢。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
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
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
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
表露出对谢朓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
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
特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
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
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
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
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
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
宛溪、句溪这两条
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
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寒”、“老”
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
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
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
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
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
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
末联的反诘
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
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
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
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
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
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
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呢?全
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
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