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物质的组成

合集下载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建议2课时完成)[考试目标]1.了解化学的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制造分子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要点精析]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发现、认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

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

化学还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按组成元素分类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2015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

2015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

五、溶液、胶体和浊液 1.分散系的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 得到的体系。 (2)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或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2.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
溶液 胶体 浊液
图 1-1-1
3.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 光亮的通路 ,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 _______________ 形成 的,利用该性质可区分胶体与溶液。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分解反应 、 (1)从物质种类的变化角度分:化合反应、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 ,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置换反应和____________ (2)从有无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氧化还原反应和
非氧化还原反应 。 _______________
吸热反应 。 (3)从反应热效应的角度分:放热反应和____________ 不可逆反应 。 (4)根据反应程度不同分:可逆反应和____________ 非离子反应 。 (5)根据有无离子参加反应分:离子反应和____________
2,2-二甲基丙烷
202 198 78Pt、 78Pt
C
D
同素异形体
铂作氨催化氧化时的催化

甲酸、硬脂酸
同系物
能发生酯化反应
思路指导:先弄清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 构体之间的区别: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 研究对象是单质;同系物是相似结构的同一类物质,同分异构 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 解析:C60、C70、C540是碳元素形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互 为同素异形体,A 选项错误;新戊烷和 2,2-二甲基丙烷是同一 种物质,B 选项错误;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ppt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ppt

从组成看,1个 分子只电离出1个 故它是一元酸 故它是一元酸;HNO3在 从组成看 个HNO3分子只电离出 个H+,故它是一元酸 故它是强酸;HNO3容易挥发 故 容易挥发,故 溶液中完全电离成H 溶液中完全电离成 +和NO-3,故它是强酸 故它是强酸 它是挥发性酸;强酸性和挥发性反映了 它是挥发性酸 强酸性和挥发性反映了HNO3的性质。 强酸性和挥发性反映了 的性质。 是二元碱是从组成看的,说明 说明1 Mg(OH)2是二元碱是从组成看的 说明 mol Mg(OH)2能电离 而难溶性碱、 出2 mol OH-,而难溶性碱、中强碱是它的性质。Al2O3是两性 而难溶性碱 中强碱是它的性质。 氧化物,说明它既能与 反应,又能与 反应,是从性质方面 又能与H 氧化物 说明它既能与OH-反应 又能与 +反应 是从性质方面 说明它既能与 来分类的;它是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是从组成方面分类 来分类的 它是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是从组成方面分类 它是金属氧化物 的。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 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 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 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 离子晶体是由阴、 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 子构成的 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 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成的。 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 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 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 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 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 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 原子晶体 子构成。 子构成。
题型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例1】 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 下列物 】 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 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质分类中 只考虑组成的是( 只考虑组成的是 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 是钠盐、硫酸盐、 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 是一元酸、强酸、 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 是二元碱、难溶性碱、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答案 A 答案] 答案 )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按酸根:含氧酸、无氧酸 按电离出H+数目: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按电离程度:强酸、中强酸、弱酸
酸 按酸有无氧化性:氧化性酸、还原性酸
按稳定性强弱:稳定性酸、不稳定性酸
按沸点高低:挥发性酸、难挥发性酸
按性质:强碱、弱碱、两性氢氧化物

按溶解性:可溶性碱、微溶性碱、难溶性碱
按OH-数目: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分散系
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混合物
化合物 氧化物
三、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 分散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举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合金、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按组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络盐
按酸根:含氧酸盐、无氧酸盐 盐 按形成: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其它:无机盐、有机盐、类盐
2. 下表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C)
X Y Z

A
氧化物
苯的同系物
化合物
芳香烃
纯净物
芳香族化合物
B
C D
胶体
电解质 碱性氧化物
3. 胶体粒子带电荷的规律 (1) 带正电的胶粒 一般金属的氧化物胶粒和金属氢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 离子而带正电; (2) 带负电的胶粒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和某些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硫化物 胶粒,一般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常见的有二氧化硅、 硅酸、硫化砷胶体、土壤等
4. 胶体聚沉的措施 加热 加入电解质 加入胶粒呈相反电荷的胶体 5. 胶体的制备方法 聚集法:通过化学反应使许多分子聚集成胶体分散粒子; 分散法:高分子物质直接分散(物理变化)

第一阶段 专题一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第一阶段   专题一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4.归纳课本法 课本是复习之本,只有真正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 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回到课本不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 硬背,而是要通过对课本内容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 识。在复习中要增强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 撑点,按《考试说明》(简称“考钢”)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 项的对照过关。使课本的概念系统化,条理化。即将零碎分散 而繁杂的知识串联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从
返回
[归纳· 助学]
常用的四种符号和七种图式
元素符号:Al S + - - 离子符号:Al3 S2 SO2 4 (1)四种符号同位素符号:12C 13C 6 6 化合价符号:+3 -2 Al S
返回
返回
[鉴赏· 领悟] 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H3的电子式: (2012· 江苏高考) (×)
而形成知识面,使概念浓缩与凸现,便于“系统记忆”,从而达
到全面系统地梳理基本概念,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防止 出现“以考代学”、“以练代本”的错误做法。 返回
返回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 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 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或 根据化学式正确判断化合价。 6.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 表示方法。 7.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返回
(3)物质变化中的“三色”、“四解”、“十二化”:
物理变化
三色 四解 十二 化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潮解 ①熔化 ②汽化 ①分解 ①氧化 ④碳化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④丁达尔效应都是胶体的性质,但未必属于其特 有的性质,布朗运动便是其典型例子;⑤胶粒的直 径一般在1 nm~100 nm之间透过滤纸;⑥难溶物 (如BaSO4、CaCO3等)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仍然很 小,而有些易溶物(如H2SO4、KNO3等)的不饱和 溶液的浓度一般较大;⑦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 因是胶粒的直径较小,表面积较大,同种胶体的 胶粒因吸附分散剂中相同的离子而使胶体粒子带 有同种电荷,彼此相互排斥,阻碍了胶粒的凝聚。 答案 ①
解析 HCOOH是羧酸,Cu2(OH)2CO3是碱式 盐,A项错;CH3CH2OH是非电解质,C项错; HCOOH分子中只有羟基氢可以电离,属于一元 酸,D项错。
答案 B
要点二 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典例导析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A. 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
3.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 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① 2Ca+O2 2CaO
,
② CaO+H2O Ca(OH)2
③ Ca(OH)2+CO2
CaCO3↓+H2O,
点燃
④ C+O2
CO2
⑤ CO2+H2O
H2CO3
⑥ Ca(OH)2+H2CO3
CaCO3↓+2H2O 。
误区警示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等;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D.
迁移应用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浊液可用过滤的方 ③任何溶胶中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后都 能使胶体微粒凝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析出 ④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都是胶体特有的性质 ⑤因为胶粒比溶液中溶质粒子大,所以可以用过 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 ⑥饱和溶液一定比 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⑦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 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作布朗运动 解析 ②浊液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可用 过滤的方法分离,乳浊液则要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③有的溶胶中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后可形成凝胶;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章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章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
复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习 目
2.熟知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标 3.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考点三 分散系 胶体
提升 关键能力
三、基于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
3.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强酸,请写出其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H__3P_O__2+__N__a_O_H__=_=_=_N_a_H__2P_O__2_+__H_2_O__。 4.已知Be(OH)2与Al(OH)3都属于两性氢氧化物,写出Be(OH)2分别溶于NaOH溶液、 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1)_B_e_(_O_H__)_2+__2_N__a_O_H_=_=__=_N_a_2_B_e_O_2_+__2_H_2_O__。 (2)_B_e_(_O_H__)2_+__2_H__C_l=__=_=_B_e_C_l_2_+__2_H_2_O_。
根据沸点高低
物质类别 含氧酸 无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三元酸
强酸 弱酸 高沸点酸 低沸点酸
实例 _②__③__⑤___ _①__④__⑥___ _①__②__⑥___
_③__④__ _⑤__
_①__②__③___ _④__⑤__⑥___
_③__⑤__ _①__②__④__⑥___
提升 关键能力
①HCl ②HNO3 ③H2SO4 ④H2S ⑤H3PO4 ⑥HF ⑦BaSO4 ⑧NaHCO3 ⑨Cu2(OH)2CO3 ⑩FeSO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实验法 • ①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 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 ②注意的两个问题: •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 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 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 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 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 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 结果进行分析。
四、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 • • • 基本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 象的方法。 ②观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 状态、各种变化等,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用耳朵听 声音,用触觉去感受温度、硬度、弹性、韧性等等, 还包括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 ③应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实例:观察金属钠的 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 2、关于假说: • 假说的定义: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 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 一种推测性说明。假说提出后需得到实践 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二、物质的分类
• 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 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 • 按组成元素分类 • 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 烃 、 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化合物 • 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
• • • • • • • • • •
按性质分类 1、混合物 。 2、纯净物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酸:有机酸、无机酸、一 元酸、多元酸、 强酸、弱酸 碱:强碱、弱碱、 盐:易溶、微溶、难溶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 不成盐 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
• 有人如此分类,你能指出分类的依据吗? • ①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 • 类别二:CuO、CaCO3、H2SO4、NaOH、Ba(OH)2、 NaCl、CuSO4 • ②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 • 类别二:木炭 • 类别三:CuO • 类别四:H2SO4 • 类别五:NaOH、Ba(OH)2 • 类别六:CaCO3、NaCl、CuSO4 • ③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CuO、CaCO3 • 类别二:H2SO4、NaOH、Ba(OH)2、NaCl、CuSO4
• 4、比较法 •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的组成、 结构或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 联系,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或性质等进行 归纳和概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例1:下列物质:金属铁、金属锌、木炭、 CuO、CaCO3、H2SO4、NaOH、Ba(OH)2、 NaCl、CuSO4请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指出分类的依据。
解析
• 第一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元素组成, 将题给物质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 第二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组成和性 质,将题给物质分成金属、非金属、氧化 物、酸、碱、盐; • 第三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水溶性,将题给 物质分成溶与不溶两类。
• 应用分类法和比较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实例:比 较金属钠与金属铁性质: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金属钠与铁相比, 密度小,硬度小, 熔点、沸点低 反应时需要的条件 不同;反应的剧烈 程度不同;通常条 件下,钠与水剧烈反 应,而铁不反应 物理性质 不透明、银白色, 易导电、导热,具 有延展性 化学性质 ①都能与非金属反 应②都能与盐酸或 稀硫酸反应产生H2 ③都能与盐反应
• (以氯气为例)。 • 第一步:观察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 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将收集满一试 管的氯气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到:试 管内液体的液面缓慢升高,气体的颜色逐 渐便浅,取出试管内液体观察呈浅黄绿色。
氯气是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将收集满 一试管的氯气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到: 试管内液体的液面缓慢升高,气体的颜色 逐渐便浅,取出试管内液体观察呈浅黄绿 色
• 第二步:预测氯气的性质。氯气是活泼非 金属,则可与金属、非金属反应 • 第三步:通过实验论证氯气的化学性质 • 第四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 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 氯气是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氯气可溶于水形成浅黄绿色的氯水 • 氯气的化学性质:
• 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 事实,推论氯气是能与碱溶液反应 • 氯气 + 碱溶液 → 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 • Cl2+2NaOH=NaCl+NaClO+H2O(应用于 实验室制氯气时尾气的吸收和工业制取漂 白剂) • 2Cl2+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应用于工业制取漂白粉)
• 按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分类: •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 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化 合物 • 非电解质
[思考题]
• 1.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 2.盐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吗? • 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碱性 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 • 4.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酸 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 5.Na2CO3·10H2O、盐酸是混合物还是纯 净物?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
•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 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电池反应、电解 反应、水解反应等 • 化学反应分类: • 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可分为:化合、分解、置 换、复分解, • 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 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 按反应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 还可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 还可以按反应机理分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聚合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等。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 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 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 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 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 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 变化。
• 3、分类法 •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物 质已达三千多万种,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因 素,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 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 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根据这类物质的通 性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依据有很多,如组成、结构、 某种性质、用途等,以何种因素作为分类的依据, 关键是看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基本程序
• 1、基本程序 • 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 色气味等); • 第二、根据观察结果,预测物质的组成、类别等,并进一 步预测性质; •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 象的观察和分析,判断预测是否正确,并对实验中所出现 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 通性及特性。 • 在实验中,经常是同时使用其中的几种方法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讲 物质的组成、
[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
• 1.了解化学的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 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制造分子 • 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 的定义。 •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 非金属的概念。 •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 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1、化学的研究对象 •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 然科学。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 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发现、认 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 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 了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 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化学还为充分 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 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 贡献,化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 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 • • 元素
(游离态)单质
离子
质子 原子核
物质
原子
中子

(化合态)化合物
分子
电子
• 2、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 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 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 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 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 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 总之,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应该是: • 观察物理性质 → 预测化学性质 → 验证或 探究预测的性质 →分析现象并解释 → 分类、 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 性质 的延伸和应用
五、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
• 1、关于模型: • ①模型的定义: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 起来的,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 • ②模型的分类:一般可分为物体模型和思 维模型两大类。 •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经常用 到的球棍模型就是一种物体模型,而在研 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模型 则属于思维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