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合集下载

最新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探讨-精品

最新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探讨-精品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摘要:伴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在经历了基本成型、发展与升级、系统化发展阶段后, 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研究认为, 中国运动训练学应在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重心上的调整, 实现从“混沌”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构建”走向“反映”的学科转向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历时态选择, 其基本策略应加强学科规制的引导 (如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 和学术人才的培养 (研究型人才的管理) 。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 历程; 反思; 选择;Sports Training Theory of Crossroads in China: History, Reflection and ChoiceZHONG Wei-gang WANG Xue-mingPanzhihua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 Chongq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rts Department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discipline has experienced in the basic forming, development and upgrade, system development stage, and has entered a new “crossroads”.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should adjust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steering is a diachronic selection from the“chaos”to“conscious”,from“single”to“multiple”, from “construction”to“reflect”. The basic strategy should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ary regulation ( such a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or academic journals) and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talents discipline ( Master or Doctoral students Management) .Keyword:sports training theory; history; reflection; choice;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系统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原东德莱比锡体育学院的施纳伯 (Schnabel) 、哈雷和博德 (Borde) 等人创立的。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 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 运动训练学概述 •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 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 运动训练的实践应用 • 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
01
运动训练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旨在探索和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规律,为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运动员所承受的生理和心 理压力。适当的训练负荷能够激发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技水平。
适应
适应是训练负荷作用于运动员机体后,机体通过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来适应这种负 荷刺激的过程。适应是训练效果产生的基础,也是运动员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训练原则与方法
训练原则
健身运动指导中,教练需要关注学员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目标,提供科学 有效的锻炼方案,并监督学员的锻炼过程,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实现健康 目标。
慢性病康复运动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不同慢性病的康复运动方案、运动 强度的控制、运动方式的调整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 医学知识和康复目标进行个性化定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通过按摩、拉伸等放松肌肉的方 法,帮助运动员缓解疲劳和紧张
状态。
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员的身体需求,合理安 排膳食,提供充足的营养素。
04
运动训练的实践应用
竞技体育训练
竞技体育训练是运动训练学的重要实践 领域,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比
赛成绩。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摘要】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也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在提高运动员水平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优势、不足、未来发展、国际影响、完善、重要性1. 引言1.1 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运动训练学可以系统地指导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从而避免训练误区和不良习惯的形成,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运动训练学也可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运动员和更完整的人格。

运动训练学在提升运动成绩、保障运动员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运动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建立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1.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武术训练和体育锻炼,这些活动在当时起到了提高体能、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了系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建立起对运动训练的认识与方法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学科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课程笔记在本章中,我们被引入到《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学科价值。

作为一本深入探讨运动训练规律和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问题,还包括了广泛的应用实例,如专业竞技训练、大众健身指导和体育教学。

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学科定位-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学科不仅关注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还涉及到心理、战术以及健康管理的综合培养。

2. 学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至今,它已成为体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3. 当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运动训练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科学训练方法的普及程度不高等。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科学化训练方法的普及率,以及增强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的研究。

4.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任务与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组织措施,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科技支持下的训练方法创新,以及如何在日益增加的赛事和训练要求中找到平衡点,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5.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意义-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性能、赢得比赛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运动训练学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帮助专业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同时也为普通人群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指导,促进健康和福祉《运动训练学》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课程笔记本章深入探讨了运动训练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辩证协同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2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2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竞技选手高超的技艺、激烈的角逐、无尽的追求,使现代竞技体育成为社会生活异常活跃的多彩元素,吸引了亿万热情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精彩竞技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学科,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完善。

自原始时期,人类的身体活动形式不断地分类、提炼和总结,出现了大量多功能、多目的的特定身体练习形式,不仅更加有效地形成人类劳动所必须的身体素质,而且更大限度地发展和展现人的体能。

随着身体练习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并逐渐产生最初的运动训练形式,也开始形成一些相对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

比如,公元前五世纪,职业竞技者就按照“吃、睡、练”的原则进行训练,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运动训练理论。

后来,古印度的职业竞技者主张早起练身,不近女色,保精摄神,重视饮食和睡眠。

当时,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系统化要求还不是很强烈,所以,一直到现代竞技运动开始,才逐渐对运动训练实践提出了系统化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为主体的东欧国家开始注意对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研究范畴涉及到与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民主德国学者哈雷博士的《训练学》专著问世,宣告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哈雷博士将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起源、建立、萌芽和发展四个阶段。

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有德国的哈雷、葛欧瑟、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库兹涅佐夫、普拉托诺夫等。

我国体育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围绕各专项训练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后,受196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研讨会”启示,开始了对运动训练实践共性问题的研究。

1979年蔡俊五完成了哈雷主编的《训练学》的翻译工作,1982年田麦久编译完成了葛欧瑟教授《运动训练学》的来华讲稿,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建立中国特色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和条件逐渐成熟从1983年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了若干自己撰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和专著。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通过运动生理学分析,可以了 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制定 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营养计划。
运动生理学还可以为运动员提 供科学的疲劳恢复方法,帮助 运动员快速恢复体能,提高训 练效果。
运动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合理膳食与人 体健康关系的学科,在运动训练
中具有保障性作用。
通过运动营养学分析,可以了解 运动员营养需求特点,制定个性
力量训练
通过重量训练、抗阻训练等,增强运动员的 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
通过拉伸、体操等练习,提高运动员的身体 柔韧性和灵活性。
技术训练
基本技术训练
对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进 行反复练习和纠正,确保 运动员掌握正确的技术动 作。
专项技术训练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训 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 的技术水平。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 录
• 运动训练学概述 •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 运动训练的实践应用 • 运动训练的科技支持 • 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
01
运动训练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旨在探索和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规律,为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训练原则与方法
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是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准 则,包括渐进性、专门性、周期性、 适宜负荷等。遵循这些原则能够确保 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是指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和 任务,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技巧。 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重复训练法、间 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等。
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现。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趋势论文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趋势论文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1. 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运动训练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接近60年,经过历代专家的努力,给这门学科增加了活力,逐步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

运动训练在我国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包括初步形成于发展阶段(1953~1957)停滞阶段(1962~1975文革)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

②运动训练的初步形成期:我国运动训练的初步形成阶段(1981~1983)运动训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1983~)。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经过我国训练学先驱的努力,不仅确立了本国的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还先后编译出版了多部运动训练学著作,使我国运动训练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以过家兴、田麦久先生为代表。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向(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结构的日趋完善。

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结构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普遍适用于多种运动训练实践的理论称为一般训练理论。

田麦久于1984年建立了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998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专著。

项群训练理论揭示了相关度较高的不同项目之间联系,这些不同运动可以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统一指导训练实践;专项训练理论是适用于某一个运动项目的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与手段,内容,训练的周期,训练的组织与安排等内容,主要是围绕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训练组织这样几个问题而进行。

[3]因此,在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联系的目光看待问题,将一个问题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对待,在深度和广度上对问题进行剖析,运动训练的三层次结构正在不断完善。

(2)训练目标导向和控制作用的强化。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的行为都是为既定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夏雅虹(2015122302)前言:通过文献资料法,简述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结合篮球专项谈谈篮球项目的竞技训练理论发展,并提出笔者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学科的疑问。

一、简述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张军波在《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演进及研究现状述评》一文中,写到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20世纪60 年代初, 我国学者方开始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体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一般训练理论的引进。

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主要是学习与模仿前苏联的研究成果。

其后, 我国学者为建立和完善运动训练学的系统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先后出版了一批内容系统、全面的训练学专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田麦久等( 1987、1990、1998) 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楔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层次, 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从而组构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 正在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中的项群训练理论、超量恢复理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时空协同理论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已经在向世界先进的训练学理论接近,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 运动训练学尽管已有从一门学科发展成包括选材、竞赛、管理等学科的学科群的趋势, 但学科的自我意识以及元研究、科学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 其对自身建设的关注还较为薄弱。

(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 过多的是采用描述性研究, 缺少相关的实验及解释性研究。

( 3) 运动训练学在充分挖掘人体潜力的方法学上, 依然是以主观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为主, 在一些训练的方法学上缺乏足够的生物学依据。

( 4) 在研究中, 单一学科专题性研究的现象居多, 而综合应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信息学、系统控制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明显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摘要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

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

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如众所周知的训练周期学说,是前苏联训练学界根据训练活动的系统化、长期化以及制定全年训练、多年训练计划的需要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训练过程的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科学理论。

再如,从50年代未期开始,美国教练员们从运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素质对其它各运动素质的基础作用,发展等动训练、离心训练、间停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现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德国的格什勒和阿因德尔在中长跑训练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哈尔彼格(德)、扎托倍克(捷克)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出和建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和练习体系,首先对中长跑、游泳等各种周期性运动项目,继而对更多专项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20世纪行将告别我们的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成为世界注目的热点,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极大地促进运动训练理论以至竞技体育理论的迅速发展。

2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世纪回顾20世纪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

2.1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准备与理论准备随着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效果也引起人们日益加大的关注,各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发展逐渐孕育了不同专项的训练理论,以人类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训练内容的田径运动,其专项训练理论对其它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启示和推动,继而在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吸纳基础理论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的知识与营养,建立起来了一般训练理论。

尽管在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一般运动训练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如美国墨菲1913年的《体育训练》),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才逐渐从单项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

1962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国家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学方法讨论会”,集中地反映了有关研究的成果。

其中,《现代运动训练体系》(苏,奥卓林)、《运动训练的远景规划》(苏,纳巴特尼柯娃)、《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苏,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保加利亚,彼特科什杰列夫)、《现代运动训练中的身体训练问题》(罗马尼亚,柯兹马)等已经构筑起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框架;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问题》(苏,法尔费里)、《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苏,雅可夫列夫)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捷,瓦涅克)等则展示了运动训练学的多学科联系。

应该说,这次会议为运动训练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2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深化1964年前民主德国莱比锡体育学院哈雷博士主持编写的《训练学》函授教材,第1次把有关训练的各种问题系统地汇集在一部专著之中,标志着系统的训练学理论的形成。

其后,在西德、日本、苏联、中国分别出版了一些系统论述训练理论的著作。

如联邦德国马丁的《训练学基础(上、下)》(1997/1980),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1977),普拉托诺夫的《现代运动训练》(1980),中国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1983)。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继续对训练理论的某些专门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运动员的专门耐力》(前苏联,纳巴特尼柯娃,1974),《技术训练》(德国,葛欧瑟1982),《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中国,安朝臣,1983),《论运动训练过程》(中国,田麦久,1988)等。

2.3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我国学者田麦久等1983年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

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2.4 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两个流派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流派。

一派以俄罗斯、德国和中国为代表,学者们注重理论研究的严谨与理论体系的完整。

另一派以美国为代表,学者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单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实用性。

如福克斯《运动生理学》(1979)中大量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许多运动生物化学家为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发现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强力手段;游泳专家康西尔曼博士创立的等动力量练习法则有力地促进了游泳等竞速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

3 21世纪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展望21世纪的运动训练学将随着竞技体育水平更快的发展而既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又向更纵深的层次探索;将会更好地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相适应;还将更多地从其它科学学科汲取丰沃的营养。

3.1 运动训练理论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运动训练活动是更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生产运动成绩”这一直接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竞技体育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竞赛3个基本环节,此外,竞技体育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则是指导竞技体育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这4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紧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流的分支学科,组成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完整体系。

而传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中关于运动员选材的一般的原则性描述,早已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员选材工作的迫切需要了。

作为直接表现和评价运动训练成果的重要竞技活动—运动竞赛丰富的具体内容和巨大的社会价值,也是原有运动训练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与运动竞赛有关的部分所无法完全包容的。

乌克兰学者B.H.普拉托诺夫1987年出版的《竞技运动理论》已反映出运动训练理论扩展的意识。

此书的篇目为第1篇:竞技运动导论;第2篇:运动竞技系统及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第3篇:运动训练系统;第4篇:计划、统计、训练和比赛的外部影响因素。

我国学者亦已积极地投身于这一理论发展之中。

谢燕群(1990)、刘献武等(1991)的《运动员选材学》、曾凡辉等人的《运动员科学选材》(1992)、刘建和等的《运动竞赛学》(1990)是在这两个领域中开拓性的劳动。

3.2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更加纵深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主要集中于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组织以及影响训练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任何项目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组合而成的。

人们对这4种能力的作用、构成及其训练方法的认识和把握都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

回顾运动训练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到,多年来对于人类体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对运动员体能潜力的挖掘也相对比较充分,但对运动员技、智、心等能力的理论研究则要薄弱得多。

这一状况必然会影响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

近年来,欧美诸国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对技术训练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日益活跃。

在美国,运动技能学(Motor Learning)已是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骨干课程之一;在德国,连续举办了关于技术训练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我国,陈小蓉等著的《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1992)则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田麦久与他的博士生们对于竞技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

刘大庆的研究(1997)指出,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是非衡的,优势子能力对于劣势子能力有着重要的补偿效应;梁慈民的《竞技体育前沿技术》揭示了前沿运动技术发展的若干规律;姚家新(1998)阐释了中国古代兵法计谋对现代竞技战术的制定和运用的重要启迪;张英波(1998)认为,运动训练中的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的协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幅度、质量、速度和时机;其它如权德庆等致力于揭示儿童协调能力的发展规律(1998)。

这些研究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并将在国际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对于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则更有待于运动训练学界、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协力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1世纪运动训练过程研究的新热点,仍然集中于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及时评价反馈以及对于训练计划的必要调节。

在年度训练过程方面,人们将表现出对于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巨大热情,加强对于运动员竞技高峰期训练特点的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如何使优秀选手保持更长的运动寿命。

在年度训练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中,研究的重点将集中于灵活地安排训练的大周期和有选择地控制优秀选手参赛的次数和强度,这是全球经济市场化中竞技选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3.3 重视研究影响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作为一种既要求社会给予有力的支持,又能够对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组织与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强有力的激励与制约。

而且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这种激励和制约会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由之,对于影响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社会学因素的研究也必然日益加深和加强。

欧美各国对于这一领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多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研讨的内容一般均偏重于社会学问题。

例如1992年第8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上报告的有关论文即有:竞技运动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国际交往与理解(芬兰);儿童与竞技体育经历(美国);体育霸权与日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本);优异运动成绩意识对全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加拿大);奥运会:自我控制与被控体系(俄罗斯)等。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时期,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急待研究的问题有:(1)市场经济对于运动训练、运动竞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2)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3)“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影响;(4)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5)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状态的文化学背景;(6)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竞技体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社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