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实验室诊断技术
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

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猪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猪痢疾弯曲菌引起。
以下是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以及防治方法的详细介绍。
临床特征:1. 腹泻:猪痢疾患猪表现为黏液性或黏液血性的腹泻,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呈现稀水状。
2. 消瘦:患猪的食欲减退,摄食量减少,导致体重下降,出现明显的消瘦。
3. 发热:患猪出现体温升高,常伴有食欲减退等其他全身不适症状。
实验室检查:1. 病原学检查:通过分离和培养患猪的粪便样本或粪便拭子,可以鉴定出猪痢疾弯曲菌的存在。
2.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可呈轻度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可能升高。
3. 粪便检查:镜检粪便标本,可以观察到粪便中的黏液、血液、脓液等。
4. 免疫学检查:使用猪痢疾弯曲菌的特异性抗原进行血清学检查,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血凝试验。
鉴别诊断: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 胃肠道感染:猪痢疾需与其他胃肠道感染病进行鉴别,如猪饲料性腹泻、猪禽结肠炎等。
2. 寄生虫感染:猪痢疾需与寄生虫感染进行鉴别,如绦虫感染、出血性肠炎等。
防治方法:1. 环境卫生:保持猪圈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消毒猪圈等设施。
2. 疫苗接种:可使用猪痢疾疫苗进行预防。
疫苗通过激活猪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提高对猪痢疾的抵抗力。
3. 抗生素治疗:对于确诊的猪痢疾患猪,可以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甲硝唑、四环素等。
总结:猪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腹泻、消瘦和发热。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定出猪痢疾弯曲菌的存在。
在治疗和预防上,可以进行环境卫生改善、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等措施。
及早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猪痢疾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治疗

一
起仔 猪 黄 痢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 现 将 具 体 情 况 介 绍 箱 培养 1 8  ̄2 4 h , 观察 结果 。可见 麦康 凯 琼脂 培 养 基 上有 直径 1 ~3 mm、 呈 均匀 红 色 的 圆形 菌 落 ; 肉 汤 混浊 , 管底 有粘 性沉 淀物 , 靠管 壁处 液面 有菌环 。 3 ) 生化试 验 。将该 菌纯 培养 物接 种于 各种生 化
天, 有2 头仔猪开始发病 , 且死亡 1 头; 第3 天全窝 试验 呈 阳性 , V—P试验 呈 阳性 , 不 能利 用 枸橼 酸 盐
不 产生硫 化 氢 。 仔猪均发病 , 死亡 3 头; 第4 天死亡 4头 ; 第5 天全 作 为碳 源 , 部 死亡 。6 d后第 2头 母 猪 又产 下 了 1 3头 仔 猪 , 仔 猪 出生后 的第 2天有 2头 发病 且死 亡 1 头 。畜 主随 即到湟 中县 大原 乡兽 医站 求诊 。
如下。
1 发 病 情 况
湟 中县 大原 乡某 村一 养殖 户 饲养 了 2 O头猪 , 其 试验 管 , 经3 7℃培 养 1 8  ̄2 4 h后 观察 。结果 显示 , 中有 3头母 猪 。第 1 头母 猪 产下 9头仔 猪 后 的第 2 该 菌能分 解麦 芽糖 和乳 糖 , 靛基 质 试 验 呈 阳性 , MR
6 治
疗
仔猪 全 部 肌 肉 注 射 环 丙 沙 星 , 0 . 2 mI / k g体 重; 口服 诺 氟 沙 星 , 每头 仔猪 1 . 0 ~2 . 0 mL ] 次, 2次/ d , 连用 3 d 。对 于 病 情 较重 的仔 猪 , 配 合 使 用 清热 解毒 、 抗 菌消炎 、 燥 湿止痢 的中药 ( 方剂 : 白头 翁
仔猪黄痢诊治

仔猪黄痢诊治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生猪常见的传染病,是危害仔猪的一自己中肠道传染病,是影响养猪生产的一大障碍。
下面是我诊治仔猪影响的一点体会。
一、发病情况2011年8月8日~23日,三亚市凤凰镇妙林村罗某5窝猪仔,刚出生不久出现拉黄痢、精神沉郁、少食或废食、脱水、昏迷而死。
仔猪中前后发病33头,病死6只,发病率78%,死亡率18%。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出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成猪、肥猪、公猪及母猪未见发病。
其发病率、死亡率极高,最高可达90%~100%。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所产仔猪留场繁殖,致使病情扩大,或由外场引进断奶仔猪而将本病带入。
不良应激因素存在,如饲养管理不良,仔猪饲养密度大、气候寒冷、圈舍潮湿等因素存在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更高。
三、临床症状仔猪时见出生数小时后突然发病。
病猪表现是拉黄痢,粪便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大多不留粪迹,不易发现。
下痢严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可见红钯,后肢被粪便沾污。
、病仔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废食;不吮乳、脱水、昏迷而死。
急者罕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注意本病与仔猪红痢区别,仔猪红痢大多发生于1~3日龄,以排红色粘性稀粪为特征。
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小肠内容物大多为红色,并混杂有小气光,病程短,死亡率高。
四、病理解剖解剖变化是尸体皮毛不整,污秽,干燥,皮下杹,小急急性卡他性炎症;肠粘膜肿胀,内容物含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法。
心肌变软,时见出血点,肾钯苍白、质脆。
五、实验室检验取病死仔猪的小肠内容物,接种于麦康氏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48h 生长,可见砖红色圆形隆起,表面干燥的中等大小菌落,选择特征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37℃培养48h,三糖铁培养基产酸、产气,不产生硫人氢。
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挑选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反应鉴定,并将分纯菌株进行血清型测定,口服感染初生仔猪,仔猪发生黄痢。
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

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猪痢疾,又称为猪残留性食物中毒,是一种由猪型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疾病。
本文将介绍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
一、临床特征:1. 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
2.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腹泻多为水样便,也可以伴有黏液和少量血丝。
病程一般为数天至一周。
3. 体征: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音亢进等。
二、实验室检查:1.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的便样中分离志贺氏菌进行鉴定。
常用方法有培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诊断等。
2. 血液检查: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3. 毒素检测:通过检测毒素的存在来确认病原菌是否产生毒素。
常用方法有生物学毒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三、鉴别诊断:猪痢疾的临床表现和其他食物中毒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常见的食物中毒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鉴别诊断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
四、防治:1.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措施,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特别是肉类食品的处理和烹饪。
2.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生食猪肉前彻底清洗等。
3. 应急处理: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及时就医治疗,积极采取支持性治疗,如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 病原菌控制:对患者进行隔离,防止病原菌传播给他人,并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总结:猪痢疾是一种由猪型志贺氏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症状。
临床特征包括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病原学检查、血液检查和毒素检测。
鉴别诊断需要排除其他食物中毒疾病。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食品安全、个人卫生和病原菌控制等。
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 养猪技术

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养猪技术仔猪黄痢多发病于封闭式的规模养猪场,并在出生1周龄的新生猪多发,其中以1~3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个猪场一旦感染该病常会连窝经消化道传染至其他猪群。
饲养管理、饲养卫生条件、气温骤变,防疫意识淡薄等外在条件极易导致该病的暴发。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1、流行特点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且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新生至5日龄阶段容易感染,其中1~3日龄最容易发病,大于7日龄基本不会出现发病,而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会感染该病。
在产仔季节,有时会出现多窝仔猪一起发病的现象,发病率能够高达100%,尤其是初产母猪所产的后代仔猪最容易感染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仔猪通常在出生大约24 h出现发病,开始时1窝仔猪中有1~3头患病。
新生仔猪发病后,最急性型通常没有表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经过数小时就突然发生死亡。
急性型,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体质衰弱,部分仔猪甚至在感染后会具有几小时的潜伏期。
接着会排出白色或者黄色水样粪便,其中混杂小气泡或者乳状凝块,且散发腥臭味;肛门失禁,出现明显的脱水现象,机体快速消瘦,主要是由于严重脱水而流失过多的电解质,导致其在短时时间内发生死亡。
另外,仔猪还会具有腹部皮肤变紫、双眼凹陷的症状。
此外,该病能够从一窝患病仔猪快速蔓延至另一窝仔猪。
3、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在患病仔猪的小肠前部用无菌接种环取适量内容物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24 h培养,通过观察,挑取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再次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进行两次分离纯化。
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不透明的白色圆形菌落,直径为2~3 mm,边缘整齐,表面闪光,略微突起;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成β-溶血环。
涂片、镜检。
挑取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进行涂片,接着通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接近球杆状的红色细菌,菌体两端钝圆,初步判断是大肠杆菌。
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仔猪黄白痢是由于感染仔猪脱落弯曲菌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在仔猪养殖中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黄白痢的发病率较高,一旦出现了黄白痢的症状,就需要及时的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和对猪群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仔猪黄白痢的诊断1. 临床症状诊断黄白痢的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便便呈黄白色或浅黄色,严重者还会出现贫血、呕吐等症状。
同时病猪的体温也会略有升高,需要及时观察分辨。
2. 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检查和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脱落弯曲菌。
取症状猪的粪便样本,进行常规检查和培养,观察是否存在脱落弯曲菌的感染。
利用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测仔猪的血清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脱落弯曲菌。
这是确诊黄白痢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黄白痢的重要方法。
保持仔猪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垫料,避免粪便积累,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合理的饲喂,定时定量,保证仔猪的良好健康状态,增强抵抗力。
2. 疫苗预防目前针对脱落弯曲菌的疫苗已经问世,并且在养猪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养猪户可以根据当地的防疫要求,定期给仔猪接种疫苗,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预防黄白痢的发生。
3. 药物治疗一旦发现仔猪出现了黄白痢的症状,就应该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广谱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可以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缓解仔猪的症状。
4. 饮水消毒饮水卫生是预防黄白痢的重要环节。
养猪户应当定期对饮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在饲水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消毒剂,以杀灭水中的病原菌,保证仔猪的饮水卫生。
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对于猪场的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的进行诊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预防和控制黄白痢的传播,保障猪群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希望养猪户能够加强对此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养猪技术水平,为猪群的健康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黄白痢是一种由黄白痢弧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其特点是呈现黄色稀便和脱水
症状。
以下是关于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防治的一些内容。
1. 诊断:
- 临床表现:仔猪出现黄色稀便,伴随着腹泻和脱水症状,食欲减退等。
- 病原学检查:从感染仔猪的粪便中采集样本,经过菌落特征、形态、生理生化、血清凝集试验、PCR等实验室检测,可以确认是否感染黄白痢弧菌。
- 病理学检查:对死亡仔猪进行尸检,观察肠道的炎症变化和病原菌感染情况。
2. 防治:
- 疫苗预防:黄白痢可通过疫苗预防和控制。
定期为仔猪接种疫苗,增强其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及时清理粪便和废
弃物,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 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充足的饮水和清洁的水源,加强仔猪的管理
和护理,增强抵抗力。
- 病死仔猪的处理:及时处理病死仔猪,避免尸体滞留在饲养环境中,防止病原
菌的传播。
- 人员卫生防护:人员接触病猪后要及时清洗双手,避免病原菌传播,使用个人
防护用品。
黄白痢是一种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的疾病,对于猪场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采取综
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减少黄白痢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及时对疑似感染黄白
痢的仔猪进行隔离和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保障猪场的生产安全。
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

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猪痢疾,又称为猪痢疾症,是一种由猪痢疾菌引起的猪的肠道疾病。
下面将介绍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临床特征猪痢疾主要表现为急性肠炎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等。
猪出现腹泻时,粪便呈水样或稀糊样,可能带有黏液或血迹。
病猪的粪便味道刺鼻,并且有明显的臭味。
病猪可能会出现发热、体重下降、疲惫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样本等病原体检查,可检测痢疾杆菌的存在。
一般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将粪便样本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和分离,观察菌落形态和生化试验结果,确认痢疾杆菌的存在。
2.免疫学检查:可采用血清学检查方法,检测猪的抗体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等。
三、鉴别诊断猪痢疾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区分,例如猪赤痢病、猪霍乱、猪病毒性腹泻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1.病原学鉴别: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病原体,确认是否存在痢疾杆菌。
2.临床症状鉴别:对症状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猪痢疾的腹泻常呈水样或稀糊样,味道刺鼻,有臭味;同时伴有全身症状。
与其他疾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差异。
3.流行病学鉴别:通过对猪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和主要感染源等,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
四、防治措施1.疫苗预防:可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控制。
一般采用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可提高猪的免疫力,预防猪痢疾的发生。
2.环境清洁:保持猪舍的卫生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痢疾杆菌的传播和繁殖。
3.饲养管理:合理饲喂,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的免疫力,预防肠道病菌的感染。
4.隔离管理:对发生猪痢疾病例的猪进行隔离,防止病菌传播给其他猪只,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
总结:猪痢疾的临床特征包括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原学鉴别,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预防、环境清洁、饲养管理和隔离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8
畜牧与饲料科学
第 31 卷
学特异性检查。
最后用蒸馏水漂洗 30 s。 甩干后,加 pH 值 7.4 缓冲甘油,盖
3.5 动物试验 通常利用小鼠 、豚鼠、家兔和断奶猪 ,做经 上盖玻片,用荧光显微镜检查。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可发出耀
口感染试验和肠结扎试验。 经口感染试验,用猪痢疾蛇形螺 眼的黄绿色荧光。 同时应设立空白对照片。
可将分离的菌株接种普通肉汤,取 18 h 肉汤培养物 0.5 mL 口服感染 未 吃 初 乳 的 新 生仔 猪 ,如 发 生 腹 泻 ,并 排 特征 性黄色糊状粪便,即可确诊。 4 定型检查
对已经生化试验鉴定的大肠杆菌纯培养物 ,可用 K88、 K99、987P、F41 及 O141 等因子血清, 做活菌平板凝集试验 定型检查。 取 1 滴标准因子血清于平板上,用接种环取少许 待鉴定培养物 ,与血清混合均匀 ,在室温下于 3 min 内判定 完毕。 出现凝集团块者为阳性,同时设盐水对照以检查待检
□
□□□□□□□□□□□□□□□□□□□□□□□□□□□□□□□□□□□□□□□□□□□□□□□
(上接第 121 页)
鼠接种 0.1 mL。 同时样培养基的 100 mL 三角瓶中,又经 物接种的对照组 。 ③结果判定。 接种后 2~3 h 将鼠麻醉致
(2):361.
[6] 李 文 超 .猪 痢 疾 的 诊 断 与 综 合 防 治 [J]. 畜 牧 与 饲 料 科 学 ,
2009,30(7):143-147.
[7] 张 宝 华.猪 痢 疾 与 附 红 细 胞 体 病 混 合 感 染 的 诊 治[J].现 代
农 业 科 技 ,2008(13):289-289.
为主要特征,多见于 1~3 日龄的乳猪,7 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该病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和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
生与流行。 笔者对仔猪黄痢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黄痢;大肠杆菌;实验室诊断
中 图 分 类 号 :S858.28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顺 序 编 号 :1672-5190(2010)04-0121-01
在养猪业不断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今天, 各种 细 菌 性 、 病 毒 性 疾 病 也 在 蔓 延 和 扩 大 。 仔 猪 黄 痢 (yellow scour of newborn piglets),就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生于刚出生 后不久到 7 日龄仔猪,以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 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 据调查,我国仔猪死亡率一 般波动在 15%~25%之间,其中 70%的死亡被认为是致病性 大肠杆菌所致。 仔猪黄痢在我国流行面广,终年发生,即使 幸免于死的仔猪亦出现生长缓慢,饲料报酬率降低,造成较 大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准确诊断仔猪腹泻病例,从而及时 治疗,提高仔猪成活率已成为养猪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1 病料采集和处理
收 稿 日 期 :2010-04-08 作 者 简 介 :王 志 明 (1980—),男 ,助 理 兽 医 师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动物疫病防治。
细菌有无自凝。 也可将待检菌的 18 h 固体培养物用生理盐 水洗 下 制 成 菌 悬 液 ,分 成 2 份,1 份 经 121 ℃处 理 2 h,为 热 处理菌液,目的是破坏 K 抗原。 另 1 份经福尔马林 (最终含 量 0.5%) 37 ℃处理 24 h,为非热处理菌液,目的是保留 O 抗 原。然后分别用上述方法做凝集试验检查。带有 K88 抗原的 菌株是仔猪黄白痢的重要病原, 有 K88 抗血清可对分离菌 株直接检测有无 K88 抗原, 如无此血清, 可利用大肠杆菌 K88 能 低 温 凝 集 豚 鼠 红 细 胞 并 不 能 被 甘 露 醇 所 阻 止 的 特 性,进行间接推断检查。 4.1 材料准备 4.1.1 菌液的制备: 将待检大肠杆菌接种于肉汤中培养 18 h,移植于牛心汤琼脂斜面上,37 ℃培养 18 h,用灭菌生理盐 水洗下,配成 6 亿 / mL 的菌液,相当于麦氏比浊管第 2 管的 浓度,此为生理盐水菌液。 同样,用含 0.5%甘露醇的生理盐 水洗下并制备同样浓度的菌液 1 份。 4.1.2 3%豚 鼠 红 细 胞 的 制 备 : 从 豚 鼠 心 脏 无 菌 采 血 1~2 mL,置于含 5%柠檬酸钠的生理盐水中 ,混匀,用生理盐水 , 以 5 000 r / min 20 min 离心洗涤 3 次, 取最后 1 次离心浓缩 的红 细 胞 沉 淀 物 0.3 mL 加 到 9.7 mL 无 菌 生 理 盐 水 中 混 匀 即成。 4.2 操作方法 将等量的菌液与豚鼠红细胞液混合,如在 试管中进行各取 0.50 mL,如用微量凝集板 ,各取 0.025 mL。 充分混匀,于 0~3 ℃条件下作用 1 h 后,观察结果。 同时设等 量生理盐水与红细胞液的对照,此对照应不发生凝集。 4.3 结果判定 如无甘露醇的菌液与红细胞凝集 ,而有甘 露醇的菌液与红细胞不凝集,该菌株为甘露醇敏感菌株,无 K88 抗原; 如有甘露醇和无甘露醇的菌液都与豚鼠红细胞 发生凝集 ,则这样菌株为甘露醇抵抗菌 株 ,带 有 K88 抗 原 。 而且这种凝集发生在低温 0~3 ℃,低温下凝集的红细胞 ,于 37 ℃放置 30 min,凝集现象就消失 ,再置于 0 ℃条件下 1 h, 凝集现象又出现。 5 肠毒素检查
旋体的低代次培养 物 ,经 口感 染 小 鼠 、豚 鼠 和 断 奶 猪 ,均 可 3.7.4 间接荧光抗体法: 先将已知血清型的猪痢疾蛇形螺
在 1~2 周内发病。 引起不同程度的肠炎, 排出带血样的粪 旋体制成抗原片,再将经 56 ℃ 30 min 灭活的被检血清用 pH
便,此时检查粪便 ,可查 出 大 量 的 猪 痢 疾 蛇 形螺 旋 体 ,证 明 值 7.4 的 PBS 液做 2~256 倍的系列稀释,分别滴加于抗原片
37 ℃培养 18 h 后,加入 1%硫柳汞 0.15 mL,于 4 ℃冰箱中过 死,取出肠道及其内容物 ,并称出其重量 (X) 和剩余残体重
夜,以 3 500 r / min 离心 20 min,取上清液做 LT 检 测用 。 检 (Y ), 计 算 X 与 Y 的 比 值 。 如 果 X∶Y≥0.085 者 为 阳 性 ,X∶
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产生 2 种肠毒素,其主要差异在对热 的抵抗力上,耐热毒素 (ST) 能抵抗 100 ℃15 min,而热敏毒素 (LT) 在 60 ℃条件下 15 min 失活。 常用的检查 LT 或 ST 的方 法为回肠结扎试验以及乳鼠胃内接种试验, 还有用 Y-1 肾 上腺细胞或中国仓鼠卵细胞的组织培养法来检查 ST。 5.1 LT 的检测 ①LT 的制备。 将被检大肠杆菌接种于 1 mL 酪蛋白酵母浸膏培养基 ,37 ℃培养 18 h 后,将此培养物
[3] 周 吉.猪 痢 疾 的 诊 断 与 防 治 [J].青 海 畜 牧 兽 医 杂 志 ,2005,
35(3):52.
[4] 亢文 华 ,张仲 秋 ,赵 德明.猪 痢 疾的 诊 治[J].中 国 畜 牧 兽 医 ,
2004,31(5):31-32.
[5] 范 富 辉 . 猪 场 猪 痢 疾 的 防 控 措 施 [J].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2010
采取发病仔猪或其新鲜尸体小肠前部内容物, 为了避 免杂菌污染,最好无菌采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等实质 器官作为病原分离的材料。 送检时,可将病料放在灭菌的试 管中,用冰瓶尽快送到实验室。 2 细菌学检查
将采集的病料,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普通琼脂 平板、血液琼脂平板上,于 37 ℃培养 24 h。 通常普通营养琼 脂上形成直径约 2 mm 的圆形、光滑、隆起、湿润 、半 透 明 淡 灰色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菌落为红色,部分致病性菌株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呈 β 溶血。 挑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 镜检, 如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 将进行纯培 养 ,接 种 生 化 管 做 生 化 鉴 定 。 如 果 乳 糖 、葡 萄 糖 产 酸 产 气 ,β半乳糖苷酶试验阳性,产生吲哚,MR 阳性,VP 阴性,不利用 柠 檬 酸 盐 , 不 产 生 H2S, 不 分 解 尿 素 , 具 有 运 动 性 , 在 含 有 KCN 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就可鉴定为埃希氏大肠杆菌。 3 动物试验
形螺旋体,说明接种物是致病性菌株。 用断奶猪做该试验, 3.7.5 免疫琼脂扩散试验: 将含 Tris 缓冲生理盐水配成的
效果更好。
1%琼脂凝胶融化后, 平铺于平皿内, 凝固后打孔。 孔径 6
3.7 血清学诊断
mm,孔间距离 10 mm。 在中央孔加入琼脂扩散用抗原,周围
3.7.1 微量凝集试验:先将被检血清用 1%新生犊牛血清的 孔加入被检血清,置于 37 ℃湿盒内 4~6 h,再置室温 6~18 h,
试验段注入人工培养物 3 mL,而对照肠段注入同量的生理 内 30 min,再用 PBS 液换液 3 次洗涤 15 min。 干后镜检,判
盐水,48 h 后剖检。 试验肠段明显臌气,液体增多,肠黏膜肿 定结果。 间接荧光抗体效价≥1∶8 为阳性;<1∶2 为阴性;1∶4
胀充血,并有黏性渗出物。 涂片镜检可见到大量的猪痢疾蛇 为疑似。
为致病性的菌株。
上 ,同 时 做已 知 阳 性 和 阴 性 血 清 对 照 ,置 37 ℃湿 盒 内 作 用
3.6 肠结扎试验 利用兔和断奶猪做回肠结扎试验。 按一 30 min 使其特异性结合,再用 PBS 液洗 15 min,中途换 PBS
般外科手术的方法将回肠分段结扎 ,每段 5 cm,间隔 2 cm, 液 3 次。 干后滴加标记的兔抗猪荧光抗体 ,放置 37 ℃湿盒
PBS 液做 1∶8 稀释,于 56 ℃ 30 min 水浴灭能。 应用 U 形孔 观察结果。 根据沉淀线的有无,进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