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语文课的灵魂

合集下载

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生感悟少了。 这样 , 语 文课堂变昧了 , 课堂 生不会品读文 中意境优 美的句子 , 更不会 “ 语文味”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效率也下降了 , 令人担忧 。
关键词 : 语文味 语 文教学 语言
借鉴文 中的语言来表达 内心的真实感 受。
当然 , 语文教学 要体现 “ 语 文味 ” , 必 的同时, 注意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就拿

语文昧之变
随着课 程标 准改 革的不断深入 , 近年 分考虑到语文的主体 ,努力上出语文味。 来 的语 文课 已经初 步改 变了 曾经语 文课 所谓 “ 语 文味 ” 是指 , 在语文教学 过程 中 ,
堂的沉闷与乏味 , 但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模 以师生互动 互享和渗透 教师 的生 命体验
式、 轰轰烈烈 的课堂气 氛背后 , 我们 依然 为前提 ,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 、 语言品味、 意 可 以感觉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惘 : 语文 理 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 让 学生体验 到 课 越来越不像语文课 ! 一种极具个性 与文化气息的 自由境界 。 语 首先 ,语文课 与其他 学科 交叉过 多。 文 味是语文学科 工具性 与人文性特 点 的
语 文味 日渐淡 出语文课堂。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 : “ ‘ 语文 作 品 , 产 生对文本 的情感美 、 文体 美和语
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 的一亩三分地。 ” 语 言美 的认 同与赞赏。 因此 , 程少堂先生指 文 的本体姓“ 语” , 语文教 师在课堂上要充 出语文课堂教学要讲 出语言美、情感美 、 文体美。这对语文教师 的备课、 上课提 出 了更高 的要求 :
面。但热 闹背后 , 欠缺语文味依旧是不争 随着应试 教育 向素质教育 的转 变 , 语文教 的事实。教 师只注意课件 的大量运 用, 没 师已经从 过分 注重语 文的工具性 , 而转向 书、 思考 、 探 究 的时 间 ; 只注 意 问题 的结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篇•经验交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语文水平的真正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提高教学技艺,密切师生关系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爱你,才能让他们信任你,进而喜欢你的语文课,对语文产生兴趣。

怎样才能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呢?我个人认为:1.作为语文老师,要爱学生,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心里,这种爱是“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讨厌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当然要把握分寸)。

并且,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

2.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精通语文专业知识,而且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绘画、音乐、天文地理诸方面都要有所涉猎语文课包罗万象,如不能成为一个多面手,要想把语文课讲活很难。

二、倾注授课的激情,探求灵活的教法1.语言要优美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上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现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

”语文老师更是如此。

一篇欢快明丽的文章被缓慢沉重或干巴巴地念出来,怎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教者应与文章情、人物情产生共鸣,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愤其所愤。

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者不能笑容满面;教学《天窗》,教者岂可愁眉苦脸。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地朗读,做到以情传情,就能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营造情感共鸣的良好氛围。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之我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之我见

教改教研1952015年 第34期中华武术渊源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古老文化的缩影。

它以独特的技艺,强身健体,培养意志,陶冶情操,防身自卫,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尤其是对培养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总结,并结合特点,就民族武术教法提出几点浅见。

一、要做好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教学抓好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教学,是加快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

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的手型手法要多抓拳、掌、钩的练习,步型身法中要练好弓、马、仆、虚、歇五种主要步型,在教学中把基本功与培养专业运动员相等同,似乎只有培养专业运动员才抓基本功,而在教学和教法特点不重视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这是对民族武术教学和特点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费了很大劲把动作教完了,套路也学完了,结果是马步不向马步,弓步不向象弓步眼、身法、步法不协调等等。

因此,在民族武术教学中先抓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过程,而是民族武术教法的特点之一。

二、示范与讲解的合理运用正确的示范,讲解及其合理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方法,便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可促使加速掌握动作。

1、选择合理的示范位置,教师应随着运动方向的变换而随时调整示范的位置,或站在横队等边三角形的顶点或站在队伍的左前方或右前方,使学生都能够看清。

2、示范面,示范面要根据老师的意图和动作结构及其变化情况而决定。

一般是采用面背面,侧面和镜面示范中的一种,对较难较复杂的动作,则分用多面示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都能看清动作。

3、示范的速度,可分慢速和正常速度两种。

初学动作时可采用慢速示范,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路线和方法后,及时转入正常速度。

讲解:言语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如“仆步穿掌”可讲“有如燕子抄水一般”易于理解便于提高。

示范马步讲解要灵活运用,可先示范后讲解也可先讲解后示范.或边讲解边示范。

创新—语文课堂的灵魂

创新—语文课堂的灵魂

书,认为只抓课本,才能有效地提高成绩。 看到以上数据及 调查结果,语文教学处境 之危险,前途 之困顿,改革之迫切也就不言而
喻了。 目前,国家教委 已在全 国推行 了新的统编 教材,对旧教材做了大 手术,从教学思想到教 学目的,从编选文章到课后练 习,从阅读到写 作都做 了大幅度的 改变.使语文焕发 了德育、 美育的光彩。但我以为.仅靠课本的改 良是远 远不够的。语文 的创新主要得靠教师教学 思想 的转变.教学方 法的创新,只有将创新 意识落
4 — 5
维普资讯
陕西教育科研 2 0 .2 02 这一环节是 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大胆开设 了 每周一节 的赏析课,利用课堂时间,补充课 外 读物,并欣赏评析。如 < 背影)学完之后,我 们欣赏了 < 秋天的思念) < 、 父亲 的手)及三毛 同题散文 < 背影) ;小说单元后,欣赏 < 项链) 、 < 的礼物) 麦琪 、希 区柯克 的悬疑小说等,使 学 生对小说有 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诗歌单 元,倘若仅仅 限于课本 中的三两首现代诗 ,学 生是很难领会诗歌的魅力,因此,我们在课堂 上又朗读简析了 < 再别康桥) < 、 一代人》 < 、 致 橡树) ( 、 雨巷) 乡愁)等多首著名诗歌,并 、( 引导学 生 自己总结诗 歌的美,结果经过一番 品 味思 索,竟有 学 生 味 出诗 的四 “ 胧 艨 美” 音 乐美” 图画美” 建筑美” 、“ 、“ 、“ ,还有人 谈及了诗 的意 思与意境;古文 < 为学)之后欣 赏 < 劝学) ,并进行比较 。赏析课按照初一至初 三不同的学习重点及学生理解能力的不 同而分 阶段有划分地进行。此举太大激发 了学生学 习 语文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提高了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 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 扇文学、文明、文化的窗 口,使他 们眼前呈现 了一片辽 阔绚丽的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充实 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 华转化为他们 自己人 生的火炬,使 他们也成为 人类文 明之火的传播者 、创造者。 “ 议”鼓励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太文豪。对于一些有争议或有瑕疵的作品, 如舒婷 的 ( 我儿子一家) ,学 生提出许 多尖锐的 问题:为什么用儿子的 口吻来写?把题 目定 为 ( 我儿子一家)这不是文不对题吗?既是儿子的 口吻,为什么在孩子童真的语言 中又有大 人成 熟的书面语?这不是犯 了作文大忌 吗?舒婷此 堂上剔除出去;另一种是在学的过 程中删 减与 文意不符或表达不当的语段 或句子,如旧教材 < 回声)一文的最后一段就因表述不清被痛.地 决 殳I 。 去 “ 删” 的过 程是学 生 思辩 的过 程, 也是提 高 学生鉴赏水平 的过程,更是激发学 生阅读 写作 兴 趣 的方式 。 “ ,有删就有改,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 改” 进行适 当的改动或 补充,是不 可或缺 的举措, 这样做太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在改的 同时,学生必须考虑语文的连贯和风格的统一 。 “ 对教育而言,读书的最终 目的并不是获取 知识,而是 训练 思维,点燃学 生头脑 中创新 思 维的火把” ,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否定前人的基 础上发展的,许多科学上的创新更是在挑战权 威之后,才得 以立足。而且学生创新力的丧失, 正是 由于长期 以来教育偏重 于培养循规蹈矩的 学生,忽略了学生无所畏惧,勇于探索的一面。 2 开展各项活动 提供展示机会 . “ 语文小舞台”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在讲台 上搭起的临时舞台,在这个舞 台上学生有的说 评书、有的念 自己的武 打小说,甚至有 的还 唱 起了 自己作词作曲的通俗歌 曲,还可 以几个一 组,演绎—段课本剧 。 “ 我的 自留地”是在黑板上开辟 的一块属于 学生的耕地,每天都有一个人在上面写下诗词 佳旬或名言警句,亦庄 亦谐,在这里学生开阔 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兴趣,展示 了 自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践 , 把 握 语 文 这 一 最 为 重 要 交 际 工 在
赞叹充塞于胸 中 , 他们迫不及待地 想抒发 自己的情 感 ,
此 时 , 者 抓 住 了 这 一 契 机 , 学 生 用 自己 喜 欢 的 方 式 笔 让
表 达 对 大 自然 的爱 , 生 的情 感达 到 了 高 潮 , 言 一 语 学 一
阅 读经纬 - 说文论道
“ 文 味 ” 谓 语 可 有 了 它 , 生 才 能 一 步步 跃 入 课 文 的 意 境 , 悟 作 者 的 学 体
让 吩
是 一 堂 语 文 课 的 灵 魂 ,是 教 师 的 教 学 激 情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的发 源 地 , 是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养 与
现 。如笔者在教学 一年 级下册《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课
时 , 上 引导 学 生 反 复 诵 读 , 导 学 生 读 出 小松 树 的 傲 课 指 慢 , 松 树 的 谦 逊 , 伯 伯 的 意 味 深 长 。尤 其是 小 松 树 大 风 的这 句 :喂 !朋 友 , 看 我 长 得 多 高 哇 !我 能 看 到 很 远 “ 你
江苏南 通市 通 州 买验小学 一
归 语 文用意丰, 本象 , 处 富 于 感 染 力荷,花》一文间, 含 着 作 的理解文本的思想 内涵 。如《 字 里 行 简洁 的语 色 言 , 富的想 处 蕴
0 一 张凝 玉 0
者热 爱 荷 花 、 爱 自然 的 浓 浓 真 情 。笔 者 引导 学 生 多层 热
得 审 美 体 验 。反 复 品 读 欣 赏 后 , 着 对 荷 花形 象理 解 的 随 深 入 , 感的交 融 , 生的情 感被激 活了 , 穷 无尽的 情 学 无
文 课 就 应 该 有语 文

拨动兴趣之弦,奏响语文教学和谐之音

拨动兴趣之弦,奏响语文教学和谐之音

拨动兴趣之弦,奏响语文教学和谐之音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最大的感触就是愉悦,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主动而愉悦的学习,整个教学自然愉悦而高效。

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就只能机械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是在外界的控制下被动执行教师的指令,对学习更多的是反感与厌倦,厌学情绪滋生,学习被动而低效。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学习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课上得有趣,学生自然感兴趣。

可以说,兴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之音的弦,只有拨动兴趣之琴,才能奏出教学的优美之音、和谐之音。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和谐而活跃呢?一、以良好的教师形象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正所谓“爱屋及乌”。

教师就是各学科的代表,学生对教师喜爱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态度。

如果学生喜爱这位教师,那么自然就会把这种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相反,如果学生讨厌某位教师,那么自然也很难喜欢上他所任教的学科。

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就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内外兼修,外有形象,内有学识,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学生才能喜欢上教师的课。

1.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

外在形象如何直接决定着人的第一印象。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装扮,要做到仪表端庄、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语言文明,这样才会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会将对教师的好感带到学科学习上来。

2.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教师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具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完整资料).doc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完整资料).doc

小课题研究论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还学于生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教育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视为语文课的灵魂。

一、从趣入手,让学生产生自学学习意识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研究学生,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语文学习,小学生学会了练字、造句、看图说话、鉴赏美的事物、体验生活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想象等有效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有趣味丰富、知识性强、情感丰富的特点。

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就必须将语文课上得活泼,思想性、知识性要深挖,要融为一体去讲授和训练,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知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应该多下功夫。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在疑,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寻找其中的知识。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二、创设情境,形成自主学习良好氛围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

如果离开了情景,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语文课的灵魂
作者:蒋甜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8期
摘要:死记硬背的语文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淘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五方面探索创新,对语文教学方法中的兴趣培养做出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文;兴趣;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已成为语文课的灵魂。

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保证学好语文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可取,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感。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重新唤起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更新,不把语文课带入死板和教条的误区,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课文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的内容编排是具有一定涵义的。

语文教师除了对课文进行深刻了解和掌握的同时,需要对其背景进行深刻挖掘和剖析。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会有课堂时间不够用的局促感。

其实,语文课中由于其内容的有限性,对学生信息的传达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课文的背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知识背景,借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忽略课文的背景和创作背后的故事,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篇优秀的课文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还有对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学习语文课文之前,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可以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现代技术,开创多元化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捷。

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述授课内容,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吸取知识是通过感性理解或通过大量阅读与了解后,获取新层面的知识。

可以说,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思维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语文知识更加具体化、立体化,便于小学生接受。

因此,语文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以及教学电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前面都会有几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画、照片等,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学生对这些图画的认真揣摩,可以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插画的内容播放在大屏幕上,同时穿插一些课文内容中有关的人物和事物等直观形象的描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

应注意的是,现代教学工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利的,多媒体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和表述,能够限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因此,现代教育方式的使用要适度,不可滥用。

三、树立良好形象,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教师的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知识的渊博、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很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因此,老师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课堂氛围,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达到情感上的交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以及思想还不够成熟,教师良好的形象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忘我地投入学习,其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

四、联系实际生活,准确表述内心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比较少,自身情感体验也比较肤浅,理解能力有限,因而对新知识的感受不够深切,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对语文的学习往往产生厌烦、畏惧的心理。

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的教授过程中,要多结合实际生活,将身边感人的实例或者是亲身的感受讲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感染学生。

另外,在联系实际生活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日常生活的变化做个比较,提高觉悟。

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生活的细节,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

例如,学习四年级语文课文《秋天》。

所有的学生都了解秋天,但对于其在思想上的感受,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说并没有深刻的感受,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太阳、秋天的空气,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感受语文课的诱人魅力,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文的学习就是一首令人陶醉的诗歌,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催人奋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吸收知识。

这样,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教学模式创新
在语文课的学习中,一成不变,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因此,循序渐进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语文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既要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还要进行综合的训练,对每一篇课文的新知识点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学完之后做个系统的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到收获的甜美,最后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在学生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一来,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优美活泼的学习氛围。

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便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阮美钦.学习“趣”中得: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策略初探.科教导刊,2009(29).
[2]贾牡珍.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刊,20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