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关注点。
本文将探讨几种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多采用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意蕴,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动人的古诗词进行教学,通过解读和赏析古诗词,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美学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
二、结合古典名著进行语文教学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载垂千古,带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古典名著进行教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通过解读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风格等,让学生们领略名著的魅力,感知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师还可以安排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名著,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名著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加深认识。
三、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安排学生们去参观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组织学生们进行传统手工制作,如剪纸、中国结等,让学生们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示,让学生们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手工技能。
四、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积极向往传统文化。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上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方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词汇,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典籍经典,如《论语》、《诗经》等,这些经典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选择相关的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词、赋还是小说、戏剧,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与哲理,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思想和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探讨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课文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感悟和领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其懂得孝道、尊师仪道,形成良好的品德风范。
2.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如经典诗文、成语典故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故事、诗词等文本进行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提高其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审美和情感体验,如山水画、古诗词等,这些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感悟,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情操,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传统节日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情感认同。
3.教学资源的利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如古籍书目、影视作品、博物馆展览等,通过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感悟机会,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
一、教学内容选择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和作文题目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选择古诗词、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可以选用孔子的语录、《古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三字经》等古代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文教学中。
比如可以设立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故事为题材的作文,则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内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方法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软件等,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可以播放古代诗词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妙之处;可以制作虚拟实景,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评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这些经典作品的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语、典故等也是与经典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在语文课堂上引入这些成语、典故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思考和智慧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事迹、智慧故事等的介绍和讲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可以选取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挥,编写新的故事情节,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作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修养的培养,强调人伦关系、礼仪礼貌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学生应该自豪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歌、古文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化 在 学 生 心 中 的地 位 越来 越 低 。 他 们 对 传 统 文 化 知 之甚 少 . 有 的 学 生 热 衷 过情 人节 、 圣诞节等西方节 日. 却 不 知 端 午 节 是 为 了纪 念 屈 原 , 重 阳节 的 习俗 是 登 高赏 菊 ; 有 的学 生 热 衷 于 网络 热词 , 却连写信格式 、 称谓都不知晓 ; 有 的学 生 玩微 信 、 发 微 博 不亦乐乎 , 写作文时却不会使用成语 , 更 别 说 名 句 了 …… 这 难 道 不 是传 统 文化 的悲 哀 ? 不 是 文 明 古 国 的 伤 痛 ? 所 以 ,语 文 教 学 应 该 让 学 生 多 精 读 、背 诵 和 研 究 古 代 经 典、 历代诗词 、 名 家名 篇 、 古文字法 , 以丰厚底蕴 、 陶 冶情 性 、 涵 养心灵 , 体 会 中华 文化 的 博 大 精 深 . 从 而追求高 尚情趣 , 提 高 道 德修 养 , 担 起 传 承祖 国优 秀文 化 的重 任 。 中华 传 统 文 化 博 大精 深 、 源远流长 , 是 中 华 民族 性 格 与 精 神形 成 和发 展 的土 壤 。语 文 教 学 在 传 承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方 面 有 着不 可 推 卸 的责 任 。 著名 学 者 刘 国 正认 为 : “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与 传 统 文化 如 胶 似 漆 、 密 不 可 分 。” 《 语文课程标准》 强 调 语 文 学 科 在 弘扬 民族 优 秀文 化 、 提 高 国 民素 质 方 面 的作 用 . 提 出 语 文 学 科 要 培 养 学 生 热 爱 中华 民族 优 秀 文 化 的 感 情 。 我 们 如 何 传 承传 统 文 化 积 淀 下 来 的天 下 为 公 的理 念 ; 积 极 人 世 的态 度 : 位 卑 不 敢 忘 忧 国 的精 神 ; 先 天 下 之 忧 而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的 胸 怀; 为天地 立心 、 为 生 民立 命 、 为往圣 继绝学 、 为 万 世 开 太 平 的志向 ; 无 为 无 不 为 的人 生 智 慧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己欲 达 而 达 人 的处 世原 则 ; 富贵 不能 淫 、 贫 贱不 能移 、 威 武 不 能 屈 的 操 守; 宁 为 玉 碎 不 为 瓦 全 的风 骨 ; “ 天下兴 亡 、 匹夫有责 ” 的社 会 责 任 … …这 是 摆 在 语 文 教 师 面 前 的 重要 课 题 。 因此 , 在 语 文 高 效 课 堂 改革 中 . 应 进 一 步 普 及 与传 承 中 华 传统文化 。 如诵 读 古 典 诗 词 。 中 国是 诗 的 国度 。 我们 的诗 经 、 楚 辞、 汉赋 、 唐诗 、 宋词 、 元 曲为 世 界 各 国 汉 学 者 钟 爱 。 我 们 更 要 多读 、 多背 、 多积淀 , 以 丰 富 我们 的 文 化 底 蕴 , 提 升 我们 的 文 化 品位 , 如 博 览 名 家 名 作 。对 于涉 世 未 深 的 中 学 生 来 讲 , 广 涉 博 览 是 一 个 必 要 的 选择 。 古今中外 , 兼收并蓄 。 与大师对话 , 同名 家交流 , 不 仅 可 以开 阔 视 野 , 丰富阅历 , 还 可以深邃思想 , 涵 养 心灵 , 如 学 习古 文 字 。我 们 的汉 字 是 世 界 上 最 美 丽 的 文 字 . 从 字体来说 , 汉 字 有 甲骨 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 行 书 等 多 种 形式 , 每一个汉字都彰显着我们祖 先的智慧 , 每 一 个 汉 字 都 是 一个 舞 动 的灵 魂 。 有 人说 : “ 一个 民族的存在 , 不 只在 于 它拥 有 多 少疆 土 . 不 只 在 于 它拥 有 多 少财 富 , 不 只 在 于 它拥 有 多 久 的历 史 。 文化 才 是 一 个 民族 的 脊 梁 !文 化 不 倒 , 民族不亡 ; 文化 强盛 , 民族 振 兴 !” 因此 , 语 文 教 学 担 负 着 传 承 中华 文 明 的 重 任 。 总之 , 在高效课堂改革 中。 如 何 将 行 之 有 效 的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与传 统 文 化 的 丰厚 内 容 完美 结 合 .是 一 个 值 得 我 们 深 思 的 问题 。 切 不 可 在 高 效课 堂构 建 的热 潮 巾一 味 跟 风 . 而失 去 语 文 的 根基 。 须知 , “ 求木之长者 , 必固其根本 ; 欲流之远者 , 必 浚 其 泉源” , 传统文化 是我国各项 事业发展 的根基和 源泉 , 高 效 课 堂 中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是 不 可 能 离 开 传 统 文 化 的 根 基 的 ,切 不 可让 语 文 课 堂 成 了知 识 的 海 洋 、 文 化 的沙 漠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利用古诗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培养传统美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注重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同,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也有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些做法,可以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经典文学作品,传统美德培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情感认同,学生成长,国家文化传承。
1. 引言1.1 探讨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自信心。
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崇尚传统、尊重长辈、友爱同学的良好风尚。
探讨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和学校能够深入思考和实践,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扎根发芽,让他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茁壮成长。
2. 正文2.1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这一步主要包括整理、收集和编纂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古代文学、经典诗词、传统文化知识等。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化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丰富的内涵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想源泉。
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能力的基础,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从中获取道德知识与智慧。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恪守道德规范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正面积极的励志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故事和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起源和演变的窗口。
同时学生因为接触了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意识。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代文学和思想经典中往往蕴含着深厚而细腻的思想,同时对语言的运用也较为严谨,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刻领悟到作者的意图和思考方式,从中获得表达和思考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实现。
1. 教学内容的融合语文课本中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课堂了解传统文化。
比如以《论语》、《三字经》、《大学》等课文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引导学生从中理解道德规范,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综合素质。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如今的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的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类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实践经历。
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生动实践、实际读写等方式,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摘要:语文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尤其是与正在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效课堂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高效课堂改革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参观了高效课堂的示范课,与很多同仁共同探讨高校课堂构建中各种课堂模式的优缺点,由此,深深感到,语文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深思且徐行”。
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而既增长知识和才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兼顾语言与文化层面,阐释语文为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
精神”的重任。
如今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潍坊五中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五步十环节”模式,都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经典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经典模式被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展示,而忽视教师“传道”的深刻性等。
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改革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试能力,但在普及中华经典、让学生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却陷入尴尬境地。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中国传统文化重神韵和体验。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长期的濡染熏陶,需要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融会贯通,深刻体会。
所以,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一刀切地用某种模式,而应重视引导和体悟。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预习仅仅停留在字词章法等表层,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学生的主体展示侧重形式而忽视精神内质。
随着学生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失去细心聆听、仔细推敲的耐性,失去“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从此,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青少年吃力地啃读着传统文化经典,被生僻的文言语句弄得焦头烂额,无从谈起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今社会,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各方面压力弄得身心俱疲,早已无心于传统文化“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风,早已失去“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轻则与父母、师长大声争吵,重则不计后果摔门而去,甚而拔刀相向;社会民众各扫门前雪,无人救起“小悦悦”,不知扶还是不扶摔到老人……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一个传承仁、义、礼、智、信的古老国度,这到底怎么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现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不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赏菊;有的学生热衷于网络热词,却连写信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玩微信、发微博不亦乐乎,写作文时却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名句了……这难道不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不是文明古国
的伤痛?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精读、背诵和研究古代经典、历代诗词、名家名篇、古文字法,以丰厚底蕴、陶冶情
性、涵养心灵,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担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语文高效课堂改革中,应进一步普及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如诵读古典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为世界各国汉学者钟爱,我们更要多读、多背、多积淀,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博览名家名作。
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讲,广涉博览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与大师对话,同名家交流,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还可以深邃思想,涵养心灵,如学习古文字。
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从字体来说,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形式,每一个汉字都彰显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舞动的灵魂。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存在,不只在于它拥有多少疆土,不只在于它拥有多少财富,不只在于它拥有多久的历史。
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不倒,民族不亡;文化强盛,民族振兴!”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总之,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如何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文化的丰厚内容完美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切不可在高效课堂构建的热潮中一味跟风,而失去语文的根基。
须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高效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切不可让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谈谈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考试杂志,2010(9、10).
[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考试周刊,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