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情思飞扬论文
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对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
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呢?我们可以通过选材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编写和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选取并注重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华。
将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材中,通过学习诗词、古文、典故等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美感。
语文教学不应只注重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欣赏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之处。
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如观赏传统戏曲、参观博物馆、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全面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和解读古代文化人物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文化的情感。
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组织学生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代文化街头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通过活动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使其愿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加强家校合作,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鼓励家长通过亲子阅读、共赏古诗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与的传统文化讲座、演出等活动,让家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通过选材、培养兴趣、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活动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初中语文教育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摘要:为了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经典名著作的推荐和引用;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作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二、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
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生命生命》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以此激励学生珍爱生命,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提升语文课堂的魅力。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
通过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语文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堂应当继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渗透、优秀、魅力、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生思想品德、当代社会、提升、结论。
1. 引言1.1 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传统节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历史和丰富文化,懂得珍惜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理解深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温度和韵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成就感。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紧密相连,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展现和传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
1.2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性,这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获奖论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华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华【摘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绽放于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然而现实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往往处在尴尬境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最充分的形式、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教学策略【正文】提到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无不骄傲自豪。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让人感慨、感动:妈妈教年幼的女儿使用筷子——传承民俗;父亲教育儿子吃饭要以长辈为先——教导明礼;寒冬腊月,远游的孩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弘扬亲情孝道。
越是科技发达、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发认识到国际化更要民族化。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学科自然要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绽放于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最充分的形式、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编排充分体现了传承传统文化这一需求,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以多种形式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呈现方式亦多样灵活,如单元专题分类呈现(如“遨游汉字王国”“祖国的山山水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轻叩诗歌的大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等单元主题);识字课中体现汉字魅力;阅读课上经典文学作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综合性学习”等板块意在学生实践中感知与深化中华传统文化。
二、现实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境遇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里,编排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优秀获奖科研论文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并且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等手段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效果,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家国情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发展历程灿烂辉煌,在华夏文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当中,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文化系统,其拥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因此,被我国各民族的人民世代相传。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各族人民思想层面与意识层面的结晶。
小学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以及社会科学思想的学科。
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不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穿插如语文古诗当中所蕴涵的历史传说以及文化典故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都非常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内容,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持久性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热情,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接受能力极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树立学生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除此之外,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传统文化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一)教师重视程度不高首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教师是课堂当中的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重要性[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重要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56d4f4f705cc1755270997.png)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华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汉语言。
它作为人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使我们的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
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美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育学生,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所倡导、所尊崇的文化主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种古今文化相契合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去感悟、去体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论文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我们大局部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缺乏,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如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
这些现象提醒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根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
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上下,而人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修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
让语文教学弥漫传统文化的馨香

让语文教学弥漫传统文化的馨香【摘要】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如通过古诗文、古典小说等文本进行教学,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
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也不可忽视,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审美情趣。
学生观念更新、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也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
弥漫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让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使学生在传承文化的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融合、学生、重要性、启示、体现方式、接受程度、综合素质、传承、发扬、馨香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瑰宝。
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是教学的精神内核。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审美情操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让语文教学弥漫传统文化的馨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文化传承的血脉,让语文教学弥漫传统文化的馨香,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情思飞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受人尊敬,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是,我们的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为了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下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不少于七篇的
优秀经典文言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教室布置:在班内建设文化长廊,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近,学习传统文化
(2)精心设计导入情节: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在教学《荔枝图序》时,我为学生展示了苏轼的《惠州一绝》里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学生追问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荔枝的兴趣下,抓住契机自然地导入新课,在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有进一步领略了古文的魅力。
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1)诵读积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
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搜集成语故事,古代名人轶事……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钟情传统文化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神
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
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追寻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杜牧的《清明》等诗篇。
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
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