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23938e3b866fb84ae55c8d17.png)
专题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考纲原文呈现]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知识主线]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很大变化。
线索1 30年代:(1)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并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线索 2 50-60年代:(1)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代”。
(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线索3 70年代:(1)美国和西欧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政策调整,发展出“混合经济”和建立“福利国家”。
(2)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失败告终。
线索4 80年代:(1)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2)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5 90年代:(1)“新经济”时代使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2)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一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明了考什么、怎么考(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D。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https://img.taocdn.com/s3/m/d54f5461e518964bcf847cdc.png)
专题十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 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0a2e59f46527d3250ce016.png)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线索2 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纺织、冶金、陶瓷三大行业,有“丝国”“瓷国”之称。
线索3 商业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演变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贯穿于封建社会,后者仅实行于明清时期,两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串点成线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十一)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联考)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解析:选B。
从题干可知,对于新中国成立,该报没有评论其“好坏”,A、C两项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故错误;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对于新中国成立应该是欢迎的,故D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亚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故B项正确。
2.(2017·陕西西安质检)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变化B.冷战重心东移C.朝鲜半岛分裂D.意识形态相同解析:选A。
1945-1948年当时中国处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年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也就增多,故A项正确;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美国一直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故B项错误;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无关,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相同不能说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增多这一现象,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衡水调研)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解析:选B。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里面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阅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史上的法律,也参阅了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历史上的法律,还参阅了罗马尼亚、法国、德国、捷克等国的法律,也参阅了中华民国的法律,既有世界眼光也有历史视野,故B项正确;材料里面没有看出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此时虽然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但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置之不理,而是借鉴学习,故D项错误。
【2019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

【2019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突破训练1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四校联考)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保护本国封建经济D.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解析:选B。
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不是保护本国封建经济,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是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工业企业,民用工业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其根本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绍兴学情调研)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近代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步瓦解自然经济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③由于外国商业势力的侵入,洋行大量出现④导致的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南京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选C。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的传统手工业开始遭到破坏,因而逐步瓦解自然经济,故①正确;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大量收购的农副产品,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②正确;随着大量外国商业势力的侵入,方便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业运作的洋行也随之出现,故③正确;鸦片战争后,成为的贸易中心,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3.(2017·安徽黄山联考)清末曾有商人提出:“今日之政治现象,则与股份公司之性质最不相容者也。
……故振兴实业之关键在于通过立宪确立法治、限制政权、保障民权来改良政治环境与政治组织。
”该观点反映了( )A.商人成为晚清政治的主导者B.“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兴起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D.经济发展对政治改革的推动解析:选D。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突破训

(4)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中俄则是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二战结束后结合史实可知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故两大核心国家是指美国和苏联;第二小问回答两国关系的变化,结合史实回答,即二战后同盟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对峙;举出两国关系变化后的例子,根据所学可知有冷战的开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宿怨深厚的邻居容易分析出两国是指法国和德国;第二小问回答两国关系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国由千年之敌转变为合作关系;第三小问举出两国关系变化后的例子,结合所学可知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形成等。第(3)问要求回答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原因,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方面进行分析。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干涉他国内政;国家利益方面,俄国是中国近邻,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和市场,中国台湾问题和边疆问题需要俄罗斯的支持。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提供的案例容易发现大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第二小问注意设问要从美苏对峙、法德和解、中俄接近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
11.(20xx·陕西咸阳质检)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答案:(1)核心:苏联和美国。
变化: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推荐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联考)从下表信息可知,当时中学教育的突出特征是( )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A.推崇国学亦重视西学B.考试制度逐步淡化C.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D.封建教育体系瓦解解析:选A。
根据表格中当时学堂的课程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等说明仍有传统国学教育的内容,“外国语”“算学”“博物”等说明有教授西方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教育交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2.(2017·河南开封联考)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
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
材料表明魏源(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早期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王韬在《变法》一文中说:“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清朝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差距C.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距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解析:选D。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纲原文呈现]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文明开始走向交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线索2 荷兰、英国等国早期殖民扩张,欺诈贸易、种族屠杀、黑奴贩运,加速原始资本积累同时,世界市场也进一步拓展。
线索3 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伴随着世界大部分国家卷入商品倾销、原料掠夺的殖民秩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线索4 发端于德国、美国,以电力、内燃机、新能源应用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全世界基本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质和物流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一新航路开辟及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人与物的全球流动,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节点——明了考什么、怎么考(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
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高考命题,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为立意,多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及西欧殖民扩张的掠夺性和客观进步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突破训练1一、选择题1.(2017·河南鹤壁期中)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 )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解析:选B。
材料没有体现井冈山内部斗争的艰巨而复杂,故A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既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也表明国民党“围剿”的破产,具有伟大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影响,而非可能性,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于农村,不限于边界,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天台期中检测)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这里的“功绩”是指( ) A.民族独立解放B.社会主义建设C.民族复兴富强D.发展人民民主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毛泽东的最大功绩是带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新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不是主要“功绩”,故B项错误;民族复兴富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故C项错误;新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有所创新,但不是主要“功绩”,故D项错误。
3.(2017·新疆乌鲁木齐联考)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 )A.《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解析:选B。
《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大革命期间发表的著作,此时的北洋政权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各民主党派,故A项错误;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查,即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
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一种各党派、各革命力量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1月的延安,此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对未来新政权的性质及具体构成,尚没有详尽的阐述,故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于新成立前夜发表的著作,在其中确定的也不再是民主联合政府,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故D项错误。
4.(2017·重庆联考)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今日之,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
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实行(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B.人民民主专政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D.封建君主专制解析:选A。
毛泽东提出“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主张在当时的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故A项正确;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人民民主专政不符合,故B项错误;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不符合,故C项错误;毛泽东提出实行宪政,“而不应像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因此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5.(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析:选A。
根据题干可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还要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并未强调革命方式,故C 项错误;工农武装革命理论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6.(2017·河北名校高三模拟)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
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B.马克思主义的化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知,考查的是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的“工农武装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是苏俄的模式,毛主席结合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正是马克思主义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强调武装斗争,故C项错误;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7)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浙江绍兴学情调研)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共同点是( )A.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深化了体制改革C.冲破了“个人崇拜”D.促进了思想大解放解析:选D。
材料强调共同点,而邓小平“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体制改革,A、B两项仅涉及“南方谈话”,故错误;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与“南方谈话”无关,故C项错误;1978年的大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都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故D项正确。
8.(2017·贵州贵阳联考)《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
”“(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解析:选B。
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问题,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D项错误。
9.(2017·浙江台州适应检测)有学者把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革命立国时代、改革建国时代、和谐富国时代”。
其中,“改革建国”时代开始于( )A.新的建立B.“一化三改”的推行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解析:选C。
新的建立是“革命立国时代”的开始,不是“改革建国”,故A项错误;“一化三改”发生于50年代,改革还没有开始,故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真正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来临了,故C项正确;科学发展观是“和谐富国时代”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10.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选A。
“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1995年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1.(2017·江西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B.实事求是的原则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D.全面改革的思想解析:选B。
“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
12.(2017·福建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解析:选A。
新成立后,我国推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有利于调动民主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文艺的繁荣、学术民主和科技的兴旺,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的热情,故A项正确;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仅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并未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完成于1952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7·山东济宁联考)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
是历史上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的新陈代谢》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
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