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例析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的定位

问题的提出
--------------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存在困难 问题3:教材信息滞后、过时,时效性不强。 教材经过编写、审核、定稿再印刷,那需要一个周期,至少一年。教 师在2009年9月1日拿到的是2007年5月第三版,2008年6月第17次印刷的 版本。因此信息时效性差是显见的。而2007年,教师拿到的上课教材甚 至还没有青藏铁路(注:青藏铁路于2006年全线运营)。 问题4:教材组合单一,探究性不强。 为了目标明确,教材组合往往比较单一。如综合探究六“实话实 说话流行”,以流行音乐作为载体,可流行的元素很多,不仅仅是音乐。 而且,单一的组合显然反映流行不如经典有意思。所以,这样的教材编 排有可能不利于激发探究兴趣,不利于探究空间的拓展。 问题5:教材描述性为主,科学性不强。 也许是文科综合的关系,《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也多选择描述性表 述方法,如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的地图1-12、1-13、115、1-16AB,都没有标注比例尺很不规范,属于描述性的示意图,而非 标准的地图,科学性明显不强。
问题的提出
综合探究课程的展开 不尽如人意表现为
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 ,综合探究课上不上 没多大关系。存在困难。
五大问题
问题的提出
-------------- 综合探究课上不上没多大关系 理由1、新的知识点比较少,完全可以在前面新课教学中附带解决, 没有必要另行设计综合探究活动。 知识点(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落实,在很多教师看来就是我们文 化科教学的生命。综合探究板块教材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其实很丰富, 但由于在单元学习中绝大多数知识点已经学过,就不再是新知了。 如: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其主题就是熟悉地图的语 言(地图三要素),“方向的判定”、“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图 例的认识”都是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这些知识点在新课中应该就扎实 落实了,有经验的老师可能还会进一步注重挖掘、强化。而唯一可以 属于新知识点的是“地形图的判读”,包括等高线的概念、各种地形 的等高线形态等,这一内容在《科学》学科中有完整并深入的学习, 而且我们学科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相对要低得多,很多教师认为在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再重新学习,纯属是浪费资源。
农村《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

农村《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童海斌《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七-九年级每一个单元后都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课,以八年级(上)我们传承的文明为例,我们来看了解一下几个探究题目:1、史前时代—保护我们身边的传统。
2、文明的起源—感悟沧桑巨变。
3、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4、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这些探究内容显然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均是对前面几课教学内容很好的延伸,很有探究的价值。
那么教师如何去上好一堂成功的综合探究活动课,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当中有没有问题和困惑?有没有经验和教训?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认为问题和困惑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问题一:综合探究课教师事先根本不布置,也不发动学生,把此课当成一堂新授课。
学生在课堂没有探究、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更没有如课标所言:“让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问题二:事先虽有布置却是“0”指导。
教师不和学生一起拟定探究的子课题,不对学生课外的探究内容、方式方法作好预先必要有效的指导工作,任凭学生漫无边际的探究或形式上的“作秀”,探究自然是“0”收益。
问题三:农村的学校条件、学生的家庭条件等“软件”环境十分有限,课程资源极为缺乏,学生课外探究是“巧妇难以无米之饮”。
问题四:综合探究课学生主体凸显不明显,教师课堂设计缺乏艺术性和驾驭能力,未能从生活情景上入手去打动学生,学生成果汇报如“蜻蜓点水”,流于形成。
教师既不挖掘,也不总结,综合探究课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问题五:综合探究的主题虽已确定,但是教学中教师对探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灵活性和敏锐性,地方性课程资源形成意识较弱。
浅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t u d t d n s t ul t ae s d n s t i h t i kn o g i e su e t o f l moi t t e t o h g h n i g y v u
思维 的关 键 在 于 教 学 中 能 否成 功 地 引 导 学 生 的 思 维 .充 分 激 励 学 生 进 行 高 效 的思 维 ,并 把 思维 活 动 贯 穿 于 历 史 与 社
会 教 学 的 全过 程 和 各 个 方 面
在上课一开始 ,就让学生结合课 本知识讨 论螺溪的水资源 情况 , 5分钟后 , 笔者让学生积极发言 。 由于是身边熟悉的环 境, 再加上有 所准备 , 学生表现 出 了空前 的积极性 和兴趣 。 这堂课完全放开让学生思考 , 而上得有声有色 , 反 学生真正
A t o ’ a d es L o i e o d r, 1 2 0 in i h j n , u h r d r s u x sc n a 3 7 0 , a t , ei g S y T aZ a
Ch n ia
传统的教学方式 , 一直延续 “ 一就是一 , 二就是二 “ 的刻 近年来 , 在新 课程 改革 的实施和教学新 理念 的影响下 ,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改革取得 了长 足的进展 。但在传统观念 的束缚和应试教育 的影 响下 ,一 些教师仍只注重历史 与社 会 课 知 识 的获 取 而 轻 视 思 维 能 力 的培 养 ,这 样 不 利 于学 生
a tvte ciiis
哪些正在逐渐被取代并有 什么替代 品?然后 , 以自己在不 同
让《历史与社会》中的“综合探究课”探究起来

让《历史与社会》中的“综合探究课”探究起来作者:赵祥斌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3年第01期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一节综合探究课的专题内容,这一专题既概括和总结了每单元所学的知识,又对所学知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变迁作出一定的探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因此,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对于学好综合探究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尝试用漫画、成语、口诀、故事、谜语、寓言等进行创新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
这样学生不但理解得快、易接受,教学效果会有得到明显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主要的是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例如:在《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综合探究课教学中,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了一段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扭一扭!”学生听完后,就大喊:哦!快过年了!快过年了!接着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习进行探讨:(1)你喜不喜欢过年?为什么?(2)说说过年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3)你能不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过年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过年,本身就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
过年趣事,人人会说,人人也喜欢说。
为什么喜欢过年?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感到更自然亲切,更有话可说,更有探究的兴致。
二、从设问入手,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和任务构成了学习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常常设置一个个新颖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探索者的行列,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式教学 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式教学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摘要】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重视综述课文中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专题探究部分。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探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对专题探究部分的教学进行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专题探究;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93-0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尤其是九年级全一册的编排每一框都分为“综述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
其中“专题探究”的内容是扩展性的,以丰富的材料,于拓展知识关系密切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教材的可看可读性增强。
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偏重于“综述课文”中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专题探究”,往往忽略,没有体现其应有的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1对“专题探究”的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改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教师应精心于教学设计,以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应有三个步骤:自主阅读息;思考与提问;交流与讨论。
在教学中笔者作了尝试。
九年级《巩固新生政权》专题探究1.1课件展示《志愿军过鸭绿江》图片,提问:图片反映了哪一事件?生:抗美援朝师:这场战争你知道多少呢?请用自读课文P12-13,并完成以下探究表:请快速阅读课文材料,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划出你找到、发现的知识。
并根据知识思考、设计如何提问。
你还知道?请写出1-2个.如果你知道相关知识,请说出1-2个。
因时间有限,所以要“快速阅读”,用“写出1-2个”“说出1-2个”明确定量要求,让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
1.2师生互动师:我们共同来了解这场战争。
要求:一人说一个知识。
生1:时间:1950-1953年生2: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生3:结果:美国战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生4:中国出兵原因: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危胁我国安全生5:老师,我能提个问题吗?师:问吧生5:美国将军所说的四个错误指什么?师:你给大家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还有同学想问吗?生6:什么是三八线?生7:中国参战后对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生8:中国的总司令是谁?生9:美国军力、经济比中国强,为何战败?生10:为什么美国不用原子弹?生11:苏联是什么态度?师:问得很好,有同学能回答吗?生13: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生14: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生15:美国不用原子弹是因为威力太大“是怕苏联参战。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思考与实践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也时常干扰着基层的教师。
如何上好综合探究课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本文从某些案例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现状;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也时常干扰着基层的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上好综合探究课是,综合探究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怎样,探究的切入口从哪里开始,要进行探究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探究该不该是探究活动的终结等等。
一、综合探究的界定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编教材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其编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重大的改革创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其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是在每一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课“综合探究”的内容。
综合探究顾名思义要求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其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
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为学生质疑、探究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综合探究在教材中的地位与意义综合探究课的设置一方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再现、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说在课程资源中是浓缩的精华。
这一特点在综合探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教材编者都把综合探究安排在每个单元之后,由呈现基本观点的课文和以辨析素材为主体的活动设计组成。
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中,综合探究是其重要的有机构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部分。
之所以这样看,不仅在于它本身就具有目标设置的意义(按课程标准编写),更在于它具有展现相关单元中主要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重要功用。
提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有效性的策略《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在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
特别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
这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大手笔,是每一单元的灵魂。
综合探究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有机地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的活动。
同时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但是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没有突出“综合探究”的特点,而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更谈不上开展活动了。
现根据这几年来对七、八年级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感受,就如何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活动设计主题化1、综合探究活动的类型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它的特色,所以在活动前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突出主题化。
《历史与社会》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共有16个,各有特点,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综合探究活动按教学组织形式可分成三种类型:主题活动类、实践探索类和问题研究类。
2、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综合探究活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四个方面:①课堂导入应把握探究的逻辑起点;②探究内容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③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④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主题活动类教学设计这类综合探究活动往往先确定一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主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剖析。
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出示材料,引出主题(创设情景,切入主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辩论)、交流感悟、小结评议、课外拓展、升华主题。
(2)实践探索类教学设计这类综合探究活动是以认识和解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
具体教学过程包括:方法指导、实地考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报告、小结反思等环节。
(3)问题研究类教学设计这类活动课往往从一系列问题开始入手,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这类探究往往以课内活动探究为主,具体教学过程是:把握探究起点,激发探究兴趣、思考探究材料,提出研究问题──领会课标要求,引导综合分析──小组合作探讨,提出解决思路-----反馈评价小结,联系实际感悟。
浅谈《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有效开展

的 共鸣。 ①你知道春节的由 如: 来与传说吗? ② 你 能说说春节中的民 俗活动有哪些吗? ③中国
传统节 日的现在 与过去 . 内涵或形式的变化 其 是怎样的? 课后 , 我要求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 , 选 择一个传统 节 日 进行调查 、 采访 . 并收集 、 整理
1 . 欠综合 . 缺探究 综合 探究顾名思 义就是要 求采用 以探究 为 主的学 习.但 是很多历史 与社会教 师对新 课程 的理解不够 透彻 .或是 “ 教材 .老套 新 路 ”使 得综合探 究课与平 时的新授课没 有本 . 质 的区别 . 生在课堂上缺 乏探究 、 验和实 学 体 践 的机会 . 能体 现出 “ 不 综合性 ” “ 和 探究 性 ” 的特点来 2 . 活动形式单一 许 多历史与 社会教师对 新课程 理念 的重 视 度不够 .在 教学 中只是 简单地讲 解课本 内 容 . 学生 自己去 阅读 。 让 或是 一 问一 答 . 或是 布置一两个 活动题 . 有精心组 织 . 没 流于形式 走过场 . 缺少必要 的活动交 流、 沟通 与反馈 。 3 . 主体缺 失 学生
导入. 利用 学生兴趣 点展 开 ; 对 比 , 准 学 善 扣
生疑 I点 导学 :创情境 。寓教 于 乐活动展风 " 1 采; 抓环节 , 层递进 学生动起来 ; 层 勤拓展 , 课
内探究延伸 到课外”这 六个方 面加 以整体把 握 。 讨有 效开展 初 中《 史与社 会》 探 历 综合探
能力的 目 标 通过参 与社会 实践 . 学生深入真
合探 究课到底该 怎么上 ?如何打造有效课 堂?
教 师要注 意些什 么?笔 者结合 自己的教 学实 践 , 图从 “ 试 重准备 , 做好 课前 的组 织指导 ; 巧
体 凸显不 明显 .不能保 证学 生 的有效 参 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例 的 研 究 背 景
《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 ( 行 ) 试 》指 出 :“ 改变课程 实 施 过 于 强 调 接 受 学 习 、死 记 硬 背 、机 械 训 练 的 现 状 ,倡 导 学 生 主动参 与 、乐 于探究 、勤 于动手 ,培养学生 搜索和处理 信 息 的 能力 、获 取 新 知 识 的 能 力 、分 析 和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以及
学 园 I C D MY AE A
21 0 1年 3月
有 效 把握 探 究一来自一激 发 学 生 思 维
《 历史 与社会 》综合探 究课 例析
龚 云仙 浙江省 义鸟 市稠 江 中学
【 摘
要 】本 文根据 《 基础教 育课程 改革纲 要 ( 试行 ) 》的要 求和 新课程 改革 的发 展趋势 ,结合初 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特 点
【 中图分类 号 】G 3 62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4 1 2 1 )0 —0 9 6 4 8 0( 0 1 5 0 7—0 2
定 调 ,第一个音 定准 了,就 为整个演奏或歌 唱奠定 了基础 。 导 入环节所起 的作用是多方 面的 ,但最重要 的作用是激发学 生 的学习动机 。上述导课 ,采用讲 述法介绍地 球仪的 由来 , 这 种 接 受 式 的学 习 方 式 ,很 难 激 起 学 生 对 地 球 仪 知 识 的 探 究 兴 趣 和 求 知 欲 。那 么 ,如 何 设 计 导 课 ,才 能 有 效 激 发 学 生 的 探 究 欲 望 呢 ? 以境 激 情 ,以 情 激 趣 ,以 趣 促 学 。上 述 教 学 片 断我们不妨作 如下设计 :先多媒体展示 “ 旋转的地球 ” ,在浩 瀚 的宇 宙空 间 中 ,有 一 颗 美 丽 的 蓝 色 星球 … … 当学 生 被 画 面 吸引之 时 ,提出一个带有 挑战性 的问题 :地球很大 ,我们很 难 看 到 它 的 全 貌 ,要 研 究 地 球 上 有 什 么 ,怎 么 办 呢 ?一 石 激 起 千 层 浪 。 有 的 说 地 球 很 大 ,我 们 不 可 能 一 一 去 看 ;有 的说 我们 也不可能完 全借助卫星 照片去研究 ;当然 ,也 有学生提 议 是否能通过制 造地球模型来研究 呢?像这样 引导学生主动 地 、富 有 个 性 地 学 习 ,符 合 新 课 程 “ 切 为 了学 生 的 发 展 ” 一 的核 心理念 ,这对 学生来讲是一种 快乐的体验 ,而不再是被 动 的 和 “ 鸭 ” 式 的体 验 。如 果 没 有 情 境 的创 设 , 只会 走 向 填 传统 的传输式 的教学道路 。 2 .放手让 学生探 索,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 【 片断描述 】 观察地球仪 , 你发 现了什么? ( 自主探究 ) 师 :请 同学 们按下列要求 观察地球仪 ,说说 你的发现 。 ( ) 球 仪 由哪 几 部 分 构 成 ? ( 地 球 仪 的 形 状 怎 样 ? ( 1地 2) 3) 地球仪是如何转动 的? ( 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 4) 的? ( 地球 仪表面有哪些地理事物 ? 5) 生 :观察地球仪 ,寻找答案 ,回答 问题 。
和 初 中学 生 的特 点 ,针 对 综 合 探 究课 低 效 或 无 效 的现 象 ,从 激 发 探 究 欲 望 、激 发 创 造 性 思维 、提 升 思 维 品质 、创 造 性 地 使 用 教 材 等 方 面提 出 了一 点 粗 浅 看 法 。 【 关键词 】情境 问题 引导 探 究 思维
参与 性、实践 胜和开放性是探究学 习的本质特征。探究学习的 效度如何 ,主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 “ ” 活 起来 、“ ’ 动’起来 。 《 历史 与社会 》是此 次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新 开设 的一 门 综合课程 。新 人教版教材 的一大亮点就是 在每一个单 元 中,
都 安 排 了一 课 综 合 探 究 活 动 。 内容 丰 富 ,形 式 多 样 ,给 学 生 以思 维 的启 迪 。 这 学 期 我 校 社 会 教 研 组 开 展 了 “ 何 上 好 综 如 合探究课 ”为 主题 的教研活 动 ,听 了几位 老师的课 ,我们发 现探 究活动无效或低 效 的问题 十分突出 ,其 主要 表现为 :一 是 “ 为探究而探究 ” 为活动而活动 ”的 “ 、“ 作秀” ;二是探究 停 留在基 础层次—— 给出问题 比较简单 ,对探究 的主要步 骤 和 思 路 给 予 比较 明显 的 提示 ,难 以 有 效 地 促 进 学 生 思 维 的发 展 。下 面就以我校一名教 师所上 的教研 课 ( 综合探究 二 :从 地球仪上看世 界 )为例 ,截 取其 中的几个 片断 ,结合 自己的 教学实践 ,就 如何有效把握 探究 ,激发 学生思考方 面谈一点 粗浅的看法 。 二 综 合 探 究 课 例 分 析 1 精 心设 计 导课 ,有 效 激 发 探 究欲 望 .
交 流 与合 作 的 能 力 。 ” 随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不 断 深 入 ,探 究 性 学 习方 式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普 遍 关 注 和 认 可 。探 究 学 习是 相 对 于 接 受 学 习 的一 种学 习方式 ,所谓探究学 习即从学科领 域或现实社会 生活 中 选择和确定研 究主题 ,在教 学 中,创设 一种类似学术 ( 或科 学 )研 究 的情 境 ,通 过 学 生 自主 、独 立 地 发 现 问题 、实 验 、 操作 、调查 、搜集 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 等探究活 动 ,获 得知识 、技能 、情 感与态度 的发展 ,特别是 探索精神 和创 新 能力 发 展 的 学 习 方 式 和 过 程 。 探 究 性 教 学 的基 本 模 式 由 “ 设 情 境— — 提 出 问题 — — 引 创 导 探 究— — 问题 解 决 — — 尝试 运用 ”五 个 环 节 构 成 。 问题 l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