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一、道教的起源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
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
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
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
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
宗教学导论`道教

道
(2)特点 第一,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动,使道 经研究蔚然成风,道教的理论大 为发展,著名道教学者和道土相 继出现,隋唐时的王远知、司马 承祯、成玄英、李荣、孙思邈、 吴筠、吕洞宾等;五代的杜光庭 和彭晓、谭峭,北宋时的陈抟、 张伯端、陈景元等,都对道教理 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贡献。 第二,修炼方术上,较长时间内较 重视外丹,热衷炼制长生不死仙 药,唐帝多有服食丹药中毒而亡 者,但内丹理论也有教大发展。
教
吕 洞
宾
道
教
3.道教宗派纷起和继续发展时期:南宋至明中叶 ①因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道教内部宗派纷起。此间因传 统道教日趋衰微,新教派崛起,其中,全真道为大定七年王重阳 所创,(真)大道教为金元之际刘德仁所创,金末萧抱珍创太一 教,后二者一度流行于北方旋衰,全真道因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 一时,被学界称之为“河北新道教”。天师道为和新起的全真道 争夺教权,而与上清(茅山)、灵宝各派逐渐合流,元时归于以 符箓为主的正一派。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新 教力主张三教融合;修炼方式上重内丹轻外丹,强调精气神修炼 ;要求教徒严守教戒。 ②统治者重视道教,元全真教士充斥京师,洪武元年封张正 常为正一嗣教真人,统率天下道教,食二品官俸。明世宗崇道尤 甚,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亲自斋醮,任命道土邵元节、陶 仲文等任要职,参与朝政。明宪宗所封“真人”高士充满都下。 ③重视整理道教经书。元初全真道士 宋德方 遵其师丘处机 遗命,在山西平阳(今临汾市)玄都观刻《玄都道藏》,有经 7800余卷。明正统十年第43代天师张宇初 编《大明正统道藏》 5305卷,万历三十五年第50代天师张国祥编《续道藏》180卷, 今合称《正统道藏》保存传播了道教经典。 ④元末明初有宣扬道教法术的神魔小说,明盛行道教劝善书。
七年级下册道法月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道法月考知识点道法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下册,道法被列入月考的考试科目之一。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下册道法月考的知识点。
一、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起源于汉朝,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教主要倡导“道”,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清静超然的生活。
在道教起源和发展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如下的知识点:1. 道教的起源地和创建者2. 道教的创立时间和历史发展3. 道教的宗旨、教义和组织形式二、道教的思想体系道教的思想体系主要由“道”、“德”和“术”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道”是道教的核心,代表着宇宙的根源和法则;“德”则是人们修道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术”则是修道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在道教的思想体系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如下的知识点:1. 道教的三元结构2. “道”在道教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3. 道教的道德观和修道方法三、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道教文化的贡献。
道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如下的知识点:1.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2. 道教在中国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贡献3. 中国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常见道教术语在七年级下册道法月考中,也会涉及到一些常见道教术语的考查。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运用。
常见的术语有:1. 道,指天地自然的根源和法则;2. 道德,指修行道教的人的行为准则;3.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为许多道术中的重要元素。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道法月考的知识点。
考生应该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复习和练习,确保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道教协会的规章制度有哪些

道教协会的规章制度有哪些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道教教职人员的管理,促进道教在社会中的发展与传播,提高道教教职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道教教职人员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道教协会是全国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本章程为道教协会的基本章程。
第三条道教协会遵循“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坚持“信教自由、和谐共融、善行济世、传承弘道”的核心价值,服务于道教教职人员,发展道教事业。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四条道教协会设主席团、理事会、监事会。
第五条道教协会主席团是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负责协调协会的各项工作,主席团由主席、副主席和秘书处组成。
第六条道教协会理事会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协会的日常事务,理事会由主席团成员和常务理事组成。
第七条道教协会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协会的经济活动和工作程序,监事会由监事组成。
第八条道教协会设立秘书处,主要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工作,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工作人员组成。
第九条道教协会设立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协会内部事务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的展开。
第十条道教协会设立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负责道教研究、学术交流等。
第十一条道教协会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负责协会在各地的各项工作。
第三章会员第十二条道教协会会员分为义务会员、普通会员、高级会员、荣誉会员。
第十三条任何具有道教信仰并且认同协会章程的个人或单位,均可以申请加入道教协会,成为协会会员。
第十四条各级会员在会员大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十五条道教协会会员有义务维护协会的利益,遵守协会章程和会员大会的决议。
第十六条道教协会会员有权利参加协会的各项活动,并享受协会提供的服务。
第十七条道教协会对违反协会章程或会员大会决议的会员可以做出相应处理,包括警告、暂停权益、终止资格等。
第四章组织原则第十八条道教协会遵循民主、平等、法治、开放、透明的原则。
第十九条道教协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关细则和规章制度,维护各级会员的权益。
道教_精品文档

道教道教概况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史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道教简介

道教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
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
《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
(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
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
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
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玄之又玄,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
道教门派类别

其宗旨是:遁世密法,望气知方,趋吉避凶,剑气除邪,以假形而蜕化隐景,志在列仙。
其宗旨是:明荣养以滋血液,调摄精神,采炼百草灵药,服食芝英,而长生久视。认为倡
其宗旨是:强身养神,陶炼虚邪,是以偃仰劳形,通畅13-09-24 14:29:33)
其宗旨是:直超物外,复返虚无大道。认为倡始者是黄帝、太一真人、广成子、天真皇人。 其纲要:宗法有五等,天、神、地、人、灵。广之于道教则三洞、四辅、十二部、二十四 其法门有:超世门:守戒、养志、炼心、尽性、湛寂、复命、知常、洞慧、微妙、虚无; 修为门:国政、经济、权谋、治策、纵横、兵略。
其纲要:宗法有 24 品、72 其宗旨是:悟清静、明造化之宗,知返还之机,观其窍妙,固守本来,极使内外贞白,六
其宗旨是: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也,需调灵冲关,迁神转 境,方可达其目的。认为倡始于??
其宗旨是:炼真气以益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认为倡始于容成、鬼谷子、张良。
其宗旨是:飞消灾、济度祈福,而律己自修,奉行众善,是皆由浅以及深,从凡而入圣。 其纲要:宗法之明真典格凡七等,箓,120;科,2400;律,1200;戒,1200;大章,360 通;小章,1200 通;朝天醮仪,300 以上诸宗之分,皆是从道教立场划分的,而在气功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丹鼎炼养派, 道教人士也对此非常重视,为了使读者了解其梗概,现将天玄子制的《道家丹鼎派源流简 表》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
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
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
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
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
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
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
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
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
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
死王乃不如生鼠。
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
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宗教的经文书籍,告诉你,上帝和佛是对 的,或者说达到佛或者真主那样的状态就是对 的,你现在的状态是不对的,唯有通过修行, 达到上帝或者佛要求的状态,才是对的,你有 很多罪孽需要来还,你有许多事情要来忏悔, 只要你这样做了,你要获得好报,获得好东西, 获得下辈子的幸福还有死后的享乐,就要信我 们,信我者得永生,自然,信仰的有别于其他宗教最鲜明的特点是在求真的 道路上不迷失自我,不陷入彻头彻尾的唯心之 中,首先相信自我,相信自然的存在,然后再 去崇敬祖师。 道教虽然也有经文诵读,但是经文的诵读不是 让你迷茫的去阅读,要懂得经意,了解认识后, 再去诵读。很多宗教的经文是音译的,你读无 数遍,都不知道到底说了什么,要么看后人附 会的解释,要么千篇一律的不断重复。
你现在的状态,努力追寻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不断 寻找自我,不断认识自我,不能一味的贬低自己, 而应该不断的认识自己。 道教神仙不同于一神教,神仙体系很多,成仙都是 因为彰显了自我的存在,而不是迷信一个佛或者一 个上帝,失去自我,只为了极乐。这些神仙从哪里 来的?很多都是由普通人修行而成,他们完善自我, 成了独特的自己,达到了极致,才成为了神灵。
正因为道教神仙多,人人可以成真,人人可以 达到完善,造成了我们对信仰方面,最后我信 仰哪个神仙呢?很多人很迷茫,道教流派众多, 每个流派都自己的祖师,佛教只有一个释迦牟 尼,基督教只有一个上帝,如同某些学说宣传 的我就是世间唯一的真理,别的都是错的,那 么就有利于统治,有利于愚弄;世界上大部分 人是懒惰的,愿意听从于别人,跟狼群里有一 个头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