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历史上的四次院系调整

合集下载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年的演变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源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建的湖北自强学堂。

校门,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了解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在130年的历程中,武汉大学校名8次更改,校址2次搬迁,主校门变动多达7款。

湖北自强学堂校门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提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 原计划开设算学、方言、格致、商务四门。

从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湖北自强学堂校址位于今武昌复兴路以西、彭刘杨路以南、读书院以北的区域,◇ 徐应荣即今首义园小区(国营七四三五厂职工住宅小区)。

1902年,湖北自强学堂改名为湖北方言学堂,校址迁至武昌东厂口(今黄鹤楼公园东门位置)。

可惜,目前没有考证出湖北自强学堂的真正校门。

参考同期武昌城内其他大学、中学和小学堂的校门款式,自强学堂校门极有可能是一座简约的单阙门,有一对方形立柱,顶部四角攒尖,立柱与院墙衔接。

湖北方言学堂校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札湖北省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

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

”农务局于1989年12月设立,与湖北农务学堂共用武昌高观山南坡的原四川会馆院落。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1899年迁入原四川会馆。

因校园逼仄不适合培养农务人才,1902年迁至武昌武胜门外的宝积庵,并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教习英、法、德、俄、日五门语言。

1907年,张之洞在《请奖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强调:“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

”所谓“定章”,是指1902年下诏的《钦定学堂章程》。

湖北方言学堂校园大约40—50亩。

“四至”是:东毗高观书院(1910年湖北省图书馆迁入)和江夏高等小学堂,西临清军辎重营房和陆军医院,南至方言学堂路(1903年由东厂口改名而来),北至高观山的陡坡。

高校趣闻:武大合并之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

高校趣闻:武大合并之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

高校趣闻:武大合并之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前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21世纪初期席卷全国的高校合并潮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许多著名高校从此销声匿迹,同时组建了许多实力强劲的综合类高校。

我们今天关注的武汉大学就是2000年由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而成的。

那么发展至今,学校发展现状如何呢?有人用16个字进行了概括,即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

听来让人忍禁不俊,我们来一一解释:武大大了,而且更美了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学校拥有珞珈山及山麓上万亩土地。

但1952年的院系调整,将老武大宽广、辽阔的校园拆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

现在,原武大校园相毗邻的原武水、武测和湖医校园再度(或首次)回归珞珈,使老武大失去的地盘又回归了不少。

原武水和原武大校园天然一体,界线难辨;原武测与原武大、武水校园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原湖医与原武水、武大校园隔湖相望,一衣带水。

本就毗邻的四个校园,在抹掉了“一墙、一路、一桥”的界限之后,更是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实质性交融,这在全国合并组建过的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为中国“最美校园”。

截至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有梅园、桂园、枫园、樱园四个校区组成。

四校合并之后,武汉大学确实变大了。

武水水了“武水”即指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以水利、水电、电气、动力类工科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学校原名武汉水利学院。

1959年9月学校增设了电力类专业,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学校隶属关系几经变更,曾先后直属高等教育部、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领导。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国内水利水电类高校中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

学校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技术论证工作,为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高校“电气二龙”之一。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武大变迁

武大变迁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奏《设立自强学堂片》,随后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自强学堂,从而掀开了武大的百年历史画卷。

1920年10月,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现阅马场附近),改为方言学堂。

1913年,改建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9月,改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9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1928年,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

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

1932年3月,学校有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7年,与国立北京、清华、中央、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

1938年,因战争形势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9月1日,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10月,迁回珞珈山。

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50年代,由于院系调整,武大的工科、农科、医科都被独立或被并入其他高校,“损失惨重”。

文革期间,武大的大批学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时任校长李达更被迫害致死,直接导致武大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

1980年5月,武大与法国政府代表团签署《会谈纪要》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

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2000年8月2日,武大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武大正式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介绍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介绍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介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前身是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成立于1952年11月6日,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走过了50年光辉的历程。

1950年5月,湖南大学水利学科的专业调入武汉大学。

1951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内成立了水利工程系,系主任何之泰,后是余家询。

1952年11月,成立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院长由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张瑞瑾兼任。

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院校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先后调入武汉大学,学生增至1500余人,教师增至160余人。

1954年12月1日,高等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决定,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

院长张如屏、副院长张瑞瑾。

设有水利土壤改良、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和水道及海港三个本科专业和水利技术建筑与水利土壤改良两个专修科。

设立了水工建筑系、河港工程系和水利改良系。

1955年1月23日举行了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典礼大会。

张如屏院长、张瑞瑾副院长及武汉大学李达校长在会上讲话。

至此,以水利土壤改良为重点的工科学院正式诞生。

1955年3月26日,经省高校党委批准,院成立总支委员会,总支书记张如屏、副书记张茀承。

1955年8月,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及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专修科调至我院。

我院水道及海港专业调至华东水利学院。

1955年8月,学院招收施工组织及机械化专业研究生8名,天津大学水利土壤改良专业研究生12名转入我院,至此,学院共有研究生20名。

1955年9月3日,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专家卡尔波夫、施工专家叶菲莫夫到院工作,卡尔波夫兼任院长顾问。

1955年10月9日一11日,举行了第一届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院团委。

院团委第一副书记叶裕森、第二副书记吴国栋。

1955年12月4日,院基建工作大规模开始施工,第四、第八教学楼相继开工。

1956年3月18日,学院举行了全国八所高等工科院校施工教学大纲审定会议。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为什么会被免职?++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为什么会被免职?++

以下是选摘自刘道玉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被免职部分的内容。

1988年1月25日至31日,国家教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直属院校工作会议,部署了新的一年工作的安排。

回校后,我向中层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会议的精神,要求各院系、各部处在放寒假以前,提出本单位新学期的工作计划,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措施。

与此同时,我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法学院、经济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管理学院、中文系、化学系进行调查研究,直到2月9日上午,我还在物理系召开教师座谈会。

我的打算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寒假的时间,制订《武汉大学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纲要》,以便从寒假以后的新学期开始,掀起武汉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次高潮。

可是,到了第二天(2月10日),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是日上午,国家教委驻汉工作组组长张文松通知我到东湖宾馆谈话,宣布免除我的党委副书记、校长的职务。

当天晚上,工作组在东湖宾馆召开武汉大学校级干部会议,宣读了国家教委免除我职务的传真文件。

时值春节前夕,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

校内外为我请愿的信函纷纷寄到北京,质问这是为什么?虽然这些于事无补,但是为我鸣不平的深情,却使我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正如一位教授对我所说:“道玉同志,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致使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

”我心想,是呀,我32岁任副教务长,39岁任党委副书记,45岁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48岁任大学校长,54岁被免职。

所以,有人说,我是个超前的人,不仅教育观念超前,而且任职和离退也都超前了。

过去,有不少人曾不解地向我提过相同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辞去教育部的任职和拒绝出任武汉市的市长?要不然,你现在也能当上一个什么大官了,至少地位、物质生活条件要比你现在强多了。

”在某些人看来,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有些人为了往上爬,削尖脑袋投机钻营,到处跑官、要官,甚至不惜用重金去买官。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人各有志,人各有求嘛。

武大文学院概况

武大文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教师中教授35人,副教授24人,其中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0人。

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余人。

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

学院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国学与汉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等。

开办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语文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教育点。

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美国宾州创办了孔子学院。

学院有国家汉办设立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建立的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合作建设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有三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即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中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应用中文研究所﹑写作研究所、明清文学研究所﹑闻一多研究室、黄侃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文学院学术力量雄厚,现有中青年知名学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国恩、陈水云、陈顺智、陈文新、程芸、樊星、方长安、冯黎明、冯学锋、赫琳、金宏宇、李建中、卢烈红、罗积勇、骆瑞鹤、刘礼堂、尚永亮、唐铁惠、涂险峰、万献初、王兆鹏、吴天明、吴光正、席嘉、萧国政、萧红、於可训、叶立文、于亭、张箭飞、张杰、张洁、张荣翼、赵世举、赵小琪等教授,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武汉大学考研全面解析:院系设置

武汉大学考研全面解析:院系设置

武汉大学考研全面解析:院系设置[摘要]为帮助更多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的同学更好地复习备考,凯程考研辅导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武汉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希望能对大家复习备考有帮助!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

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即原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信息学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

4个校区11个学科门类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

有114个本科专业。

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2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

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6个学部【人文科学学部】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系历史学院【社会科学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WTO学院社会学系【理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工学部】水利水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科学学部】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45个科研机构武汉大学拥有7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级综合研究机构,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一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大历史上的四次院系调整
夏斌
我国立武汉大学自晚清历民国而至今日,在百余年校史上书写着一幕幕合-分-合的历史。

重温这一幕幕历史,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这所百年名校有容乃大、自强不息的个性魅力。

武汉大学的最早前身自强学堂从1890年开始动议筹办,1893年正是建成定名。

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建成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

甲午战争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深感“方言一门洵为救时要策”①,遂决定将自强学堂四门中的算学移归两湖书院,停办格致、商务,仅留方言一门。

他认为算学在中国古书及译出的西书中多有记载,所以可以放入书院教习,而格致和商务两门在中国仅能学其皮毛,无法深研,不如停办。

倒是不学外文往往会使对西学“得粗遗精”,以致“所知之有限”。

一年后的1896年,汉阳铁厂招商承办,张之洞决定将铁政局所办矿物学堂和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别为一门。

这是武大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次“院系调整”。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张之洞一手创办的武昌方言学堂(即原自强学堂)被湖广总督瑞澄以经费困难为由强令停办。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1913年教育部令贺孝齐就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馆及原有师资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升格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又改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下武汉,武汉国民政府将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湖北商科大学、国立湖北医科大学及省立文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和私立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合并成为武昌中山大学(也称为第二中山大学)。

1928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彻底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29年到30年代初,武汉大学新校舍依次竣工,国立武汉大学由武昌东场口(今阅马场附近)迁至今天的珞珈山。

至1936年,国立武汉大学已建设成有文、法、理、工、农五大学院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

1946年10月,武汉大学建立医学院,至此,武汉大学已经成为国内少有的拥有六大学院的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著名高等学府,民国五大名校②独占其一。

今日校门“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后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就是当年武大六大学院齐头并进的写照。

建国后,根据国家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武汉大学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院系调整。

1950年 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系;医学院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后来之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水利系合并成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农学院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即后来之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即后来之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即后来之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即后来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经过这次院系调整后的武汉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实力大大的削弱了。

武汉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李达校长主持校政期间的1956年和1958年,哲学系、外文系相继恢复。

其他很多院系也得以恢复、重建。

2000年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成立。

她的成立意味着武汉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原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各科优势突出,在全国综合类院校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有着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水利电力类工科为主,是国内同类高校中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重点大学,若干学科和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在测绘、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集成与地图科学等方面为国内领先、亚洲一流,在国际学术界有
很高的知名度;原湖北医科大学的口腔医学、病毒学、显微骨科、泌尿外科等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多项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三所附属医院都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

四校合并使武汉大学实力大大增强。

第四次调整后的武汉大学,拥有11大学科门类,93个本科专业,188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99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师资力量国内一流,拥有正副教授3千余人,博士生导师370余人。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

21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到本世纪中叶,武汉大学必将昂首矗立在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①见《张文襄公公牍稿》卷十六。

文襄,张之洞谥号。

②指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来源:珞珈青年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