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虚荣心作怪高校伪造校史:到处都是百年

武汉⼤学11⽉29⽇举⾏119周年校庆活动并宣布120周年“校庆年”正式启动,却招致包括⽼校长刘道⽟在内的众多武⼤校友的质疑。
武汉⼤学于1993年在国内⼤学中率先举办“百年校庆”。
此后武⼤校⽅⼀直宣称,武⼤溯源于1893年时任湖⼴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强学堂。
11⽉29⽇,武⼤现任校长李晓红重申了这⼀观点。
然⽽,刘道⽟等武⼤校友却认为,武汉⼤学的前⾝只能追溯到1913年创建的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与⾃强学堂并⽆传承关系。
他们主张在2013年重新举办“百年校庆”,⽽不要搞所谓的“120周年校庆”。
武⼤校延始末对于现在绝⼤多数的武⼤学⽣⽽⾔,武汉⼤学源于1893年的⾃强学堂似乎是从进校第⼀天起就开始接受的常识。
他们并不知道,武⼤校⽅认定学校最早的前⾝是⾃强学堂,只是最近⼆⼗年来的事。
1992年以前,武⼤官⽅从未正式承认过始建于1893年的⾃强学堂为学校前⾝。
长期以来,武⼤校⽅坚持以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作为学校历史的正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武⼤明确以1913年为建校年份,并以此为标准举办过多次校庆活动,1983年刘道⽟任校长时,就举办了武⼤建校七⼗周年的庆典。
据多年从事过武汉⼤学校史研究的武汉⼤学教师吴骁的考证,武汉⼤学与⾃强学堂并没有传承关系。
1893年11⽉29⽇,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书,奏请开办⼀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才,新学堂名为“⾃强学堂”,校舍定于武昌读书堂街三佛阁,1902年⾃三佛阁迁到东⼚⼝改名为⽅⾔学堂。
⽅⾔学堂于1911年初停办。
⽅⾔学堂停办后,⽅⾔学堂位于武昌东⼚⼝的校舍⼀度被武昌军官学校所占⽤。
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武昌⾼师,湖北都督黎元洪决定将武昌军官学校使⽤的校舍提供给武昌⾼师使⽤。
武昌⾼师的兴建,并不是⽅⾔学堂的恢复重建,其师资、学⽣也与⽅⾔学堂并⽆继承关系。
1991年年底,武⼤校友总会号召校友捐资兴建校门向80周年校庆献礼,1992年全年,武⼤也⼀直做80周年校庆的筹备⼯作,但在当年下半年突然决定将在1993年举办百年校庆,并于1993年10⽉向社会宣布,抛弃了过去以武昌⾼师为学校正源的看法,将武⼤校史正式上溯到了⾃强学堂。
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更好_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更好?

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更好_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更好?【--出国祝福语】 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相比,当然是武汉大学厉害了,但是山东大学也不差,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吧,我们分别来分析。
武汉大学是民国时期的四大名校:联大、央大、浙大和武大,也是中国和法国关系最密切的学校,法国总理来中国肯定要去武大看。
武大也是华中地区的中心学府,是中南地区的最高学府(除了香港的几所高校之外)。
在人文社科领域,武大和人大比较类似,其马克思主义、图书馆情报、档案学、法学、经济学在全国都名列前茅,马克思主义甚至还高于人大,排名全国第一,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首批81名院士,其中法学学科的多半是出自于武大。
现在国务院25家试点的智库机构,武大的国际法研究所,这是六所高校智库中中部高校的唯一一所(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武大、中大)。
武汉大学的校友群体和人大校友群体一样知名,最能抱团,今年以陈东升、雷军为首成立了武汉大学校友企业总部,共计为武汉市招商1500多个亿,可见其校友力量之强大。
山东大学也是百年名校,甚至比武大更早,其前身山东大学堂是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设立,在全国仅晚于京师大学堂,早于山西大学堂,再往上追溯到的登州文会官,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发展生物,面向海洋,讲的是山东大学的学科实力。
山大《文史哲》是建国之后成立的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被誉为"文科学报之王,建国之初,山大历史系有八大教授,史称"八马同槽,中文系有冯沅君、陆侃如、肖涤非等著名教授,通过《文史哲》这一平台,山大掀起《红楼梦》和"五朵金花的大讨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时的山东大学生物学有童第周,海洋学科号称亚洲第一,后来分出来中国海洋大学,在全国都独树一帜。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

目录1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4.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民国时期的大学乱象

扫描□吴中胜民国时期的大学乱象近些年,各大名校都纷纷庆祝自己的百十年诞辰。
特别是那些从民国年间一路走来的高校,更是把自己的历史树立得高大辉煌,言语间似乎本校有伟大的过去,有光荣的历史,俨然早就有一派现代大学的味道。
然而,这只是今人对历史作的文学性虚构和想象,真实的鲜活的民国大学历史比我们的虚构和想象要丰富得多,甚至有点乱,是一部充满乱象的历史。
这是近日我读朱东润先生的《自传》得出的结论。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
如今大学里通用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是他老人家在解放后主编的。
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也是本学科的奠基之作,那是朱东润先生解放前在大学的讲义。
民国时期,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前后共13年,在中央大学4年,又流转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江南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等高校有6年多。
可以说,朱东润先生经历了民国时期大学的风风雨雨。
看其《自传》,我们能看到,在一个教授眼中,民国时期的大学是个什么样子。
这里有行政力量的腐朽,有大学教授的琐碎,有大学生的无奈。
民国时期,大学还是精英教育,大学本是象牙塔,本应宁静而脱俗,但毕竟处于乱世,所以终究离不了一个乱字,一切都是那样地乱糟糟。
今天我们讨论大学问题,时时有人提出独立办学的所谓新观念,说行政干预太多云云。
但这实际上是个老问题。
在中国,大学能独立吗?中国的大学没钱了想着政府,政府给钱了又想不让政府干涉校务,这可能吗?作为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政府能放心不管吗?民国时期的大学,政府就管得死死的。
蒋介石做过黄埔军校校长,这许多人都知道。
要说蒋介石做过中央大学的校长,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当然,他当中央大学校长,可不是为了学问。
蒋介石通过做黄埔军校校长,他控制了军队。
蒋介石还想通过做大学校长来抓住知识分子。
抗战后期的中央大学处于高教界的前列,学生多,老师也多,有几十个系。
但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是有气节的,他们并不买蒋大总统的账。
校长好不容易来校视察,学生却穿着草鞋与校长诉苦,教师看到校长来了,招呼都不打。
说说被淡忘的民国武大工学院

在 所 熟 称 的 一 区 “十 八 栋 ”。一 区 的 生 活 条 件 是 十 分 优 中 ,1934年 7月 中 华教 育 义化 基 金董 事 会 管理 中英 庚 款
结 构 的 强 度 和 振 动 分 析 方 面 ,作 出 了重 要 贡献
筑— — 工 学 院大 楼里 面 。 [:学 院位 于珞 珈 山北 面 中部 ,
这 些 专 家 ,如 著 名 机 械 丁 程 专 家郭 霖 、土 术 T 程 学 火石 山交接 处 ,是 学校 第二 期 建 没 的主要 工程 一大 楼 正面
石瑛 (J879—1943),字蘅 青 ,湖 北省 新 (今 通 山县 )人 。 曾公 费 留 学 比利 时 、英 国 .回 国 后任 过北 京 大 学 教 授 、国立 武 昌大 学 (武 汉 大 学 前 身 )校 长 。
械 电气 科 毕 业 教 授 中 学 术 最 有 名 望 者 要 算 俞 忽 。 俞 忽 f1894—
程 系 的 系 主任 当 时 的 工 学 院 可 谓 人 才 济 济 ,陆 凤 书 、余 家 洵 、沈
友 铭 、丁 人 鲲 、王 敬 立 等 知 名 学 者 都 曾 在 学 院任 教 .. 不 少 教 授 都 有 海 外 背 景 。 如 土 木 1=程 学 系 教 授 兼 系 主
立 了 水 利 学 院 .、 1929年 3月 ,学 校 宣 布设
1959),号 子 慎 ,安 徽 婺 源 (今属 江 西 )人 。1913年 赴 英 同 格 拉 斯 哥 大 学 深 造 ,回 国后 曾任 教 1:海 交 通 大 学 .1931
.
年 任 国立 武 汉 大 学 工 学 院 教 授 。1955年 成 立 武 汉 水利
1 6 档案记忆
档 案 见 证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院系调整-简要概况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
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需要大量的工科技术人才,教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按产业部门、行业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等),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学生全部免费。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培养“专家”的教育体制。
中央政府对这种图景还是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高校教育制度要改,但要慢慢来。
但正如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突然疾进一样,随着抗美援朝和苏联来华专家的到位,随着领导们对自己党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信心满满的增长,高校改革突然就由和风细雨变为狂风骤雨,一往无前的在1952年开展起来。
经过小范围的院系调整试验后,中央教育部于1951 年11 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 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52 年秋季,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北京“八大学院”等,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结束。
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

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名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国立武汉大学(NLU)是中国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越的高等学府。
在这个校名背后,刻有着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学科领域。
这些学科的存在不仅仅代表了该大学的全面发展,更凸显了其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
本文将围绕这六个学科,深入探讨国立武汉大学在各个领域的卓越表现,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积极影响。
一、文法学科作为人文社科类的代表,文法学科在国立武汉大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该大学的文法学科拥有世界级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并致力于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研究。
通过对经典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深入研究,文法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和人文素养。
同时,该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参考。
二、理工学科理工学科一直是国立武汉大学的强项之一。
该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屡获佳绩。
尤其在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方面,国立武汉大学的理工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独立研发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理工学科的培养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并且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医学科农医学科是国立武汉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服务社会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
该学科涉及农业和医学两个关键领域,深入研究农业生产和医疗保健。
通过对新的农业技术和医学疾病的研究,农医学科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医学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该学科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农业和医学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国立武汉大学以其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学科位列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前列。
这六个学科的卓越表现不仅显示了该大学在不同领域的强项,也展示了其在知识传承和科研创新方面的杰出成就。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立武汉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突破,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所涉及的学科名词仅为形式上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学科分类。
武汉大学PPT课件

• 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 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校园都会吸引数 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 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 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 、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 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
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
第一所高等学府。武大校园环
境优美,建筑风格奇特,被称
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
一。2012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
排名,武大位列第八名。
3
• 简介 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 之一。 • 武汉大学由五大校区组成,[1]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 25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 观, 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 “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 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 截至2012年3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642人,硕士 研究生13170人,博士研究生7191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 学生586人,有外国留学生1560人。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 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 •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 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11年,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 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化院2009301040062 陈潇濛
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
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
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
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
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
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
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
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
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
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
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2人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
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共培养研究生77人。
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著。
77名研究生之中,涌现出陈荣悌院士、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民国时期有几位著名的校长,对国立武汉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世杰校长。
王校长认为,武汉大学就是要但其文化中枢的责任。
王世杰在1928-193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思想和高等教学理念。
1929年5月,在他就任武大校长的集会上讲:“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
”王世杰的讲话,不仅向人们表露了其打算和气魄,也给武大师生以鼓舞。
而且,王世杰把“巨大的新校舍”是为办好武大的条件之一。
给师生们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王星拱校长。
此位王校长的目标是努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
作为化学家的王星拱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认武汉大学校长。
他早在1929年就提出,我们要
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的知识中心,这是我们对于武汉大学所抱持的极为热烈的希望。
他还提出,让“武昌”变为“文昌”,提倡重视教育、学术独立,“教育乃是百年树人之大计,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学术的。
有一些关于物质方面的学术,乃是公共的、中立的。
”
3、周鲠生校长。
周校长的目标是把武汉大学建成华中文化中心。
周鲠生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法专家。
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乐山办学期间被聘为教务长,1945年8月8日接任校长一职。
8月15日,日本投降。
9月1日,学校成立“武汉大学复校委员会”。
1946年10月31日,回到珞珈山的师生在礼堂里举行了开学典礼。
结束了西迁8年的离乱之苦。
此时,学校已经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光变迁,但是这些伟大的校长的精神时刻警醒着我们,以武大为荣。
虽然可能时间已经洗去了种种,但是铅华褪尽,留下的是那种不变的情怀。
现在的武大师生对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历史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2011年11月30日,武汉晚报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恢复民国时期“精神标签”武大师生呼吁改校徽。
主要内容就是武大三名师生在该校校园网发表公开信,建议学校修改现有的校徽、校训、代校歌,恢复使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这封信在网上引发热议。
武大现有的校训为:弘毅、自强、求是、拓新。
民国时期的校训为:明、诚、弘、毅。
公开信中称,目前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其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武大作为百年老校也难脱窠臼。
武大的现在的校徽的设计手法单薄,缺乏文化内涵和传承;校训缺乏文化内涵,流于俗套,与他校多有雷同;校歌内容浅薄,文采欠佳,不足以体现武大的传统与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武大现在的学生老师对民国时武汉大学的精神标签还是记忆深刻并且深有好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汉大学在各个方面可能也不能避免流俗,也许也出过各种各样对学校影响不好的言论。
但是曾经民国时辉煌的武汉大学的精神依然保留在我们内心深处,而且作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这里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黄进《今日武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正榜,陈协强《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骆郁廷《乐山的回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少雄,孙劲松《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以及其战略定位》新课程研究2010 【5】《武汉晚报》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