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合集下载

2023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篇)

2023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篇)

2023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度工作总结一年来,区农技推广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____”专题教育活动以及今年中央和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提质增效落实年”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____出版了《____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为我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等提供科学依据。

《新型杀虫剂福戈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市农技推广奖三等奖。

一、全年各项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一)扎实开展各项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农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我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____万亩(包括冬种),早、晚造总面积为____万亩,其中水稻____万亩、甜玉米____万亩、花生____万亩、蔬菜____万亩、甘薯____万亩,其它作物____万亩。

预计冬种面积为____万亩。

回顾一年来的农技推广工作,主要体现在“五推进,三确保”八个方面:1、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推进了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科技创新,良种先行”,优良品种的应用是农业增产稳产的最基本保障。

____年,我们进一步加大引进优良品种的力度,加快良种的更新换代,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来推进我区良种的推广。

全年主要推广近____多个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全区良种播种面积达____%,良种覆盖率在____%以上。

在横沥镇墨园村建立____亩水稻优质品种和航天品种示范区,示范推广华航____号、华航丝苗、粤禾丝苗、粤齐新占、粤丰新占、固丰占、广8优____等____个品种;并在下半年,引进试验华航____号、华航____号、华航____号、金航油占等____个航天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效益显著。

在横沥镇土桥村百亩水稻新品种展示区示范推广华航丝苗、粤美丝苗、粤禾丝苗、桂晶丝苗、玉晶软占、广红____号、宁优____等品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耕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耕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4年2月刊70水 土 工 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耕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贾建军(准格尔旗农牧局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摘要:该文阐述了鄂尔多斯市耕地现状,结合实际总结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耕地质量监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等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提出加强技术推广宣传、重视职业农民培训等推广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耕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推广;应用贾建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耕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J]. 农业工程技术,2024,44(4):70~71.耕地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保障,耕地质量水平与粮食生产安全息息相关。

由于重用轻养、水肥运动失调、高强度利用等原因,耕地基础地力呈下降态势,耕地质量在不断恶化,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采取多种途径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鄂尔多斯市耕地现状鄂尔多斯市耕地面积为408.09 km 2,水浇地面积282.64 km 2,占耕地面积的69.25%,主要集中在达拉特旗。

全市整体地势平坦,平地面积大约326.48 km 2,占耕地面积的80%,其他普遍为2°以上坡地。

全市整体耕地质量受当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耕地等级为12~15等,大部分耕地等级为15。

2 耕地地力提升技术为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土壤环境,培育优质土壤,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致力构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同时不断加大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全市耕地质量。

2.1 培肥地力2.1.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结构,加快生土熟化速度,提高土壤整体肥力,促进作物长势,从而获得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耕地地力工作总结

耕地地力工作总结

耕地地力工作总结
耕地地力工作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直接关系到农田的肥力和
产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团队在耕地地力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情况。

首先,我们注重了土壤的养分供给。

通过定期的施肥和灌溉,我们保证了土壤
中养分的充足供给,从而保证了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量。

我们还采用了有机肥料和绿色肥料,减少了对化学肥料的依赖,保护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加强了土壤的保护和改良工作。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轮作种植,
我们减少了土壤的侵蚀和退化,保护了土壤的肥力。

我们还进行了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另外,我们还注重了土壤的调理和修复。

在耕作过程中,我们及时清理了田间
的杂草和秸秆,保持了土壤的通风和透气。

我们还进行了土地整理和平整,保证了土壤的均匀性和适宜性,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我们在耕地地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土壤肥力的管理和调理,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耕地地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总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总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科技、设施、管理等手段提高农田的产出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项目实施情况自2014年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各地区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了符合当地特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包括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等内容。

通过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确施肥、优质农机装备等举措,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积极推动、指导和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项目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级部门深入一线,指导开展农田整治和设施建设,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政府还通过投入资金、补贴政策等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增强了项目的实施力度和效果。

二、项目成效分析经过几年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田的产出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改善农田土地质量、提升水利设施和施肥技术,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项目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耕作和灌溉方式存在着较大的浪费和污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了更加科学、节约、环保的农田管理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和指导,农民们掌握了更多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生产生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尽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项目的资金投入较大,项目需要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政府需要加大对项目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在一些地区存在农民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部分农民由于传统观念、技术水平等原因,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项目参与的积极性。

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总结

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总结

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总结
根据2024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总结,以下是我对这项工作的评价和总结:
1. 稳步推进: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政府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各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协调配合,使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有力推进。

2. 资金保障:2024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政府增加了财政补贴的投入,确保了耕地地力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

这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激励,促使他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耕地。

3. 农业生产效益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实施,使得农民更加关注耕地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和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耕地的地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也相应增加。

4. 耕地保护意识增强:在2024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中,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农民对于耕地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有所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意识到,保护好每一块耕地是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 经验总结和问题解决:在2024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中,相关部门和农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积极地进行解决。

比如,一些地区存在着耕地过度利用和土地荒漠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

综上所述,2024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同时加强监管和管理机制,防止耕地过度利用和
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耕地的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总结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总结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总结一、项目背景及目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保护好耕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提高耕地质量,我单位组织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旨在加强耕地保护管理,提高土壤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内容及进展1.耕地保护规划制定与实施: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制定了耕地保护规划,并进行组织实施。

我们先对耕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明确了各种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和利用情况。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了差别化的保护措施,包括耕地轮作制度、耕地复垦和水土保持措施等。

目前,规划已经基本实施,保护效果显著。

2.土壤质量治理与提升:我单位加强了土壤质量监测工作,对耕地土壤进行了全面的化验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制定了土壤质量的改善方案,重点进行了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和养分的补充。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复合肥料等措施,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农作物产量也有所增加。

3.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耕地存在水土流失和农药残留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重点区域进行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采取了修建梯田、沟壑治理和建设水保设施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耕地资源。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开展了农田生态建设工作。

通过种植绿色作物、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果园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工作成果及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效益:1.耕地保护意识提高:通过宣传教育和项目示范,增强了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2.耕地质量明显改善:经过土壤质量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耕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有所提升。

3.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田生态建设工作改善了农田环境,降低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高品质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高品质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高品质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项目背景高品质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是为了保护和提升我国农田资源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重要工作。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各类土地整治措施,对农田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利用效益,提升农田耕作条件。

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总结工作目标本次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旨在确保施工过程安全规范、进度高效、质量可控。

施工组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包括项目的施工分段、施工队伍的组建与调配,物资和设备的采购等。

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我们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

建设进展我们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施工,确保了施工进展的顺利进行。

通过与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保证了工程的按时完工。

质量控制我们重视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

建立了质量监督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收工作,确保了项目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安全管理我们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加强了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社会影响我们积极与周边居民和农户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疑虑和问题,努力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我们也注重项目的宣传工作,宣传项目的意义和效益,增强农民对项目的认同感和支持率。

结束语通过本次高品质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二、评定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对耕地的实地考察,获取土壤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以准确评估耕地质量。

2.分类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耕地评定质量的分类标准。

三、评定结果经过综合调查和分析,我们将耕地的质量划分为优质、良好、一般和差劣四个等级,各等级的土地面积和占比如下:1.优质耕地:面积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0%。

这些耕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适合种植高产农作物。

2.良好耕地:面积2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

这些耕地土壤质地较好,水分状况较稳定,适合种植常见农作物。

3.一般耕地:面积1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5%。

这些耕地土壤肥力较弱,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加强水文调控,才能提高产量。

4.差劣耕地:面积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

这些耕地土壤质量较差,水分状况不稳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以提高利用率。

四、问题分析在评定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部分土地的肥力下降,产量低于预期。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土壤退化等原因导致的。

2.部分土地的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积水和土壤盐碱化。

这可能是由于排水设施损坏或不完善所致。

3.部分土地的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酸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五、建议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土壤养分的补充和保持,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2.改善排水条件:修复和完善排水设施,确保土地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适度的排盐工作,以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3.调节土壤酸碱度:通过添加石灰或其他调节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之适合作物的生长。

4.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差劣耕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条件,以改善土地利用率。

六、总结通过本次耕地评定质量的工作,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的耕地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是发展经济和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4亩),而且由于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而且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保护耕地,提升耕地地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农业部于下发了《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66号),部署全国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以便查清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障碍因素,为制订农村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耕地改良与利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耕地改良利用、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石门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边陲、洞庭湖尾闾地区,该全县常年粮食总产量33万吨左右,是传统的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生产大县,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湖南省旱粮生产重点县,水稻、玉米、马铃薯纳入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2010年成为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核心县、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示范县。

自1982年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20多年没有进行过全面的耕地地力调查,由于耕作和施肥(特别是不同农户间的种植制度、肥料投入、产量)差异较大,土壤养分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已经无法指导当前的科学施肥,迫切需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对耕地质量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以此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实现节本增收、提质增效的目标。

为此,石门县农业局从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着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于2007年获得省农业厅批准立项,石门县被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并着手实施“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指标全面完成,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一)项目实施的主要工作任务本项目实施旨在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66号)及湖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湘农业办肥[2007]108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规程》的总体技术要求,结合《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培训教材》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的相关要求,应用“3S”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手段,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点为基础,通过耕地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培肥水平等基础性调查和土壤采样测试工作,摸清县域内耕地的质量、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对普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县域耕地质量和环境状况基础数据库,对石门县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进行质量综合评介,构建石门县耕地地力信息管理系统,对耕地质量实行全程的实时、实地监控管理,为县域耕地质量建设、农业发展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壤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本次调查成果进行系统化管理,向社会开展查询、咨询等技术服务,全方位开展和推动县域主要农作物的测土配方和平衡配套施肥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项目的技术来源及主要技术内容1、项目的技术来源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66号)2、项目的主要技术本项目实施采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采用“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生耕地地力评价调查采样点位图,挂接属性形成地力评价采样点属性数据库,用Kirging(克格插值计算软件)空间插值法和以点代面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单元赋值,形成耕地地力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库,从而形成空间和属性数据共同组成的基础数据库。

在项目具体实施工程中,通过收集县域行政区划图、农业志、农业区划、土壤志、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农业气象资料、历年统计年鉴等基础资料,结合耕地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培肥水平等基础性调查和土壤采样测试数据,根据省农业厅的统一要求,确定地形部位、耕层质地、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障碍层状况、剖面构型、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和耕层厚度等10个因素作为我县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实行专家打分,在石门县耕地资源管理系统中建立地力评价模型,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标准,确定地力指数分级方案,对石门县耕地土壤进行分级,完成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工作。

在完成耕地土壤分级和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土壤检测结果,根据农业部《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区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标准,划分出中低产田类型和面积,合理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有的放矢的提出改良升级方案,确保地理提升和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三)项目实施期限及预定计划任务指标本项目由石门县农业局牵头组织,由石门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具体承担实施,项目计划实施期为5年,即2007年至2011年。

本项目预定计划任务指标为:1、完成全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以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点为基础,通过土壤理化性状、农户作物栽培种类、施肥情况、作物产量结构等基础调查,合理确定土壤检测样点,采集土壤和农作物植株样品,对碱解氮、全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等大量元素和硼、锌、锰、钼、铁、铜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质、酸碱度等项目进行检测分析,查清全县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障碍因素,对石门县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进行质量综合评介,建立县域耕地质量和环境状况数字化基础数据库和耕地地力信息管理系统,为制订农村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耕地改良与利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实施期间,计划采集土壤样品7000个、植株样品200个进行检测分析。

2、抓好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应用合理运用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积极开展和推进低产田改良升级及县域主要农作物的测土配方与平衡配套施肥工作,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数据库、肥料配方数据库、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数据库,向社会提供相关查询、咨询等技术服务,研究、完善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并在全县普遍推广应用,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控制环境污染,有效促进全县农业生产“高产、高效、优质”和农产品“环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本项目实施期间,以柑橘、茶叶、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烤烟等县域主导农作物为对象,累计实施测土配方和平衡配套施肥370万亩以上,确立当地适用的施肥配方10个以上,推广使用配方肥4.8万吨以上,项目区内农作物综合增产率达5%以上,增收节支7800万元以上。

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2007年1月,项目完成单位专门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制订了详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至2007年10月,项目实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自2007年11月开始,本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项目完成单位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依托技术后盾单位等措施,至2011年10月,项目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计划任务指标完成情况1、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全面完成(1)采样测试超计划完成任务项目计划采集、检测土壤样品7000个、植株样本200个,实际采集、检测土壤样品7289个(其中水田土样3504个,旱地土样4235个)、植株样品205个,对碱解氮、全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pH值、有机质等5个大量元素项目和硼、锌、锰、铁、钼等微量元素及pH值、有机质等其他项目进行检测分析,完成计划任务的113.2%;采集、植株样本205个,完成计划任务的102.5%,共计完成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检测分析50301项次,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增加了大田土样全氮和容重检测分析,随机抽样检测分析全氮大田土样445个,选择进行容重检测分析有代表性的样品85个。

通过对耕地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培肥水平等基础性调查和土壤采样测试工作,摸清了县域内耕地的质量、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形成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共同组成的石门县县域耕地信息基础数据库;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石门县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以及质量评价结果,通过专家打分,建立了石门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全面完成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相关技术要求和《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标准,建立了符合石门县实际情况的地力评价模型,确定了地力指数分级方案,完成了全县耕地分等定级工作,将全县耕地分为1-7级,其中1、2级为高产地,3、4、5级地为中产地,6、7级地为低产地。

2、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得到有效运用(1)建立了县域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依据全县耕地分等定级结果,按照农业部《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区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标准,划分出中低产田类型和面积,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有的放矢的提出了改良升级的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柑橘、茶叶、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县域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平衡配套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2)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稳步推进项目计划实施测土配方和平衡配套施肥370万亩次以上,确立当地适用的施肥配方10个以上,推广使用配方肥4万吨以上,项目区内农作物综合增产率达5%以上。

实际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87.6万亩次(柑橘110万亩次、茶叶15万亩次、水稻 115.1万亩次、油菜82万亩次、玉米46.5万亩次、蔬菜7万亩次、棉花10万亩次、马铃薯2万亩次),确立当地适用的施肥配方33 个(柑橘4个、茶叶4个、水稻12个、油菜4个、玉米4个、蔬菜1个、棉花4个),推广使用配方肥4.85万吨,项目区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等作物上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增产率达6.63%,增收节支20750.39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