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百丈山记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百丈山记 含答案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2021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含答案)

2021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含答案)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4百丈山记朱熹诗歌赏析泛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赏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穿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文言积累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一、根底考查1.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石磴.(dènɡ)淙.淙(zōnɡ)鸟瞰.(kàn) 清澈.(cè)B.潺.潺(chán) 峭.壁(qiào)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瀵.涌(fèn) 庵.庙(ān)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解析:A项,"淙〞读 "cónɡ〞; "澈〞读 "chè〞.C项,"识〞读 "zhì〞.D项, "昧〞读 "mèi〞.答案:B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控.垂崖控:临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C.水旱祷焉.焉:语气词D.不可殚.数殚:尽解析:C项,焉:兼词,在这里.答案:C3.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A.日光烛.之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天下云.集响.应解析:A项 "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 "云〞 "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答案:C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至|是那么亦穷.矣觉宇宙之无穷. B.⎩⎪⎨⎪⎧ 终夕潺潺 久而益.蹦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C.⎩⎪⎨⎪⎧ 然前瞰涧水 后临.石池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D.⎩⎪⎨⎪⎧十余级|乃得度.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解析:C 项 ,临:面对/到达 ,动词;A 项均为 "尽头 ,穷尽〞;B 项均为 "更加〞;D 项均为 "通过〞 .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12题 .登百丈山三里许 ,右俯绝|壑 ,左控垂崖 ,叠石为磴. ,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 循.磴而.东 ,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 ,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 ,自高淙下 ,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 ,循两崖曲折而上 ,得山门 .小屋三间 ,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 ,后临石池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那么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低,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假设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那么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一)5.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狭小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答案:C6.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叠石为磴 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B.⎩⎪⎨⎪⎧山之.胜盖自此始那么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 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解析:B 项均为 "助词 ,的〞 .A 项 ,乃:副词 ,才/副词 ,是 ,表判断 .C 项 ,而:连词 ,表修饰/表顺承 .D 项 ,虽:连词 ,虽然 ,表转折/连词 ,表假设 ,即使 .答案:B7.以下各句对文章的阐述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 ,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2段以 "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缺乏观,游人不必前往.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解析:C项文中作者认为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并未说游人可不必前往.答案:C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流水声.](2)独夜卧其上,那么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二)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于林薄.间东南望薄:迫近B.日光烛.之烛:照耀C.不可殚.数殚:尽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胜:胜景解析:A项,薄:密林.答案:A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达百丈山 "最|可观〞的一组是()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②一峰独秀出③皆假设飞浮来往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④⑤⑥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C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B.第1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黄昏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那么是云海的变幻美.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 "最|可观〞与 "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 "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 "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解析:D项 "它们〞错误,应为 "可观者〞.答案:D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太阳迫近西山,在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石台东面,小路断绝| ,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朱熹张栻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天也.〞熹问曰: "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 ,一阅,题其上曰: "不假设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评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 ,那么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 "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有删节)1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讫:终了,完毕B.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C.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D.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诋毁,指摘解析:B项,俾:使.答案:B1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解析:B项,介词,对,向/介词,跟,同;A项均为 "介词,用〞;C项均为 "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项均为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 "所〞字结构.答案:B1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表现朱熹 "善于处(理|政)务〞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评职名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解析: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答案:C1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朱熹从小就聪明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 ,他就用 "不假设是,非人也〞这句话说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继祖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继祖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解析:D项,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答案:D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C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C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C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 "这就是天.〞朱熹问道: "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 ,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 "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单独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一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 ,让学生们遵守.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但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 "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四、能力迁移18.(得)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得到,获得)B.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希望)C.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并序?)(实现,成功)D.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E.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副词,必须,应该)解析:B项,得:能够,可以.答案:B19.(乃)对以下各句中的 "乃〞字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陈胜吴广乃.谋曰②假设事之济,此乃.天也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⑦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A.①④相同,⑥⑦不同B.①②④相同,⑥⑦不同C.①④⑤相同,②⑦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解析: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是;③代词,你的;④副词,于是;⑤副词,才;⑥副词,竟;⑦副词,只,仅仅.答案:A20.(句式类型)以下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是社稷之臣也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答案:C21.(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单独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衬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是注重环境的衬托和情感的渲染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假设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单独离开.22.(语言运用)为下面的新闻拟一那么标题.不超过15字.本报讯昨日,福建省同安县工作人员在同安区洪塘镇一处温泉泉眼附近撤除旧房时,在地基下无意发现一块石碑,上面的题字疑似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文史专家称,如果石碑确为朱熹真迹,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块石碑风化严重,通体微黑,碑高约150 cm ,宽约60 cm ,厚约11 cm ,正面可见碑刻 "天下第|一泉- -朱熹〞字样,有些小字无法识别.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看了石碑照片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表示, "天下第|一泉〞的字迹与翔安小盈岭的 "同民安〞相似,但又不同.从风化程度上来看,并不像近年刻的,可惜石碑没写具体年号,如果有,就能区分是不是朱熹所题了.颜立水说,在厦门,目前有史料可考的温泉始于明代,宋代那么没有记载.发现 "天下第|一泉〞石碑的地方,在民国版?同安县志?里记载为 "小崎温泉〞,之前的记载还有待查阅.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下30多处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摩崖石刻,仅 "郭岩隐安乐窝〞一处是碑刻;如果此次发现的碑刻确为朱熹所题,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例如)福建同安发现疑似朱熹碑刻真迹.不要自欺欺人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 "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评析: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 "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 "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 "假设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

百丈山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百丈山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百丈山记阅读理解及答案百丈山记阅读理解及答案百丈山记①朱熹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就()殚()若()或()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2分)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12.翻译下边的句子。

(2分)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

(2分)【答案】8.(2分)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9.(2分)认为“望”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1分);认为“夕”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1分)。

(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立足点:石台(1分)。

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11.(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画对一处得1分)12.(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百丈山记阅读题及答案

百丈山记阅读题及答案

百丈山记阅读题及答案《百丈山记》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这篇文言文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百丈山记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百丈山记》阅读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力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早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某年某月某日记。

《百丈山记》阅读题目1.下面的信息都来自原文,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跨过石梁,顺着两崖边走,蜿蜒曲折往上攀登,就可到达山门,有小屋三间,能够容下数十人。

B.再往北走,攀登数级石梯就进入一个庵庙。

庵庙只有老屋数间,老屋低矮简陋、逼仄狭小,不值得一观。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1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1)乃⎩⎪⎨⎪⎧ 十余级乃.得度:才,就,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这样,如此(2)其⎩⎪⎨⎪⎧ 阁据其.上流: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这样如同散珠喷露,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翠重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 B .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 C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D .卑庳迫隘,无足.观 足:足够答案 D解析 足:值得,配。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4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x

4百丈山记课时训练4百丈山记一、夯基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左控.垂崖()(2)循.磴而东()(3)然前瞰.涧水()(4)当.水石,峻激相搏处()(5)深昧.险绝()(6)日光烛.之()(7)日薄西山()临(2)顺着(3)俯视(4)对着(5)幽暗不明(6)照耀(7)迫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叠石为磴.磴:石台阶。

B.十余级乃.得度乃:副词,表顺承,才。

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识:记述。

项,据:占据,位居。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江陵府曲江楼记[宋]朱熹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

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

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日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

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怢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石磴.(dèn 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 .潺.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 ) C .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 瀵.涌(fèn) 庵.庙(ān ) D .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溅(jiān ) 沟壑.(hè) 解析:选B 。

A 项,“淙”读“cón ɡ”;“澈”读“chè”。

C 项,“识”读“zhì”。

D 项,“昧”读“mèi ”。

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控.垂崖 控:临 B .然前瞰.涧水 瞰:俯视 C .水旱祷焉.焉:语气词 D .不可殚.数 殚:尽 解析:选C 。

焉:兼词,在这里。

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日光烛之B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 .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选C 。

A 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 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 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面多义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是则亦穷.矣觉宇宙之无穷.B.⎩⎪⎨⎪⎧终夕潺潺,久而益.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C.⎩⎪⎨⎪⎧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十余级乃得度.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解析:选C 。

A 项,穷:尽头,穷尽。

B 项,益:更加。

C 项,临:面对;到达,动词。

D 项,度:通过。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百丈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百丈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

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狭小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

答案:C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B.山之胜盖自此始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C.循磴而东又为石梁,度而北D.虽盛夏亭午无暑气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解析:B项均为“助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丈山记》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痹[1]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2]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注释】[1]卑庳(bì):低矮。

庳:原作“痺”,误。

迫隘(ài):狭窄。

[2]瀵(fèn)涌:水从源头喷出。

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2)控垂蛮荆而引瓯越
B.(1)山之胜盖自此始
(2)亦谪居之胜概也
C.(1)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1)于林薄间东南望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D.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

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答案Net搜索>
【小题1】A 控:控扼,引接;B前为名词,美景;后为形容词,美好的C前为炎热、旺盛;后为盛大D前为草木丛生的地方,后为接近
【小题2】B “之”是定语的标志,结构助词;A“而”前是修饰连词,后为转折连词C“于”是介词,前为“在”;后为“对于”D前为连词,来;后为介词,在【小题3】C(第三段还有较大篇幅以重彩浓墨描写了山峰的美姿美态)
参考译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

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

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

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

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

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

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

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

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允父、平父、吕淑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过。

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

因此每一处另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