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②“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③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④“豆可中吃呢?”⑤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⑥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⑦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请你仔细品味第②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看看包含哪些意思?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3.你怎样理解结尾段“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的深意?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灯笼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总是有求必应。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书写奥林匹克新纪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侧记新华网吉隆坡7月31日电(记者林德韧汪涌高鹏) 7月31日的吉隆坡会展中心见证了北京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将在2022年迎来奥林匹克的又一次绽放。
从2001到2015,跨越14年之后,北京再度申办奥运成功,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书写新的一页,2022年,北京将成为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北京对奥林匹克的渴望和向往,不变的,是中国作为大国的从容与担当。
聚焦北京,奥林匹克新风貌夏天的吉隆坡气候宜人,矗立在会场旁雄伟的双子塔标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北京申冬奥代表团衣着整齐,庞大的队伍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大家的自信与轻松写在脸上。
望向窗外,当地华人拉起了助威横幅,举起了舞狮,壮观地挥动着手中的国旗,为代表团的陈述加油鼓劲。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向国际奥委会诉说着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意义:“今天,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旅程中,将要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冬奥会,为冰雪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可持续的冬奥会,全面实践《奥林匹克2020议程》,不仅给中国带来积极改变,也让世界的未来更加美好;迈出这一步,你们选择北京,能够举办一届节俭的冬奥会,不但保证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最高水平,而且把奥运遗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奥运会的积极影响更加深远。
”陈述在热烈的氛围中逐步推向高潮。
在一段视频中,姚明身着冰球服,在被小选手攻破球门后做出无奈的表情,这引得全场哈哈大笑,给紧张的会场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气氛。
事实上,无论是在会议开始之前的媒体采访还是陈述时的演讲,还是结束之后的记者访谈,姚明都是焦点之一。
作为代表团中的“第一高度”,姚明一直在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奥林匹克与北京再度结缘的神圣时刻,他也参与到了其中。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心中有景南山下有一座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小徒弟满腹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
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
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1.徒儿为何愁容满面?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2老和尚虽年事已高,但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对他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试找出来。
3.文中老和尚说的“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长成了夏天的叶”一句话能使你联想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
4.“心中有景”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感悟。
5.“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结合语境,谈谈对“鲜活”一词的理解。
种树老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幅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八年级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篇

八年级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篇《藤野先生》(一)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根据文意,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内。
(4分)收存收藏贴在挂在迎面仰面发现发觉2.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是“不幸”的原因是什么?(4分)3.文中“我”的“良心”是指什么?(2分)4.文段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感情?(2分)5.师恩难忘,在你的生活中有你最敬佩的老师吗?请你对你的老师说几句心里话。
(2分)答案(一)1.收藏挂在仰面发现2.因为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身怀念。
3.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
4.尊敬和怀念。
5.提示:能表达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即可(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这样”指代,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中的“标致”你怎么理解?4.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现代文阅读理解 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文学类阅读精选40篇目录从春天出发 (2)冰窗花 (4)我的妈妈是老虎 (5)放学 (7)34个鸡蛋 (11)一棵小白杨 (14)萨拉的夏天 (16)十一号楼的猫 (19)大声地生活 (21)卖面包的小女孩 (23)一只羊其实怎样 (25)低到尘埃的愿 (27)高贵的“伪证” (29)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31)窑变 (33)为梦想拼尽全力 (35)赶年集 (37)刷子李 (39)一碗热汤 (41)风景 (44)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47)草木恩典 (50)父亲的背影 (52)想偷一本书 (54)一平方米的爱 (56)诗人 (59)老木匠桑伯 (61)明子出师 (64)帽子 (67)最后一堂语文课 (70)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72)最后的牵手 (75)拾荒 (79)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82)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83)孤独的老乡 (85)满足的人的衬衫 (87)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90)老圣人 (92)算盘 (94)从春天出发丁立梅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
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
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约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
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
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约,冲你挤眉弄眼。
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侯..一下河边的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
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明媚。
粉红,莹白,鹅黄,晃花人们的眼。
新人教版试题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练习试卷

新人教版试题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练习试卷一)《藤野先生》(13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看电影事件2、选文二三段出现了两处“他们”分别指那些人?(4分)第一处指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第二处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3、作者为什么说“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这句话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
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他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地痛苦心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变化了”分别指什么?请具体写出。
(4分)“那时”:看电影。
“那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我的意见”:学医救国。
“变化了”:弃医从文。
(二)《我的母亲》(17分)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下)期末语文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一)快速诵读本文6——23段,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答:2.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那几件详写,那几件略写?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答: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4.理解下列句子。
1)“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2)“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5.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第二三天便.还我”2)“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3)“……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较晚了他所担任的功课……”4)“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二)仔细阅读24——38段,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2.作者为什么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这种选择对你有哪些启发?答:3.简要概括24—31段的主要内容。
答:4.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认识?答:5.如何理解29——31小节中的三个“他们”?答:6.“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7.“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一句中“良心发现”是指:。
“增加勇气”是指: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0.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请综合文中32 、38两段的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他说:“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儒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答:二、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问题。
(一)阅读5——8段,回答问题。
1.阅读前两段,请从文中选出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对我的态度。
为什么说他又是“严父”?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五段训练“我”做人方面必做的两件事。
答:3.课文第七段写了母亲什么事?体现了她什么性格?答:4.课文在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之难,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答:5.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景?答:6.母亲责罚“我”,却不让我哭出声来,这是为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答:7.“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轻轻地”“声音很低”能否删去,为什么?这句话体现了母亲是怎样的一位女性?答:8.阅读选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三个“如果”句作用的理解。
答:(二)精读理解1、仔细揣摩,说说下列语句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答:(2)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答:(3)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并且因为是信念,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答:2、常言道:文如其人。
请结合语境,品味句中黑体字词语的分寸感,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答:(2)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答:(3)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答:3.仔细阅读课文11——13段,理解下面的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答:4.“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你认为这为什么?答:5.选文第三段中的三个“如果”好在什么地方?答:初二(下)期末语文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一)快速诵读本文6——23段,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答:(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动作、声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刻画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
(2)作者还从先生讲课用的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严于治学和生活简朴的品德。
2.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那几件详写,那几件略写?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答:作者着重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1)先生给“我”添改讲义。
2)先生叫“我”改解剖图。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4)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这四件事1)、2)详写;3)、4)略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心、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写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理解下列句子。
1)“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突出表现先生专注而执着的研究骨学。
2)“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体现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5.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第二三天便.还我”(说明归还速度快,既不影响”我“学习,更突出先生极度的认真负责。
)2)“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因为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添改讲义;而我却没很好的抄写讲义,让先生费神;我感激先生对我的热忱帮助和毫无民族偏见之心。
)3)“……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较晚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表现先生诲人不倦,一丝不苟,极端的认真负责。
)4)“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为难”是“难过”的意思。
表现了“我”对旧中国裹脚女子的同情和救治的绝望的复杂心情。
)(二)仔细阅读24——38段,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使鲁迅深感国民的精神麻木、毫不觉悟,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2.作者为什么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这种选择对你有哪些启发?答:“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尤其是第二件事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
个人的命运往往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国民的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是国富民强,首先要使民众觉悟;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第二问要点)3.简要概括24—31段的主要内容。
答: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4.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认识?答:“我”深感中国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想要唤起民众,主要手段首推文学。
5.如何理解29——31小节中的三个“他们”?答:前两个“他们”都指的是日本“爱国青年”;第三个“他们”指先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6.“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被动地观看枪毙中国人实在是自己遭到的一种不幸和厄运。
7.“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一句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和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变则能够加了勇气。
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慨之情。
(“中国是弱国”与“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10.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请综合文中32 、38两段的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他说:“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儒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答:通过文中【甲】【乙】两段的内容和链接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将个人的选择、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热忱。
二、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问题。
(一)阅读5——8段,回答问题。
1.阅读前两段,请从文中选出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对我的态度。
为什么说他又是“严父”?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因为母亲对我的要求胜过父亲。
这句话在文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五段训练“我”做人方面必做的两件事。
答:每天清晨对我进行做人的教育;每天催我上早学,培养我勤奋读书好习惯。
3.课文第七段写了母亲什么事?体现了她什么性格?答:写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母亲重重的罚我,体现了母亲的严。
4.课文在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之难,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答: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表现母亲的度量和善良;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对待他闷妯娌之间的矛盾,表现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5.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景?答:表现母亲是我的恩师,她以身示范,对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6.母亲责罚“我”,却不让我哭出声来,这是为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7.“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轻轻地”“声音很低”能否删去,为什么?这句话体现了母亲是怎样的一位女性?答:不能。